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54章

    酒宴结束,阿鲁台拱手道,“大明皇帝陛下,我们希望您能约束一下瓦剌部。”

    顿了顿,“自皇帝陛下回来之后,瓦剌便开始骚扰我们鞑靼,现在我们也向大明称臣了,希望能受到大明庇护。”

    接连两次大战,鞑靼损失惨重,瓦剌已经不老实了。

    朱棣痛快答应,“你放心,回头朕派人去跟马哈木说说,都是朕的臣子,朕绝对不偏不倚。”

    阿鲁台大喜,郑重行礼:“谢大明皇帝陛下,鞑靼部内忧外患,微臣不好久留,过上几个月,臣再来拜见皇帝陛下。”

    “嗯,你去忙吧。”朱棣温和道,“路上慢点儿。”

    “是,臣告退。”

    待阿鲁台离开,朱棣的笑容变得玩味,“终于咬起来了,这下边疆可以安稳许久,也不枉耗资弥巨,出兵五十万。”

    李青也露出笑意,一脸欣然。

    这次出兵花费虽大,但取得的政治成果非凡。

    “李青,随朕去御书房一叙。”

    “嗯,好。”

    两人来到御书房,待太监离开,朱棣开门见山:“国库的钱不多了,李青你可有为国库增大的收益的国策?”

    “这个……”

    “但说无妨。”

    李青苦笑:“财富就那么多,想要国库充盈,只能着落在那些有钱人的身上。”

    “说来听听。”

    “藩王,官绅。”李青道,“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还都不纳税,这样国家能有钱吗?

    官员有税赋豁免权,大量的地主、富绅都会把土地挂到他们名下,以达到合法避税,这一来,不但减少了国库财政收入,还会让官绅更加紧密。”

    “唉……”朱棣苦涩道,“历朝历代都是这种情况,强行改变定会引来极大震荡,尤其是朕已经掐断了富绅的财路,若再这般……怕是天下都要乱起来了。”

    顿了顿,“即便强行执行下去,朕死后,也会再改回来,历朝以来,无不与士大夫共天下,大明又何尝不是如此?”

    李青无奈道,“可若不做出改变,土地兼并会越来越严重,富绅利益已经严重受损,但藩王却没受影响,现在藩王的土地,都已经了不得了;

    宗室越来越多,照这么下去……皇上三思。”

    “动藩王吗?”朱棣眉头皱的更深了,“父皇若知道我这么待宗室,怕是……”

    李青打断道:“建文都敢那样削藩,皇上为何不敢,你怕啥呀?”

    “这不是怕。”朱棣强行挽尊,“朕是个重情义的人。”

    这话别人说,李青可能也就信了,但老四……整日想着弄死大侄子,还重情义?

    李青无奈,“方法我都说了,至于要不要用,皇上你看着办。”

    “你看你,朕有说不弄吗?”朱棣叹了口气,“说说你的办法。”

    “改世袭制。”李青正色道,“藩王的嫡子还是藩王,但其他的儿子皆是郡王,郡王的嫡子还是郡王,其他儿子降一档……

    如此往复下去,大明百余年后,这些宗室会拖垮大明的财政。”

    “怎么改?”

    李青沉吟片刻,“藩王的爵位可以传承下去,但只能世袭藩王爵位,至于其他的子女,朝廷可以养活他们到二十岁,到时候为其发放一笔钱。”

    “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李青苦笑道,“这样还不够吗?”

    朱棣摇头:“这个结果他们必定无法接受,到时候这些人难免不会集体反抗,于国家无益。”

    “那皇上你的意思呢?”

    “折个中吧!”朱棣道,“除嫡子外,其他子女继承降两档,然后一直降两档,直到降到平民,这样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李青无奈点头,这样也不错了。

    朱棣认真道:“这件事你就不要插手了,不然你绝对会被人报复,这个恶人朕来做吧。”

    “多谢皇上厚爱。”李青拱了拱手,又道,“皇上,通运河、建都都步入正轨,汉王那儿……?”

    “让他继续待着吧。”朱棣伸了伸懒腰,“他一走,说不定又会出乱子,这样也挺好,让他们继续争,省得烦朕。”

    李青点头,“臣告退。”

    ……

    朱棣的动作很快,第二日,便在朝堂说了削减藩王爵位的事儿。

    这一次,群臣并没有反对,因为他们没有受到损失。

    事情很是顺利,诏书很快颁布,并送去各路藩王手中。

    李青知道,平静又将被打破了。

    牵扯到谁的利益,谁急,藩王绝不会乖乖接受。

    不出所料,两个月后,各路藩王进京。

    他们倒不敢闹事儿,只是一个劲儿哭诉,朱棣不好用强,只能安抚,但藩王也没那么好打发,一句祖制,弄朱棣没一点儿脾气。

    藩王的爵位继承,是老朱定的,朱棣理亏,也发作不得。

    最后,他实在受不了了,找来李青想办法。

    李青问:“皇上,你是咋想的?”

    “爱哭哭,爱闹闹,反正朕是改定了。”朱棣一脸硬气,接着,又讪讪道,“当然,若是他们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就更好了。”

    李青笑着点头:“臣有一计!”

    “你又有计?”朱棣眼睛一亮,“快说快说。”

    “言官弹劾!”

    “这……能行吗?”

    李青肯定道,“当然,皇上是君,他们是臣,正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仅此一条,言官就能把他们弹出屎。”

    “……恶心死了。”朱棣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行吧,那就试试。”

    翌日,朱棣平日最讨厌的言官出手了,一个个键盘侠附体,逮着这些藩王一顿弹。

    这些人胆子一向很大,皇帝他们都敢弹劾,藩王自然不放在眼里。

    言官的风闻奏事之权,说白了,就是胡咧咧不用负责。

    一时间,秦王、晋王、蜀王、代王……个个遭受‘网暴’。

    言官弹劾的也很有水平,都是以:据传、听说,为开头,开始借题发挥。

    反正是听说,至于听谁说的,谁也不知道。

    藩王之中,屁股不干净的大有人在,被言官这一通弹劾,不由又惊又怒。

    却在此时,朱棣表示:“为了证明诸位子侄的清白,朕会派锦衣卫前去核查。”

    并且,还一副要彻查、严查的样子。

    见这架势,各路藩王立即蔫儿了,不情愿地接受了爵位继承制度的改革。

    李青一脸欣然,虽然变动不算大,但总归是好的。

    大明以后的开支,会少相当一部分。

    不过,国库财政依然紧张,朱棣的步子迈的太大,很明显扯着裆了,李青建议他再裁撤一部分工匠。

    朱棣开始是不肯的,但很快就被没钱的现实打醒。

    一切皆来自夏原吉,拉着他去国库逛了一圈。

    大明国库是真没钱了,只剩下不到一千万石粮食,实在经不起朱棣折腾了。

    有句话叫:皇帝不差饿兵,军无粮则散。

    没有钱粮,皇帝也不好使。

    这下,朱棣也不硬了,只能寄希望于三宝早日返航,以及下半年的赋税,来充盈大明国库。

    第41章

    册立皇太孙,万国来朝

    朱棣这次的亲征,一举击溃了北元的野心,收获的政治成果很大,数月后,鞑靼太师阿鲁台携带大量贡品前来朝贡。

    接着,瓦剌部也派了使臣到来。

    双方进贡的马匹、貂皮、银鼠皮……等大量贡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明财政。

    朱棣也象征性地回赠了丝绸、茶叶,但总得来说,还是大明赚。

    不过,这次亲征对争嫡,也带来一些变故。

    百官见当今皇帝如此尚武,愈发觉得汉王有戏,有不少投到汉王门下。

    老二的势力发展愈发庞大,甚至已经盖过了老大。

    这让朱棣始料未及,这不是他想看到的结果,太子之位没有悬念,朱棣没有真要立老二的打算。

    但老二太好用了,朱棣不想让他走,只要老二在,文臣和老大就折腾不起来。

    对于帝王而言,适当的朝争并不是坏事,反而是大好事儿。

    朱棣要的是让老大做事,让老二压制老大。

    但,压得太狠也不行。

    于是,他找到李青想办法。

    临近年关,李青正舒服的准备过大年呢,抱怨道:“皇上,大过年的,没你这么使唤人的啊!”

    “少废话。”朱棣道,“你还有计没?”

    李青对老二无感,直接道,“让汉王就藩。”

    “他还不能走。”朱棣摇头。

    李青无奈:“那就多亲近亲近太子。”

    “这个……也不行。”朱棣道,“朕不想让老大和文臣尝到甜头。”

    “……啥话都让你说了,我还能说什么?”李青没好气道,“我也没办法。”

    “不,你有。”

    李青:“……”

    沉吟片刻,李青道,“既如此,那就给太子找个帮手吧。”

    “朕信不过。”

    “不,你信得过。”

    “是谁?”

    “皇长孙!”

    “瞻基?”朱棣一怔,旋即大点其头,“好,这个好。”

    ……

    永乐九年,百官上朝第一天,朱棣便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

    ——册封皇长孙,为皇太孙!

    皇太孙意味着什么,群臣再了解不过,因为大明第一任皇太孙就是建文。

    一时间,争嫡局势再度发生变化,太子党犹如注射了一针强心剂,而强势的汉王党,也收敛许多。

    争嫡重新恢复了朱棣想要的结果,太子党占优,汉王党穷追猛打。

    朱棣这下放了心,再次将精力放在了建都,通运河上。

    去年下半年的赋税,加上贡品,国库总算是有了点儿小钱。

    这一下,朱棣腰杆又硬了。

    修,继续修!

    老四敢这么干,也是有依仗的,最迟下半年,三宝就能回来。

    到时候,又是一大笔财政收入。

    不过,国库实在经不起朱棣这么大手大脚,只三个月的光景,再次陷入枯竭,连上半年的赋税都等不到了。

    当此时也,一个人站了出来。

    ——汉王,朱高煦!

    为讨朱棣开心,他直接拿出大半身家,鼎力支持老子的事业。

    老二拿了钱,老大也不能干看着,于是,小胖咬咬牙,节衣缩食,变卖了不少值钱玩意儿。

    据说,连家具都卖了。

    总算是挤出一笔钱,虽赶不上老二,但也尽了心。

    见此情况,朱棣立即开大朝会,隆重表扬俩儿子,当然,主要表扬汉王。

    无他,汉王出的钱最多。

    与此同时,皇后徐妙云也捐了钱,朱棣更是把内帑的钱,全部拿了出来。

    赵王听到消息,也派人送来的大量钱粮,消息传遍到其他藩王耳朵里,众藩王骂骂咧咧,却也不得不做做样子。

    尽管他们舍不得大出血,但那么多藩王聚在一起,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皇帝、皇后、太子,乃至整个皇室宗亲,都拿了钱,勋贵也不好干看,纷纷捐钱。

    勋贵一捐,文臣也不好袖手旁观,他们致力于打压武将,自然不会让人比了下去。

    于是乎,群臣轰轰烈烈的大捐款开始了,李青也捐了不少。

    夏原吉数钱数到手抽筋,笑的合不拢嘴。

    但他没高兴多久,就笑不出来了,朱棣手里就不能有钱,一有钱他就觉得刺挠,必须花出去。

    当即下令:修,加大力度修。

    如此浩大的工程,对百姓造成了严重负担,国力强盛的同时,百姓的生活却越来越苦。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朱棣的政策,从长远来看绝对正确,但对时下百姓来说,并非好事。

    为保证工程顺利,徭役制度愈发严苛,让百姓苦不堪言。

    一时间,弹劾朱棣的奏疏如雪花一般,言官大骂朱棣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这是事实。

    朱棣和老朱一样,知错、改错,不认错。

    他适当减轻了徭役制度,让百姓得以喘息,同时,也把弹劾他的言官打了板子。

    这次倒没打死人,但言官也不好过,一顿廷杖下来,半月都下不了地。

    李青不好劝朱棣,也不想劝,朱棣的这些政策只有他能施行,如果就此打住,到了太子、太孙那儿,根本就施行不出来。

    苦一代人,造福许多代人。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