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朱棣欣然道:“明年必将一举击溃鞑靼部。”“皇上英明!”二人拱手。
“呵呵……”朱棣忍不住咧嘴笑了起来,接着,又开始使唤人了,“好了,你俩都去忙吧,老和尚你去教皇长孙读书,李青你去辅助太子理政。”
“……臣遵旨。”
——
傍晚,结束了半天工作的李青回到家,靠在躺椅上休息。
如今的大明,国力鼎盛,但百姓的日子,并不算太好,因为朱棣花钱太凶了,钱不够用,只能加重赋税。
不过,也正是花钱太凶,大明的经济流通很快,百姓们日子虽然苦,但只要肯干,至少不会饿肚子。
因为大明处处建设,不愁没活干。
李青叹了口气,轻声自语:“国力和百姓,无法兼顾啊,除非能实现工业跃迁,让国家、百姓、富绅的利益都集中在一个地方,劲儿往一处使……”
接着,又苦笑道:“且不说现在没有那个基础,即便有,有封建王朝束缚,也施行不出来,唉……师父说的对啊。”
“先生你在嘀咕什么呢?”婉灵送上一杯热茶。
李青接过抿了口茶,笑道:“没什么,只是想起了师父的话。”
“先生的师父…就是那位张仙人了。”婉灵好奇道,“他老人家说了什么呀?”
李青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这句话……”婉灵小声道,“好像出自《左传》。”
“这样啊!”李青还真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这些年来,他一直处于权力场,越是了解,越觉得这句话蕴藏‘大道’。
“先生是有什么烦心事儿吗?”婉灵问,“又在忧国忧民了吧?”
李青摇头:“只是有些感慨罢了。”
其实,他已经想到了彻底控制文臣,并加固皇权的办法了。
——彻底奴役百姓,将封建社会进一步加强。
直接实行高压强迫,把百官视作家奴,不把百姓当人。
说白了,就一个字儿,杀!
杀的富绅彻底臣服,杀的百姓不敢受富绅鼓动,杀到最后,必然是皇帝说一不二。
但这样的话,会造成一个非常恐怖的后果,那就是文明传承会出现缺失,当百姓思想被完全禁锢,那和行尸走肉就没区别了。
纵观历朝历代,也只有元,以及后来的清,这两个王朝是这样做的。
幸赖,元统治的时间太短,并未造成太大影响,而清……
“先生就是想太多,也过于理想化了。”婉灵柔声道,“不若豁达一些,正如先生适才所言;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不管有没有先生,最后总会有人出手,不是吗?”
婉灵笑了笑,低声说了句犯忌讳的话:“想来,数百年后,定会有一个王者出现,再创辉煌。”
李青呆了一下,欣然点头。
……
第39章
降维打击
朱高煦,朱高炽两兄弟的争嫡大戏上演,不过,比当年朱允熥、朱允炆的激烈程度要差一些。
毕竟,朱高炽已经是太子了。
文臣武将各显神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武将之中,张辅、郭铭是朱高炽的铁杆支持者,毕竟他们是太子老丈人。
文臣之中,也有不少投入汉王麾下,金豆子的妙用还是很强的,不是每个人都像李青那般,拿钱不办事。
而且,朱棣的对老二宠爱,表现的太明显了,这让文臣中的一些骑墙派,看到了机会。
从龙之功,谁都想立。
但大多数文臣,都还是支持老大。
双方斗法不断,却一直控制在一个可控范围,都在朱棣制定的规则中争斗。
毕竟,大明才子,永乐大典的总编撰,还在大牢关着呢。
谁也不想步其后尘。
兄弟俩,亦或说,兄弟俩的支持者明争暗斗,朱棣渔翁得利,一边调兵备战,一边督修运河、建京都。
大家各忙各的,谁也顾不上谁。
李青这个御前红人,自然是双方争取的对象,两方人时常来侯府做客。
他是来者不拒,送礼就收,就是不办事儿,连个承诺都没有。
时间久了,也就没人来了。
……
永乐八年,春。
朱棣集结三大营精锐,准备开始征讨鞑靼。
同时,把国家大事交给了太子。
小胖正式开始监国!
“高炽,你身为太子,大明未来的储君,万不可懈怠。”朱棣严肃道,“政事上要有自己的主见,莫要只听文臣叭叭,凡事要三思而后行,看问题要看本质。”
“儿臣谨记。”小胖拱手称是。
朱棣沉吟片刻,问道:“朕离京后,少不得有人为解缙求情,如果那般,你会不会放人?”
“解缙并无大罪,且编撰大典有功,父皇何必……”
“老子就知道!”朱棣大怒,“你这道行太浅了,问题根本不在解缙身上,而是你这么做,会让文臣看到你的软弱,记着,这个人不能放出来。”
“儿臣记住了。”小胖叹了口气,“父皇,天下需要大治,就这么一直压着,也不是办法啊。”
朱棣淡淡道:“你要这么想,终有一天会栽在他们身上,天下大治需要文臣,但并不是说,就可以让文臣崛起;
可以让马儿跑,却不能让马儿吃草!”
小胖:“……”
朱棣见他不以为然,哼道:“他们今儿吃草,明儿就想吃肉,总之,文臣要用,却也得打压。”
“儿臣……明白了。”
“嗯,你去忙吧。”朱棣摆了摆手,待大儿子退下,又扬声道,“来人,宣汉王前来见驾。”
小半时辰后,朱高煦匆匆进来,“儿臣拜见父皇万岁。”
“起来。”朱棣笑道,“坐吧,父皇有事儿交代你。”
“是出征的事儿吗?”朱高煦眼睛一亮,“父皇,儿臣愿随你一起征讨鞑靼。”
“不,你得留下来。”朱棣摇头,“你不在京师待着,父皇不放心,父皇只信任你。”
朱高煦神色先是一暗,旋即大喜,感动的眼眶通红,“父皇……”
收了收情绪,朱高煦道:“父皇要我怎么做?”
“给我看着老大!”
若说,谁对老大最有意见,非老二莫属。
朱棣如此安排,除了防止自己亲征期间,文臣趁机做大之外,还有另一层担心。
——怕老大篡权!
虽然这种可能很小,但生性多疑的他,还是不放心。
他这个皇位就是抢来的,怕儿子也有样学样。
而且,只要好大儿有这个心,文臣肯定鼎力支持。
朱棣自己也知道,文臣心里恨他,所以不得不防。
“父皇放心,儿子一定看紧他,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如实记录。”朱高煦认真道。
“好,有你在,父皇就放心了。”朱棣满意一笑。
接着,又巴拉巴拉画了一顿饼。
老二离开乾清宫时,满脸傻笑。
……
五日后,大军出征。
李青尽管不愿,但仍是被迫做了监军。
这次,共计出兵十八万讨伐,若算上补给兵,足有五十万有余。
补给线十分完善,就上前期的临时粮仓,后面的毛驴、小车,大军行军速度超级快,简直用恐怖来形容。
不到五十天,大军就到了预定战场。
速度之快,让鞑靼措手不及,尤其是补给兵也在其中,数十万大军往草原上一站,不用打,鞑靼的战意就没了。
鞑靼心胆俱裂,穆卓儿的野心被击得粉碎,拿脚指头想也知道结果。
“撤~!”
穆卓儿没有任何犹豫,立即下令搬家。
打不了,根本打不了。
元人的家就是帐篷,按理说,他们只需收起帐篷,就能跑路,但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他们要带上赖以生存的东西。
——牛朱棣收到鞑靼要跑路的消息,二话不说,带兵就追。
他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补给线相当完善,负责给养的士卒太多了,根本不用担心被劫营。
而且,受李青启发,他给大炮也装上了轮子,追的那叫一个快。
朱棣和蓝玉不同,他是皇帝,皇帝亲征,对士气的鼓舞,无与伦比。
士兵们个个用命,加上出征的士兵太多了,正所谓人多壮胆,根本没在怕,嗷嗷追啊!
李青也做了好几次监军,这样的富裕仗,他却是第一次遇到。
可以说,朱棣只要不用昏招,绝对没有落败可能。
朱棣这种迪拜打法,即便鞑靼首领是兵仙转世,也没有赢的可能。
明军一路猛追,终于在第五日,追到逃亡的鞑靼军。
穆卓儿目眦欲裂,立即命五万精锐阻挡明军步伐,为部落跑路争取时间。
“不跑了啊,接下来,就得轮到朕了。”朱棣冷冷一笑,“神机营向前推移,三千营侧翼进攻,五军营正面挺进……”
“轰轰轰……”
“嗒嗒嗒……”
“杀……!”
三大营协同配合,杀向鞑靼军,鞑靼为了给部落争取时间,不得不和明军玩儿命。
但这场战斗,无论是人数、士气,还是战力,明军都是全面碾压。
这一次,与以往任何一次北伐都不同。
这一战,大明真正意义上诠释了什么叫降维打击!
朱棣创造了战术革新,将明军的战力发挥到了极致。
先是大炮轰,轰的敌军阵型大乱,接着骑兵冲,冲的敌军七荤八素,最后五军营正面硬刚。
一套连招下来,鞑靼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明军太强了,强的鞑靼连战斗意志都土崩瓦解。
不得已,他们只能逃。
鞑靼逃,明军追……
追上就一顿毒打!
最后,鞑靼被逼无奈,只好抛弃大量牛羊,亡命天涯。
追逐战持续了十多日,朱棣才停了下来,令人清点战果。
此一战,共计歼敌近一万七千人,收获牛羊八千余头,而明军阵亡仅两千多一点儿,伤五千余人。
但总得来说,这次战果并不大。
明军这次出兵,耗资可不菲,相比之下,这些战果完全不足以弥补。
不过,此战的意义非凡,这一仗下来,彻底把鞑靼打怕了,打的他们胆寒。
……
大军休整几日,朱棣找来地图,准备再去会会瓦剌,想一次性把这两大部落都打服。
但瓦剌太精了,知道明军有可能打他,早早就挪了窝。
不过,瓦剌也不敢得罪朱棣,于是派人送来了三千头羊,五千匹马,恭贺朱棣旗开得胜。
马哈木如此讲究识趣儿,要是再打,就等同于逼他反抗大明了。
朱棣痛快收下,口头表扬一番,让他继续保持。
八月初,大军返回看京师。
从出兵,到战斗,最后班师,总共就花了五个月的时间,着实够快。
回京的次月,兀良哈便来朝贡,贡品甚厚。
接着,鞑靼部太师阿鲁台来京面圣,表示愿向大明称臣,部落正在准备贡品,最迟入冬便来朝贡。
朱棣这一战,打的蒙古各部尽皆胆寒。
他们对大明有了全新的认识,无不心惊胆战。
第40章
二次削藩
鞑靼是蒙古正统,他们的臣服,意义非凡。
朱棣宴请了这位鞑靼太师,并承诺,只要肯听话,大明不会亏待他们。
阿鲁台表现的很谦卑,一是被打怕了,二是他们需要大明的东西。
酒席宴间,气氛融洽。
李青总觉得这个太师,他好像在哪儿见过,但就是想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