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一行人走下舰船,站在港口岸边看着户部、工部的衙役往下托运货物,满脸欣然。“下次海上贸易,一定要再多备些货物。”朱棣尝到了甜头,“三宝,过几天龙江船厂开工,你抽空多去看看。”
“臣遵旨。”三宝含笑答应。
……
“先生,这是什么呀?”三女看着黄灿灿的玉米一脸惊奇,“这也是米吗?”
“嗯…算是吧!”李青点头,“这是三宝下西洋带回来的,皇上赐名永乐米。”
“这么大的米,那亩产定然极高。”婉灵道。
李青摇头失笑,“没你想的那么简单,这东西不能种太密,一亩地种个三千株就差不多了,种太多不结米。”
一边给三女讲解玉米的特性,一边指挥下人干活,一个时辰的功夫,便在向阳处耕出约莫半分地。
李青亲自操刀种植,每隔半尺种上一粒,每垅间隔一尺半,一共种了两百粒左右,出苗后再剔除一些,就差不多了。
搞完这些,也到了午饭时间,李青洗了洗手,与三女回了后院大堂。
大暑的天儿,人没什么胃口,没有大鱼大肉,黄瓜拌皮蛋,清脆爽口,配上冰镇杨梅酒,滋味儿无穷。
果酒度数很低,贪杯也不怕醉人,三女也饮了不少,午饭后,四人回到‘空调房’纳凉。
三女对玉米这种新奇作物很感兴趣儿,问个不停。
“先生,这永乐米真能长得比人还高吗?”
“先生,煮着吃好吃不?“
“多久才能收获啊?”
李青穿着大裤衩,半躺在床榻上,一一解答。
“用不了多久,这作物成熟周期很短,百天左右的样子。”李青笑道,“估摸着三个月后就能煮着吃了。”
谈笑一阵儿,见她们困意上来,李青伸了伸懒腰,“你们睡吧,我答应给梁国公的药酒好了,出去一趟。”
~
梁国公府。
蓝玉一把掀开酒封,鼻子抽动几下,露出陶醉之色,“好酒啊!”
说着,给自己倒了一碗,啄了一小口,满脸满足:“好久没饮过此等美味了,真是痛快啊!”
“酒虽好,莫贪杯。”李青笑着嘱咐。
“放心吧,我还想多活几天呢。”蓝玉笑了笑,“就等你这酒呢,不然我早就出远门了。”
“都这岁数了,你还要去哪儿?”李青没好气道,“老实在家歇着不好吗?”
蓝玉摇头,唏嘘道:“回老家看看,再不回去,以后怕是没机会了。”
顿了顿,“顺便看看允熥。”
李青沉默片刻,微微点头。
他听蓝玉说过家事,蓝玉很小就成了孤儿,可以说是跟着姐姐、姐夫长大的,对姐姐一家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
对外甥女唯一的骨肉,自然疼爱。
说实话,也就是老四反了,老四要是不反,建文再霍霍几年,武将们忍耐到了极限,蓝玉绝逼会联合武将拥护朱允熥上位。
只不过,老四提前反了。
“想开些,眼下这情况已是好的不能再好了。”李青安慰道,“其实这样也挺不错,虽然他没有权力,荣华富贵却也不曾消失。”
蓝帅苦笑点头:“我都这岁数了,就是想折腾也折腾不起来了,再者,我也没那个实力了;
唉,就这样吧!”
看得出来,他心有不甘,但也无能为力。
李青不知该如何安慰,蓝玉这辈子是辉煌的,却也过得憋屈。
少年时被人说走后门,成年后被常遇春、徐达、李文忠等老将压制,好不容易捕鱼儿海一战成名,拥护的太子又挂了。
后来,外甥孙也在争嫡过程中败下阵来,再后来,老四靖难成功,依旧不受重用。
可以说,蓝玉这辈子,几乎都在郁闷中度过。
蓝玉狂妄,但也是真有能力,这样的人,这样的性子,这样的遭遇……李青也不免唏嘘。
最终,李青叹了口气,笑道:“早些回来,你以后的酒包在我身上了。”
“哈哈……那就多谢了。”
两人聊了许久,见毒辣的日头逐渐趋于柔和,蓝玉道:“我得走了,就不留你了,待我回来咱们再好好叙叙。”
“跟皇上说了吗?”
“早就说了。”蓝玉笑道,“放心吧,我早不是以前那样了,如今儿孙满堂,自会为他们考虑。”
“我送你!”
“不用了。”蓝玉摆摆手,“东西早就收拾好了,就不劳你这个大忙人了,以咱们的关系用不着这个。”
李青笑着点头,又待了一会儿,目送马车远去才回去。
……
……
时间一天天过着,清丈田亩已经完成,经过这次重新丈量,大明的田亩多出来两千多万亩耕地。
据户部统计,天下官民所有耕地加起来,共计八万万,又七千万亩。
不过,这时代的一亩地面积,要比后世小上一些,一亩地大约也就610平米,而且,粮食产量也远不及后世。
南方年亩产三石多,北方不到三石,这还是不受旱涝的情况下。
这时代的庄稼稍微受些灾,产量就会大幅度缩水。
清丈出来了田亩,赋税也就好办了,经过赋税简化,以后大明的财政收入也相对清晰起来,有了明朗的赋税,也方便帝王统筹斡旋。
摊丁入亩的国策,进行地有条不紊,已经在江浙地带落地实施,正逐步向外辐射。
之所以如此顺利,是因为朝廷兼顾了官绅利益,他们享受七折税收优惠,受到的利益冲突并不算大。
有时候妥协一下,也没什么不好。
真要一刀切,这政策根本落实不下去。
即便如此,经过户部计算,以后大明每年的赋税也能增长三成以上。
摊丁入亩后率先在江南落实,少地、无地的百姓彻底解放,进城打工的越来越多,手工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诸如:家具业、女红业、胭脂水粉、裁缝铺……
无形中又给大明带来了一波税收,同时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不过,人口的流动,也给各地官员带来了很多麻烦事儿,反对解除限制的声音,源源不断地送往京师。
人一流动,事儿也就多了,这种情况无法避免。
~
御书房。
朱棣骂骂咧咧,含娘量极高,“一个个就知道诉苦,多干点儿活咋啦?
再说了,百姓只限在本州县活动,他们还是管那些人,有什么好委屈的?
娘的,整日就知道瞎逼逼,有写奏疏的时间,也办好几件事儿了。”
“李青!”
“臣在!”
“这国策是你提的,你得负责。”朱棣气哼哼道,“你有计没?”
李青讪讪道:“有是有,只不过…皇上应该不会同意。”
“你不说怎么知道朕不会同意?”朱棣没好气道,“快快说来。”
“很简单,涨俸禄!”
“你放屁……!”朱棣大怒。
这点,他跟他老子一个样,都是一毛一拔,连措辞都一样,“老子给他们的俸禄够使了,还有剩余呢。”
“……皇上你先别急。”
“不用说了,涨俸禄是不可能的。”朱棣断然道,“朝廷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做人要知足,做官亦如是。”
顿了顿,“你是知道朕的,朕不是小气的人,但钱不能这么花。”
第80章
朱棣的痛点
朱棣花起钱来确实不小气,但在官员俸禄这块儿却抠搜的紧。
“给他们的够多了,这个没商量。”朱棣道,“你想想其他办法?”
“恕臣无能为力。”李青忍不住揶揄,“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朱棣恼了,“那你倒是说说,他们怎么就多跑了,明明人还是那么多人。”
“人是那么多人,但事儿却不是那么多事儿。”李青纠正道,“随着人口流动,乡下进城的人员不断增多,官府要多的事儿自然也将多了。”
小胖趁机插话道:“李卿说的对,如今百姓没有了人丁赋税束缚,都想进城改善生活,这对国家是好事,但对官府来说,百姓进城远不如老实待在原地方便管理。”
顿了顿,劝道:“父皇,经过田亩清丈,摊丁入亩的先后执行,大明未来的赋税增加至少超三成,大明官员近四万,便是每人每月加五石,也不过二十万石,不足增添赋税的两成;
而且一旦顺利落实下去,额外增长的赋税,绝对超过这个数字,反之,摊丁入亩的国策带来的正向影响,便会打折扣;
与之相比,这点儿钱真不算什么。”
朱棣皱眉沉思片刻,转而看向姚广孝,“老和尚,你有什么建议?”
老和尚不答,因为老和尚已经坐着睡着了。
喊了几声,老和尚才如梦初醒,“皇上,您叫我?”
道衍是真老了,八十岁的年纪,耳朵都有些聋了,不大声说话,他都听不见。
小胖放大音量,将事情简单说了一下。
听后,道衍拱手道:“皇上,臣也认为可以给官员涨些俸禄。”
接着,又补充道:“但不应按品级涨,而是统一涨,国公涨五石,县官也涨五石,对县官而言,涨五石都快翻倍了,他们肯定有干劲儿;
而公侯并不做实事,虽然月俸涨五石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却也能安抚一下,还能显示皇上公平!”
道衍年纪大了,但并不糊涂,这一招可谓高明多多。
虽说都涨了五石,但主要针对的还是管实事的地方县官。
就好比公司涨薪,十万月薪的经理涨五千,跟五千月薪的员工涨五千,根本不是一码事儿,后者的幸福指数,远大于前者。
道衍笑道:“自尚书而下,直至七品县令,统一涨五石,县令以下的县丞、主簿、典史、刑名……统一涨两石,总的算下来,月俸额外支出绝不超过十万石。”
一下减了一多半,朱棣的抵触心理大大降低,点头道:“大师言之有理。”
说罢,不满的看了儿子一眼,“张口就涨二十万,你个败家玩意儿。”
“……父皇教训的是。”小胖赔笑道,“那要不要实施?”
朱棣不爽地点点头,却还是把这个卖人情的机会留给儿子,“你去办吧!”
“儿臣遵旨。”小胖拱手告退。
~
解决了麻烦,又少花了钱,朱棣心情不错,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看着满脸皱纹的道衍,不禁露出一抹担心。
“老和尚,你这身子骨是大不如前了啊!”
道衍没听清,朱棣又提高音量说了一遍,道衍这才苦笑道:“都八十了,哪能跟以前比啊!”
“是啊!”朱棣感叹道,“我们都老了。”
说着,看向李青,不爽道:“你小子这身子骨,看着和以前没差啊!”
李青讪讪道:“臣自幼习武,还没六十呢,身体自然比大师强上许多。”
他是洪武十五年来的京师,迄今已有三十多年,当时的年纪算二十的话,如今也才五十多,当然用不着拐棍儿。
他给人的年龄,和朱棣相当,都是五十多奔六十的人。
李青也寻思着,再过几年,打造一根黄金拐杖。
无他,钱多任性!
朱棣没好气地瞥了他一眼,语气温和下来,“都这个年纪了,还在意什么外表,这面具以后别戴了,你这伤是为了大明受的,谁敢说三道四,朕剁了他。”
“谢皇上。”李青笑道,“戴习惯了,现在摘下来反而不习惯,这样也挺好。”
“随你吧!”朱棣也没勉强,“走,去前殿聊会儿。”
随着岁数增长,昔日那个英姿勃发的燕王,如今也露出疲态,不复昔年勇武,说的也都是以前的事儿。
人一上了年纪,就喜欢说年轻时候的事儿,朱棣也不例外。
御膳房送来酒菜,三人有边吃边聊,道衍不沾酒,但不耽误吹牛逼。
不过,大多都是朱棣在说,两人聆听。
“当初父皇跟征战天下时,我不到十岁便敢单枪匹马地去寻他,父皇还夸我呢。”朱棣感叹道,“那时候呀,就不知啥是怕,身体里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
朱棣絮絮叨叨,中心思想是父皇对他期望甚高,对他的宠爱仅次于大哥朱标。
李青明白,这是朱棣心虚的体现,得位不正是他永远痛点,希望以这种方式,证明自己是太祖除懿文太子之外,最看重的人。
建文修的太祖实录被朱棣废了,自己重修了一遍,其中夹杂了不少私货,就是掩饰自己的心虚。
说起来,朱棣也是个可怜人,建文在位时他战战兢兢,他登基后,还是战战兢兢,怕遭人唾骂,怕建文卷土重来,怕……以后到了地下,无颜面对父亲。
李青吁了口气,认真道:“皇上,其实……太祖有想过把大位传给你。”
“当真?”朱棣一滞,呼吸都便的急促起来,“父皇真想过,传位于我?”
李青点头,“嗯,只是碍于大局,怕开了藩王入主大宝的先河,后世子孙有样学样,不得已而为之。”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朱棣猛灌了一口酒,胸膛剧烈起伏,好一会儿,激动的心情才缓缓平复下来。
“父皇思虑的是,若换了我,只怕也会做一样的决定。”朱棣叹了口气,但依旧欣喜。
“起居官!”
起居官连忙走上前,很机灵地开始记录,走上还念叨着,“壬申月,上宴太师、少师;
太师曰:太祖有意传位于上,然……”
“都是建文小儿使坏。”朱棣补了一句。
起居官呆了一下,只好顺从记录。
李青哭笑不得。
待起居官记完,朱棣便将他打发了,继续吃喝畅聊。
~
朱棣心情大好,饮了不少酒,脸庞通红,有了几分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