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84章

    “臣告退。”

    宫门外,骄阳照射在身上暖洋洋的,李青呼了口气,心中的抑郁之气却呼之不去。

    生离死别的场面,他不是第一次经历了,但还是无法适应。

    用不多久,又是一个熟悉的人故去,再也见不到了。

    摇了摇头,李青走进轿子。

    他之前没有坐轿的习惯,但随着周围的人一点点变老,他的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路过曹国公府时,李青踢了踢轿子,轿夫停下。

    “老爷。”

    “回去告诉夫人,本侯在曹国公府上饮酒,午饭不回去吃了。”李青挥了挥手,“离家这么近,就不用你们了,回去吧!”

    “是,老爷。”轿夫们答应一声,抬着空轿子离开。

    李青是曹国公府的常客,一到门口,下人就热情招待,领着他进府。

    李景隆正在拿着迷你小弓箭,教大孙子射箭,看到他来,拍拍大孙子脑袋,“好好练,射不中不准吃午饭。”

    小家伙才六七岁,但在优渥的家庭条件下,长得很瓷实,虎头虎脑的模样很讨喜,有先生教导,脑袋瓜也灵活的很,立即对李青撒娇。

    朝气蓬勃的小家伙儿,婴儿肥的小胖脸红彤彤的,一口一个青爷爷叫着,叫的李青笑声朗朗,胸中的抑郁之气也消散大半。

    “你爷爷只说让你射中靶心,又没规定距离。”李青给小家伙支招,“射不中的话,就离近点儿,直到射中为止。”

    “对哦。”小家伙儿笑逐颜开,“谢谢青爷爷。”

    一旁的李景隆满脸黑线,没好气道,“我孙子以后做不了大将军,都你的责任。”

    “……”李青好笑道,“才六七岁的孩子,用不着这么急,过犹不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长身体最重要。”

    “好人都让你做了。”李景隆撇了撇嘴,旋即又道,“喝点儿?”

    “喝点儿!”

    金陵的冬天不冷,太阳正好,两人在院里晒着太阳,边喝边聊,小家伙儿时不时过来讨口肉吃,酒喝得很有趣儿。

    “你喜欢孩子,干嘛不自己生一个呢?”李景隆揶揄,“不会已经空流泪了吧?”

    “去你的。”李青笑骂道,“我依旧是年轻小伙一十八。”

    “吹吧你就。”李景隆果断不信,反倒是一个劲儿地劝他趁着还干的动,赶紧生个儿子,别断了香火。

    李青只是笑而不语。

    最后,李景隆索性也不劝了,“真搞不懂你咋想的,对了,蓝玉回来没?”

    “没呢,估计要到过完年了。”李青抿了口酒,道,“都是做爷爷的人了,昔日的不愉快该放下就放下吧,相处一天少一天,珍惜时光。”

    李景隆怔了怔,轻轻点头:“等他回来吧,念在他年纪大的份儿上,我不跟他一般见识便是。”

    “如此最好。”李青笑道,“到时候我组个局,咱们好好唠唠。”

    李景隆笑着答应,接着,又叹道:“过几年新都建好,估计京师要迁过去了,李兄你备受皇帝器重,肯定也要迁往北平,到时候咱兄弟见一面就难了啊!”

    “你也可以迁过去啊!”

    “我才不去呢,他这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去那儿干嘛?”李景隆道,“再说了,那苦寒之地,有啥好的,哪有金陵舒服?”

    李青笑着点头,心里却涌起一种不详的预感,未来迁都肯定困难重重。

    第86章

    试探百官

    大明官员七成来自江南,就连大多勋贵也是如此,除了靖难功臣外,想来没多少愿意迁都北平。

    或许,就连靖难功臣也不愿回去。

    北平的经济水平,和金陵差的不是一点两点,二者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举个例子:北平连个像样的青楼都没有!

    金陵随便一个中等偏上的酒楼,就比北平最好的酒楼还要好,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亦或交通,都和金陵相差甚远。

    朱棣通运河,很大原因就是为了方便赋税运往新都。

    大明不仅南方官员占七成,赋税也是如此,北方的赋税太少了,官员们在南方这富裕之地,稍微伸伸手,就能捞到油水,而北平……

    这时代的北平,和后世的京都,完全是两码事。

    北平不仅贫苦,环境也十分不好,沙尘暴、寒冷气候……处处比不上金陵。

    而大明在金陵定都这么久,无论是勋贵,还是百官,都在这里落了户,老婆孩子都在这儿,家资,子女教育……李青苦笑摇头。

    “李兄愁眉不展,是有什么烦心事儿吗?”李景隆问。

    李青也没避讳,将心中的顾虑说给他听。

    “的确。”李景隆点头,“不说别人,就拿我来说吧,我也不想去北平。”

    “北平…也没那么差劲儿。”李青道,“是,它现在是比不上金陵,但真迁都过去,未来那里肯定发展迅速。”

    李景隆摇头:“问题不是出在这儿,人都有乡土之情,谁愿意大老远拖家带口去北平?”

    顿了顿,“不过,其实也不用太担心,当今皇帝可不是建文,他要做的事儿,哪怕群臣没一个答应,一样能执行下去;

    他和太祖一样,是个有实权的武皇帝!

    迁都肯定有阻力,但只要他铁了心迁都,谁也阻止不了。”

    “这话不错。”李青苦笑:“不过…我更希望能心平气和地迁都,而不是以强硬手段硬迁。”

    李景隆道:“这个怕是很难啊!”

    李青也知道难,但他还是想努力一下,不想因为迁都破坏了这大好局势。

    ……

    一场酒,直喝到下午申时才散。

    出了国公府,李青没有回家,转头进了宫。

    ~

    “朕也知道难,不过这个都,朕是迁定了,谁挡不住。”朱棣面容严肃,势在必行。

    李青叹了口气,问:“新都还有多长时间能竣工?”

    说到这个,朱棣的脸色难看起来,“本来按照朕的意思,最迟后年,不过看如今这架势,估摸着还得个四五年。”

    顿了顿,“不行,朕等不了那么久,两年之内必须迁都。”

    “皇上先别急,迁都的阻碍不在于京都建设,而是群臣。”李青劝道,“不若先试探一下百官的口风。”

    “你的意思是……?”

    “投票!”李青道,“不记名投票。”

    朱棣没好气道,“这不是白费劲儿嘛,那样的话大多数官员都会反对。”

    李青道:“只有这样才能知道百官的真实想法,投票并不决定迁都与否,而是摸摸群臣的底,看看迁都的阻碍有多大;

    有了底,便能提前应对、谋划,到时候才能水到渠成。”

    “嗯…也有道理。”朱棣哼哼道,“朕倒要看看,反对迁都的有多少。”

    “来人。”

    “奴婢在。”殿门口的小黄门迈着小碎步急急上前,“皇上有何吩咐?”

    “传朕口谕,明日早朝在奉天殿广场进行。”朱棣吁了口气,“包括公、侯、伯所有勋贵,所有在京官员,必须到场。”

    “奴婢遵旨。”小黄门第一次办皇差,激动的不行,腰杆都硬了几分。

    这会儿,他就是钦差了,行了个大礼,转身后,脸上带着小人得志的笑,昂首挺胸地出了大殿。

    “李青,你觉得会有几成官员反对?”

    “八成吧!”

    “应该不会这么多吧!”朱棣不悦的扫了他一眼,道,“朕觉得最多七成。”

    顿了顿,“朕还是觉得应该记名投票,方便秋后算账!”

    “……”李青翻了个白眼儿,“皇上,投票的目的是把问题暴露出来,发现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并为解决问题做准备,真要记名,那投票还有什么意义?”

    “嗯……那成吧!”朱棣叹了口气,“你可有什么应对之策?”

    “先等看完结果再说吧!”李青道,“现在说什么都为时尚早。”

    朱棣点头,转而又问起徐妙云病情。

    对此,李青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表示尽心尽力。

    ……

    回到家,已临近傍晚。

    “先生,你喝酒喝到现在呀?”婉灵略带埋怨,更多的是心疼。

    “没有,进宫和皇上谈公事了。”李青笑嘻嘻道,“你闻闻,我身上有那么重的酒味儿吗?”

    婉灵嗅了嗅鼻子,故意道,“有呢,刺鼻子。”

    “你这丫头……”李青失笑摇头,接着,突然问道,“丫头,你想不想去北平住?”

    “先生去的话妾就去。”婉灵帮他退下外衣,从一旁衣柜里取出厚些的袍子,一边伺候着他穿衣,一边说道,“先生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呵呵……”李青伸开双臂,配合着她,“抛开先生不谈,单论金陵和北平,你更喜欢哪个地方?”

    “更喜欢……”婉灵帮他穿好袍子,又整了整少许褶皱,这才道:“当然是金陵啊!”

    “北平不好嘛?”

    “倒也不是,北平有北平的特色,上次去那儿的时候,千里冰封实在壮观,但……”婉灵嘟着嘴道,“偶尔看看还行,真要定居久住…还是金陵好。”

    李青苦笑点头,连婉灵这样没有利益得失的女子,都不愿去北平,可见关乎自身利益的官员会多排斥了。

    “先生,朝廷要迁都吗?”婉灵问。

    “早着呢。”李青笑道,“我就随口问问你的意见。”

    婉灵好笑道,“妾能有什么意见呀,先生去哪儿,妾就去哪儿。”

    “嗯…嘴儿真甜。”李青笑着捧起她的脸,想去吻她,却被避开了,“先生,该吃饭啦。”

    这妮子又开始自卑了,看来晚上得好好惩治她们一番……李青打定主意,与她一起前往大堂。

    红袖、怜香都在等着了,见他进来,这才让下人上菜。

    晚饭间,李青又问了一下两女的意见。

    如婉灵一样,只论金陵和北平,她们更喜欢金陵。

    无他,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宜人的气候,这些都是北平比不了的。

    三女如此,李青不禁对投票结果更为悲观。

    ……

    次日,天刚泛青,还没蒙蒙亮,李青便进了宫。

    奉天殿广场,百官汇集于此,很是热闹。

    文武百官只是一个统称,事实上,上朝的并不只有百人。

    只是很多人没资格进殿,朝会都是在殿外站着,有紧要奏本,需通知先让站殿将军通禀,得到召见才能进殿面禀。

    今天平日不上朝的勋贵都来了,广场上的官员足有上千人,比平时热闹多了。

    朔风呼呼挂着,夹杂着清早的水汽,还是很冷的。

    冬季的金陵就是这样,出太阳时暖洋洋的,但清早这会儿,气温并不高,尤其是刮风时。

    六部大佬平时都在殿内上朝,贸然来到殿外,却还是习惯性得穿着之前的衣服,一阵风来,一个个直哆嗦,人都年轻了不少,冻得跟个孙子似的。

    生无可恋地看着空空的龙椅,祈祷皇帝快来。

    两刻钟后,朱棣终于姗姗来迟,身后还跟着一群小太监,一个抱着箱子,其余几个分别拿着笔墨纸砚,还有两个小太监抬着桌子。

    群臣不明所以,照例行君臣之礼,山呼万岁。

    “众卿平身。”

    朱棣轻轻挥一挥衣袖,坐在龙椅上,“朕宣布个事儿!”

    第87章

    你这皇帝也不行啊

    群臣一见这架势,就知道有大事要宣布,文官更是心都提了起来。

    这几年,每次有大动作,吃亏的总是他们,实在经不起再革新了。

    上千人齐齐看向龙椅。

    只听朱棣淡淡道:“新都已经建成大半,再过两年朕欲迁都顺天,以顺天为京师,御敌于国门之外,诸卿以为如何?”

    不待群臣答话,朱棣又道,“朕一向从善如流,众卿只需把想法写在纸上,投入箱中便可。”

    他保证道,“朕虚怀若谷,绝不秋后算账,只需写赞同亦或反对即可,不用署名。”

    最后,朱棣强调,“一定要遵从本心。”

    群臣闻听此言,心中稍稍松了口气,不过个个面色严峻。

    自建都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知道会有一天迁都,但真搬到台面上,他们心里仍是难以接受。

    “从第一排开始,一个一个来,写好投入箱中。”朱棣说罢,还让小太监退后,表示自己不会‘偷看’,放心写就是。

    见状,群臣放松许多,按照皇上的要求,一一上前投票。

    ……

    日上三竿,上千人总算投完了票,朱棣起身道,“诸位爱卿若有奏本,留折待阅,散朝!”

    群臣行礼,待皇上走后,各自散去。

    李青没有出宫,而是去了乾清宫。

    给徐妙云诊治了一番,又针对病情,重新开了副药,这才出了乾清宫。

    对于投票结果,李青也迫切想知道,所以直接去了御书房。

    ~

    “李青你投了什么票?”朱棣脸色不太好看。

    “赞同啊!”

    “是这张吗?”朱棣拿出一张纸给他看。

    李青确认了一下笔迹,点头道:“皇上,有多少人赞同,多少人反对?”

    朱棣脸上肌肉直突突,骂道:“一群狗日的,除了你,没一个人赞同。”

    “啊?这……”李青也不禁傻眼,他知道绝大数官员都不会赞同,但也没想到,所有人都反对,这着实出乎他的预料。

    没想到连靖难功臣,也不愿回北平……李青意识到问题比想象的还要严重。

    “结果已经出来了,你有什么办法?”

    李青沉思片刻,“分化百官。”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