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不过,事实证明他想多了,在皇帝耍赖、太子安抚,大棒加甜枣的策略下,群臣情绪逐渐平静下来。群臣好似认了命,虽然情绪低落,但并未有人冒头。
快过年了,都盼着年终奖呢,老四这时间挑的真不错……李青放松下来。
~
除夕夜。
永青侯府,烟花放个不停。
瓜子、蜜饯、点心、美酒……一家四口排排坐,饮美酒,赏烟花。
“先生,过完年我们就要去顺天吗?”红袖问。
“计划是三月迁都。”李青笑道,“放心,那时候就不冷了。”
红袖点头,迟疑半晌,小声道:“妾,妾想留在这儿。”
婉灵、怜香也轻轻点头,怯怯的看着李青。
“留在这儿?”李青不悦道,“夫唱妇随,莫要恃宠而骄。”
“先生……”
“不用说了,先生知道你们在想什么。”李青淡淡道,“这个没商量,你们必须跟我走。”
三女怏怏点头,情绪有些低落。
人到了年龄,保养的再如何得体,仍是会出现苍老之相,尤其是最近这两年,她们老了许多,虽说不至于老妪形象,却也真不年轻了。
就这,还是在李青时常以真气滋养的情况下。
但,真气终究不是万能的,只能延缓她们衰老,并不能阻止。
大过年的,李青不想她们不开心,温声道:“先生不在意那些,就当是为了先生吧!”
三女对视一眼,轻轻点头。
过了会儿,婉灵轻声道,“先生,以后我们去了,你不要难过,再……”
“放心吧,我这个人心大,可能会难过,但不会难过太久。”李青没心没肺的笑着。
闻言,三女稍稍放松。
……
一夜过后,时间来到永乐十八年。
年假很短,眨眼间又到了上朝的日子,但李青是个混子,隔三差五的不上早朝,一番试探后,发现老四也不生气,索性午朝也不上了。
整日乘轿,带着三女在金陵城闲逛,购物,购物,还是他娘的购物。
北平经济落后,商铺又少又简陋,趁着这个机会,李青带着她们买了许多生活用品,以备不时之需。
反正搬家又不用他搬。
李青一直不上朝,很快引起了朱棣不满,他也懒得跟李青讲道理,直接扣除了李青当月俸禄。
正月底,李青去领俸禄,结果领了个寂寞,这才知道被老四阴了。
这时代也没劳动律法,李青投诉无门,只能继续上朝。
主要是俸禄极高,旷工实在不划算。
~
这天,朱棣找李青商议迁都事宜,“离迁都只有一个月了,到时候百官少不得又要扯皮,你还有计没?”
“如果把上个月的俸禄结了,我想我是有的。”李青如实道。
“……”朱棣满脸黑线,“你且说来听听。”
“住房补贴。”
“说人话。”
“就是朝廷补助官员重建住宅。”
朱棣蹙眉沉思,“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普通官员还好,但勋贵……这么多公侯,朝廷哪里负担的起?”
李青道:“可以给他们两种选择,一是住朝廷统一建的府邸,规格低,但不要钱;
二是他们自己建,可以延续金陵现有的规格,但朝廷只出资一部分。”
“那也不少钱啊!”朱棣心疼道,“那么多人呢。”
李青笑道:“不能这么说,表面看,受益的公侯勋卿,实际上受益的是百姓,因为朝廷补贴的钱,最后还是流动到当地百姓手中,带动当地经济……”
老四不太懂经济,但钱花出去,流动到百姓手里这个道理还是明白的,咬了咬牙,“成吧,朕就出回血。”
两人就迁都细节,又商议了一番,初步敲定一个补贴方案。
完事儿后,正欲喝两杯庆祝庆祝,不料这时,小胖拿着一封奏疏,火急火燎地赶来。
“父皇,出事了。”
第94章
唐赛儿起义
“慌里慌张的成何体统?”朱棣眉头微皱,“好歹是太子,瞧瞧你这样子。”
“父皇,真出事了。”小胖急得满脸是汗,这一急,说话都不利索了。
见此情况,李青心中一突,急问道:“难道有人反了?”
他总觉得这次迁都不会这么顺利,见小胖如此失态,顿时就想到了百官打破规则,要知道,昔日织造局被烧、通运河动乱,就是逼得急了。
“闭上你的臭嘴。”朱棣恶狠狠瞪了李青一眼,看向好大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真…反了。”小胖抹了把脸上汗,重重点头。
“啊?造反?!”
朱棣一呆,旋即惊怒道,“谁人敢反?”
不怪他如此失态,任何帝王对造反都忌讳莫深,更何况他爹就是造反得的天下,他也是靠着造反做的皇帝,如今听说有人造反,如何不怒。
“是谁?多少人?”朱棣杀机毕露。
小胖喘了口气,道:“头领是山.东蒲州人,一个叫林三的媳妇儿,妖妇唐赛儿。”
“女的?”朱棣呆了呆,讷讷道:“女人造反?”
李青也惊住了,这年月女人也能造反?
唐赛儿…这名字咋听着有些耳熟呢……李青头皮发痒,却一时间想不起来,在哪儿听过。
“具体什么情况?”李青问。
经过这一会儿,小胖喘匀了气儿,阐述经过,“寇首唐赛儿,次首刘信、刘俊、丁谷刚……在即墨、寿光几地作乱,起初只有五百人,短短时日就拉起了三千人的队伍……”
小胖忧心道:“父皇,事态有愈演愈烈之势,还请父皇早下决断。”
李青问道:“是谁递上来的折子?”
“山.东沂州卫递的折子。”小胖道。
李青还欲再说,朱棣却先发飙了。
“问这个有什么用?”朱棣急了,“他娘的……其心可诛!”
“父皇三思!”小胖连忙道,“都是百姓,时不宜大开杀戮,皇明祖训:若有民变,首恶严办,胁从不问。”
百姓是国家的基础,大规模的屠戮百姓,会失了民心,而百姓也最好安抚,只要给点好处,转身又是良民。
李青却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首先寇首是个女人这一点,就非常可疑。
这个时代,是男人的时代,女人再有本事,也无法抛头露面,一个弱女子造反,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其次,民变都是百姓过活不下去,逼不得已才造反,但如今的大明生机勃勃,随着摊丁入亩,永乐米的种植,先后施行,百姓的生活正在越来越好,怎么会造反呢?
当初为了建都、通运河,加重徭役赋税时,都没人反,如今百姓赋税大减,却反而造反,这不合理。
最后,发生的地点的山.东,这一点就很耐人寻味了。
山.东是金陵到顺天的必经之地,迁都在即,偏偏在这里起了民变,李青不得不多想些什么。
这时代‘资本家’的能量,不是一般的大。
朱棣见李青眉头紧锁,问:“李青,你怎么看?”
“皇上,此事必有蹊跷。”李青拱手道,“虽然通运河、建新都,征用了很多山.东百姓,但朝廷管饭,且还出了工钱,很多百姓为此有了活计,生活更好才对,万不会造反;
即便真因为劳苦造反,也不会在顺天府都要完工时造反,怕不是有心人在从中作祟,破坏迁都。”
朱棣眼睛眯了起来,眸光幽冷:“高炽,令锦衣卫去详查此事,另,八百里加急,派青州卫指挥使前去招抚,尽快平息祸事。”
“唐赛儿?”他冷笑道,“朕倒要看看这妖妇有何神通。”
“儿臣遵旨。”听到父皇没有大开杀戮,小胖缓缓放下心来,匆匆行了一礼,急忙去办。
朱棣满脸震怒,李青也忧心不已,他基本确定,这根本不是民变,而是有预谋的动乱,为的就是阻止迁都。
显然,在朱棣的层层剥削中,官绅们受不了了,迁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棣一次又一次的打破规则、掀桌子,如今,反噬来了。
历朝都是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到大明却变了样,他们心里本就憋着火,再加上老朱、老四这对父子,他们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老朱狠,狠在严刑酷法,事实上,他对官绅总体来说,还算说得过去,并未压榨他们。
老四狠,狠在剥削官绅利益。
虽然朱棣的杀的官,甚至还不如老朱的零头,但官绅对他的恨,远胜对老朱。
“皇上,后续你打算如何处理?”李青问。
“首恶极刑!”朱棣冷声道,“指使的官绅夷族!”
李青点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总不能把百姓全都杀了吧?
这次的事情让李青对大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江南世家大族就是想把皇帝套牢,徐图后进。
可以想象,若不迁都,过上几代帝王,后世之君将会完全被架空,成为世家大族的傀儡。
真若那样,大明别说二百七十多年了,百年估计就被霍霍的差不多了。
本来李青只觉得,迁都顺天可以延展战略纵深,现在看,迁都意义更大。
大明作为大一统王朝,时不宜定都在江南一隅。
……
次日,早朝。
群臣在朝会上集体发难,尤其是言官,几乎是指着朱棣的鼻子骂,诸如:劳民伤财、激起民怨,好大喜功,损耗国力……
把朱棣骂的狗血淋头,几乎成了亡国之君,其中心思想:百姓造反,是你逼得。
这次,朱棣没抓典型,也没打廷杖,而是老神在在的看着群臣,谁骂的凶,他就冷冷的看着谁,幽冷的眸光仿佛来自地狱。
他动了真怒,就等着真相浮出水面,必须来个彻底清算。
渐渐地,言官也不骂了,官员们也不吵了。
他们不怕挨廷杖,甚至为此丧命也不是很惧怕,至少能博个美名,但…皇上像看跳梁小丑的目光,实在让他们心惊肉跳。
这些人明白,这位爷是真怒了,这回弄不好得搭上家小。
不是每个人都像方孝孺那样奇葩,无论是博名,还是取利,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儿孙,可不想儿孙为自己陪葬。
“都不说话了?”朱棣戏谑道,“诸位爱卿不妨猜猜,待查出恶首后,朕会如何处理这些人?”
顿了顿,“小林子,拿笔墨纸砚来,让百官写上处理极恶元凶的建议。”
他扫视群臣,玩味笑道:“这一次是记名的哦,诸位爱卿的建议,朕都会看。”
不怕皇上发怒,就怕皇上发笑。
相处了这么多年,皇上是什么脾性,他们门儿清。
这位爷发起飙来,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方孝孺的下场历历在目,他们如何能泰然处之。
让群臣写如何严惩恶首,实乃一步妙手,朱棣这一波,可谓是杀人诛心。
偌大的奉天殿,静的可怕,落针可闻。
不多时,站殿太监拿来笔墨纸砚,开始让百官写下惩治恶首的建议,朱棣冷眼旁观。
不管是心怀坦荡,还是心中有鬼的群臣,所有人都是往狠了写。
三族起步,九族及格;更有甚者,刨坟掘墓、鞭尸祖宗十八代……层出不穷。
……
十日后,情报再次传入京师,将妖妇唐赛儿起义的前后经过,唐赛儿的个人档案,以及最新军情战报,全部送了过来。
朱棣看到这些情报,彻底变了脸色。
李青得知后,也不禁骇然,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他的预料,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
任谁也想不到,这次民变能搅起这么大的风波。
事情大条了……李青神色凝重。
就连一向心大,啥事不往心里搁的小胖,胖脸也满是严肃,再不复一丝温和,整个人杀气凛然。
第95章
朱棣的应变
青州卫前去招安,结果中了起义军的计,指挥使高风被杀,官兵死伤惨重。
布政使随即派莒州千户孙恭前往招抚,起义军拒绝招抚,并把随同前往的官兵也杀了。
即墨、莒州已被相继攻破!
这已经不能算是民变了,就是赤裸裸的造反,夺江山!
大多数民变都是过活不下去,组织起武装后,抢地主,吃大户,而不是直接和朝廷开战。
哪怕是在天下大乱的元末,在最初时,起义军也没有直接和元军开战,而是吃大户,只是后来局势愈演愈烈,元廷镇压起义军,这才正式开战。
而这次完全不同,朝廷都招安了,他们不仅充耳不闻,反而直接开战,杀官、烧粮仓,显然就是要把事情闹大。
更让朱棣震怒的是,这些情报都是锦衣卫打探出来,而地方官,还在拼命往下压,隐瞒不报。
不管他们就是主谋,还是为了头顶乌纱帽,都是朱棣无法容忍的,帝王最忌讳的莫过于臣子欺瞒。
李青反复看着唐赛儿的个人档案:
《唐赛儿,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丈夫死后,在扫墓归途偶得一石匣,内藏有宝剑兵书;
经日夜学习,通晓诸术,遂削发为尼,自称佛母,宣称能知生前死后成败事,又能剪纸人纸马互相争斗;
如需衣食财货等物,用法术即可得……》
走的就是改朝换代的路子,和当初元末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如出一辙。
更让人心惊的是,这支义军居然有了编制——白莲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又是白莲教起义!
元末,天下大乱,韩山童、刘福通就是借此起事,说起来,老朱也曾是白莲教的一员,他能取得天下,白莲教功不可没。
不过,老朱上位后,对白莲教的打压从未断过,就是怕有人有样学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