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93章

    宛若惊雷炸响,声音在奉天殿回荡,久久不散,摄人心魄。

    许久不见回应,朱棣抬眼去瞧,却不见方宾身影。

    “李青。”

    “臣在。”

    “方宾呢?”

    我哪儿知道,他又没跟我请假,嘶……李青忙道,“皇上,此人怕不是畏罪潜逃了吧?”

    “逃?”朱棣笑了,“朕倒要看看,他能逃哪儿去。”

    “来人!”

    ……

    连侍郎都落了马,群臣心惊胆战,生怕牵连到自己,暗暗祈祷。

    这时,礼部尚书吕震开口了,“皇上,兵部右侍郎有重大嫌疑,兵部尚书难辞其咎。”

    他撅着屁股,看向李青,“李尚书,你的下属干出如此丧心病狂之事,你就没有想说的吗?”

    李青深深望了他一眼,拱手道:“皇上,臣御下不严,臣有罪,请皇上责罚。”

    “你的确有罪。”朱棣脸色阴沉,“罚俸半年!”

    他倒不是怀疑李青,李青是什么人,他再清楚不过,且,大孙子已经说了详情,之所以能抓到纵火犯,是因为李青打了招呼。

    但兵部侍郎牵扯其中,李青这个兵部尚书难辞其咎,御下不严也是罪,尤其是火烧三大殿,这样的大罪,罚俸半年算轻的了。

    吕震见祸水没能东引,心下有些遗憾,却也不敢再说什么。

    这个时候,说太多也没好处,容易引起帝王猜忌。

    但李青可不是吃亏的主,这厮一句话,自己大半年的工资就没了,他会善罢甘休?

    娘的,不让我好过,你他娘也别想好过……李青拱手道,“皇上,据臣所知,方宾和吕尚书素来交好。”

    朱棣看向吕震,吕震脸当时就白了。

    “皇上,他含血喷人。”吕震声调拔高,带着惊骇的颤音儿,好似哭腔,“臣冤枉啊,官场之上,同僚之间,场面礼节能说明什么?

    若平时打个招呼,寒暄两句就算交好的话,那在这大殿上的所有官员,都和方宾交好。”

    他这话没毛病,官场讲的就是个人情世故,但坏就坏在他情绪太激动了。

    那惊颤的语调,煞白的脸色,让朱棣不得不对他产生一丝怀疑。

    不过,到底是一部尚书,朱棣也不能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对其问罪。

    “众卿稍安勿躁,等方宾来了,一切自会水落石出。”

    很快,早朝时间就过去了,但朱棣不说散朝,群臣也没人敢吭声,一个个跪得腰酸腿麻,苦不堪言。

    又过了一刻钟,前去抓捕方宾锦衣卫千户返回,不过却是两手空空。

    “人呢?”

    “回皇上,方宾他……”

    “跑了?”

    “不是……”锦衣千户回道,“他上吊自尽了,臣赶到时,人都凉了。”

    死了……朱棣眼睛眯了起来,杀气腾腾道:“尸体呢?”

    “在殿外。”

    朱棣深吸一口气,淡淡道:“众卿平身,随朕来。”

    少顷,殿内百官来到殿外,看到了舌头伸老长,死状凄惨的方宾。

    朱棣探手摸了摸,果然已经凉透了。

    “畏罪自杀?”朱棣笑了,“真以为死了就一了百了?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来人,将他吊起来,鞭尸!”朱棣冷冷扫视群臣,“好好看着。”

    不多时,死去的方宾就被吊了起来,尸体被带铁刺的鞭子狠狠抽着,大内侍卫轮番上阵,只小半时辰就没了人形。

    最后,尸体被抽断成了两截,群臣看得面无人色。

    朱棣语调幽冷:“传谕:兵部右侍郎方宾谋反,诛九族!

    从犯户部主事箫仪凌迟,夷三族!

    从犯锦衣百户汪强,夷三族!

    从犯锦衣百户刘刚、李海,鞭尸,夷三族!”

    最后,又加了句:“明正典刑,邀百姓来看。”

    ……

    下达完圣喻,朱棣瞥了眼噤若寒蝉的群臣,淡淡道:“为杜绝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等事,外臣徇情;朕决定,即日起,组建东辑事厂,设内臣提督;

    锦衣卫指挥使,东厂提督控制之彼此,内外相制……”

    这一来,百官除锦衣卫外,又多了一道监视。

    群臣心里苦,但群臣不敢说。

    这个节骨眼儿上,谁也不敢触皇帝霉头。

    朱棣设立东辑事厂,是因为锦衣卫已经不能让他全权信任了,锦衣卫都不能信,还有什么人可信?

    答案是太监!

    太监是皇帝的家奴,他们的一切都是皇帝赐予的,只能忠于皇帝。

    不管他们有再大的权势,离开皇帝屁也不是。

    “散朝!”朱棣一甩袍袖,不理会群臣作何感想,愤愤离去。

    群臣满心悲催,却无可奈何。

    ……

    李青唏嘘不已,历史再次上演,东厂这个机构到底还是设立了。

    明朝的著名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都是东厂厂公,这个机构可谓臭名昭著。

    不过,就眼下而言,朱棣设立东厂也无可厚非。

    迁都、下西洋、摊丁入亩一系列举措,严重伤害了官绅利益,连皇宫三大殿都敢烧,再不压制,只怕会出现更大的乱子。

    只不过,利益团体一旦形成,再想撤去就难了。

    第101章

    大明有钱了

    东辑事厂组建速度超乎预料的快,只两日功夫,便定下了骨干人员。

    当然,主要是骨干不多,提督一名,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司房……若干名,总共不到五十人。

    不过他们的权力可不小,缉查、抓人,都在他们的职责范围之内,并且,锦衣卫审讯,他们有旁听之权。

    这一来,锦衣卫的权势大幅度缩水,行使权力也有了掣肘。

    东辑事厂提督也是燕王府出身,正是站班太监小林子,他资历不如三宝,但胜在年轻,才三十多岁,这个年纪对太监来说,正值当年。

    ——太监普遍都很能活!

    三宝珠玉在前,小林子也希望像三宝那样,闯出一番事业出来。

    自从三宝下西洋,他就成了所有太监的偶像,平日太监们提到三宝,腰杆都挺直了几分,就出了这么一号人物,他们相当维护精神领袖。

    太监自卑,裤裆里少了一嘟噜,自觉矮人一截儿,如今机会来了,自然要好好表现一把。

    朱棣知道锦衣卫树大根深,想靠这几十人和锦衣卫分庭抗礼,根本不可能,所以,对东辑事厂相当扶持。

    在东安门北侧给他们划了办公场所,另,又额外拨了五万两银子,令其招募人手。

    该说不说,这些太监虽然没啥文化,但办事能力并不差,工作积极性那叫一个高。

    这天,李青随朱棣来到东厂查看进度,不由大感诧异。

    不到半月时间,就招收了八百余番役,且个个威猛高大,厂子办得挺像那么回事儿。

    唯一让李青不爽的是,东厂衙门大堂,供奉着岳飞画像。

    就……离谱!

    武穆在天有灵,若是看到这一幕,不知会作何感想……李青忍不住问:“公公,为何要悬挂岳武穆的画像啊?”

    “呃呵呵……”小林子笑道,“咱家也没多大本事,对皇上就是一个‘忠’字,岳武穆他老人家最是忠君,咱家就佩服他。”

    朱棣听了解释,神色从疑惑变为满意。

    李青摸了摸鼻子,也不好说什么。

    ……

    出了东厂,朱棣吁了口气,笑道:“看到了吗?”

    “什么?”

    “太监并非一无是处。”朱棣道,“没有机会也就罢了,一旦有了机会,谁也不比谁差多少;

    都是人,不是读了些书,就一定能力出众,高人一等。”

    李青点头,对此深有体会。

    连他这个后世最普通的应届毕业生,都能封侯,成为一部尚书。

    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是苦于没有机会,一旦有了机会,他未必就不能做出一番事业出来。

    老朱一个放牛娃都能当皇帝,而且干的还很不错,固然是他能力出众,但更重要的还是机会。

    朱棣伸了伸懒腰,笑道:“三宝来信了,宝船已经进入大明境内,最多再有半个月,宝船就能回归。”

    “三宝要回来了?”李青惊喜道,“怎么说,红薯找到了吗?”

    “这个没说,应该是没有。”朱棣轻轻摇头,“不过,他这次又发现了新国家。”

    李青闻言,神色先是一暗,后又一喜,接着又问:“土豆呢?”

    “你说的是永乐豆吧?”

    “……是。”

    “带回来了好多。”朱棣道,“这次三宝之所以用了这么久,就是为了带回更多的种子,佛郎机把永乐豆当做了观赏花,并未大范围种植;

    三宝让他们广泛种植,并趁着这个空档,和佛郎机冒险家合作,探索出了新的大陆;

    只是因为季风的缘故,加上补给跟不上,为保万一,不得不返航,并没有登陆……”

    朱棣解释了一下,三宝为何用了这么久。

    “新大陆?”李青挠了挠头,心道:“该不是美洲吧?”

    算算时间,三宝这次下西洋,永乐十四年底就出发了,如今已是永乐十九年五月,几乎是以往下西洋时间的两倍。

    这么久的时间,发现新大陆也不稀奇。

    李青突然想到了什么,忙道:“对了皇上,迁都的事儿,有没有让人带信给三宝?”

    要是三宝回朝,发现回错了家,少不得闹出笑话。

    “说了。”朱棣没好气道,“在你眼中,朕就那么马虎吗?”

    “啊哈哈……皇上误会了。”李青暗暗撇了撇嘴,赔了个不是。

    李青心中欢喜,虽然红薯没能带回来,但若真发现了新大陆,红薯也就不远了,而且还能把生意做的更远。

    接下来,就等三宝回来了。

    ~

    东厂成立之迅速,令人咋舌,但大多数官员并不在意。

    他们不觉得这群太监,能成什么气候。

    但很快就迎来了打脸,十日后,礼部尚书吕震,被查出参与三大殿纵火案,且证据确凿。

    朱棣也没客气,凌迟、诛九族!

    一部尚书的落马,让群臣噤若寒蝉,直到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这群没把的厉害。

    百官叫苦不迭,好不容易和锦衣卫缓和了关系,又蹦出个东厂,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东厂和锦衣卫不同,这个部门由太监掌权,文官集团可以交好锦衣卫,却打死不愿和太监交好。

    无他,要脸!

    这时的文官,还是有底线的。

    不管怎么说,锦衣卫也算是大明的官员,皇帝的臣子,属于同僚;但东厂是什么,掌权的阉人,皇帝家奴而已。

    他们从骨子里看不起太监,在他们眼中,太监比妓女还要低贱。

    当然,武将们也看不惯东厂。

    对于东厂,文臣武将统一战线。

    但东厂太监并不在意,他们立了功,领了赏,干劲儿更足了。

    所有太监,向三宝看齐!

    不得不说,现阶段的东厂还是不错的,既能办事,又十分忠诚。

    在东厂入局后,朝局再次回归了平静,迁都风波彻底平息,甚至很多人都不再抱有迁回去的想法了。

    当此时也,朱棣改北平为京师,并重新做了一套带有京师字样的官印,送回金陵。

    至此,大明正式定都北平,而金陵则成了陪都。

    金陵是太祖的发家地,并做了数十年的京都,朱棣也不敢直接废除,并且,保留了行政机构。

    于是,大明朝有了两个京师,一个南京,一个北京。

    ……

    五日后。

    三宝回归,朱棣停了午朝,宴请百官,为三宝接风洗尘。

    东厂提督、千户、以及档头对于偶像的回归十分开心,他们虽然没有入席的资格,但也腆着脸来参加了酒宴,瞻仰一下偶像。

    给皇上、太子、太孙、偶像倒倒酒什么的,忙得不亦乐乎。

    这些人本就是伺候人出身,个个嘴儿跟抹了蜜似的,很会暖场,惹得朱棣笑声朗朗。

    朱棣很开心,摇钱树回来了,能不开心吗?

    “三宝,这次赚了多少钱?”朱棣问。

    三宝放下酒杯,回道:“由于出海的时间太长了,消耗了一部分,但仍比上次要多不少,而且还携带了大量的永乐米种子,以及土……永乐豆。”

    他笑道:“这次带了很多种子,仅需种植一次,大明以后就不会再为种子发愁了。”

    朱棣拍了拍三宝肩膀,感慨道:“辛苦了,大明有你,真是一大幸事!”

    “皇上过誉了。”三宝矜持道,“若无皇上圣明,大明岂有今日?”

    “哦?哈哈……”朱棣心中畅快,他很久都没这么快意过了,本想吟诗一首,奈何肚子里没啥墨水,只得道,“来,喝!”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