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94章

    三宝是朱棣的心头宝,同样,也是大明的宝。

    因为他每次回归,都能带来巨额财富。

    朱瞻基举杯道:“三宝,我敬你一杯。”

    “皇太孙客气。”

    三宝举杯,一饮而尽,心中颇为感慨:他走之前,太孙还是少年,回来后太孙都当爹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李青也感慨不已,遥想当年少年犹似昨日,眨眼间,少年都五十了。

    岁月不饶人啊!

    ……

    李青举杯敬三宝,饮完酒,问道:“永乐豆亩产几何?”

    “亩产惊人。”三宝振奋道,“这东西一年可以种两季,年亩产上千斤,若是种植得当,产量会更高一些,关键是这东西好侍弄,比水稻好多了。”

    “亩产千斤?”朱棣瞳孔一缩,“当真?”

    三宝点头。

    “哎呀呀……”朱棣激动得不能自已,“这下要发了。”

    有了充足食物,人口才能增长,人口增长,国力才能强盛……朱棣眸光大盛,嘿嘿怪笑道:“朕的永乐盛世,终于要来了。”

    笑着笑着,突然发现几人一脸怪异的看着他,朱棣脸上一热,没好气道,“怎么,朕有说错吗?”

    “皇上圣明。”几人连忙跟上马屁。

    朱瞻基心道:皇爷爷笑得怎么那么……猥琐呢?

    ~

    酒席宴散,朱棣命户部、锦衣卫、东厂,去统计此次具体收获,然后,拉着三宝去御书房详谈。

    李青则是被小胖叫去了东宫。

    “怎么了?”

    “青哥,这几年大明有了积蓄,加上三宝带回来的财富,国库已经相当富裕了,我担心……”小胖苦笑道,“父皇是什么人,你也知道,他就不能有钱。”

    “你想多了。”李青嗤笑摇头,“瓦剌、鞑靼安稳的很,即便他想打仗,也师出无名。”

    顿了顿,“再说了,武备是常事,打仗并非有害无利。”

    小胖微微点头,随即苦笑:“他打仗不仅费钱,还费我,这些年他逐渐不管事了,我是越来越累,持久力大不如前。”

    “……”李青问道,“国库现在有多少钱啊?”

    “怎么说呢……”小胖想了想,“五十万大军北伐三次,绰绰有余。”

    “这么有钱?”李青惊呆了,“这才几年啊,怎么就攒了这么多钱?”

    小胖笑道:“这你就有所不知了,这几年随着运河完工,建都收尾,朝廷的开支已经很少了;

    摊丁入亩后,年赋税比以往丰年还多上三成,而且百姓压力小了,需要赈灾的灾民也少了,手工业得到发展的同时,又带来了一大波赋税;

    大明现在有钱着呢。”小胖叮嘱道,“可不敢跟父皇说,他只知道财政不紧张了,并不知道有这么多钱。”

    “……”李青翻了个白眼儿,“把手给我。”

    “干嘛?”

    “给你看看身体。”

    小胖递上胳膊,李青按了好一会儿,才感受到脉搏,不由皱起了眉头。

    “怎么了?”小胖紧张道,“我感觉我没啥毛病啊,就是有时候处理公务久了,有些头晕眼花,力有不逮,睡上一觉就好了。”

    “你这个睡觉正经吗?”

    “当然不正经。”小胖见他有心情开玩笑,当下也放松下来,笑道:“忙了一天,我通常会奖励一下自己。”

    李青无语:“没啥大毛病,就是血压有些高,多吃蔬菜、少吃肉,别老是奖励自己。”

    “没事你眯什么眼啊?”小胖埋怨道,“吓我一跳。”

    李青认真道:“你真该减肥了,给你号个脉都费劲儿。”

    “减肥还是算了吧,这么多年了,减了那么多次,就没真正成功过,还遭罪。”小胖破罐破摔道,“我少吃些肉便是了。”

    睡觉的事你是提也不提啊……李青无奈道,“四十好几的人了,还当年轻小伙一十八呐?”

    “以后注意,注意哈~”小胖笑道,“青哥你给我设计个食谱吧,我以后照着上面吃。”

    “成,回头我给你搞一个。”

    小胖乐呵呵道,“要不再喝点儿?”

    “喝茶吧!”

    ……

    两人一边饮茶,一边谈论如今局势,聊了一个多时辰,李青起身告辞,小胖出门相送。

    刚出门,没走出多远,就遇到了上气不接下气的于谦,“见过…太子殿下,见过……”

    “别见了。”李青问道,“是有大事吗?”

    于谦点头,简明扼要,“边外来报,瓦剌入侵了哈密,鞑靼要来寇边。”

    ————

    ps:下雪了,手冻得不听使唤,就两章了哈,不过这一章很长。

    第102章

    文官集团的反抗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小胖急了,“皇上是不是要亲征?”

    于谦怔了一下,微微摇头,“皇上并未说亲征,只是让太子殿下、李尚书去御书房议事。”

    “走吧!”李青倒是十分淡定,之前朱棣两次亲征,他都有参与,鞑靼、瓦剌受挫严重,这么短的时间,根本无法威胁到大明。

    ~

    来到御书房,户部夏原吉、吏部蹇义已经到了,两人的脸色都不好看,朱棣也臭着一张脸,显然,三人是谈崩了。

    朱棣见二人过来,开门见山:“你们对鞑靼寇边有什么看法?”

    李青看了眼小胖,小胖微微摇头,示意他先说。

    “打!”

    李青言简意赅,给了朱棣一个想要的答案。

    蹇义、夏原吉连忙开口:“打不得啊!”

    刚浮现喜色的朱棣听到这话,神色再次阴沉下来,“如何打不得?”

    “钱不够。”

    “不划算。”

    两人先后开口。

    朱棣冷冷看着夏原吉,道,“这些年国库开支大幅度减少,你告诉朕没钱?

    国库有没有钱,朕能不知道?”

    他语调转冷,“当朕可欺吗?”

    夏原吉一凛,忙改变话锋:“皇上,这几年国库开支是少了,但大明种新作物在即,为防万一,需要留钱粮应对新作物种植失败风险;

    还有,种植新作物需要大量的人手,也需地方官府扶持,要培养种植能手,教授百姓种植经验……这些都需要钱粮。”

    蹇义拱手道:“臣附议!

    大明有坚固的城墙,威猛的大炮,何须打出去?

    只要固守城墙,鞑靼根本不可能打进来,朝廷只需以逸待劳,便能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果。”

    朱棣嗤笑一声,看向好大儿,阴阳怪气道:“太子爷,你也是这个意思?”

    “儿臣……”小胖讪讪道,“父皇明鉴,父皇年岁大了,为保龙体不宜再亲征,即便真要打,派遣一位大将便是了。”

    “呵呵。”朱棣笑着看向李青三位尚书,“太子爷这是在点我呢,也是…我呀,是该挪窝了。”

    虽然在笑,但脸上实无笑意。

    “父皇,儿臣不是这个意思。”小胖连忙俯身行礼,又急又气,又委屈。

    “是不是这个意思你心里明白。”朱棣轻哼,接着又指向蹇义、夏原吉,“别以为朕不知你们在想什么,巴不得朕早日归西,让太子上位,好为你们谋福祉。”

    “皇上……”

    二人惊骇,连忙下跪俯首,“臣绝无此意。”

    朱棣冷笑连连,一点也不给其面子,“这一仗,朕非打不可。”

    “李青!”

    “臣在!”

    “传谕,命山.东、山.西、辽.东……挑选精锐,两个月内来京集合,稍后出征攻打阿鲁台。”

    “臣遵旨。”李青拱了拱手。

    蹇义、夏原吉再次奏道:“皇上三思。”

    “朕已经三思过了。”朱棣淡淡道,“休要再言,都退下吧!”

    ……

    兵部衙门,后堂。

    “尚书大人,皇上真的要亲征吗?”于谦问。

    “嗯,本官都传完谕令了。”李青点头。

    “唉……”于谦叹了口气,欲言又止。

    李青笑道,“有什么就说,不必顾忌什么。”

    于谦迟疑少顷,拱手道,“下官以为,没必要出征,鞑靼根本打不进来,皇上亲征实在是……劳民伤财。”

    “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诚然,你说的不错,但很多事并不能看表面。”李青叹了口气,反问道,“你以为皇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能说的吗……于谦惊了一下,斟酌道:“雄才大略,英明神武。”

    李青笑笑,“这里并无他人,出的你口入得我耳。”

    “皇上功绩卓著,然,也太过劳民伤财。”于谦又补充了一句。

    “所谓劳民伤财,都是文官说的罢了。”李青摇头,“民间的传闻不要偏听偏信,永乐朝花的钱多了去了,南征交趾,三伐漠北,其中皇帝亲征两次,次次五十万大军出征;

    修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建北京城……古往今来,哪个帝王比得了当今皇上花钱?

    但大明亡了吗?

    百姓真就活不下去了吗?”

    于谦哑口无言,拱手道,“请尚书赐教。”

    “大明有钱!”李青道,“大明的钱,都是从富绅身上剥削来的,而官员大多出身世家,这就造成了君臣不合。”

    “可这……和出征有关系吗?”

    “当然有。”李青叹道,“官绅不服管,定然会制造混乱,逼皇上让步,烧织造局、烧三大殿、通运河受阻、唐赛儿起义……都出自官绅手笔;

    这些人的能量太大了,若不及时遏制,大明将祸乱四起;

    若想让官绅不闹腾,只有控制军队,通过控制军队集权,从而掌控局势;

    其实,随着皇上上了岁数,他的权威已经大不如前,说话也不怎么好使了。”

    于谦讷讷道,“这……不至于吧?”

    “以后你就会明白。”李青苦笑,“皇帝并非你想象的一言九鼎,那些言辞尖锐谏言的臣子,也并非都是忠君之人,大多时候,不过为了利益罢了。”

    于谦还是不信,李青也没再解释,这些个事儿,等他在官场待上两年,就都明白了。

    ……

    根本没用两年,仅过一日,于谦就见识到了文官集团的力量。

    吏部、刑部、工部、户部四位尚书,八位侍郎;翰林学士、都察院都御史、内阁、言官……乌泱泱跪宫门。

    求皇帝以民为重,以民为本,放弃亲征。

    若没有李青那一番话,于谦会觉得,他们这是赤胆忠心,为了天下百姓着想。

    但现在……他多少有些怀疑这群人的真实目的。

    君臣不合,皇上欲通过控制军队,从而控制朝局……于谦想起李青的话,又看了眼长跪不起的官员,心道:“这些人如此,会不会就是为了不让皇帝控制军队,从而削弱皇权呢?”

    但群臣个个赤胆忠心,一脸光伟正,于谦又觉得自己把同僚想得太不堪了。

    再看看吧……于谦这么想着,并未参与进去。

    ~

    群臣长跪不起,表示:为了大明,为了江山社稷,皇上若不收回成命,臣就跪死在这儿。

    朱棣表示:那你们就跪死好了。

    但群臣也不是善茬,当即发扬文官老传统。

    ——骂皇帝!

    山.东为何农民起义?

    百姓对你暴政的反抗!

    太祖为何降雷霆示警?

    是对你迁都不满!

    鞑靼为何前来寇边?

    是你将京都设在险地的后果!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都是皇帝你的错,都是迁都惹的祸……

    群臣慷慨陈词,尤其是言官,一个个唾沫横飞,把朱棣骂的啥也不是。

    有本事你就打死我,反正我也能落个好名声,只要你不怕留下恶名,尽管动手好了……这是他们的心理写照。

    自唐以后,汉人皇帝就没有不挨骂的,尤其是宋太祖之后,皇帝挨骂更是常态。

    因为,这位仁兄立了个规矩:不可杀上谏臣子,尤其是言官,杀之不详!

    当然,他本意是好的,让皇帝广纳谏言,但这也成了言官有恃无恐的依仗。

    连老朱都挨过言官骂,可想这群人有多猖狂。

    朱元璋杀官不少,却很少杀言官,即便杀,也都是找其他理由,而不是因为挨了骂就杀。

    这也是他们的底气所在!

    更何况法不责众,一众尚书、侍郎都在骂,你还能全杀了?

    确实不能。

    朱棣尽管很气,但也知道轻重,如今局势不稳,若再把文官一窝端了,只怕真要乱起来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