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98章

    一年到头,一刻不停歇,到头来只能勉强果腹不苦?”

    夺命三连问,问的吏部郎中哑口无言。

    吏部员外郎出班反驳,“江南乃富庶之地,若是连他们也苦,那其他地方的百姓还活不活了?”

    “不错。”冷眼旁观的刑部侍郎总算是逮着了机会,上来就是一顶大帽子,“圣上英明神武,如今我大明四海承平,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怎么到你嘴里就成勉强果腹了?”

    “我……”这给事中道行浅,一下子就慌了。

    这时,殿门口又有一给事中高声开口:“皇上,臣有本奏!”

    “上前答话。”朱棣调整了一下坐姿,撑着下巴继续吃瓜。

    给事中上前,行礼,接着为同僚声援,“江南百姓总体生活不错,但并不是所有百姓都过的好,地主家的长工、佃户,确实过得贫苦。”

    都是新科进士,都是给事中,都是北方士子,他自然会力挺同僚,“为臣子者,当把百姓的真实生活上达天听,而非一味报喜不报忧,坐视百姓生于水火;

    侍郎口口声声国泰民安,可知民间疾苦?”

    “我……”刑部侍郎一滞,哼哼道,“巧言令色,本官不屑与你辩论。”

    “到底是谁在巧言令色?!”

    倏地一声吼,所有人都吓了一跳,朱棣撑着下巴的手一滑,差点磕着,不满地扫了于谦一眼。

    东厂提督小林子,本想呵斥于谦莫要咆哮朝堂,但见皇上并未动怒,反而兴致勃勃,扬起的拂尘一收,选择装聋作哑。

    于谦是真的怒了:“侍郎可知民间疾苦?”

    “本官……”

    “请正面回答,可知民间疾苦?”于谦一字一顿。

    刑部侍郎被于谦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势给惊着了,同时,也犯了难。

    这咋回答?

    说知道,那‘国泰民安’之语就成了欺君,说不知道……那他这个侍郎也当到头了。

    无论他怎么选,都是错。

    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不选,转移话题道,“听于都给事中的口音,想来也是南方人吧?”

    “我是南方人,也是大明人,更是大明的臣子。”于谦一身正气,“大明富有四海,四海之内皆是一家,何故要分南人北人?”

    于谦掸了掸官袍,“侍郎的问话,下官已正面回答,下官的问话,侍郎是不是也该回答了?”

    刷——!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刑部侍郎身上,有同情,有怜悯,有幸灾乐祸……

    刑部侍郎都快哭了,这是哪蹦出来的愣头青?

    真是要了命了……刑部侍郎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斟酌着回道,“本官身居高位,着眼的都是朝廷政务;

    当然,民间疾苦也时常关注,据本官所知,江南百姓过得还是不错的,或许有些疏漏,以后本官会在这方面上多用心。”

    他这话不是说给于谦听的,而是说给朱棣听的,回答虽然赖皮了点儿,但至少不会被治罪,官位能保住。

    于谦难掩鄙夷,不过也懒得再跟他一般见识了,直接问道,“侍郎觉得百姓迁徙,这项国策如何?”

    “咳咳…国策本身还是好的。”刑部侍郎是真怕了于谦,硬着头皮道,“但方法要用对,要照顾到百姓。”

    于谦点头,朝左右问道,“诸位大人以为如何?”

    群臣沉默无言,尚书不吭气,侍郎就是最大的了,侍郎都不敢说话了,谁还敢硬顶?

    这时,吃了半天瓜的朱棣起身,“既然众卿没有意见,那国策就先定下了,蹇爱卿。”

    “臣在!”

    朱棣道,“这几个给事中直言、敢言,皆是可造之才,升任都给事中可妥当?”

    “妥当!”

    从七品转正七品,不算跃迁,又是当着百官的面,这个面子得给……蹇义拱手道,“臣下朝后就办。”

    朱棣点点头,又深深看了于谦一眼,却没说奖赏他的话,“散朝,众卿有奏本的话,留折待阅吧!”

    顿了顿,“以后六科都给事中上朝,可入大殿。”

    不待群臣有所反应,朱棣已走下玉阶,从一旁的御道出了大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照例行礼,南方官员内心五味杂陈,充满气苦。

    这次,皇帝遵从规则,但他们还是败了,而且是败在了他们擅长的领域。

    第108章

    朕真想把你脑袋劈开

    中殿。

    朱棣抿了口茶,轻笑道:“你眼光不错,这个于谦的确是个人才,不过……”

    缓了口气,朱棣微微摇头,“这样的人,在官场上是走不远的。”

    “初入仕途,心存正义者,又岂只于谦一人?”李青微微一笑,以杯盖刮了刮浮在水面上的茶叶,抿了一口,“那几个给事中不同样如此吗?”

    “赤子之心,弥足珍贵,大明需要新鲜血液。”李青沉吟道,“至于以后……以后的事谁又能说得准?

    人都会成长,今日于谦能以太祖之名,说的群臣哑口无言,焉知他以后没有别的办法。”

    朱棣怔了一下,轻轻点头,“他若是能够再圆滑,就更好了。”

    李青笑了,“皇上此言差矣,于谦不过一个七品都给事中,想在朝堂上有所作为,只能如此,不然,那些个南方官员,又岂会那么容易闭嘴?

    至于圆滑……那群文臣倒是圆滑,可若大明都是那样的臣子,是大明的悲哀,不能舍本逐末不是?”

    顿了顿,李青断言道:“于谦绝对是个可造之材,皇上莫要只看今日朝堂,就断定他的未来。”

    朱棣怔了一下,哑然失笑道:“你似乎对他期望甚深啊!”

    李青笑着点头,虽然他对于谦并不熟悉,但能力挽狂澜者,绝不是只会硬刚,不会变通之人。

    在那种局面下,能扶大厦将倾,靠的只能是能力,而非一张嘴。

    朱棣诧异的看了李青一眼,在他的印象里,这厮几乎没夸过人。

    不过,他对于谦的第一印象也不错,不单单是于谦站在他这一边,更重要的是那一身的正气凛然。

    那可不是随随便便能装出来的。

    朱棣叹了口气,道:“且看他以后表现吧!”

    “小林子。”

    “奴婢在。”

    “你去兵部衙门一趟,看看那个没有受到奖赏的于谦,是何反应?”朱棣道,“不要让他知道你的来意,暗中观察即可。”

    “奴婢遵旨。”

    小林子恭声应是,退出大殿。

    李青笑问:“皇上这是打算培养于谦啦?”

    “只是想看看,他值不值得培养。”朱棣摇头苦笑,“我都这岁数了,还培养什么啊,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便他真是块璞玉,也得留给瞻基才是。”

    小胖你是提都不提啊……李青为小胖鸣不平,“为何就不能让太子培养呢?”

    “他就是个过渡的。”朱棣哼哼道,“他哪有半点帝王之相,真要让他当十几年皇帝,大明就毁了;

    别看他现在干的有模有样,那是因为有朕撑着场子呢,要是哪天朕不在了,他绝对抓瞎,还得向文臣妥协。”

    朱棣叹了口气,“当然了,有你看着可能会好些,但也好不了太多。”

    李青沉默,小胖政治才能不弱朱标,却比不上朱标的政治财富。

    朱标有坚实的武将勋贵基础,更有蓝玉那样的‘恶霸’无脑拥护,他只需做好皇帝即可,这一点,小胖拍马难及。

    虽说小胖娶了武定侯郭英的孙女,荣国公张玉的孙女,但郭英早就挂了,连郭英的儿子都挂了。

    张玉的儿子张辅倒是好好的,但仅有一个张辅也成不了事儿。

    李青摇了摇头,不再想这些还没影儿的事,“皇上,对于南民北迁,那些个文臣的话也有一定道理。”

    “如今大明和刚建立时不一样了,洪武赶散那一招放之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朕明白。”朱棣点头,“朕和高炽商议了一下,对于百姓迁徙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儿,做了推演和预防。”

    “具体都有哪些?”李青问。

    朱棣道,“首先,迁徙途中的一切花销,朝廷兜底;

    另,让御医大批量的制作些治疗风寒、发热等多发疾病的药丸;

    最后,迁徙后,朝廷会发放耕牛、农具、种子,并每人发放五贯钞的安置费。”

    说完,朱棣看向李青,“你可有要补充的?”

    李青想了想,道:“皇上和太子的策略很周到,不过最重要的不是迁徙本身,而是国策颁发后,地方南方官员,以及士绅的反应。”

    他皱眉道,“皇上离朝堂近,离百姓远,地方士绅拥有很强的话语权,朝廷的国策到了地方,极大可能会被扭曲;

    再好的救世良经,一旦被官员、士绅念歪,非但不会救世,反而会起祸患。”

    李青的话,让朱棣眉头倏地一跳,本能就要发怒,随即又是苦笑。

    这些年,富绅和官员的肮脏心思,他早已领教,从最初的织造局失火,到后来的唐赛儿,再到今年的三大殿纵火,人性之恶,诠释的淋漓尽致。

    朱棣沉吟片刻,朗声道:“此次国策督办,皆有北方京官执行,都察院御史,六科都给事中,一厂一卫,尽皆参加。”

    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都好几个和尚了,想来应该会好很多,尤其是东厂,这个机构在后世臭名昭著,但就目前而言,东厂对皇帝是绝对的忠诚;

    这么多人相互监视,谁也不敢妄动,何况督办的都是北方官员……李青点点头,又补充道,“迁徙不能有任何强制措施,不然势必加重百姓的抗拒。”

    “这怎么可能?”朱棣没好气道,“全凭心意的话,估计一个人也不愿意迁徙。”

    这时代的人,乡土观念都很重,朱棣有此想法,也不为错。

    李青却道:“上赶着不是买卖,朝廷只需向百姓介绍,迁徙北方后的种种好处即可,诸如:开垦出来的荒地归个人所有,并免征三年赋税;

    永乐豆、永乐米耐寒耐旱,不抢良田,稍加开垦便能收获大把的粮食;

    北方地大物博,有着数不尽的良田等着开垦,只要踏实肯干,不出三代就将彻底改变家族命运。”

    李青清了清嗓子,打起广告词儿:“你想拥有自己的耕地吗?

    你想让儿孙摆脱做佃户的命运吗?

    你想闯出一番事业,让儿孙读书认字,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吗?

    你想……”

    “我想!”朱棣脸孔涨红,已经自觉代入进去了,恨不得现在就去犁二亩地,不用耕牛的那种。

    实在是,李青这话太有煽动性了,听的人热血沸腾。

    李青忍着笑道,“皇上你都想试试,你说百姓想不想?”

    朱棣清醒过来,不由老脸一红,笑骂道:“你是真能骗啊!”

    “不是骗,这是事实。”李青道,“永乐米、永乐豆确实耐旱耐寒,且不占良田,北方也确实有大量的荒地需要开垦,若踏实能干,经过两代的努力,足以做到让儿孙读书认字。”

    “理儿确实是这么个理儿。”朱棣砸吧砸吧嘴,失笑道,“真有你的,这样一来,我想会有人愿意迁徙过来。”

    李青笑了笑,“臣还没说完呢,不仅不能强制百姓迁徙,反而还得附上条件;

    首先,家中有地的不能迁,当然,他们轻易也不会迁,但这样可以证明朝廷并不强制;

    其次,此国策只针对佃户、长工,且家世清白,无犯罪记录的百姓;

    再有,独生子不能迁,嫡长子不能迁……”

    李青笑道,“这样既能保证百姓欣然接受,又能营造出名额有限的感觉,给要迁徙的人一种不是谁都能迁徙的优越感。”

    朱棣消化着李青的建议,良久,缓缓吐出一口气,“李青啊,朕真想把你脑袋劈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

    “……劈开我还能活吗?”李青翻了个白眼儿,旋即道,“我猜,接下来……皇上是不是打算想赏我金子?”

    朱棣笑脸一收,骂道:“朕跟你谈感情,你跟朕谈钱?”

    你一糟老头子,我跟你有啥感情可谈的……李青讪讪道,“钱能更好的维持咱们的感情。”

    话一出口,他自己都愣住了,这话说得……怎么婊里婊气的?

    朱棣一脸黑线,“滚蛋!”

    “……好,后面的话不说也罢!”李青转身就走。

    “哎哎哎,回来回来。”朱棣忙起身拉住他,讪笑道:“对朕还藏着掖着啊,咱们什么感情?”

    李青揶揄道:“就光谈感情啊?皇上你好歹来点实际的啊!”

    他娘的,滚蛋说早了……朱棣悔之晚矣,只好道,“行了,回头赏你一百两黄金。”

    李青这才点头,“迁徙可不能光迁农户,商户也要想办法迁一些来,比如裁缝铺、油铺、小酒馆、布店……

    要有配套设施,丰富了百姓的生活,才能让他们真正的融入进来,才能培养出归属感。”

    “昂,有道理。”朱棣深有同感,旋即,又破口大骂:“你他娘挣钱真容易,一句话就挣了一百两,还是黄金。”

    李青笑嘻嘻道:“皇上,你就说值不值吧?”

    “滚……咳咳。”朱棣迟疑道,“还有别的建议吗?”

    “没了。”李青摊了摊手。

    朱棣当即就甩了脸子,“那你可以滚了。”

    麻蛋,下次我非得挤牙膏,一点一点挤,不把你挤得怀疑人生,我就不姓李……李青鼻子都快气歪了,他娘的,这皇宫不待也罢!

    ……

    第109章

    开荒热

    次日,兵部衙门。

    李青嘱咐道,“这次南民北迁功在千秋,然,此举有损江南官绅利益,少不得会出一些乱子,你多加小心。”

    “下官明白。”于谦郑重点头,昨日朝会上,他已经充分见识到官场险恶,也对部分官员有了清晰认知,“尚书大人放心,下官定然不会让这利国利民的国策,被人搅黄。”

    李青吁了口气,认真道:“顾全国策的同时,也要顾全自己。”

    于谦不以为意,朗声笑道,“难道他们还敢杀官不成?”

    “虽不敢明目张胆动你,但也不得不防。”李青苦笑道,“本官都遭受过两次暗杀,他们未必敢,但你也得长个心眼儿。”

    于谦怔了一下,轻轻点头,“下官谨记。”

    “这是国策具体施行方案,你好好看一下。”李青从怀里取出明黄色锦缎书写的中旨,“此物不亚于王命旗牌,有了它,无人可以压制你。”

    于谦接过,逐字逐句地认真,许久,他收起中旨,神情难掩激动,嘴唇吸合半晌,感慨道:

    “皇上圣明啊!”

    其实,这里面的建设性策略,大多都是我提的……李青翻了个白眼,倒也没有和朱棣争功,“好好准备一下,这一次出差少说也得几个月,甚至更久。”

    “嗯。”于谦郑重地将中旨收入怀中,疑惑道,“尚书大人,既然皇上有了这么周详、利民的计划,为何不直接颁发圣旨,昭告天下,反而用中旨呢?”

    他不理解,“这项国策,几乎没有任何疏漏,群臣便是心中不愿,也无法提出反对意见。”

    李青笑道:“他们自然无法反对,但……有句话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