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虽敢怒,却不敢言。如今的他们,就好比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哪有半点儿讨价还价的余地。
内阁黄淮、杨士奇几人对视一眼,都是一脸苦楚,以他们的月俸,除去花销用度,十两银子得攒俩月。
当然,这是不算‘其他收入’的情况下。
“怎么样?是不是很便宜?”李青笑问。
你怎么不去抢……众人挤出一丝难看笑意,咬牙道:“不贵。”
“那是。”李青傲然道,“我,李青,童叟无欺。”
……
申时末,众人被针灸治疗后,先后离开。
不知怎地,他们都有种奇怪的念头——这次生病是李青搞的鬼。
但他们没有证据,而且,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他们也不相信这个事实。
不是认为李青人品好,而是不相信李青有这个能力。
神不知鬼不觉地让人生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
但不管如何,这次皇帝出兵已然成为既定事实。
……
翌日,早朝。
朱棣临朝,群臣参拜。
君臣之礼过后,群臣分班站好。
李青给手下两个侍郎使了个眼色,二人眼神交流了一下,右侍郎率先出班:“启禀皇上,臣有本奏。”
“准奏!”朱棣托着下巴,微微颔首。
“臣以为,鞑靼凶残嗜血,需强势打压,若大明坐视不理,一旦草原统一,我大明边关从此怕是不得安宁了。”右侍郎表明立场。
见龙颜大悦,左侍郎紧随其后,“臣附议!
微臣愚钝,先前没能体会皇上的良苦用心,高瞻远瞩……微臣惭愧。”
说着,他取出袖中奏疏,双手奉上。
站班太监走下玉阶去接,与此同时,右侍郎也取出了袖中奏疏,一并交予站班太监。
朱棣拿起站班太监转呈上来的奏疏,打开看了几眼,见都是赞同出兵,嘴角浮现一丝笑意:还得是李青啊,别人没他这么阴。
收起奏疏,朱棣和颜悦色道:“两位爱卿能体会到朕的苦心,朕心甚慰啊!”
接着,他看向六部尚书,“你们是什么意见呢?”
小命都还在李青手里攥着呢,他们能有什么意见?当然是:皇上英明!
众臣依次递上奏疏,很快摆满了朱棣的御书案。
朱棣一一展开:同意,同意,还是64的同意。
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出兵了,朱棣心里开心极了。
……
早朝散后,众人来到永青侯府。
“诸位,先把医药费交一下。”李青笑着说。
一群人暗地里咬牙切齿,表面上却相当配合。
~
忙碌了一上午,又是针灸,又是汤药,众人接受治疗后,身上的麻痒感顿消好多,提着的心也算是放了下来。
“治疗一共分为三个疗程。”李青还是不放心这些人,“现在进行的是第一个疗程的治疗,可以极大程度减轻痛苦,且能排除一部分寒气。”
顿了一下,“过些时日,本侯要随皇上北伐,治疗可能要延误一下。”
“啊?”
“不过你们放心,走之前我会制作出第二个疗程的药丸,确保可持续治疗。”
“哦。”
“但是吧,这个疗程只能维持百天,过了期限就没了效果,甚至还会加重寒气滋长。”
“啊?”
“诸位不用太过担心,只要百日内本侯能回来,便可进行第三阶段的治疗了,届时,便可祛除病根。”
“哦。”
一群人放了心,不过放心之余,也有些愤懑。
他们不傻,知道李青这是在故意吊着他们。
“李尚书,以你的本事需要这么久吗?”众人有些恼了。
软也认了,礼也送了,银子也出了,现在你跟我玩儿这个?
李青无奈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即便本侯不去北伐,也需要这么久,本侯也想尽快治好你们。”
“当然了,你们若是觉得治疗时间过长,亦或有更高明的医生,现在就可以退出,钱我可以退给你们。”说着,李青些不悦,“愿意治就治,不愿意治拉倒,管家送客。”
门外侍候着的管家进来,客气道:“诸位大人慢走。”
众人脸色瞬间难看起来,有心想撂下一句狠话,转身就走,却又没那个勇气。
他们不认可李青的人品,但对李青的本事还是认可的,毕竟这可是唯一治疗过两位皇后的人,如果他的医术还不行,那天下恐怕没行的了。
而且,昨儿御医也看过了,当时都让他们准备后事来着,谁也不敢保证,出了这个门,还能找到能给自己医治的医生。
“那就麻烦了。”一向爱和稀泥的蹇义,第一个表明立场,人越老,越怕死。
一想到御医让他准备后事,他就直哆嗦。
吏部天官都妥协了,其他人有了遮羞,便也顺坡下驴,心不甘情不愿地拱了拱手,“告辞!”
“不送了。”李青尤其生气。
……
北伐的事儿正式敲定,兵部、户部忙碌了起来,连带着李青也忙得脚不沾地。
六部之中,兵部最为清闲,不过战时的兵部是最忙的,特殊时刻,李青也不敢偷懒,带着左右侍郎,整日往户部跑。
这次只打鞑靼,用不了太多人,朱棣只调动了京营,以及山.东真定,德州的精锐,共计十五万人。
后勤补给十万,作战五万,号,五十万。
打的就是个气势!
当年,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实则二十万都没有,可见古人都爱吹牛批。
七月初。
军需调度完毕,山东的精锐也抵达京师外的居庸关,与此同时,于谦、小李子也办完差事,回来复命。
朱棣对小李子进行了奖赏,对于谦却只是口头表扬,空画大饼。
于谦心里多少有些郁闷,但还是吃下了。
永青侯府。
于谦试探着问:“尚书大人,皇上是不是对下官有些意见啊?”
“为什么这么说?”李青诧异。
“呃…这个……”于谦有些不好意思,但憋着又难受,李青也不是外人,便说了出来,“下官先后两次去南方,多少也立了些功劳,还有南民北迁的事……为何……”
“为何皇上不给你升官是吧?”
于谦讪讪点头:“不怕尚书笑话,下官也想升迁。”
“瞧你这话说的,当官的谁不想升官?”李青有些好笑,“不用不好意思,想升官又不丢人;
放心吧,皇上对你没意见,至于为何不让你升迁……时机未到。”
李青拍了拍他的肩,笑道:“是金子总会发光。”
于谦挠了挠头:又是一张大饼。
不过,他认可这话,只要足够努力,足够优秀,升迁是早晚的事儿。
李青笑容一收:“于谦。”
“下官在。”于谦诧异的看向李青。
“皇上北伐的事儿,你知道了吧?”李青问。
于谦点头:“听说了。”
“这次你也去。”李青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抓紧时间,好好休息一下,后天就走。”
说实话,他虽然是在培养于谦,却从未给其实质性的好处,官儿没升,俸禄没涨,工作量却是其他人的数倍。
两年光景什么没落着,人还瘦了一大圈,还黑了好多。
于谦倒没说什么,拱手应是。
~
李青用了一天时间,做了两大罐子小药丸,然后去东宫交给小胖。
嘱咐:“不要一次性给他们,谁干活不卖力,立即停了他的药。”
“好嘞。”小胖笑呵呵道:“有了这玩意儿,我也能轻松不少。”
“对了青哥,这次北伐,你可得注意着点儿我父皇,他…身体不太好了。”
李青点头:“放心吧,我会看着的。”
……
第140章
王,你说咱们什么时候才能成事啊?
居庸关外,艳阳天。
七月份的天,正是一年之内最炎热的时候,李青真气加身,寒暑不侵,其他人就不一样了,个个汗流浃背。
于谦灌了口酒,欣赏着大草原上特有的风景,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
这回,他做足了准备——近百斤酒。
一天喝一斤,也够喝上一百天,足足花了他一个月的俸禄。
反正军中管饭,不用担心饿肚子,这也是于谦敢这么花钱的原因。
一日行军,傍晚时分,大军驻扎下来。
帅营。
朱棣一边吃着冰镇西瓜,一边埋怨:“要不是那群人从中作梗,何至于在这季节出兵,说不定都打完回来了。”
“微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
“免礼。”朱棣开口,抬头后才发现李青还没走到跟前,没好气道:“不免了。”
“啊哈哈……”李青岔开话题,“皇上,这瓜甜不甜啊?”
“不甜,苦的。”朱棣咬了一大口。
李青狐疑道:“我不信。”
“爱信不信。”朱棣才不上当,“找朕什么事儿?”
“皇上,这天太热了。”李青苦笑,“不仅人受不了,马也受不了,就连驴也有些扛不住;
一日两日还好,长此以往下去,势必会对战力造成影响,水的消耗也挺大,这些原因导致行军并不快。”
“你是想说,在夜间行军?”
“要不说皇上英明呢。”李青拍马屁道,“晚上草原上特别凉快,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士兵们的负荷也会大大减轻。”
朱棣眉头微皱:“晚上行军的确更为舒适,不过,晚上的视线太差了,有月光还好,要是遇上阴天,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哪有那么多火把照明?”
“这还在其次,更要命的是,军中但凡营啸,都是在夜间发生。”朱棣面露隐忧。
李青却笑道:“皇上多虑了,营啸的几率太小了,而且都是在士兵们心理压力巨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
皇上连续数次北伐,次次大胜,皇上威望如日中天,士兵们又怎会有心理压力呢?”
“这倒也是。”朱棣轻轻点头,“行吧,那就改为晚上行军,弄一支照明队,确保行军路线不会产生偏移……对了,火把够用吗?”
“皇上放心,这个臣早就想到了。”李青笑道,“桐油、秸绳备了许多,绝对够用。”
朱棣满意笑笑,“不错,不枉当了那么多年监军。”
“……你这是夸我呢,还是损我呢?”李青满脸黑线。
“哈哈……”朱棣大笑:“你这厮还真是…唉……!”
他忽然有些感慨,仰脸叹道:“如今,老和尚走后,也就只有你敢这么跟朕说话,孤家寡人啊……真是孤独,还好,总算是有个人可以说知心话,可以做朋友……”
“喀嚓喀嚓……”
朱棣转头,只见李青正吃得津津有味,且每块西瓜都咬了一口。
“皇上你接着说。”李青又咬了一口西瓜,感叹道:“西瓜真好吃,又凉又甜。”
“滚——!”
“你看你,咋还生气了呢。”李青咕哝:“不就是个瓜吗?”
“赶紧的,朕一刻也不想见你。”朱棣气坏了:我搁这儿感慨忆往昔呢,你搁这儿吃瓜?
“这就滚。”李青脸皮相当厚,把西瓜打包带走了。
朱棣愤懑了一阵儿,忽地又笑了,“这家伙……”
~
“喏,刚从冰块上取出来的,趁凉,快尝尝。”李青递上一块缺一口的西瓜。
于谦不自禁,咽了咽口水:这西瓜咋少了一口?
“不少一口我也拿不出来。”李青翻了个白眼儿,“你吃不吃?”
“吃。”于谦果断接过,大暑的天来上一块儿冰镇西瓜,多是一件美事啊!
这两年的相处,两人的关系越发亲近,于谦对李青,亲切远大于尊敬。
“尚书大人,你怎么知道我想的什么啊?”于谦咬了口西瓜,满脸享受。
李青好笑道:“你都写脸上了,我要是再看不出来,不是白活数十年?”
“呃呵呵…有那么明显吗?”于谦讪笑。
……
蒙古包。
“王,明军来了。”阿鲁台表情严肃。
“人马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