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22章

    “这就不知道了。”阿鲁台讪讪道,“居庸关附近的探子,在发现大量明军出城的时候,就立即赶了回来,具体人数不知道,不过探子看到黄罗伞盖了,想来那位老皇帝又亲征了。”

    顿了顿,迟疑道:“王,如今我们实力暴涨,但末将以为……仍不是大明的对手。”

    “嗯,你说的对。”穆卓儿叹了口气,“明廷的应变措施太快了,本来按我的计划,现在已经吃下瓦剌了,但明廷对瓦剌加大贸易,帮他们缓了一大口气,如今……唉。”

    穆卓儿眉头的皱纹更深了些,苦涩道:“这位大明皇帝…真是棘手,跟他爹洪武一个样啊!”

    “那我们怎么办?”阿鲁台问:“要正面决战吗?”

    “打?拿什么打?”穆卓儿摇头,“大明的皇帝亲征,定然尽是精锐。”

    阿鲁台噎了一下,一发狠:“不如组一支突袭队,来个夜袭敌营,斩首皇帝。”

    “胡来!”穆卓儿冷哼道:“大明的皇帝决不能动,真要是把他干掉了,那明廷上下,势必团结一致,和鞑靼不死不休。”

    “那……还打不打啊?”

    “打,人大老远来一趟,好歹意思一下。”穆卓儿笑了笑,“你说的夜袭敌营,很有可行性,但不能杀他们的皇帝,当然了,即便想杀,估计也杀不了。”

    阿鲁台点头,旋即又有些泄气:“王,你说咱们什么时候才能成事啊?”

    他有些急了,他已经不再年轻,迈入了花甲之年。

    “不会太久。”穆卓儿安慰,但眉宇间也有着一抹着急。

    她也不再年轻,今年都56岁了,早已不复青春,深感时间宝贵。

    叹了口气,穆卓儿抛开负面情绪,笑道:“不用急,大明的皇帝挺不了多久了,听闻大明太子是个大胖子,不善弓马;

    大明连续两个武皇帝,文官定然不会容忍再出现一个武皇帝,永乐一死,大明武备必然松懈,那时候便是咱们反攻的时刻;

    我们只要保持实力就成,从武皇帝变为文皇帝,明廷的文官武将必然会闹腾,那才是最佳时机。”

    阿鲁台微微点头:“这次出兵多少?”

    “这个先不急,距离他们到来至少还有大半月时间,我们先做一下战略部署……”

    ……

    结束了一夜行军,明军安营扎寨,埋锅造饭。

    不多时,饭香弥漫军营。

    李青没什么胃口,随便吃了些,独自一人跑到附近丘陵吹风。

    “青伯,你在这儿想什么呢?”朱瞻基走过来,取下腰间酒葫芦,“整两口?”

    “不了,没心情。”李青摆了摆手,干脆躺了下来,望着湛蓝天空,静默无语。

    朱瞻基拔开酒塞,‘吨吨吨……’灌了几口,“别闷着了,跟我说说,兴许我有办法呢?”

    “嗯。”李青双手枕于脑后,翘起二郎腿,轻哼着道,“我懒得起来,你躺下吧。”

    朱瞻基无奈,顺势躺了下来,学李青枕着手,翘着二郎腿。

    别说,还挺舒服。

    “天真蓝啊!”朱瞻基感慨道,“一路行军,竟忽略了这么好风景,真是暴殄天物啊。”

    “呵呵……”李青哑然失笑,“人生何处不风景?”

    “还是青伯你境界高。”朱瞻基拍了记马屁,“可以说说你在愁什么了吧?”

    “鞑靼。”李青轻声说。

    朱瞻基笑了,“这有什么可愁的啊?”

    他语气自信:“虽然咱们只有五万作战兵马,但都是精锐中的精锐,神机营几乎全部出动,这样的阵容,鞑靼拿命赢?”

    李青颔首:“正面作战自然是不惧。”

    “搞偷袭也不怕。”朱瞻基补充,“有斥候兵防着呢,根本不用担心这个。”

    “啊对对对……”李青翻了个白眼:“你能想到,鞑靼也能想到。”

    朱瞻基一点就透,“你是说,鞑靼不跟我们正面作战,甚至不跟我们开战?”

    “嗯。”李青叹道:“对于我们来说,不给鞑靼迎头一击就是输,对鞑靼来说,只要保存战力就算赢;

    大明出来一趟花费不菲,而他们本就生存在草原,战斗成本不一样。”

    闻言,朱瞻基也陷入沉思,少顷,开口道:“我认为肯定会打!”

    “理由?”

    “很简单,草原虽然广袤,但想找到鞑靼,并非大海捞针。”朱瞻基道,“皇爷爷大半生都在和草原上的势力作斗争,我们还有较为详细的地图,他们很难完全掩藏踪迹;

    草原大,可适合大部落生存地方却并不算多,尤其像鞑靼这样的超级大部落。”

    “有道理。”李青反问:“那要是他们分出一支队伍,和我们且战且周旋,消耗我们精力、粮草,该当如何?”

    “啊?这……”朱瞻基愣住了,又沉思片刻,“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我们可以找瓦剌,近大半年来,瓦剌可没少挨鞑靼毒打,他们对鞑靼大本营,肯定有个大概了解。”

    不愧是好圣孙,脑袋瓜真好使……李青涌起一抹欣慰,再次抛出问题:“那要是鞑靼在眼下这种时候,提前转移大营呢?”

    “这……”朱瞻基苦笑,“这下我也没办法了,不过我觉得……”

    “极有可能发生。”李青打断他的猜测,“你忘了上次鞑靼圈套了吗?”

    朱瞻基一怔,旋即也发起愁来,“青伯,你有办法吗?”

    “暂时还没。”李青苦笑,“不然我也不会发愁了。”

    第141章

    永乐聊建文

    朱瞻基沉默许久,忽地坐起身子,“青伯,走。”

    “去哪儿?”

    “找爷爷。”朱瞻基道,“他肯定有办法。”

    李青并不这么认为,不过还是和朱瞻基去了帅营。

    帅营里。

    朱瞻基简短节说了下李青的担忧,“爷爷,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应对?”

    “应对不了。”朱棣很干脆,“鞑靼不想正面决战,我们一点招都没有。”

    “啊?这……”朱瞻基傻眼:皇爷爷你英明神武的人设崩了啊!

    在他的印象里,爷爷是个无所不能的人,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本以为爷爷信手捏来,不料竟是这么个结果。

    朱瞻基挠了挠头,见爷爷依旧镇定,仿佛并不放在心上,恍然道:“爷爷你肯定是想到了解决之法,故意让我猜对不对?”

    “想多了,这回是真没有。”朱棣摇头。

    “那咱岂不是……”朱瞻基迟疑道,“白跑一趟?”

    “哎?不白跑。”朱棣笑道:“胜利是达到目的,而不是杀敌多少,只要能达到战略目的,就是赢。”

    “战略目的不就是削弱鞑靼部吗?”朱瞻基更迷糊了。

    “是这样没错,”朱棣点头:“但打不打,如何打,他们占主动权,所以直接削弱很难,只能间接削弱。”

    朱瞻基头有些痒,“孙儿愚钝。”

    “很简单,让瓦剌活着就是对鞑靼的削弱。”朱棣道,“我们一来,他们只能全身心的对抗我们,无论打不打,都无暇顾及其他。”

    “当然,之所以出兵,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朱棣面容严肃:“瞻基,你以为帝王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太过笼统,朱瞻基一时间也不知该从哪里切入,想了好一会儿,才试探着说道:

    “能力?”

    “不,是权力!”

    朱棣哼道:“一个皇帝若是没了权力,那还叫皇帝吗?”

    “爷爷说的是。”朱瞻基点头。

    朱棣又问:“皇帝权力的构成是什么?”

    这次有了切入点,朱瞻基略加思索,答道:“生杀大权!”

    “太过笼统了。”朱棣摇头:“你记着,将来你做了皇帝,只需掌握三样东西,便可将皇权紧紧握在手中。”

    “求皇爷爷教我。”朱瞻基俯身下拜,心情激动。

    朱棣伸出三根手指:“军权、财权、官员任免升迁权!”

    “只要掌握住这三样儿,你才是名副其实的皇帝。”朱棣淡然道,“实话告诉你,爷爷北伐不为打仗,就是为了继续掌握军权,借用军队控制朝局。”

    “今年北伐,明年北伐,后年依旧北伐。”朱棣吁了口气,“只要爷爷这条老命在,他们休想渗透军队。”

    朱瞻基怔了一下,旋即明悟过来,同时,心里的那股子骄傲荡然无存。

    他深刻意识到,自己在政治上,终究还是太稚嫩了。

    不过,想到军费耗资,他又有些迟疑,“爷爷连续北伐,对国家财政……”

    “呵呵……垮不了。”

    朱棣嗤笑道:“朕登基以来,花的钱还少吗?

    南征交趾,北伐草原,编撰大典,通运河,建新都……大明垮了吗?”

    “可是……”

    “可是百姓过得苦是吧?”朱棣点头道,“通运河、建都,百姓确实受到了影响,但打仗是军队的事儿,碍着百姓什么事儿了?

    之前加的税赋已经减回去了,百姓苦什么?”

    “但……花钱啊!”朱瞻基受朱棣影响很深,同时,受朱高炽影响也不浅。

    朱棣骂道:“学什么不好,跟你爹学抠门儿?!”

    爷爷教训孙子,李青也不好插话,伸手在冰桶里捏了颗葡萄丢进嘴里,冰冰甜甜,滋味儿美妙。

    于是,他又捏了一颗。

    朱棣骂完,这才道:“春天水草丰美,除了人之外,战马、驴的口粮几乎不用担心,咱大明还养不起十几万大军在草原几个月啦?”

    朱瞻基无言以对。

    朱棣又道:“朕告诉你,一旦皇权受损,大明的赋税绝对会大大缩水,那可比出征花的这些钱,要多多了,海上贸易还在继续,大明有钱!”

    “皇爷爷说的是。”朱瞻基脸上发烫,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

    “明白就好!”

    朱棣脸色缓和了几分,随即叹了口气:“你知道当年建文为何会失败吗?”

    “这……孙儿不知。”

    关于建文,朱瞻基也只敢私下和慈祥的老爹谈论一下,从不敢在朱棣面前提起。

    “就是因为文臣。”

    “这样啊!”朱瞻基做恍然大悟状,其实他早就知道了,靖难之役的本质是文武之争,当然,也离不开皇爷爷的英明神武。

    “你觉得齐方黄三人如何?”

    “乱臣贼子!”朱瞻基政治正确的回答。

    “朕是问……算了。”朱棣换了种问法,“你可知他们为何那么做?”

    “为了和武将斗!”

    “对,也不全对。”朱棣点头又摇头:“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建文新政还是有可取之处的,甚至称得上良策。”

    “啊?”朱瞻基有些懵:爷爷竟然夸建文,太阳打西面出来了不成?

    只听朱棣继续道:“建文新政主要概括:重文臣,轻赋税,平冤狱,变官制,削藩王;其实呢,这些策略,只要施行得当,于大明而言好处多多。”

    朱瞻基深以为然,但嘴上却不敢应承,他知道还有但是,同时,也不想肯定建文。

    因为肯定建文,就意味着否定爷爷,否定他们这一脉。

    “但是呢,”朱棣哼道:“那些个文臣可不是好东西,重文臣就不说了,轻赋税也不是为了百姓,而是为了官绅利益,至于平冤狱……呵呵,

    太祖惩治的大多都是贪官,他们平冤狱,平的也都是贪污受贿的官员,可见他们为百姓平反了?呵,目的就是削弱贪污惩罚;

    变官制,改科举为荐举,说是举荐贤才,实则是为了和皇帝争权,一个皇帝若失去了官员任免权,那对官员的威慑力、掌控力也会大大减弱;

    削藩王,则是因为藩王、勋贵的捆绑,让文臣心生忌惮。”

    朱瞻基咽了咽唾沫,突然觉得那群人很可怕。

    朱棣哼道:“齐方黄三人,尤其是方孝孺,在文臣圈子里威望甚高,究其原因就是他太能为文臣谋福利了。”

    “朕夷他的三族,杀他的学生,就是要把这股邪风压下去!”

    朱棣杀气凛然,旋即,又苦笑道:“现在看,效果不是很大啊!”

    朱瞻基惊诧道:“皇爷爷以为,文臣私下称赞方孝孺,并不是因为他忠君,而是……”

    “不然呢?”朱棣哼道,“爷爷进南京城后,除了靖难名单上的齐方黄,其他京官有一个硬骨头吗?

    杨荣还假惺惺地让朕去祭孝陵,用他说?

    茹瑺更是跪在地上求朕登基,一个个的……还忠君?

    什么东西?”

    朱棣骂骂咧咧,他从骨子里看不上这群文臣,“朕进军南京城后,只有铁铉,以及少部分地方官儿,还在拼死挽救,其他人都在想着改换门庭。”

    “现在知道,他们为什么拦着不让出兵了吧?”

    朱瞻基脸色有些难看,“为了削弱爷爷的军权。”

    “嗯。”朱棣淡然道:“朕出征不为打仗,就是为了掌军权,朕还没死呢,他们就想故技重施,哼哼,早点儿。”

    “皇爷爷英明。”朱瞻基心悦诚服,“孙儿定会向你学习。”

    朱棣露出笑意,十分享受孙子的马屁,“好孩子,比你爹强。”

    “呃…其实我爹也挺好的。”朱瞻基小声逼逼。

    朱棣笑脸一收,骂道:“狗屁,就他那样儿……他就不适合当皇帝。”

    “皇上,人不可貌相。”李青吃完最后一颗葡萄,开口道,“太子的理政能力有目共睹,前些年南征北战,通运河、修大典……太子从中周旋,出力甚大,监国也监的极好。”

    “没说他监国不好。”朱棣断然道,“但他只适合监国,不适合做皇帝,他没做皇帝的野望、霸气,他做不好皇帝。”

    对好大儿的嫌弃,朱棣从不掩饰。

    “瞻基,爷爷交代你个事儿。”

    “哎,皇爷爷您说。”

    朱棣道:“朕死后,那群王八羔子定然会给方孝孺平反,你爹那个软蛋多半会同意,到时候,你可得搅和黄了。”

    “嗯,爷爷放心。”朱瞻基郑重保证:“若真那样,孙儿绝对会出手阻止。”

    朱棣笑了笑,仰脸望着帐篷:“那爷爷就放心了。”

    他喃喃道:“我一生啊……真没过几天舒心日子,我自问对得起江山,对得起社稷,我没错,更不会认错;

    后世人如何看我,我不管,也管不了;

    但朱家人,后继之君,不能否定我,不能否定我的功绩。”

    “皇爷爷英明神武,乃千古圣君。”朱瞻基满脸崇敬。

    这话虽然拍马屁的成分,却也出自真心。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