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众卿平身。”小胖挥一挥衣袖。群臣起身,接着,开始上奏关于百姓迁徙后遇到的问题,一如往常,看不出任何异样。
李青见此情况,突然有些后悔,这事不应该全听小胖的,至少不能这么悄无声息地解决,怎么也得溅起点儿水花,不然难以达到震慑目的。
却在这时,神助攻出现了。
朱瞻基杀气腾腾的来到奉天殿前,背对群臣,朗声道:“把那几个该死的奴婢带上来。”
他这话声音不小,群臣顿时被吸引,不禁转身观望。
只见三个五花大绑的小太监,口中塞着抹布,被锦衣卫押过来强摁在地上。
群臣一脸纳闷儿,这是要闹哪儿样?
但很快,他们就明白了。
朱瞻基抬起手,狠狠挥下:“斩——!”
“噗噗噗……!”
三颗大好头颅滚滚落下,鲜血喷涌,将地板染得血红。
“啊?”群臣惊骇出声,瞳孔地震。
这一幕实在太超出预料了,简直有违礼法。
皇宫不是不能死人,事实上,死在皇宫的人还不少,每年都有人因廷杖死在皇宫,但砍头却是头一次见。
即便是杀气最重的朱元璋,也从未在宫里动过刀。
自大明建立以来,这还是头一次有人在皇宫里被剁了脑袋。
鲜血汩汩流淌,刺激着群臣的神经,以至于刚刚还热闹非凡的大殿,此刻寂静无声,落针可闻。
甚至,不少人都开始哆嗦。
小胖也不禁眉头紧皱,这一幕同样出乎他的预料。
李青却是暗赞:干得漂亮!
虽说眼下是特殊时期,但谋害皇帝这样的大事,绝不能忍气吞声。
正如黄福所说,很多人即便没参与,却也都知道详情,皇帝的态度必须得拿出来。
三个被砍头的小太监很快被拖走,只留一滩的血迹触目惊心。
朱瞻基也未让人清理,就那么放任不管,大摇大摆地走进大殿,“启禀父皇,奸贼已伏诛。”
人都杀了,小胖还能说什么,只能配合儿子演下去,“杀得好!”
朱瞻基笑笑,站在父皇一侧,扫视群臣,眸光冰冷。
没人敢跟他对视,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这一刻,他们在这位太子身上看到了昔日的太宗。
心惊胆战的同时,也不免有些气苦:又一位狠辣皇帝,没完了嘛这是……
这日子…没法过了!
经这一档子事儿,群臣也没了议政的兴致,一个个沉默寡言,午朝极度冷场。
小胖见状,起身道:“诸位爱卿若有本奏,留折待阅,散朝!”
……
群臣走出大殿,那醒目的血迹还未干,在阳光的映衬下,愈发妖艳,惹眼。
虽然杀的是他们最瞧不起的太监,但却没人开心的起来,他们不傻,知道这场戏就是演给他们看的。
大热的天儿,群臣后脖颈子直冒凉气,这太子是个狠人啊!
可以预见,日后他登基,施政手段必和太宗如出一辙。
但事到如今,他们也只能在心中暗暗祈祷: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很快,又一个劲爆消息传入他们耳中。
工部尚书、左右侍郎、兵部侍郎、户部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神秘失踪,没留下半点儿痕迹。
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
皇上突然病危,太子提前回京,值班太监被斩,诸多大佬神秘失踪……不管是知道些内幕的,还是全然不知的,都闭了嘴。
朝堂上没有傻子,都明白是那些人打破了‘规则’。
这次事件并未引起乱子,相反,群臣非常平静,甚至平静的有些不正常。
没人为那些人伸冤,没人要求朝廷找人,甚至没人提起那些人,仿佛那些人根本就没存在过,和群臣没有一点交集。
唯一提起的,只有那些人的家属。
对此,朝廷表示一定会查,并派出厂卫四处寻找,为表重视,由太子亲自带队。
~
中殿。
小胖就着茶水服下药丸,吁了口气:“瞻基这次太冒失了。”
“我倒觉得他做的没错。”李青扶着他坐下,“这件事要是这么淹了,那以后只会让某些人变本加厉。”
“问题是……”小胖苦笑,“现在情况特殊啊!”
李青宽慰道:“放心吧,他镇得住。”
“唉…现在说这个也没了意义。”小胖捏了块糕点放进口中,冲淡嘴里的药味儿,“三宝下西洋至今已有两年,估计也快返航了,他一回来,海上贸易势必成为焦点;
篡改后的遗诏内容,他们十有八九会重提出来,到那时又要闹腾了,瞻基毕竟年轻,到时候青哥你多帮衬帮衬,尽量撑到他度过难关,真正掌握大权。”
“好。”李青点头答应,“其实你大可不必操这个心,他能力、手腕都有,在军队也有基础,不用两年便能彻底坐稳。”
顿了顿,“三宝今年应该不会回来,他走之前说过要寻红薯,估计要浪费不少时间。”
“红薯好吃吗?”小胖问。
“还可以,但它的主要优点是高产,至于吃……煮着吃,烤着吃,磨成粉做饼,甚至生着吃都行。”李青笑道,“味道嘛,有点儿甜。”
“那应该挺好吃的。”小胖又往嘴里塞了块糕点,他最喜欢吃甜食,但,红薯怕是吃不上了。
闲聊了会儿,小胖又将话题引向朝政。
“这两年边关一直安定,估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如此,目前大明的隐患并不在北方,而是在南方!”
李青问:“你是说海上贸易?”
“嗯。”小胖点头,接着补充道,“我说的南方不是指大明的南方。”
“交趾?”
“对!”小胖担忧道:“下西洋的船必须在交趾补给,一旦交趾乱了,下西洋是不停也得停,只能做一下周边小国的生意,
问题是……随着靖难功臣凋零,能扛大旗的后继无人,虽然会打仗的挺多,但,能做帅才的却几乎没有,张辅也老了啊。”
李青想了想,“还记得卫青吗?”
“他被关大狱了。”小胖说。
“啥?”李青目瞪口呆,“不是……为啥啊?”
“三个月前,他上书称缺乏弓箭,请拨弓一万、弦二万、箭三十万。”小胖道,“当时我批了,后来遭人弹劾贪污公款,我就把他下大狱了。”
“你这也儿戏……”李青突然醒悟,“是为了给太子铺路?”
小胖笑着点头:“瞻基登基后,把他释放,再来个官复原职,又是一份天大的恩情。”
李青无语:你还挺会打算。
“青哥,你认为他能扛大旗?”小胖问。
“此人的履历我看过,建文元年太宗起兵靖难,同年攻克蓟州,他当时还是百户,就率着部下投靠了太宗。”李青道,“建文元年投靠太宗,和太宗入驻南直隶后投靠,有着本质区别,忠诚这方面没问题;
建文之后,他升任都指挥佥事,后又在山.东沿海防倭,永乐十四年率军在登州平倭,永乐十八年唐赛儿叛乱,他的战绩更是傲人。”
李青欣然道:“他以一千骑兵,昼夜兼程驰援,斩敌两千,生擒四千,后皆斩首,一举击溃了叛乱的中坚力量;
虽说叛军战力比不上明军,但他赶到时也是疲劳之师,一千对六千,能有如此战绩,实在难得。”
小胖不太懂军事,犹豫道:“他…能行吗?
交趾一旦乱起来,可不是数千,而是动辄数万,甚至小十万啊!”
“话是这么说,但你得分情况。”李青笑道,“交趾大乱子、小乱子有过;
但,全都被碾压式的平定,他们对大明已经产生了畏惧,也老实了太多,而卫青这种打仗以生猛著称的将军,最适合应对这种情况,一样的能力,他的打仗风格更吓人;
且交趾的叛乱,远没有布政使上报的那么大,上十万的叛乱就没有过,不过三两万人罢了,不信你去问张辅。”
“嗯……”小胖迟疑道,“他真能行?”
“那还能有假?”李青自得道,“卫青一直在前阵战斗,又有平倭经验,非常适合在交趾那样的环境下作战,且他已经做了好几年的山.东都指挥使,太宗都夸此人不凡,颇具帅才呢,
再者,你以为我那么多年监军白当的吗?”
第33章
我不怕,青哥你也别怕
见李青如此笃定,小胖放下心来:“我最放心不下就是交趾了,武我确实不在行,只能勉强维持原样,不过…文还是有一定建树的。”
“你本来就有建树,没登基前就有了。”李青道,“你父皇那些个丰功伟绩,你至少占三成功劳。”
“嗨~那就不提了,本来我也不是很在意这个。”小胖笑着说,“我最引以为傲的是这次百姓迁徙。”
说到这个,李青也来了兴趣儿,他还不知道这次究竟迁出多少人呢。
“一共多少?”
“只数月功夫,便迁徙了近四百万,其中辽东就迁入了一百八十余万人。”小胖欣然道,“北方有了这么多百姓落户,用不几代人,便能得到蓬勃发展;
到时候虽然不能和南方分庭抗礼,却能达到粮仓重心北移化的目标,正所谓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国库有充足的粮食,朝廷施政也会轻松许多。”
即便他看不到那天,但他依然开心。
李青一听说迁了这么多百姓,心下也十分高兴,“竟有这么大的建树,要是再来两次,那岂不是……”
“不行了。”小胖摇头,“事实上这次迁徙已经闹得天怒人怨,没有个一年半载安抚不下来,加上南方开海,想要再搞谈何容易,这样就很好了,不能贪。”
“也是。”李青熄灭不切实际的幻想,能走到这一步,已是极好,做人不能太贪心。
事实上,大明到现在,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且都是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诚然,士绅官僚主义仍没有解决,但这不是李青和这几任皇帝不努力,而是士绅官僚已和封建王朝融为一体。
亦或说,他们本就是王朝的组成部分,无法根治。
就连杀人不眨眼的朱元璋,施行国策时都会考虑既得利益者,可见一斑。
很好了,这样就很好了,只要保持住就好……李青暗道:过两年,等大明真正安定下来,我也可以放心离开了。
~
真气、针灸、药丸,三管齐下,小胖今日的气色很不错,精气神也极好,两人一直聊到申时末,兴尽方散。
回到家,吃着小菜,喝着冰镇果酒,‘空调房’里李青优哉游哉。
……
朝局平静下来,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平静。
六部、都察院,缺失的空位一直空悬,小胖没有再任命,为儿子登基后的恩赏铺路。
这个套路很俗套,群臣也看得明白,但,非常管用。
毕竟……谁不想升官啊?
尽管心里对太子不是很满意,但为了仕途,大多数人都围着他转,以求他日谋得一个好出路。
一时间,朱瞻基的权势无与伦比,可以说是有言必践。
他的提议无论是六部,还是内阁,皆尽数通过。
朱瞻基虽还是太子,却几乎和皇帝无异,比当初朱棣北伐,小胖监国时的权力大多了。
主要是因为朱棣不信任小胖,而小胖信任朱瞻基。
朱瞻基也确实能干,大事小情的处理都堪称完美,至少李青挑不出毛病。
这个太子真的很好,有朱棣的狠辣,有小胖的怀柔,还有朱允炆的热情,精力旺盛,不知疲累。
李青对他的感官持续好转,因为他的接手,小胖真正意义上解放了。
一直劳累的小胖终于不再为政务烦忧,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俩人整天腻歪在一起,治治病,聊聊天,讲讲故事,忆忆往昔……
日子一天天过着,盛夏、初秋、深秋……
时间过得好快呀,李青都觉得还没怎么过,就入了冬。
今年的北平如往年一样,刚入冬就冷了起来,朔风呼呼的刮,刮走了秋高气爽,刮落了满树枯叶。
万物萧索,冬的严寒持续加码。
李青去皇宫的次数变勤快了,待的时间也长了,有时候还会小住一晚。
冬至这天,下了好大的雪。
院子里、房顶上、树枝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踩在厚实的积雪上,咯吱咯吱响很好听,也很舒服。
三女猫在厢房不出门,她们怕冷,受不得寒。
真气的效果持续减弱,几乎已不能再给她们御寒。
李青堆了三个雪人,这次,他堆得更生动、形象了。
形似,且神似,栩栩如生。
天光放晴,朔风停下,三女欣赏着雪人,满脸的惊叹,嘴上却说着:“不像不像,还差点儿。”
李青笑着,也不争辩,“会越来越像。”
……
小胖的身体更差了,李青怕有意外,干脆住进了乾清宫。
李青常伴左右,政务上的事儿,则是全由朱瞻基打理。
~
腊月初二,五更天。
小胖缓缓睁开眼,轻唤道:“青哥。”
“我在。”李青睡得很轻,听到呼唤立即起身上前,“不舒服吗?”
小胖挤出一个笑容,“让人把瞻基叫来,还有…小张,六部、内阁也一并通知了。”
李青心中一凛:“我先帮你看看。”
“先叫人吧。”小胖道。
“好。”李青没有坚持,快步走了出去。
少顷,折返回来,拉起他手诊脉。
“不用折腾了,我的身体我知道。”小胖笑呵呵道,“这最后一段日子过得还挺舒坦的,其实也没啥,我不怕的。”
李青视线有些模糊,他眨了眨眼,嗓音带着一丝颤抖,“没事的,青哥会使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