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母后,儿臣来有事。”他伸出小手,“殉葬名单呢?”孙氏笑容一僵,讪讪道:“母后随你一起去见皇太后。”
“儿臣要亲自交给皇奶奶。”小家伙儿很坚持。
“到了坤宁宫母后就给你好不好?”孙氏妥协道。
“嗯…好吧。”小朱祁镇点头,“母后,我们去找皇奶奶吧。”
孙氏张开双臂,“来,母后抱着。”
“不用了,儿臣已经长大了。”小朱祁镇眉头皱着,似乎很不喜被当做小孩子。
孙氏尴尬地收回双臂,“那走吧。”
到了坤宁宫门口,小朱祁镇再次讨要:“母后,殉葬名单给我。”
孙氏无奈,取出信封交给儿子,催促道:“我们快进去吧。”
~
儿子天亮就要下葬了,张皇太后枯坐在书案前,双目无神。
“孙儿(儿臣妾)参见皇奶奶(母后)。”
张皇太后回过神,无视孙氏,朝孙子道:“镇儿,到奶奶这儿来。”
小朱祁镇上前,递上信封:“皇奶奶,这是殉葬名单。”
“嗯。”张皇太后接过,交给一旁侍候着小黄门,“去办吧。”
“奴婢遵旨。”小黄门答应一声,行了一礼急急去了。
孙氏见状,心下松了口气,紧张的神色放松下来。
……
第76章
宣宗大行
坤宁宫。
祖孙俩依偎在一起,神情落寞。
“皇奶奶,人死了,会去天上是吧?”小朱祁镇仰着小脸问。
“是呀,会变成星星,一闪一闪的,镇儿以后要是想父皇了,可以看星星。”张皇太后很难过,却不想让孙子太难过。
人啊,还是得有个念想。
小朱祁镇纠结道:“星星那么多,哪一颗才是父皇啊?”
张皇太后温声道:“最亮的那颗。”
“嗯。”小家伙儿开心了些。
张皇太后也挤出一丝笑容,但笑得苦涩。
……
天不亮,祖孙俩便起了床。
小朱祁镇披麻戴孝,跟着皇奶奶赶往乾清宫。
一进大殿,他就傻眼了,大眼睛里满是惊骇,脸色苍白,小身体颤抖。
十具貌美女子,面容狰狞、扭曲的尸体出现在他面前,残余的月光照在她们脸上,森白森白,格外渗人。
“盖上,快盖上……”张皇太后见孙子被吓着了,连忙捂着他的眼睛,吩咐太监盖上白布。
“镇儿不怕,不怕啊,她们是去陪你父皇去的。”张皇太后拍着孙子的背,轻声安慰着。
但小家伙儿还是止不住地颤抖,刚才那一幕,视觉冲击力太强了,给他心里留下了严重阴影。
张皇太后既心疼,又愤怒,责骂了一顿管事太监,拉着孙子暂时退出大殿,一个劲儿安慰着孙子。
许久,许久,小朱祁镇渐渐缓过来,脸色苍白道:“奶奶,她们都是被折磨死的吗?”
张皇太后无言以对。
为了保存尸体的完整性,殉葬妃子大多都吊死,亦或饮毒酒而亡,死前都会经历难以想象的痛苦。
许久,她苦涩道:“这是规矩。”
“规矩?”小朱祁镇颤声问,“谁定的规矩?”
“……太祖。”
小朱祁镇讷讷点头,又问:“她们不是自愿死的,对吧?”
张皇太后再次无言。
见此,小家伙儿也不再问了,情绪很低落,很难过。
他不是不知道殉葬要死人,但在他的认知里,这些殉葬的妃子应该是安详的离去,嘴角带着笑,和父皇幸福地去天上生活。
绝不是这种模样!
他的心在悸动,脑海中那残忍的画面挥之不去,让他又恐惧,又自责。
殉葬名单是他交给皇奶奶的,要不是他……
突然,他想到了什么,问道:“皇奶奶,不是三个吗?”
父皇写了四个,后来又划掉一个,这么简单的数学题他还是算得出来的。
4-1=3√
4-1=10×
“什么三个?”
“就是……”小朱祁镇想说出真相,但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没什么。”
张皇太后只当是孙子吓到了,一直安慰着。
小朱祁镇却在思考,到底哪里出了岔子。
皇奶奶没拆封,证明不是她做的,那小太监…估摸也不是,他应该不敢……小朱祁镇最后得出一个令他毛骨悚然结论:
——母后做的!
有了怀疑对象,再一想细节就合理多了。
比如:殉葬名单为什么多了信封包装。
比如:为什么母后为什么直到最后一刻,才将信封教给他。
再比如:母后为什么给了他名单之后,一直催促他,不给他拆封查看的机会。
一切豁然开朗,但他并没有破题后的喜悦,相反,这样的母后让他很害怕。
同时,他也很不理解,母后为什么要这么做,她们平时好像也没什么仇怨啊?
他隐约记得,算上母后,父皇一共十三位妃嫔,一下子就殉葬了十个……
小朱祁镇抬头问:“皇奶奶,殉葬的都有谁啊?”
顿了下,觉得这么问太麻烦,又改口问:“都谁没殉葬啊?”
张皇太后刚才看了个大概,回道:“你弟弟的母亲贤妃吴氏,还有已经出家的前皇后胡氏,以及你母后。”
“生了皇子的妃嫔不用殉葬是吧?”小朱祁镇问。
“是这样。”张皇太后有些奇怪,“镇儿你问这干嘛?”
“没什么。”小家伙儿摇摇头,不再言语,心道:一个生了龙子,一个出了家,也就是说,能殉葬都殉葬了。
张皇太后被孙子这么一问,也有些犯嘀咕:儿子怎么殉葬了这么多,他爹才殉葬了五个妃子,他直接翻了一倍。
转念一想,又释然了:是了,儿子还年轻,还不到四十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想多些女人陪着,也无可厚非。
想到这儿,她又伤心起来,儿子年纪轻轻的就这么走了。
苍天无眼啊!
这时,腰缠白绫的孙氏走来。
张皇太后瞥了她一眼,没搭理她,小朱祁镇瞥了她一眼,也没搭理她。
孙氏有些气苦,恶婆婆不理她还情有可缘,儿子这是怎么了?
定是张老太给镇儿说什么了……孙氏深吸一口气,上前道,“镇儿,你要一路扶棺去景陵,路长且阻,母后给你带了你最爱吃的糕点。”
说着,递上迷你小食盒。
“不用了,我不饿。”小朱祁镇撇过头去,看也不看。
孙氏的手僵在半空,尴尬到了极点。
“镇儿你多少吃点儿……”
“不用,我都说我不饿了。”小家伙儿的声音有些大,也很生硬。
“那你…先带着,饿了再吃。”孙氏递到他手里。
小朱祁镇一撒手,食盒掉在地上,里面的精美糕点撒了一地。
他看也不看,转头道:“皇奶奶,我们去殿内吧,孙儿想再陪陪父皇。”
“嗯,好。”
祖孙俩一起走进内殿,独留孙氏呆立当场。
……
清早,宣德皇帝大行,群臣恸哭,一路送出京城。
小朱祁镇一路扶棺,前往景陵。
说是一路扶棺,可这么远的距离,莫说一个孩子,就是精壮男子也坚持不下来,小朱祁镇只是每隔一段路,下轿子扶会儿棺椁,绝大多时间都在轿子中度过。
这一路,他想了很多。
父皇英容不断在脑海中闪过,昔日教导重现。
“当你想不明白一件事时,先将它埋在心底,等以后你长大了、成熟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看待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大忠似奸,大奸似忠,事情的本质往往背道而驰。”
“有些人表面对你好,但实际上只是取悦你,为自己谋利;有些人表面跟你对着干,却是为了社稷万民,为了你的千秋之名。”
“不要把什么都表现在脸上,要藏在心里面,自己心里要有杆秤,不要光听别人说什么。”
“皇帝不是享福的,拼一世命,留万世名。”
……
这段路好长好长,似乎比他从记事起到现在,所有的经历加在一起都长。
走下轿子,他依旧是个孩子,依旧稚嫩,但这小小的身体,却散发一股着难言,且违和的气质。
亲眼看着父皇棺椁下葬,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哀哀痛哭,甚至没有流露出悲伤情绪。
他很冷静,冷静地看着……直到盖棺定论。
他昂起脸,仰望着湛蓝天空,用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轻声说:“父皇,您看着吧,儿臣定不会让您失望。”
他仰望着,望了好久好久,直到随行太监怯怯提醒,他才缓缓收回目光,再次踏上轿子。
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自轿中传出:“回宫!”
“起驾!”
随行太监尖细的声音中带着谄媚,传得好远好远……
…
(本卷完)
其实这一卷还有好多剧情要写,但怕宝子们说水,所以砍掉了一部分剧情,不然怎么也有上百章,其实青红一直在避免水文,从没有刻意水过,真的!
看了评论,这一卷最大的槽点就是朱瞻基死的突兀,但其实吧……确实突兀。
历史上的他,是个精力超级旺盛的人,直到去世前几个月,都没有任何驾崩的迹象,虽然青红可以让他生个病什么的,但又觉得那样很违和,不符合朱瞻基本来的人设。
还有就是三杨,不是青红黑他们,而是…他们真的不是影视剧中的那种伟光正形象,甚至算不上好人,实录、国榷白纸黑字都写着呢。
三杨之所以名声大,是因为他们是内阁的祖师爷,后面内阁为了政治正确,不遗余力的吹捧,仅此而已。
第1章
否极泰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不知不觉间,这已经是李青下野的第八个年头了。
朱瞻基英年早逝,年幼朱祁镇登基,这消息李青早已知晓。
为此,在得知朱瞻基驾崩后的第一时间,李青就给金陵的朱允炆写了封信,让他从李景隆那儿打探一下朝局。
朱允炆的回信是:《朝局安稳,张太皇太后秉政,张辅辅政;
朝中共分三派,一派是工部、刑部、户部、都察院;
一派是于谦、礼部,外加张辅;
一派是三杨为首的内阁,以及大多数朝官。》
收到回信的李青略感放心,于是带着师父离开小道观,一边读书,一边和师父游览大好河山。
他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真心觉得朝局无忧,而是……师父的病情严重了。
小老头从三天一疯,改为一天三疯。
李青预感到师父大限不远了,这才带着他四处游山玩水。
没人比李青了解小老头,老头子就是个闲不住的人,他虽然失了智,但他依旧向往大好河山。
只是他的疯病太重了,一旦发作,六亲不认。
所以这些年来,师徒俩几乎没接触过外面的世界,一直都在一座座青山中度过。
幸赖,老头子参功造化,看着大限降临,却格外能熬,这都七八年了,还是活蹦乱跳的,只是疯病更严重了些,身体机能倒没怎么退化。
依旧能吃能喝,揍他时可有劲儿了。
夏日炎炎,蝉鸣不止。
李青钻木取火,一边烤着捕猎来的野鸡,一边读着《春秋》。
这些年来,他日夜不辍,苦读至今,对于科举中第不说板上钉钉,却也信心十足。
就我这长相,只要能冲进殿试,状元铁钉没跑……李青臭屁的想着。
这时代,长相可是一大加分项,想在朝为官,最次也得是五官端正,长得丑的即便学问再高,也很难有大作为。
没办法,就是以貌取人。
偏偏这就是李青最大的优势,谁敢有他帅!?
“嘿嘿嘿……”李青咧嘴傻笑,忽然鼻子抽了抽,闻到一股烧焦味儿,抬头一看,脸色大变:“哎呦卧槽……!”
野鸡一面都烧着了。
他连忙使劲儿吹了几口气,吹灭上面的火,然后去烤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