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91章

    就让他做一天孩子吧……于谦心说。

    ……

    后宫。

    孙氏听到王振的禀报,皱眉道:“真的?”

    “不会有假。”王振拍着胸脯保证,“奴婢在宫中的人脉极广,在圈子里奴婢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消息绝对属实。”

    “嗯…太子上朝是应该的,太后也要上朝……”孙氏不服,但很快她又想到了什么,眸子一亮,“待镇儿登基后,本宫不就是太后啦?”

    王振一怔,先是大喜,后又暗暗摇头:你想得也太容易了,皇太后的段位可不低,还是省省吧。

    他看得明白,孙皇后对上张太后,一点儿胜算都没有。

    他选孙氏,是因为孙氏有潜力,为了将来。

    至于眼下…孙氏根本不是个儿。

    朝堂斗法,靠的可不是小聪明。

    这些话他没敢说出来,只是敷衍地奉承两句。

    孙氏却是已陶醉在自己的臆想中,幻想着美好未来。

    “王振啊,”孙氏笑着说,“以后有任何消息,都要第一时间告诉本宫,本宫不会亏待你。”

    说着,拿出一个小盒子,“这个赏你。”

    王振连忙弯着腰上前,双手接过,打开一看,是两颗猫眼大的温润珍珠,价值不下二十两。

    “谢娘娘赏赐。”有奶便是娘,王振姿态更低了。

    孙氏很享受别人的卑躬屈膝,大概是她对婆婆、丈夫卑躬屈膝久了。

    她笑着说:“好好干,赏赐少不了你。”

    “奴婢会好好干的。”王振点头,“娘娘还有吩咐吗?”

    “密切关注大事小情。”

    王振拱了拱手,“奴婢告退。”

    孙氏轻轻颔首,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了。

    镇儿明儿就要视朝了,今晚定会宿在后宫,我得去坤宁宫候着,她怎么赶,我都不走……孙氏打定主意,见已临近傍晚,起身整理了下仪表,前去坤宁宫。

    坤宁宫。

    张皇太后正在看奏疏,内阁都票拟好了,只要她点头就能施行,但她也不敢懈怠,不把把关,时间久了,内阁恐会懈怠,甚至干出损公肥私的事儿。

    她不年轻了,都快六十了,接下这个担子,生理、心理都倍感疲倦。

    “儿臣妾参见母后。”

    突兀的声音响起,张皇太后这才发现孙氏来了,累出火来的她当下就撂了脸子,“未经请示就贸然闯入,懂不懂规矩?”

    “儿臣妾下次注意。”孙氏陪着小心,“母后辛苦,儿臣妾担忧母后身体。”

    “少假惺惺了。”张氏哼道:“来什么事儿?要是看望本宫,这就可以回去了,本宫且活呢。”

    “……儿臣妾想见见镇儿。”

    “他不在。”

    话刚落音,小朱祁镇就喜滋滋地跑了进来。

    “镇儿。”孙氏疾步上前,一把抱起儿子,“让母后看看镇儿你长高了没。”

    小朱祁镇见母后、皇奶奶都在,心中欢喜,笑得很开心。

    张皇太后却不开心,她就见不得孙氏这么亲近孙子,尤其是儿子临终前还嘱咐,要防着孙氏。

    她上前一把抢过孙子,淡淡道:“见也见了,你可以走了。”

    孙氏心中有气,脸上却不敢表现分毫,可怜道:“母后,儿臣妾好久没见镇儿了。”

    “本宫要和镇儿处理国事。”张氏冷冷的看着她,“怎么,你想插手国家政务?”

    这么一大顶帽子扣下来,孙氏哪里敢接,纵心有不甘,也不得不离开。

    且等镇儿登基,走着瞧,登基大典之后本宫就是太后了……孙氏沉着脸离去。

    小朱祁镇见最亲近的两人吵架,心里很难过,“皇奶奶,您能不能别吵母后呀?”

    “奶奶……”望着孙子那可怜的模样,张皇太后终是不忍,温声道:“以后奶奶尽量。”

    “谢谢皇奶奶。”

    “跟奶奶用得着说这个吗?”张皇太后捏了捏他的脸,“镇儿你明儿就要上朝了,奶奶教你些朝堂的礼节……”

    ……

    次日。

    天不亮,提前收到消息的群臣就聚集在奉天殿。

    左等右等,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太后,太子才来。

    群臣行礼参拜:“臣等参见皇太后、太子殿下,皇太后千岁,太子殿下千岁……!”

    “众卿平身。”

    小朱祁镇坐在龙椅上,脚都够不到地,看着有些不伦不类。

    “谢太子殿下。”群臣起身。

    张皇太后立在龙椅旁,冷声道:“以后行礼,要把太子放在前面。”

    群臣见马屁没拍到,立即拱手称是。

    张皇太后脸色这才缓和了些,看了孙子一眼。

    小朱祁镇昨夜排练过,当即道:“众卿可有本奏?”

    “臣有本奏。”张辅跨前一步,朗声道,“启禀太子、太后,关外局势不稳,鞑靼、瓦剌一战,瓦剌元气大伤,实力大不如前;

    若无大明的援助,他们恐难持久,一旦鞑靼吞并瓦剌,那草原便统一了,届时大明边关将无宁日。”

    吏部尚书郭琎出班,“草原少了一个部落,对大明是好事,再者,少了一个瓦剌,大明就无宁日了,国公危言耸听了吧?”

    张辅斜睨了他一眼,心道:“娘的,你小子算是到头了。”

    他看向张皇太后,认真道:“瓦剌被灭,其他部落根本不是鞑靼对手,望太后三思。”

    “臣以为,英国公太过小题大做了。”礼部侍郎出班,“我大明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干嘛要援助瓦剌?”

    “臣附议。”工部尚书出班。

    “臣也附议。”

    于谦见这架势,当下就火了,刚要出班,张皇太后先开口了。

    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声音响起:“援助瓦剌,此事无需再议!”

    第75章

    李青行为

    “援助瓦剌,此事无需再议!”

    苍老却坚定的声音在大殿回荡,刚还吵闹的大殿立即安静下来,所有人都闭了嘴,有些不可置信地看向龙椅旁的张皇太后。

    谁也没想到,这位皇太后在临朝的第一天,就能说出如此霸气之言。

    要知道,就连先帝,也很少如此过。

    群臣不由默在那儿,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应对。

    杨士奇最先反应过来,当即下拜,朗声道:“太后圣明,臣附议。”

    他这一发话,刚才反驳张辅的郭琎几人,不由脸色难看起来:娘的,背后捅刀子是不?

    在朝堂上要什么脸啊……杨士奇心说。

    本来战略目的就是争取张皇太后,如今人家刚发出第一项政令,要是就竭力反对,那还争取个屁呀。

    “太后圣明。”杨荣、杨溥紧随其后。

    他们都是历经数朝的人精,察言观色、权衡利弊的本事早已炉火纯青,根本不用过多思考。

    于谦见状,也不再出头。

    群臣见大势已定,纷纷拜道,高呼圣明。

    就这样,援助瓦剌的政令,在张皇太后的主张下,确定下来。

    张辅趁热打铁,推荐于谦主导,张皇太后欣然同意。

    ……

    小朱祁镇全程没发话,因为压根没人询问他的意见,除了上朝时的“太子千岁。”,下朝时的“太子千岁。”整就是一个吉祥物。

    他多少有些失落,但想起父皇临终前的嘱托,他选择了沉默。

    ——在没有搞懂朝局之前,不要指手画脚,多看,多学,多思考。

    散朝前。

    三杨促请张皇太后移驾御书房,共同处理政务。

    张皇太后婉拒,三杨竭力促请,一口一个为了江山,一口一个为了社稷。

    张辅哪里看不出来,三杨这是借机亲近皇太后,以达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目的,

    但,他没有借口出言反对。

    内阁在获得票拟权之后,地位、权势皆上了层楼,不再是纯粹的皇帝秘书,但也只是有了行事权,并没有决策权。

    他们办事,还得经过皇帝同意。

    而先帝,将这个权力给了张皇太后。

    三杨这么做合乎情理,莫说张辅,于谦也没有理由反对。

    张皇太后推辞不过,移驾御书房。

    ~

    东宫。

    “太子,你不舒服吗?”于谦问。

    小朱祁镇摇头:“我…我有些困。”

    他没说实话,心里话要藏着,父皇告诉他的。

    于谦没多想,“那就休息一会儿,回头臣上禀皇太后,看能不能将早朝推迟一些。”

    “嗯,谢谢老师。”小家伙点点头,爬上床,合衣躺下。

    于谦也在愁,他对三杨没什么好感,无他,官僚主义太重。

    除了杨溥还好些,杨士奇、杨荣,都是搞圈子、收受贿赂的好手,还超会巴结人,个人操守几乎没有。

    三人是建文旧臣,却能一直屹立不倒,且被重用,可见一斑。

    杨荣在朱棣进京的第一时间,就竭力巴结,献计献策。

    杨士奇更是不遗余力地抹黑自己的引路人,方孝孺;

    对恩师非但没有感激,还恩将仇报,为很多人不齿。

    三人算得上能臣,但他们绝不是良臣。

    他们大多时候,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所以做出一番事业,是因为有英主,要是君主不英明,焉知他们不会投其所好,做出危害江山社稷之事。

    …

    御书房。

    杨士奇趁着张皇太后疲倦,品茶的机会,拱手道:“太后为先帝母亲,太子祖母,尊贵无比,也是皇家最显赫的人,代表的是天潢贵胄,然……”

    顿了下,“太后娘家却过的贫苦之极,这实在是……太后高风亮节,不愿谋私,可您代表的是皇家啊!”

    杨荣接言道:“如今大明昌盛富饶,供养几个外戚,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历来外戚封爵都是常有的事,太后无需心存忧虑。”

    张皇太后怔了怔,不动声色道:“你们的意思……?”

    “太后的两个弟弟才华横溢,品性上佳……”

    巴拉巴拉了一堆,最后道:“可封侯爵,谋个官职。”

    这话在朝堂上没法说,不是他们拉不下来脸皮,是怕张皇太后拉不下脸,人情要送,就要送到位。

    现在只有几人,话就好说了。

    三人一副:只要您开金口,就包在我们身上了。

    张皇太后沉默下来,坦白说,娘家人过得并不差,称不上大富,但跟贫苦完全不搭边。

    况且,自家人知自家事,自己两个弟弟什么德性,她比谁都清楚。

    但,到底是自己弟弟……

    半晌,她开口道:“封侯太过了,他们无功于社稷,封个伯爵吧,至于官职…莫要再提。”

    “太后一心为公,臣等佩服。”三杨满脸钦佩。

    人情送到了也就成了,至于太后封什么,他们并不在乎,三杨在意的是张皇太后本人。

    搞定了张皇太后,下一步就得搞于谦了。

    他们倒是想搞张辅,但张辅太牛了,只能先挑软的捏。

    杨荣谏言道:“太后,援助瓦剌之事,于谦一个人怕是忙不过来,杨尚书是兵部的尚书,对兵事很擅长,不若让他和于谦共同办理。”

    杨士奇是当事人,不好说话,只是竖起耳朵听着。

    不料,张皇太后却轻描淡写的说了句:“于谦一个人就够了,杨阁老是三朝元老,这些国家政务就够忙的了,本宫还要多赖杨阁老呢。”

    三杨:(⊙o⊙)…

    这一幕,怎么这么熟悉呢?

    旋即,他们明悟了:这不就是李青行为吗?

    ——收了好处,不办事!

    出了御书房,三人对视一眼,皆读懂对方的意思:这老太太不简单!

    ……

    日子一天天过着,张皇太后考虑到孙子正在长身体,便把朝会推迟到了辰时,将早午朝连在一起,一并开了。

    大明似乎又重新步入正轨,各衙门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至少表面上如此。

    转眼,二十七天丧期将临,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的朱瞻基,到了大行前夕。

    是夜。

    小朱祁镇去了后宫。

    他没去找皇奶奶,而是去找了母后孙氏。

    孙氏见儿子主动来见她,不由心花怒放,亲热道:“镇儿,让母后好好看看你,可想死母后了。”

    她拉着儿子嘘寒问暖,但儿子对她却没有很亲近。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