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06章

    李青问:“你有没有想过,若这么下去,当官员多到一定数量,会对百姓造成什么影响?

    说是保举,实则和买官无异,那些人花钱买官,会不想着收回成本吗?

    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并想着收回成本,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这个成本,出在谁身上,杨大学士心知肚明!”

    杨溥默然,良久,他叹道:“你说的对,这保举制是该废除了。”

    顿了顿,“你想我怎么做?”

    李青忽的笑了,“看来你是真想赎罪了。”

    “?”杨溥一愣,“你在试探我?”

    “就你之前干的那些个破事,你就说我该不该试探吧?”李青笑着说:“莫怪,莫怪,真要怪,就怪你自己。”

    杨溥气得不轻,胡子一撅一撅的,几近破防:“有屁快放。”

    “粗鲁。”李青嘀咕一句,清了清嗓子,正色道:“看似艰难,实则也就那么回事儿。”

    ……

    “如何?”李青问。

    “妙啊!”杨溥啧啧称奇:“若不是看你这么年轻,我都怀疑你是混迹朝堂数十载的元老。”

    他越想越觉得可行,“你打算何时提出来?”

    “明日早朝!”

    “这个忙,本官帮了。”杨溥笑言:“看来老头子我的眼光果然不错,你果真非常人。”

    “我优秀,我知道,但…你怎么还自夸上了?”李青嗤笑,“这和你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杨溥尬住,恼羞成怒道:“李青,好歹我也是你的上官,你岂能如此无礼。”

    “你看你,大学士的肚量哪儿去了?”

    “走,你走,我现在不想看见你。”杨溥气够呛。

    他就没见过这么没品且放肆的人,若非李青有李青之资,他绝对让李青尝尝他的厉害。

    “瞧你那小气劲儿。”李青咕哝一句,施施然离开,走了老远,都还能听见杨溥的破防声。

    李青撇了撇嘴。

    他就是故意气杨老头的,谁让他干事不地道。

    杨荣死都死了,他没办法,杨士奇被他整得告老还乡,且搭上一儿子,当然,杨稷本就该死。

    不过,相比之下,杨溥已经很幸运了。

    …

    次日,早朝。

    李青掐着点儿进殿,站在末尾无聊地打着哈欠。

    半刻钟后,朱祁镇踏入大殿。

    君臣大礼过后,群臣回班站好。

    老板坐着,打工人站着,一片和谐。

    朱祁镇昨夜忙得太晚,打了个哈欠,问:“众卿可有本奏啊?”

    “臣有本奏!”

    一道突兀的声音响起。

    各大佬回头,人太多,没看到是谁。

    朱祁镇精神一振,坐直了身子,“准奏,上前奏议。”

    李青出班,越过群臣来到御前。

    “李卿有何本奏啊?”

    “臣建议,废除保举制!”李青直入主题。

    此话一出,群臣尽皆哗然。

    各位大佬沉得住气,因为有人会帮他们说话。

    果然,李青话音刚落,工部郎中就站了出来。

    阴阳怪气道:“如果本官没记错的话,李都给事中也是被推举入朝的吧?”

    “是啊,但这和我建议废除保举有区别吗?”李青似乎诧异。

    “你……”工部郎中哑口无言,碰上这么一个不要脸的人,他还真不知该如何反怼。

    李青又道:“在朝堂打断别人奏事,是失礼的行为,刘郎中若有不同意见,也应该等我说完才是。”

    工部郎中恨声道:“本官姓王。”

    “那挺不好意思的。”李青一点也没不好意思,转过身,继续奏道,“皇上,自保举制度推行以来,大明的官吏越来越多,这对国家财政造成了很大负担,

    且,很多人都是没真才实学,德不配位……”

    群臣心声: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李青这边刚巴拉完,刚被怼工部郎中立即站了出来,“皇上莫要听……”

    “刘郎中你先等会儿,我还没说完呢。”

    工部郎中噎了一下,无奈退了回去,随即想起了什么,怒道:“本官姓王。”

    “那挺不好意思的。”李青点点头,继续道:“皇上,官员过多,不仅会加大朝廷财政开支,还不利于官员理事。”

    杨溥随口说了一嘴,“人多了怎么还不好办事了呢?”

    “权力分散了,容易扯皮。”李青道,“就拿六部的主事来说,洪武朝仅两人,直到宣德朝,也才四人而已,现在有多少?”

    “不下九人!”朱祁镇说,“吏部更是足有十三人之多。”

    “皇上,用的了这么多人吗?”李青问。

    “根本用不了。”朱祁镇摇头。

    “所以臣建议废除。”李青说。

    朱祁镇轻轻点头,看向郭琎,“郭爱卿以为如何?”

    “臣…”吏部刚被点了名,加上郭琎前些天树敌太多,他压力山大,“臣觉得李都给事中所言,有一定道理。”

    “皇上,臣以为…李都给事中所言极是。”杨溥出班,朗声道:“朝廷机构臃肿,于朝政有害无益。”

    顿了顿,“臣建议,可将因保举入仕的官员剔除,以精炼官场。”

    “臣附议。”于谦紧随其后,“废除保举制,刻不容缓。”

    “诸位。”杨溥团团一拱手,“大家都是凭本事科举中第,可自从推举制施行以来,每个职位多了多少人?

    就拿……刘郎中你来说,工部现在有多少个员外郎?”

    “十二个。”工部郎中回道,随即又补充道,“杨大学士,下官姓王。”

    “那挺不好意思的。”杨溥继续道,“皇上,虽然那些被保举上来的人,都有贤名,但才干有待商榷;

    保举他们上来的人也是出自一片好心,不过,总体来说,弊大于利。”

    废除保举制,就不能追究责任人,追究就废除不了,这是李青原话,杨溥深以为然。

    于谦见时机成熟,出班奏道:“臣附议!”

    他拱手道:“那些靠着保举入仕的官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理应被善待,臣建议以致仕还乡的规格,让他们荣归故里。”

    保举上来的人,不是和朝中大佬沾亲带故,就是给了大把银子。

    正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让那些人太难堪,这些大佬也脸面无光。

    甚至会因为怕那些人恼火之下,将他们供出来,这些大佬会极力反对。

    总之,保举人不追究责任,被保举人也不追究,并给予部分好处。

    “臣附议!”最初和李青对着干的工部郎中,见大事可为,立即改变了立场。

    他这么做,理由很简单。

    和他同级别的官太多了,这导致他手里的权柄严重缩水,若是能把那些人剔除,那他能行使的权力,将会大大增加。

    “臣附议。”

    “臣附议。”

    “臣等附议。”

    ……

    为了避嫌,被保举上来的人是没资格上朝的,本来李青也没资格,是朱祁镇特许的。

    这也是李青说废除保举制度,并不难的原因。

    除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内阁几位阁臣外,其他人尽皆附议。

    因为很多京官都是这些大佬保举进来的,他们侵犯的是下面人的利益。

    下面这些人也有不少保举亲朋好友的,但他们能力有限,亲朋的官职小的可怜,相比之下,废除保举、剔除靠保举上来的官员,对他们更有利。

    反正自己不会被追究,亲朋好友也不会被追究,没必要反对。

    李青瞥了眼那些尚书、侍郎、都御史,嘴角浮现一抹笑意:“大局已定!”

    …

    ~

    ps:算二合一吧。

    第21章

    风云人物

    众大佬面面相觑,脸色都不太好看,他们现在被架起来了,同意的话利益受损,不同意……没办法不同意。

    在这种局势下,谁也不敢逆势而为,一个弄不好,必会被踢出局。

    下面的人,眼馋他们位置不是一天两天了。

    朱祁镇望向众大佬,“众卿以为如何?”

    “皇上英明!”王骥第一个响应。

    他刚受小皇帝恩典,自然要投桃报李,给其面子,且他之前只是侍郎,虽也保举了一些,但和这些个尚书相比,远远不如。

    废除保举制,对他的影响并不大。

    郭琎紧随其后,“皇上英明!”

    大势无可挽回,其他人也只得顺势而行,高呼:皇上英明。

    朱祁镇起身道:“即日起,废除保举制,朝廷任免、升迁官员,由吏部考核、拟定人选。”

    “皇上圣明呐!”郭琎差点喜极而泣。

    吏部之所以能成为六部之首,就是因为吏部掌握着人事权,但自从保举制施行之后,吏部的权柄就大幅度缩水。

    连带着他这个吏部天官,也变得有名无实,不得不向杨士奇靠拢。

    如今朝廷恢复铨选,吏部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他这个吏部尚书如何不喜。

    其余几部尚书、侍郎,内阁、都御史等人,无奈附和:“皇上圣明。”

    在于谦、杨溥看来无比棘手的弊政,就这么被废除了。

    之所以这么容易促成,一是因为朝廷不追责,二是此举巩固了绝大数人的利益,除了顶级大佬,其他人都是受益的一方。

    这些大佬被下面人硬推着,不得不顺应潮流,否则必被踩在脚下。

    朱祁镇心中欢喜:果然,一切又如李先生所料,按这个局势发展,不用十年,朕之权柄必定比肩当初的父皇,甚至有所超越!

    ~

    早朝散后。

    李青不可避免的成了风云人物,口碑也成两极分化,有人骂他以邀直名,也有人对他心存好感,毕竟李青这一番操作,极大程度上巩固了他们的权力。

    不过,终究是骂他的人更多。

    因为他在朝堂的发言,造成了太多的人失业。

    一时间,李青成了京师名人,甚至连贩马走卒都知道了这么一号人物。

    而李青这个七品的都给事中,也正式走进了朝堂众大佬的视野。

    有人看出他潜力不凡,前来巴结,也有人眼红他,恶意中伤,李青一下子处于政治权利中心,光是应付就让他精疲力竭。

    李青最烦这些个人情世故,于是干脆大门一锁,谁也不见。

    爱咋咋地,我不出门,你又能如何?

    事前,李青就想到了会有这么个结果,特意换了个质量上乘的大门,还临时加高了小院院墙。

    眼见巴结无望,许多人粉转黑,开始拿李青靠着保举做官说事。

    朱祁镇哪肯放李青离开,弹劾李青的奏疏一律留中不发,反而在裁员的事情上精力旺盛。

    不到半个月,就有七百余名官吏被迫致仕还乡。

    与此同时,他将废除保举的裁员诏书,下发到大明各地,让所有人都内卷起来。

    保举制度不过五年时间,还未达到根深蒂固的地步,诏书一经下放,地方上的‘小朝堂’立即乱了起来。

    地方和京师除了官职、人员不同,其本质都是一样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至上的时代,保举做官处于鄙视链的底端。

    他们虽有钱有势,但在朝廷颁发诏书,正统官员拥护的情况下,也只能灰溜溜地卷铺盖走人。

    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持续了大半年,直到正统六年秋,才正式结束。

    这次大裁员,被裁撤的官吏总计,高达三万七千余人。

    不仅节省了朝廷的财政支出,也极大限度地遏制了官员野蛮生长。

    起初,几乎每天都有人弹劾李青,但面对朱祁镇的留中不发,和李青厚脸皮,让那些恨他的人毫无办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也没人再找李青不痛快了,开始投入新一轮的势力角逐。

    保举制废除后,吏部水涨船高,其余几部附庸,都察院也再次改换门庭。

    六部恢复昔日荣光,内阁则成了行事部门,其权势、影响力,较之三杨秉政时,一落千丈。

    朝局终于回到了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不过,和太祖、太宗,仁宣时期还相差甚远。

    小皇帝远做不到令行禁止。

    …

    这天,李青摸完鱼回家,正准备起锅烧油,门却被敲响了。

    “谁啊?”

    李青解下围裙,来到院前开门,待看清来人,不禁一愣。

    “王公公?”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