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话说,这个姓李的先生,究竟是何方神圣呢……朱瞻垹托着下巴沉思。许久许久……
朱高煦逐渐平复下来,看到李青肩膀湿了一大片,顿时难为情起来,脸都红了。
“那个……”
“没什么,小孩子嘛,哭出来就好了。”李青轻描淡写的说。
朱高煦无语,但细想想又找不到毛病,只好岔开话题:
“先生啊,其实我有件事上次就想问你来着,结果给忘了。”
“你说。”
“你当初为我求情,保下我一家老小,却又让我来交趾,何也?”
李青诧异道:“你要问这个?”
顿了顿,“其实也没什么,我只是觉着,交趾距离大明尚远,鞭长莫及,且交趾也不太平,这才让来这里搅动风云,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李青想了片刻,一击掌:“肉烂在锅里。”
他笑呵呵道:“你别的本事一般,但带兵打仗是你强项,果然,你没让我失望,很快就在这儿混出来,并有了很大话语权。”
朱高煦点点头:“我猜也是这般。”
“哦?”李青大感惊讶:莫非是憨憨经刚才一刺激,一下子开悟了?
朱高煦不顾李青惊讶,继续说道:“但按先生你这么说,这里面就牵扯到一个问题了。”
李青颔首,示意其继续。
“先生你看哈,若想一直保证肉烂在锅里,是不是就得保证我的后世子孙必须是朱家人,必须是汉人?”
李青点头,心中一动,他已经明白了憨憨的意思。
不过憨憨好不容易聪明一回,他不想抢风头,于是佯装不懂,“然后呢?”
“我来的时候,是带了些汉人过来,但也只是一代人。”朱高煦说,“我孙子也还是正儿八经的汉人,就这,还是娶的府上丫鬟、跟护院生的闺女,但再往后呢?”
他叹道:“这里终究还是人家的地盘儿,汉人数量有限啊!”
“的确是个问题。”李青点头。
朱高煦又说:“其实,真要想解决此事也不难,只要定期去大明一趟,买些汉人女子回来,一样能保证血统,但那样的话,又牵扯到一个问题。”
李青已经有些刮目相看了,“你接着说。”
朱高煦叹了口气:“真不是我吹,我要跟本地人联姻,早就彻底掌控交趾了,就是因为我整个一外来户,本地人天然排斥。”
灌了口酒,朱高煦龇牙咧嘴的继续说:“而且,我手下的兵,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本地人,甚至带来的汉人,也多与本地人结合,这是没办法的事,丫鬟就那么点儿,总不能让人家打光棍吧?”
见憨憨说得差不多了,李青接言:“你还担心自己死后,儿孙因为外来身份,镇不住场子,被本地势力吃下,对吧?”
“先生你真是神了。”朱高煦大点其头,“我儿子能力不错,他我倒是不担心,但孙子辈就够呛了。”
“那就结合吧。”李青道,“融入其中才是正确选择。”
朱高煦皱眉道:“但那样的话,迟早被他们同化掉。”
“那也是很久之后的事了。”李青笑道:“其实也没什么,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你的后代,这是事实。至于你所担心的问题……”
想了想,李青道:“世上哪有一成不变的事,再说了,这里临近广.西、云.南,他们也多少受大明影响;
昔年三宝带回来的那些使臣你也见过,和那些衣着奇特、样貌奇特的人相比,这里的人和汉人最是接近,几乎没什么区别;
不用太放在心上。”
朱高煦嘿嘿笑道:“我倒没放在心上,只是觉得你的算计打水漂了。”
“哎?”李青不这么认为,“要是交趾宣慰司仍在,反倒没有你这么好说话,甚至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李青蹙眉沉思片刻,道:“这样,你开办些学院,教本地人学说汉话,然后以棉麻为原料,做汉人样式的衣服,每到咱们汉人的节日,你发些小礼物什么的……潜移默化改变他们。”
顿了下,补充道:“记着,要从本地的穷人,从下层百姓入手,这些小恩小惠,最容易获得他们亲和。”
“这样行吗?”朱高煦狐疑。
“当然。”李青笑道:“当他们说汉话,穿汉衣,过着汉人过的节日,那他们和汉人何异?
不过,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你是看不到了。”
“没事儿。”朱高煦无所谓道,“我也不在意这个,我在意的是……你能办到吗?”
“你放心,我尽我最大努力……不,一定办到。”李青语气郑重,“哪怕是偷埋,我也会把你埋进明陵去。”
朱高煦红着眼点头:“你可一定要说话算数啊,哪怕是看在昔年那些金豆子的面儿上。”
“一定办到!”
“好。”朱高煦放心了,“我相信你,不过……到时候我咋找你啊?”
他对这个不放心:“万一我快不行了,派人去找你,找不到你怎么办?”
李青道:“这些年,我只会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昔年金陵的永青侯府,一个是京师连家屯儿,
这样,我每次外出,都在家里留下字据,说明白去哪儿。”
朱高煦见他安排的如此周祥,彻底放了心。
“好,那就这么说定了。”朱高煦笑道,“今儿心情好,咱们再喝一坛。”
“不了吧,我都喝好了。”
“别装了,你一人再喝两坛都不是问题。”朱高煦哼道:“再喝点儿,我没那么娇弱,不碍事的。”
李青有求于人,自然要把人陪好:“成,那就再喝点儿。”
……
又是一坛酒下肚,朱高煦到底还是喝高了,舌头也大了。
“先生,你说这一仗咋打,你说咋打咱就咋打。”
先等你酒醒了再说吧……李青扶着他,好笑道:“哪能说打就打呀,咱得先制定个计划,推敲无误后,再执行是不?”
“啊对,先制定,制定计……”朱高煦打了个酒嗝儿,歪在李青身上睡去。
“不能喝非逞强,还当是年轻小伙一十八啊?”李青咕哝一句,抬手输入真气,帮他缓解醉酒带来的难受。
没多大一会儿,朱高煦脸上的少许痛苦渐渐消失,变得祥和,呼噜震天响。
看着须发皆白的憨憨,李青莫名觉得超级萌,脸上不自禁露出慈祥之色,宠溺道:“这孩子,睡着后跟他哥也没差。”
……
第132章
于谦:臣说话难听,皇上你多担待
京师,吵翻了天。
李青走后,朱祁镇越想越不对劲儿,于是派人去边关查看,他知道其中的道道儿,只让人去走一趟,然后立刻回来。
主要只是试探一下,原定计划是20天内返回,结果一个月过去,去的数十名锦衣卫一个也没能回来。
朱祁镇立刻意识到,北边也在走私。
其实这个他早就有所预料,边关将官私下和元人交易,并不是秘密。
无非就是些私盐,亦或生活必需品,边关将官捞些外快,自上而下都知道,就和文官贪…截留一样,属于灰色收入,数额通常不大,上升不到严查的地步。
文官大多是从政策上谋福利,一般不太看重这个,但武将大多没文官的门路,尤其是边军,他们的来钱门路并不多,也就适当吃些空饷,倒腾些小东西之类的。
相比文官,他们着实有些……寒碜。
朱祁镇自己也知道,武将没文官滋润,所以之前他没有在这上面深究。
但这次锦衣卫一去不回,如石沉大海就不一样了,不管是被杀,还是被绑,这都是在挑战皇权。
同时,这也说明文官加入其中,且走私数额超级庞大,不然他们不会如此心虚。
朱祁镇愤怒了,他要亲自去看,但群臣不答应,于谦也持反对意见。
早朝在争吵中结束,最终也没弄出个结果来。
中殿。
朱祁镇单独召见于谦,郁气难消:“于卿,你怎么也反对朕,你不会看不明白,这其中的猫腻吧?”
“现在不是时候。”于谦道,“去麓川作战的将士刚走,眼下京师兵源并算不多,正是因为其中有猫腻,所以天子亲临更要带大量护卫,但那样一来,京师就空虚了。”
“那又怎样?”朱祁镇诧异道,“难道鞑靼还敢进犯大明不成,即便敢,他们也打不进来,退一万步说,即便那般,朕也可以快速回援。”
于谦苦笑道:“皇上,朝局不稳,你是知道的啊!”
“朕当然知道。”朱祁镇笑道,“带上他们也就是了,宣宗亲征、巡边时,都带了大量文官,就是防止他们在后方搞猫腻。”
“不一样的,臣说话难听,皇上你多担待。”于谦深吸一口气,“皇上,你跟宣宗比不了。”
朱祁镇心里不太舒服,但也不好反驳,一来是事实,二来,总不好说“我比我爹强”这种话。
于谦的话匣子刚打开,接下来便是无情输出:
“皇上你没有宣宗的威信,也没有宣宗懂军事,宣宗少年时期就泡在军营,又有太宗手把手教,还有仁宗言传身教,又有先……姚广孝先生的教导,
他能做的事,你干不了!”于谦问道,“真若是遇到变故,你能做到临危不惧吗?
你能做到令行禁止,全体将士听你号令吗?”
“朕……”
“不,你不能。”于谦正色道,“因为将士们从心理上,并不相信你的军事才能,不觉得你能带他们打胜仗……”
见朱祁镇面红耳赤,几乎恼羞成怒,于谦猛地醒悟自己说话太难听了。
如此说话,非臣论君之道。
于谦缓和了下语气,道:“当然,这种事并不一定发生,只是潜藏危险,但皇上别忘了,有句话叫:国不可一日无昔年太宗出征时,是仁宗监国,宣宗虽然没让人监国,但那是有客观原因的,汉王起事,迫在眉睫,又是离京师不远的乐安;
再后来,便是皇上您被立为太子,京师有了国本,宣宗才出去的。”
于谦知道朱祁镇不想立太子,所以特意说出这番话,这也事实。
想出去就得立太子,你自己掂量着办吧!
果然,此话一出,朱祁镇犹豫起来。
于谦暗暗松了口气,好歹是劝住了。
不料,朱祁镇却说:“不立太子,让郕王监国如何?”
这当然是可以的,毕竟朱瞻基拢共就俩儿子,朱祁镇年少,也是刚有子嗣不久,郕王朱祁钰就是一道保险,因此他并未被安排就藩,一直待在京师。
于谦无计可施,只好搬出李青:“皇上,臣记得你曾答应过李先生,绝不亲征。”
“朕是说过这话。”朱祁镇点头,“可朕也不是亲征啊,充其量也就是巡边而已。”
于谦沉默下来。
许久,他说道:“臣不建议皇上离开中枢。”
朱祁镇闷声道:“朕要执意去呢。”
于谦不语,他还能把朱祁镇绑起来不成?
朱祁镇语气稍缓:“算了,午朝再议吧。”
…
漠北草原。
脱脱孛罗回头看了眼密密匝匝的部族勇士,接着仰望着蔚蓝天空,意气风发。
这一次,定要打一次漂亮仗。
足足八万余人,且都是精壮汉子,从来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太师,咱们能成吗?”一将领问。
“成什么?”
“入主中原。”
“……”脱脱孛罗满脸黑线:这次就是劫掠,你咋心比我还大?
“本太师什么时候说过入主中原了?”脱脱孛罗哼道:“咱们是去劫掠的,别想那些有的没的。”
另一将领道:“太师,大明都愿意跟咱们做生意了,咱们为何还要进犯大明啊?”
“是啊太师,万一以后他们不做了怎么办?”
脱脱孛罗哼道:“你们懂什么,跟咱们做生意的不是大明朝廷,大明向来只扶持瓦剌,再说,跟咱们做生意的那伙人也不是好鸟,他娘的,东西死贵死贵的,简直离谱;
趁着咱们兵强马壮,好好抢一波。”
“太师英明!”二人拍马屁。
“嘿嘿……可不是我英明。”脱脱孛罗说,“这是王的意思。”
听他这样说,两个心腹拨转马头,靠近了些,一人低声道:“太师,听说王的身体每况愈下,已经快……”
迎上脱脱孛罗冰冷的目光,这人当即闭了嘴,脸色发白。
脱脱孛罗淡淡道:“这种话我不想再听到,王在,王就是王。”
“是。”两人面皮一紧,恭声应是。
“好了赶路吧。”
……
连续闹腾了三天,朱祁镇还是没能如愿。
一向支持他的于谦,这次也不再站在他一边,对于带兵巡边相当排斥。
吏部尚书王直向来无脑站于谦,其他人也是众口一词,这让朱祁镇很苦恼。
其实群臣还是给了他选择的,他们也知道,单凭一张嘴,死命拦着不让去,是绝对不行的,这容易激起皇帝的逆反心理。
于是乎,他们附加一个朱祁镇难以接受的条件。
——立太子!
除了让郕王监国,还得立太子。
这个朱祁镇万难接受,立了太子便会有新的利益团体,虽然太子很小,但这并没什么关系。
且还容易给后宫可趁之机。
这是他不能容忍的。
群臣也是吃准了他这点,所以执意如此。
就在朱祁镇万分纠结之时,孙氏说了一句话,让他下了决心。
“皇上,既是诸卿所请,何不依了他们?”孙氏道,“见深虽不是嫡子,但他是你的亲生骨血,又是皇长子;
以后皇上若有了嫡子,再从长计议也不迟。”
她这话倒给朱祁镇提了个醒,太子事关国本,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轻言废立,但这并不代表皇帝做不到。
何况,还有皇明祖训。
后继之君听太祖之言,绝对的政治正确。
这话孙氏之前就说过,但那时和现在的情况不同,现在的问题是不立太子,他很难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