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13章

    早饭后,李青给朱祁镇两口子说了一下,让他们好好过日子,不用顾虑什么。

    朱祁镇倒没什么顾忌,主要是上心媳妇儿的事儿,在得到张邋遢出手医治的允诺后,便放了心。

    接着,李青又嘱咐朱允炆好好保重身体。

    然后跟干儿子玩闹一会儿,最后告别师父。

    李青牵着朱允炆准备的良驹,刚出府院,还没来得及骑上,小家伙儿就追了出来。

    “干爹…干爹再见。”

    “再见。”李青笑笑,翻身上马。

    “干爹,你别忘了忙完来接我啊!”小家伙儿补充。

    李青回头,笑道:“放心,忙完一定来接你,快回去吧。”

    “嗯。”小家伙儿一步三回头,最终走回大门。

    李青又朝跟出来的朱允炆挥挥手,转过头,扬起马鞭。

    ——

    京师。

    群臣已经急了,京中官职空了那么多,还都是高级官职,谁不想上位啊!

    不止是他们,石亨、杨洪等一众武将也急了,没想到于谦发个抚恤会这么墨迹。

    他们还想着加官进爵呢,耽搁的时间久了,解救国难的功劳给人感觉就淡了。

    新皇秉性他们也不知道,越往后拖,越觉得对自己不利。

    所有人都急,眼巴巴的看着于谦,恨不得在他屁股上踹上一脚,好让他快点儿。

    于谦依旧慢悠悠的不慌不忙,其实他也急。

    那么多职位空悬,群臣的确不敢强烈逼宫,但即使是怀柔手段,朱祁钰也有些扛不住,这让于谦气苦不已。

    其实按道理讲,朱祁钰完全能扛住,但他心太虚了。

    有时候于谦真想大逆不道的来上一句:“你怕什么呀,你咋就不敢跟他们干一架呢?”

    但也只是想想,那种事于谦做不出来。

    幸赖,李青没让他多等。

    ~

    兵部衙门,后堂。

    于谦看着风尘仆仆的李青,既心安,又愧疚。

    “辛苦先生了。”

    “无妨,”李青摆了摆手,“说正事儿吧。”

    “嗯。”于谦简明扼要,“主要问题便是海商,人心不足,如今他们还想复刻当初太上皇登基那会儿的‘盛况’,且不满足于此,还想完全不交税。”

    顿了顿,“还有就是关于先生你了,他们对你的痛恨程度无以复加,怕你身居高位之后,他们更难做,于是竭力阻止你就职侍郎之位。”

    “嗯,武将、勋贵那边如何?”

    “武将还好,他们只是急于让皇上论功行赏,但勋贵的心更大些。”于谦道。

    李青眼中闪过一丝惊诧,“展开说说。”

    “子承父业,继承爵位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儿,他们觉得父辈为国殉难,应当多些补偿。”于谦说道,“另一方面,他们也在迎合文官,明里暗里跟文官沆瀣一气,在海商上大做文章。”

    于谦苦笑:“做海上贸易的不止是文官代表的官绅,还有勋贵群体,他们利益一致。”

    李青叹道:“果然啊,都是好了还想好。”

    于谦点头:“事情大致如此,先生你怎么看?”

    “皇上怎么看待这些事儿?”李青问。

    “皇上……”于谦满脸无奈,“皇上举棋不定。”

    李青皱眉:“这可不行,当皇帝岂能如此软弱?他不硬气点儿,以后想硬气,也硬气不起来。”

    他茶也不喝了:“走,我们进宫。”

    “好。”于谦点头,旋即又补充道,“先生,你消些火气。”

    于谦怕李青上头,做出什么有悖君上的事儿。

    “放心,我不会冲动。”

    ~

    御书房。

    这里才是皇帝办公的地方,朱祁钰迁了过来。

    除他之外,还有内阁的陈循、高毅、苗衷,帮着整理奏疏,提出批改意见,而负责批红的司礼监,完全成了摆设。

    王振死后,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还未有新人选。

    陈高苗三人运气好,朱祁镇亲征时,他们被留下辅政,如今不仅捡回一条命,且话语权更重了。

    三人干活还是很卖力的,明里暗里地相互斗争,都想坐上内阁一把手的位子。

    不过,相对来说他们还算和谐,并未红眼不择手段,勉强算是良性竞争。

    朱祁钰很勤政,这段时间一直在处理之前积压的奏疏,效率极高,同时也花了不少钱。

    大明这么大,总有地方遭灾,尤其是旱灾。

    朱祁钰又是赈灾,又是减税,大哥留下的家底儿,他花一多半儿了。

    又打开一封奏疏,朱祁钰不禁皱眉,又是一处遭灾,且还是江南。

    他有些狐疑,最近怎么这么多地方遭灾?

    朱祁钰看过大哥亲政后的施政举措,的确每年都有许多地方遭灾,但远没有这么频繁,这么多。

    这俩月都快赶上大哥执政时期的一年了。

    朱笔提了又提,朱祁钰终究没批复。

    陈循察言观色,试探着问:“皇上,为何烦忧?”

    “最近这天灾很多啊!”朱祁钰皱着眉说,“莫非是……朕功德薄,惹上天不喜?”

    没有证据,他不好胡乱怀疑,便把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

    “皇上莫如此说。”陈循忙站起身,高毅、苗衷也跟着起身,拱手道:“自古道,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非皇上之责。”

    话说的冠冕堂皇,但三人心里震怒:下面人过分了啊,差不多得了,没这么薅的。

    他们有生气的理由,自己都还没吃上肉呢,下面人倒是先开始了,简直混账!

    尤其现在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他们想趁机搞波大的,下面人如此不懂事,他们心里当然不爽。

    朱祁钰随意笑笑:“三位爱卿快请坐,我们继续处理国事吧。”

    说着,他把那封奏疏放在一边,准备抽空让锦衣卫去核查一下,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三人谢坐,重新坐下。

    刚拿起奏疏,就听小黄门进来禀报:“皇上,于尚书、李都给事中求见。”

    闻言,三人一怔,随即,头皮发麻。

    不会是那煞星又回来了吧?

    还没来得及说话,便听朱祁钰笑呵呵的说:“快宣!”

    三人回头,希冀是另一位姓李的都给事中,但很遗憾,李青很快出现在他们视野。

    迎上他们目光,咧嘴一笑,雪白牙齿格外亮眼。

    第184章

    大封武将

    “臣于谦(李青)参见吾皇万岁。”

    “免礼免礼。”朱祁钰起身笑道,“两位爱卿不必拘礼,来人,赐座。”

    于谦拱手道:“皇上,臣等前来是有……”

    说着,看向陈循三人,意思不言而喻。

    陈高苗脸色瞬间难看起来,庙堂争斗了这么久,彼此的那点儿套路,基本上都知道。

    一看于谦就憋着坏。

    尤其是李青这个煞星也在,但凡李青出马,他们就没落过好。

    三人希冀的看向朱祁钰,他们不想走,不走最起码于谦还有顾忌,再不济也还能驳上一驳,走了可就全凭对方一张嘴了。

    朱祁钰沉吟少顷,点头道:“三位爱卿,今日的公务就到这儿吧。”

    “……”

    小甜甜扭脸就成了牛夫人,三人那叫一个难受。

    但皇帝都下逐客令了,他们也不好强赖着不走。

    “……臣告退。”三人无可奈何,拱手离去。

    ~

    “你们也坐吧。”朱祁钰重新坐下,扬声道:“上茶。”

    李青沾了于谦的光,也混了杯茶喝。

    “两位爱卿来,所为何事啊?”朱祁钰问。

    于谦道:“皇上,拖得过初一,拖不过十五,有些事儿是该提上日程了。”

    朱祁钰眉头拧了拧,试探着问:“于爱卿可有腹案?”

    于谦看了李青一眼,朱祁钰循着于谦目光也看向李青。

    “是李爱卿有腹案了?”

    “嗯。”李青放下茶杯,直言道,“大明立国以来,为防重蹈宋朝覆辙,一直致力于打压文官集团;

    然,随着战事的减少,内政的发展,文官仍是不可遏制的成长迅速;

    事实上,在太上皇未亲政前,他们已经成功了,文官完全压制了武将,甚至连海洋贸易都给停了……”

    李青在庙堂这么多年,对大明政治的理解和见识,无人能出其右,他讲的十分透彻,朱祁钰也听的格外认真。

    “海上贸易带来的利益,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依仗。”李青道,“昔日太宗那般丰功伟绩,离不开海洋贸易。”

    朱祁钰点头:“这个朕也有所耳闻,的确,车船税不能取消,海上的生意朝廷也不能放弃。”

    “皇上英明。”于谦捧哏。

    朱祁钰笑了笑,再次看向李青,“李爱卿还有什么看法,也一并说出来吧。”

    他温和道:“但说无妨,朕不罪。”

    李青也不客气:“此外就是文武之争了,文官真正得到成长,是在永乐朝之后;

    这是因为太祖、太宗在位时期,有武将的政治土壤,但永乐朝之后,随着战事的减少,朝廷恢复民力,文官这才快速膨胀。

    不得已,宣宗也只能通过亲征、巡边,来掌控军权,通过掌控军权来控制朝政。”

    顿了下,“其实太上皇急于亲征,也是欲效仿宣宗,通过掌军权来间接巩固皇权,控制朝局,只是……”

    “皇上,如今正是一个大好机会,一来武将立了功,奖赏他们理所应当;二来武将得到奖赏,他们也会感激皇上,跟皇上站在一起。”李青道,

    “武将成长起来,那群文官才会收敛、顾忌。”

    “嗯,有道理。”朱祁钰频频点头,“不过,文官定不甘心如此,朕初掌大宝,万一他们都不好好干活,亦或撂挑子,到头来受影响的还是大明江山。”

    说到这儿,他满脸忧虑。

    李青却道:“皇上不必如此,别看他们嘴上吵吵的凶,真动真格的没几个硬骨头。”

    “啊?用刑?”朱祁钰震惊,“不,不行,这万万不可。”

    “……不是动刑,臣的意思是,他们不会放着好好的官儿不做,去请辞的。”李青有些无语,“他们嘴上抱怨,心里埋怨,但又有几人舍得十年寒窗,又摸爬滚打多年得来的官位?”

    朱祁钰冷静下来,缓缓点头:“理儿是这么个理儿,不过,若不做好平衡,他们即便不会请辞,却也能通过不好好做事,让朕难受。”

    “是要做出部分妥协。”李青颔首,“海上贸易份额,可以化为三七开!”

    “他们七?”朱祁钰诧异。

    “嗯。”

    “嗯…”朱祁钰沉吟许久,点头道:“三成贸易加上商税也不少了,还有田税、盐税等大头赋税……”

    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朱祁钰怎么算都妥妥够使,便同意了李青的提议。

    “武将那边儿,李爱卿有什么看法?”朱祁钰问,他现在对李青越来越看好了。

    “挑出几个有能力的,封个爵位。”李青说,“这样能一定程度上,敲打那些不老实的老牌勋贵,让他们卷起来。”

    “卷起来?”朱祁钰不明白这个名词的含义。

    于谦解释:“就是让他们竞争起来,从而利好皇上。”

    “这样啊,”朱祁钰笑着点头,“的确是个好办法。”

    ……

    小半时辰后,李青讲完了心中所想,朱祁钰也基本同意。

    “别的也没什么了。”李青起身道,“皇上若无其他吩咐,臣告退。”

    “嗯,爱卿慢走。”

    “臣也告退。”于谦跟着起身,朱祁钰却道,“于爱卿留步。”

    于谦怔了一下,拱手称是,缓缓坐了下来。

    李青没有逗留,径直离开。

    这只是解决方案,并不是说有了方案就万事大吉了,真正的困难在于施行。

    而施行的难度,也远没有李青说的那么轻松。

    文官集团一直贼心不死,他们自觉窝囊了太久,且十多年前还有成功案例,李青知道,这次文官集团的反抗,定会空前强烈。

    其实,李青也没太好的办法,想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根本不可能。

    经过这么多年的斗争,文官集团的耐性几乎耗尽,要是连换皇帝都无法扳回一城,他们绝对会放大招。

    ……

    次日。

    李青起了个大早,但到奉天殿时,还是晚了些,前脚刚到,后脚朱祁钰就来了。

    群臣训练有素地行君臣大礼:

    “臣等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祁钰坐在龙椅上,一手扶着一只龙头,俯瞰拜倒的群臣,尽管很多次了,他却仍是十分享受。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