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68章

    见状,朱见深也不惯着了,既然你们拿了好处不办事,那休怪朕无情。

    他没继续冗员,却在海商方面做起了文章,由司礼监领衔,厂卫协办的清查商税行动开始了。

    政令刚一下达,江南为首的官员们立即就怂了,明着依旧刚硬,却是暗戳戳向朱见深服了软。

    成化帝是讲究人,立即暂缓了清查商税行动,却也没撤回,就那么吊着。

    着实……让人恼火。

    事情发展到现在,群臣已隐隐明悟,他们斗不过皇帝了,即便李青那厮不在,他们也斗不过了。

    这位成化帝的手腕,只怕也唯有太祖太宗在其之上,实在是……难以对付。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实在无计可施,可又不愿妥协,他们被压的够久了,且他们也辉煌过。

    他们还想搏一搏,尽管胜算不大。

    病急乱投医之下,一场拉拢后宫的行动开始,目标有二。

    周太后、万贵妃!

    是的,他们口中的妒妇万贞儿,也在笼络之列。

    他们为万贞儿的父亲、兄弟谋求爵位,提议周太后弟弟晋升公爵……

    这一招,在当初张太后时,三杨就曾用过,如今再次被搬上了政治舞台,然,他们却忽略了,如今的成化帝,却不是当初年幼的正统帝。

    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事后,周太后弟弟并未晋升,万贞儿的父兄,也只是给了个锦衣卫千户的官职。

    对此,周太后没有异议,万贞儿亦无不满。

    他们的算计再次落空……

    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们深知大势将去,索性做最后一搏,也彻底豁出去了。

    ——集体请辞!

    六部、内阁、都察院、大理寺……多达数百人的联名请辞信,送上了朱见深的御案之上。

    朱见深也犯难,表示大家有话好说,犯不着如此。

    群臣借此提出自己所求,请皇帝收回针对冗员的主张。

    当然,他们也深知这样皇帝不会妥协,于是,给了另一种解决之法。

    科举三年一次,改六年一次!

    第125章

    能屈能伸朱见深

    不得不说,群臣这一项建议,针对性地解决了问题。

    既然你觉得官僚机构冗员浮杂,那直接从根儿上解决岂不更好?

    这一波,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

    尤其是朝堂大佬,他们的后代能享受到恩荫,上升通道减少,反而对他们更有利。

    至于没实力拿到恩荫名额的官员,那也无甚打紧,至少他们自身的利益保住了。

    这次,他们可谓是煞费苦心,也着实解决了难题。

    只是……朱见深不可能同意!

    按照这个方法实施下去,过上个百余年,大明的官僚机构就会被世袭主导,届时,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简直……剪不断,理还乱!

    想想都让人头疼。

    且,新鲜血液的补充太少,亦会进一步加大腐败问题,因为大多情况,在饱读圣贤书的加持下,新任官相对来说比较清廉。

    虽说随着时间推移,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受到污染,但至少会有一段时间的清廉期。

    不过,以上种种,都还只是其次!

    真正让朱见深忌惮的是,上升通道的减少,会给江山社稷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举例来说:一群穷苦人即便是受到不公平待遇,大概率也不会做出什么过激之事,更没能力撼动江山社稷;

    可若是这群穷苦人中,有陈胜、吴广这样的存在呢?

    恐怕立时就会搅得天翻地覆!

    没有陈胜、吴广,就是一群任劳任怨的苦哈哈,有了陈胜吴广,立刻就是一支起义军。

    见识越小,欲望越小;见识越大,欲望越大!

    将这些见识大的人笼络到朝廷,才能无形中解决危机,可要是太多的人怀才不遇,并聚拢到一起,怕是没事儿也能找些事儿出来……想想都可怕。

    所以,科举这个上升通道闸口,万万不能动。

    动,则动摇江山社稷!

    科举的伟大意义,不只在于为朝廷选才,也起着安定江山社稷的作用,甚至,后者大于前者。

    把这些有能力,有野心的人聚拢在朝廷,使其在圈子里相互争斗,远比隐于民间要好的多得多。

    看不到的,才是最可怕的!

    朱见深不能同意,同意这个建议,那他必将是大明的罪人。

    “自宋起,科举便是三年一次,”朱见深道,“数百年下来,早已深入人心,不可妄动!”

    “那皇上可有想过,不如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是啊皇上,即便眼下缩减官僚机构,在三年一次的科举加持下,过上几代人,依旧会冗员浮杂。”

    局势演变到现在,他们也懒得避讳了,都知道皇帝是铁了心,必须得给出解决之法才行。

    他们自认妥协了,但,皇帝却有些……不识好歹。

    “皇上,难道臣等还比不得未入仕的人?”

    “难道皇上情愿不顾君臣之情,也要笼络那些不知忠奸的人?”

    朱见深被架起来了,但这次,他没法逃避。

    所以,他罕见强硬起来,寸步不让。

    “不错!”朱见深爽快承认,“朕情愿得罪诸位爱卿,也不能得罪天下读书人!”

    此言一出,就连最后一块遮羞布也给扯下来了。

    全然撕破了脸!

    都这样了,群臣自然也不惯着,再次请辞。

    仅数日功夫,请辞奏疏便如雪花一般,堆满御案,堆成了小山……

    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请辞的更多,五品以上官员,九成九请辞!

    五品以下官员,请辞者亦占了三分之二。

    大明政治中心的京师,政令运转几乎停摆,官僚体系近乎瘫痪。

    这一次的危机,不见硝烟,却端的厉害。

    这一次,群臣打破规则了,实在是他们没有办法了,也万难接受皇帝的行为。

    朱见深失算了,他还是小瞧了这群人……

    该服软的时候,咱成化帝一向不强撑,主打一个能屈能伸。

    他下了罪己诏,言称自己行为欠妥当,欠思量。

    随后,他驳回了所有请辞奏疏,并单独召见六部九卿……予以恩赏。

    又过三五日,停摆的朝政才恢复正常。

    朱见深没有惩罚任何人,权当一切没发生过。

    群臣见状,也无再得寸进尺,又恢复到了往日模样,对皇帝依旧恭敬有加,朝堂之上,一口一个‘皇上英明’。

    就好似……之前就是一场梦。

    群臣满意了。

    但朱见深愤怒了,他不会善罢甘休。

    这个仇,他早晚得报,等不了十年,三年之内就得报仇!

    这天,他越过了吏部、内阁,任命一个京师本地读书人做了御史。

    对此,群臣并无人提出异议,毕竟刚刚重归于好,这又实在算不得什么,人皇帝都下罪己诏了,他们也不好眼里不容沙子,索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可他们不会想到,就是这一次的疏忽,给他们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

    ~

    “燃起来了!”

    李青望着熊熊大火,眸中闪烁着兴奋光芒,这一次,又给他偷袭成功了。

    他不敢停留,那边喊杀声震天响,激战已有挺长一段时间了,他是提前埋伏,并趁着敌方武装力量被尽数吸引,这才得以成功。

    目的达到,李青立即率领千余部下前去增援。

    “嗒嗒嗒……”

    月光皎洁,战马飞驰而过,隐隐可见荡起的漫天尘土,李青目光灼灼,杀气腾腾,

    身后勇士们亦是战意盎然,不可一世……

    这一仗若是打赢,那可真能好好解回馋,人口近十五万的部落,又是水草丰美之地,牛羊牲畜之多,之肥美……想想都流口水。

    经过小半年来的消耗,眼下这部落的武装,大致还有两万一二的样子。

    李青的一万五千大军,与之相比是有差距,但并不算太大,加上他们又是偷袭,又是放火的,抢占先机之下,完全弥补了人数差。

    这个部落怎么也想不到,李青这一路军竟敢反打他们,且能聚集如此多的武装力量,还如此强悍……

    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估。

    等到发现时,双方距离已然不足三十里,根本来不及做万全准备。

    仓促迎战,上来就吃个大亏。

    此刻,再见后方红了半边天,他们更是惊慌失措,却在这时,李青这一路军斜刺里杀将出来,直奔他们侧翼。

    霎时间,这支千人骑兵便席卷着无匹之势,搅得他们人仰马翻。

    这一招,李青还是跟朱棣学的,用朱棣的话说,骑兵最薄弱的地方就是侧翼,一旦被冲,战力必将急转直下。

    李青身先士卒,虽是‘花甲’之年,但武力值之变态,简直宛若杀神降临,杀的敌军胆寒,友军热血沸腾……

    大战不停,厮杀不止……

    李青深刻明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尤其是在硬实力逊于对方的情况下,更不是不能半途而废。

    在战斗之前,他就下达了死令,打到对方主动放弃战斗为止。

    这次,李青拼尽所有,无论如何,都得拼个你死我活才算完。

    战斗自四更天打响,一直持续到天亮,马儿都跑不动了还在打,李青的战斗方式,也从马上冲锋变成了马上砍人……

    红日升起,李青抹了把脸上的血,见对方已经形不成有效杀伤力了,当即沉声喝道:“投降不杀,我们只要牛投降不杀,我们只要牛投降不杀……!”

    滚滚声浪逐渐同步,席卷着嗜血的煞气,着实震慑人心。

    对方从始至终,都没有形成有效大杀阵,战场一直处于半被分割状态,折损实在过于惨重。

    仅两个半时辰,就伤亡了三分之一之巨,加上体力已然到了极限,帐篷又被点燃大半,更是心灰意冷。

    在声浪滚滚的呵斥下,很快就有人丢了兵器。

    “当啷~”

    有人开了头,很快就陆续有人跟上,没多久,便形成了趋势。

    李青这一路军也没了体力,不过在战利品的诱惑下,依旧是精气神儿饱满,如此一来,这部落中人更是无人敢战。

    …

    此一战,李青收获战马三千匹,骆驼百余,牛千余头,羊八千余只,战果着实丰厚。

    不过,和忠却是有些不满足。

    “侯爷,咱这才要了还不到一半,是不是太仁慈了啊?”

    李青哼道:“可以了,真不给人留一点儿活路,来个鱼死网破,咱们绝对讨不了好。”

    “唉…如此看来,任重而道远啊!”和忠长吁短叹。

    李青却是笑道:“快了,咱们的使命快达成了。”

    “啊?”和忠惊诧,“难不成,侯爷又暗中请了援兵?”

    “哪有那么多援兵可请?”李青翻了个白眼儿,“真若那般,还不如直接率三大营来呢。”

    和忠尴尬笑笑:“可是……对方伤亡也就七千人上下,其中多半都是受伤,未尝不能恢复战力啊!”

    “你不能光看表面,武力减员只是一小方面。”李青道,“真正重伤他们的是那些帐篷,是这些牛羊,是……必胜的信念。”

    他笑着说:“现如今,他们已经没信心打赢我们了,更不敢再找我们麻烦,且还会对我们产生恐惧。”

    李青自信道:“你且看着吧……用不多久,咱们就能达到战略目标。”

    第126章

    和勇的请求

    和忠不知李青的自信何来,不过他却并未提出质疑。

    这一年来的相处,让他一次又一次见识到这位侯爷的恐怖能力,时间久了,他已养成了信服的本能。

    “侯爷,大概多久啊?”

    “不出意外的话,半年左右。”李青说了句,又道:“我们也得抓紧时间,找个能挑大梁的领头人出来,不至于让心血白费。”

    “半年…领头人……”和忠咀嚼着这两个词,突然有些患得患失。

    待在回过神儿时,李青已然骑马走远了……

    由于带着牛羊的缘故,这次耗费时间较长,近一个月才返回大营。

    一回来,和忠就找李青,满脸的严肃,却是欲言又止。

    “想说什么说就是了,别磨磨唧唧的。”李青皱了皱眉,“你可一点也不像你爹。”

    和忠:“……”

    “侯爷,末将……”他深吸了口气,像是做了某种决定,“末将想留下来,做那领头人。”

    李青呆了呆,旋即嗤笑:“你别闹了,我可是答应你爹把你带回去……”

    话到一半,李青突然顿住,“不是,你小子有反骨啊!?”

    “哪有,”和忠连连摆手,真怕李青给他来一下子,他知道这老头儿的厉害,忙解释道:“末将是担心…咱们这一走,辛苦拉起的队伍会功亏一篑。”

    顿了顿,“侯爷你想啊,你是永青侯,我是统帅,咱们两个同时走,那他们还会相信大明会扶持吗?”

    “大明能扶持瓦剌,为何不能扶持他们?”

    和忠道:“侯爷说的对,可咱们忽的一下走了,他们难免心生异样,若末将留在这儿就不一样了,既能安稳人心,也不至于让咱们的心血……”

    “好了!”李青打断他,冷声道:“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你知道这样对你们一家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吗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