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46章

    李青笑着打趣:“别一副当皇帝很苦逼的样子好不好?”

    “本来就是……”朱厚照淡淡说,随即又一摆手,“不说这些了,等会儿陪朕饮两杯。”

    “没问题,刚好我也饿了。”李青嘿嘿笑着说,“我这都快走了,你不给些盘缠?”

    朱厚照:“呵呵。”

    ~

    ps:第二章会很晚了。

    第65章

    殿试

    酒菜上齐,举杯对酌,

    数杯之后,话匣子随之打开。

    朱厚照道:“直接去海外,还是休息一下再走?”

    “直接走。”李青说。

    其实他并不是这么打算的,倒不是偷懒,他想看看李家的产业搞得如何,看小雪儿的事业搞得如何,还想再去趟武当山。

    可这些不能对朱厚照说,不然,小皇帝多半会为了求证,要派出厂卫暗中查探了。

    他倒是自信能甩开厂卫,可李家就在那儿,武当山也就在那儿,他不想节外生枝。

    更不想朱厚照彻底确认他的身份。

    尤其是弘治临终前的表现,更让他坚定了隐瞒之心,未来若是朱厚照到了最后关头,来一个‘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那乐子可就大了。

    以李青对小东西的了解,他不是没可能会这般。

    朱厚照哪知李青这般腹黑,亏他还心疼李青,劝道:“也别太拼了,适当休息一下,劳逸结合嘛。”

    “我在京师待了这么久,早就歇足了,走水路蛮轻松的。”李青含笑道,“到时候,我会把一路见闻记载下来,给你当故事书看。”

    “真的?”

    “当然!”

    朱厚照来了兴趣,道:“那你可得写的生动些,别整得跟实录似的,枯燥乏味。”

    大明轶闻录你不看挺爽的嘛,不要质疑我写故事的水平……李青点头:“放心,我文笔还是有一些的,不过……”

    “不过什么?”

    “皇上若是能提前支付些润笔费,故事会更生动。”

    “……”朱厚照满脸黑线,没好气道,“钱钱钱,就知道钱,你住钱眼儿里了是吧?”

    李青不爽,辩驳道:“这是劳动报酬,这是知识付费……”

    “行行行,给你润笔费。”

    “我要黄金。”李青说。

    “得寸进尺是吧?”朱厚照都气笑了,随即想到这一出海就要漂泊数年,便也没再计较,“黄金就黄金,故事写好看点。”

    “没问题。”

    “可要早些回来啊。”朱厚照说,“十年太长,五年也太久,给你三年时间。”

    “……我尽量,总之,办完事之后,我会在第一时间回来的。”李青点头。

    “当真?”

    “当然,我对你不是很放心。”

    话一出口,李青自己都愣了:怎么一不小心把心里话说出来了?这也太不小心了!

    是不小心还是故意的?朱厚照震怒。

    “放肆,欺朕……”朱厚照恨恨道,“朕是真想揍你啊!”

    李青:“……”

    “要不你让朕打你一顿吧,这样朕会畅快很多,朕可以加钱。”朱厚照跃跃欲试。

    李青淡淡说道:“皇上若是想学习拳脚,我不会吝啬。”

    “那……就一下?”

    “我看你是皮痒了。”

    “你说啥?”

    …

    酒局差点鸡飞狗跳,还好李青及时换了话题,转而谈起了朝政。

    “清丈土地的事,你打算什么时候进行?如何进行?”

    “夏初左右吧。”朱厚照道,“这个时间,足够朕安排新任翰林士子了,借着他们来主导舆..论,至少能在法理上立得住脚,至于反对声……”

    朱厚照苦笑道:“这是动摇根本利益的事,没可能心平气和。”

    “莫要急躁,现在的你不说占尽优势,局势于你也大为有利,莫要玩砸了。”李青正色道,“无论什么时候,能不把人逼急,就别把人逼急。”

    “放心吧,朕不再是懵懂少年了,知道如何做事。”朱厚照轻轻点头,“说些开心的吧,杨一清募兵制搞得很不错,已颇有成效,九边重镇也相继照葫芦画瓢,估摸着最多十年,大明军队战力就能恢复到太祖、太宗时期。”

    “嗯,确是极好。”李青亦满脸欣然,笑道,“如此大好局面,只要不乱来,你绝对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难得你还会说好听话……”朱厚照咧嘴想笑,突然明悟李青这是在点他,气道,“在你眼中,朕就那般不着调?”

    “我可没这么说。”

    “那你是啥意思?”

    真没意思……李青无语,索性只顾吃喝,吃饱喝足一抹嘴,便起身告辞,气得小皇帝跳脚。

    “滚滚滚,现在就滚,朕一天也不想看见你了。”

    “咋还跟小媳妇儿似的……”李青咕哝一句,满心无奈。

    ~

    到底快走了,李青并未整日在家躺尸,尽管不爽小皇帝,仍是时常进宫,谆谆教诲。

    好在小家伙非不识好歹之人,也能听得进去劝,离别前的时光还算愉快。

    阳春三月,开启殿试。

    李青扮做小跟班,与朱厚照一起出席殿试。

    这一届的殿试,与往期不同,朱厚照为表重视,把殿试设在了奉天殿,此举很得人心,莘莘学子被感动的不行。

    殿试主考策问,且只考试一场,时间很充裕,日落前交卷就行。

    不过也没人提前交卷,都是斟酌斟酌再斟酌才下笔。

    李青、朱厚照,以及李东阳、王华等几位大佬,充当了监考老师,在众贡生间游走……

    能参加殿试的最差也能混个同进士出身,可以说将来都会做官,朝廷自然要重视。

    当然了,大明的举人也是有机会做官的,可大部分情况下,进士才能受到认可,举人……便是做官,大多也走不远。

    院试、乡试、会试,一路披荆斩棘,能冲进殿试的考生,个个都是人才中的人才,且都自命不凡,谁都想冲击头甲,甚至状元……

    逛悠了一阵儿,李青觉得无聊,便去一边考官位子坐了,悠闲的品着茶。

    朱厚照却是不知疲倦,逛了一圈又一圈,这瞅瞅,那看看,搞得人家考生一阵头大,所幸时间足够充裕,倒无太大影响。

    李东阳年纪大了,见李青带了头,索性也来到考官位子坐了,跟李青小声闲聊起来。

    “先生真要走?”

    “嗯,殿试结束后就走。”李青笑道,“朝堂安稳,又有大学士这样的肱股之臣,哪里用得上我啊?”

    “先生之才远胜于我。”李东阳惋惜道,“况且,我都老了……”

    见他又要长篇大论,李青忙转移话题,“我已与皇上雄了。

    莫非走后门了?

    念头刚一升起,李青便否定了。

    杨廷和身居高位不假,可也正因如此,他更不敢在明面上徇私,阁部之争就没断过,若是自己儿子科举走后门……那六部还不往死里弹劾?

    怕是大学士都做不下去。

    及冠年龄冲进殿试,却无人弹劾杨廷和,足以说明杨慎有真才实学。

    “这还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李青感慨,他不爽杨廷和,却并不质疑其才具。

    李东阳含笑点头:“朝廷取士,不避亲仇,二人虽是父子,却也……”

    “你俩聊什么呢?”朱厚照走来。

    二人起身一揖,李东阳道:“回皇上,聊朝廷取士。”

    朱厚照在主位坐了,接过刘瑾递上的茶,抿了口,懒懒道:“该不是打赌谁能中状元吧?要不咱们仨一起赌?”

    李青:“……”

    李东阳:“……”

    你是皇帝你说了算,还赌什么?

    李东阳正色道:“皇上,朝廷取士不可儿戏,靠的是成绩,靠的是才学……”

    “行了行了,真没劲。”朱厚照瞪了他一眼,哼道,“朕开个玩笑,你还上纲上线了。”

    “……”李东阳满脸黑线,道:“请皇上端正态度,以公正的角度出发……”

    “你们聊,朕再去逛逛。”朱厚照受不了李东阳这副说教姿态,考生在考试,他也不好发火,干脆就躲着走了。

    李东阳苦笑一叹,转身看向李青,认真道:

    “皇上较之当初确成熟了不少,然,有些时候还是孩子心性,先生若是能留在京师,于君,于社稷,于百姓……”

    “人都有缺点,况且不还有你们这些股肱之臣嘛,李大学士你喝茶,我也去逛逛。”李青扛不住他的说教,起身就走。

    李东阳不由苦闷:我就那么不受待见?

    …

    第66章

    状元杨慎

    申时末,众学子交上考卷,拜别皇帝,陆续出宫。

    王华拱手问:“皇上,可要先行移交弥封官?”

    “不用了,朕亲自糊名,明日送掌卷官。”朱厚照道,“诸位爱卿也忙了一天了,早些回去休息吧,王卿明日去东阁,这次你亲自主持评阅。”

    “是,臣告退。”

    “臣等告退。”

    王华、李东阳等人退出奉天殿,大殿一下子变得敞亮起来。

    朱厚照伸了伸懒腰,朝李青道:“来来来,咱们先看。”

    刘瑾小声提醒,道:“皇上,不先糊上名吗?”

    “?”朱厚照怪异的看着刘瑾,“糊什么?”

    “糊……奴婢失言。”刘瑾回过味儿来,暗骂自己失了智,竟让皇帝守规矩。

    朱厚照淡淡道:“你话有些密了,下次注意!”

    刘瑾一凛:“是是,奴婢遵旨。”

    “去让人准备烛灯过来,朕要挑灯夜读。”朱厚照歪头看了眼李青,“你也陪着吧。”

    “嗯。”李青爽快答应,反正都要走了,不差熬个夜。

    …

    殿试是科举的最后一步,与乡试、会试不一样,答卷不再沿用八股文的格式,而改为策文,更注重务实性。

    所谓八股文,是以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此八部分组成。

    然,八股文写的好,不代表能把事做好,朝廷取士可不是只看文学造诣,最起码要有基本的政治逻辑,政治大局观,政治主张。

    其实,李青对八股文是相当排斥的,在老朱的主张下,八股文必须遵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集注为标准,以至于学子为了科举成绩,思维越来越僵化,观念愈发陈旧。

    客观来看,八股文禁锢了学子思想,限制了学子发挥,长此以往,造成的损害不可估量。

    可站在政治格局,上位者角度出发,李青却又觉得老朱十分英明。

    无他,公平!

    四书五经的普及度本就非常广,加上朝廷以此为科举考题,以至于价格降到了非常低的地步,

    这无形中降低了科举门槛,让更多的人有资格参与进来。

    只考四书五经,富家子弟的优势便不复存在,细想想,若朝廷真自由发挥,考题五花八门……寒门学子还有机会吗?

    怕是永无出头之日!

    因为寒门子弟根本没能力、没条件,去读那么多书。

    若大明朝的官员都出自富绅阶级,世家子弟,于国于民而言,都非好事。

    科举制度沿袭了上千年,时至大明才做到了相对公平,考题统一化、糊名、誊抄……,可以说,老朱尽了最大努力,给予了寒门子弟突破阶级的机会。

    当然,这并不能忽略八股文的弊端,朝廷取士不能以考试机器为主,因此才有了策文。

    皇帝制策,考生对策。

    以保证士子最基本的治国理政能力。

    昔年,李青也为科举做过准备,在四书五经上下过苦功夫,他能体会到八股文有多折磨人。

    不过,莘莘学子却甘之如饴。

    真要废除八股文,怕是会爆发激烈矛盾了。

    李青虽明知八股文的弊端,却也不敢谏言皇帝废除这一科举制度。

    当初的努力并未白费,在这一刻派上了用场,而且策文看起来比八股文要轻松许多,李青效率很高。

    “看仔细了吗?”一旁,朱厚照不满,“这可是为国选才,你严谨点。”

    “……我已经很严谨了。”李青火大。

    “你看你,朕也就一说,继续继续……”朱厚照讪讪一笑,低头审阅起来。

    视线昏暗,接着,一排排烛光亮起……

    “刘瑾你个混账!朕刚看到一张有内容的……!”

    朱厚照突然一声喝,李青冷不防,一个激灵差点没把考卷给撕了。

    “你吼什么……”李青一抬头,就见朱厚照手中的考卷燃了起来。

    刘瑾:(19`19Д1907)!!“呼呼……噗噗……”

    又是吹,又是吐口水,总算把还没彻底燃起的火给扑灭了。

    “混账,你吐朕手上了。”

    刘瑾脸都绿了,忙匍匐拜倒,“奴婢有罪,奴婢该死……”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