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59章

    可不是皇帝你一句话,我们不爽也得执行了。

    皇命不可抗,抗命如造反;这话不假,可他们有太多手段,逼迫皇帝妥协了。何况,这次利益受损的人如此多,即便他们不打招呼,下面人依旧会给皇帝施压。

    是时候让皇上认识到顾全大局的重要性了……

    ~

    王宅。

    大过年的来了诸多客人,且都是朝堂大佬,六部九卿,内阁大学士……齐聚一堂,椅子都不够用,还是从别院搬来一些,才勉强够使。

    王华可不敢怠慢,他是尚书不假,可在坐的各位,谁也不比他差,不是尚书,就是大学士,还有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全都是实权部门的一把手,个个举足轻重。

    “呵呵……,这大过年的,诸位倒真是有闲啊!”

    “冒昧造访,还请王尚书莫怪。”杨廷和表现的很积极,于公于私,他都要报当初被坑的仇,“令郎现在何处?”

    “他?不过是个佥都御史而已,他能济个什么事?”王华不想让儿子牵扯进来,打了个哈哈,转移话题,“诸位来,可是为今日皇上的赋税改革?”

    这不是废话吗?杨廷和含笑点头,道:

    “王尚书明鉴,我等正是为此而来!”

    焦芳接过话头,问道:“王尚书以为,皇上此举可妥当?”

    “自然不妥。”王华轻轻摇头,皱眉道,“表面看,此举可增加朝廷财政收入,但实际施行……困难重重啊!”

    “确是如此。”李东阳深以为然,叹道,“官做到我们这个份儿上,个人利益得失都不重要了,且也没人看重这个……”

    顿了下,“诸位同僚,也是这个观点吧?”

    有人认可,有人心虚,但话术却都是整齐划一,“李大学士言之有理。”

    李东阳轻叹道:“问题是我们可以让利,却无法让下面的官员,士绅,乡绅……等各个利益团体让步,这一次,被牵扯进来的人太多了啊!”

    “是啊!”王华也这么认为,道:“不只是李大学士说的这些,还有咱大明的藩王,看皇上这意思,藩王亦是不能幸免,想当初先帝曾想动藩王利益,结果……唉,皇上终是年轻,心态过于操切了,这未尝不是件好国策,可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啊!”

    王华也不看好,他也是反对的一员。

    在他看来,这没可能实施,这国策在地方根本推行不下去,甚至会适得其反。

    基层的力量太庞大了!

    皇帝也是人,只是外罩一身龙袍罢了,朝廷也只是一些宫殿,仅此而已。

    今皇帝这么做,可以说把用来维护他统治的士绅阶级给得罪死了。

    包括武官,勋贵……

    这类人也是利益受损的一员。

    若这么一大股力量集体反噬……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杨廷和接言,道:“皇上终是年轻气盛,我等越是反对,皇上越是坚持,如此该如何是好啊?”

    “这……”

    王华是君子,可不是傻子,哪里听不懂言下之意。

    当初儿子一语劝得皇上控制宦官专权,着实出了把风头,眼下,这些人前来所为何,他心知肚明。

    到底是儿子,他哪能没有私心,可如此动摇江山社稷根本的事,他又无法说服自己只顾小家。

    纠结片刻,王华重重一叹,起身团团一揖,道:

    “诸位稍候,王某去唤犬子过来。”

    见王华如此,众人也不禁升起一抹敬佩,纷纷起身还礼,道:“王尚书大义。”

    …

    别院。

    王华与儿子简明扼要的阐述当下局势,以及诸位大佬前来的目的,满脸的纠结、忧虑,“小云,这事你怎么看?”

    王守仁倒不觉得意外,今日拜年他也去了,早就料到了这一幕,只是笑笑:

    “其实也没什么的,动荡是肯定的,不过……天塌不了。”

    “唉,你还是认知不够,这其中……危险重重啊!”王华苦叹,“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今皇上如此……”

    “爹,你过虑了。”王守仁笑道,“百姓不会反,士绅地主也只会喊喊口号,恶心一下朝廷罢了。”

    “你懂什么?看着吧,今年的赋税收取,定会困难重重,不增反降!”王华沉声说。

    “这我不否认,改革嘛,哪有一帆风顺的,阵痛无可避免,越晚痛感越大,痛的越久,熬一熬就过去了。”王守仁似是没心没肺,“只要百姓不造反,就出不了大事,士绅地主这类人可惜命着呢,大明乱不了。”

    “你……!”王华气结,骂道:“初生牛犊不怕虎,你这样的人若做个大官,不是社稷之福。”

    “……”王守仁无语,“那还找我做甚?你们一群大佬商议就是,我只是个佥都御史,可没资格跟你们一起高谈阔论。”

    “放肆!!”王华震怒,抬手就准备甩儿子几个大嘴巴,一消心头恶气。

    奈何,王守仁不是杨慎,被父亲管教一个字也不敢犟。

    王守仁从不逆来顺受,打小他就皮,可不会伸着脸挨大嘴巴,他拔腿就跑,一边说:

    “我这就去会会他们……”

    第84章

    辩论

    客堂。

    王守仁笑容和煦地走进来,团团一揖,道:“诸位大人,过年好啊!”

    在场的都是朝堂的顶尖梯队的实权人物,根本没几个年轻人,也就科举如坐火箭一般飞升的杨廷和还算年轻,不过也足足长了王守仁十几岁。

    无论是地位,资历,还是年纪,他们都是长辈,又是大过年的……

    “虎父无犬子,王家公子才具不凡,年少有为……”诸大佬起身,进而取出还没捂热的红包。

    刚在宫里叫的凶,不过红包他们可没落下,闹归闹,大过年的还是想讨个彩头,再说,白给,谁不要啊?

    不过今日有求于人,又是大过年的来叨扰,自然要予以表示,反正也不算自掏腰包,只当皇帝没发便是。

    “哎呀呀,这……无功不受禄,诸位大人快快收起,这可使不得啊!”王守仁连连摇头,端的是一身正气。

    年纪最大资历最老的吏部尚书焦芳含笑道:“过年嘛,讨个彩头而已,我等与令尊交好,说起来也算是长辈,长者赐,不可辞。”

    “……”王守仁可不咋待见这群长者,不过伸手不打笑脸人,况且,在座的各位,级别都高于他,却是不好太过冷脸相对。

    “好意心领,可我不能收。”王守仁依旧婉拒,只是眸光瞄向主位旁的茶桌。

    见状,焦芳笑容更浓,也不再多说,起身把红包放在了茶桌上,其他人也纷纷效仿。

    “哎呀,诸位大人这是做甚,快收回去……”王守仁连连说。

    你就装吧……杨廷和心中气郁,取出红包撂在茶桌上,他倒不是心疼钱,只是单纯见不得王守仁得了好处还卖乖。

    这时,王华走来,见到这一幕,顿时面色不愉,淡淡道:“议事就议事,诸位这是做甚?”

    杨廷和接过话,笑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茶水也是钱买的啊!”

    “我这茶叶又不是金子,还请诸位收回,不然,也不用谈了。”王华语气不容商量。

    李东阳打圆场,道:“先谈正事吧。”

    “对对,谈正事,谈正事。”焦芳附和,其他人忙也跟上。

    王华还欲再说,杨廷和抢先道:

    “今日皇上之举,实不能让人理解,如此国策根本推行不了,强行实施只会惹得民怨沸腾,江山动荡,我等需议出个法子才行。”

    顿了顿,“小王,你觉得呢?”

    王守仁没计较他口头上占便宜,沉吟了下,道:“皇上是个厚道人啊!”

    此言一出,气氛不由一滞,众人脸色都不太好看。

    杨廷和眉间一挑:“哦?何解?”

    “皇上依旧优待了士绅官僚啊,赋税上仍享有优待,换算下来,仍免了三成赋税,这还不厚道吗?”

    众人:“……”

    杨廷和淡淡道:“莫非小王你以为我等前来,是为了争取自身利益?”

    “诸位大人高风亮节,便是足额交税,也是肯的,都是为了朝廷嘛,守仁相信诸位大人的人品。”王守仁含笑说。

    闻言,众人面上好看一些,心中的恼火却是丝毫不减。

    “伯安,你当明白这不是我等同意不同意的事。”李东阳轻叹道,“牵扯面太广了啊,几乎囊括了所有政治场上的人,皇上此举严重冲击到了权力架构,如若就这么推行国策,大动荡就在眼前。”

    顿了下,坦言道:“皇上年轻气盛,好胜心极强,不太能听人劝,你是皇上做太子时的伴读,皇上对你信赖有加,你若能与皇上阐明利害……相信皇上会听的。”

    王守仁走到一边坐了,微笑道:“晚辈倒觉得李大学士多虑了。”

    李东阳倒没生气,只是比较诧异,“何以这么说?”

    “百姓不会,也没理由造反。稳住了百姓,就稳住了社稷。”王守仁道,“士绅确实利益受损了,可仍享受朝廷优待,他们难受是真,却也没胆子造反。”

    李东阳皱眉,道:“话是这么说没错,可士绅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有多大,你难道不明白?”

    王守仁颔首,坦诚道:“李大学士的担忧不无道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大明会被各种琐事所扰,地方士绅,乃至地方官,都会给朝廷施压,可他们也只有施压这一手段,他们会合起伙造反?不会的!绝对不会!”

    “别动不动就说造反。”杨廷和淡淡道,“不会造反,却能让朝廷政令瘫痪,无法管理地方,如此一来,朝廷赋税莫说增加,反而会进一步缩水,你真当地方上的乡绅、地主们是善男信女?”

    “阵痛是肯定的,可坐视兼并问题持续恶化,才会真正动摇我大明根本!”王守仁道,“历朝历代,兴衰无不与兼并挂钩,幸赖,眼下的大明远没到积重难返的地步,真到了那时,再推行这样的国策,怕才真会惹得天下大乱!”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王守仁沉声说:“现在施行只是痛一阵,未来施行可能会要了命,一直不施行,大明只会走历朝历代的老路。”

    “你……”杨廷和愠怒,念及自己身份,他不好直接与王守仁争辩,于是看向王华,问,“王尚书就是这么教育儿子的?”

    要搁往常,不用杨廷和开口,王华就会上演人前教子,不过,他突然觉得儿子的话非常在理。

    眼下难,可眼下不搞,以后更难搞。

    细想想,朝廷真就推行这一政策,大明就国将不国了?

    并不会!

    可若兼并到了百姓难以维持生计,地方士绅完全掌握了百姓命脉之时,那才是灭顶之灾。

    王华的沉默,让众人意外的同时,又不免气愤。

    焦芳开口:“老夫老矣,未来如何是看不到了,不过眼下不可不顾,如此国策一旦推行,大明各地抗税行为将不胜凡举,地方士绅是不会自己冒头的,他们会裹挟百姓,难道用武力强行镇压?

    就算皇上可以不顾百姓死活,军队就不会出乱子吗?”焦芳质问,“莫忘了,利益受损的不止有士绅、文官,武官、勋贵亦在其中,军中主将侵占军屯的行为并不是什么秘密,他们就不心生埋怨?”

    顿了顿,“此外还有藩王,诚然,今大明藩王失去了三卫,可这并不代表他们对皇权没有威胁,皇上此举太失人心了,一旦动荡加剧,有野心勃勃的藩王趁机举事,又当如何?”

    李东阳眉头紧皱,缓缓开口:“焦尚书并非危言耸听,这也是本官的忧虑,若藩王以反对皇上个人而起事,难保有人骑墙观望,若藩王再许诺各种好处,怕是……”

    “李大学士言之有理。”杨廷和深表赞同,斜睨了王守仁一眼,“百姓不会造反不假,可百姓不造反,并不代表政权就不会受到冲击!”

    这话表达出的意思,在场人心知肚明。

    建文帝执政期间百姓造反了吗?

    并没有!

    甚至当时的百姓都非常拥护建文帝。

    可结果呢?

    那样一个坚如磐石的政权,硬生生被颠覆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动了既得利益团体——藩王,军队!

    杨廷和干脆摆明了说:“大明再经不起内耗战争了,战事一起,这盛世繁荣必将付之一炬,甚至,再也难以重现。”

    杨廷和目光灼灼的看着王守仁,道:“皇上如此宠信于你,你却为了不失圣宠,进而坐视皇上,乃至大明陷入危局……你可羞愧?”

    王守仁不羞愧。

    只是心累。

    此外,还有失望。

    这群政治权力中心的巨擘,在涉及自身利益时,表现得太过短视了,且过于求稳的他们,对改变有种深入骨髓的恐惧。

    哪怕明知改革带来的好处,也会因短期的阵痛望而却步,顺便给自己找出诸多理由,来支撑自己的懦弱、无能。

    王守仁相信,这些人中不全是因多交几成赋税而激烈反对,甚至就连他个人相当讨厌的杨廷和,他亦相信其不是为了那几成赋税。

    到了这个位置上,青史留名才是第一追求!

    可话说回来,若想青史留名,必须要执掌大权,可执掌大权的基础是能使唤的动下面人,这可不是皇帝一旨诏令,你接任就能如臂使指的施展政治抱负。

    想要下面人唯你马首是瞻,你就得给人好处。

    ——跟着老大有肉吃!

    这才是权力的本质,毕竟……绝大多数人奉行的都是有奶便是娘。

    从这方面来说,这些大佬还是在争取利益!

    只不过,他们争的是权,是名,而非那几成赋税,他们图谋更大。

    不能说错,却也绝不算对!

    王守仁叹道:“诸位大人怎么就不能对皇上、对大明,有点信心呢?怎么就不能为大明千秋计着想呢?”

    “其实……皇上还是圣明的!”

    这些个问题,在此之前王守仁、朱厚照就深入探讨过,并计划出了一系列措施,不过,他不便明言。

    这些人可没一个省油的,一旦说出实情,必定会额外生出事端。

    “便是在朝堂上,王佥都御史这话,本官亦要辩驳。”杨廷和淡淡道,“若皇上宛如神明,何须臣子,何须军队?”

    王守仁嗤笑一声,两手一摊:“若诸位大人都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我想就没必要谈下去了,大过年的,就不留诸位了,请吧。”

    众人震怒,恍惚间,他们好似看到了永青侯那混账!

    他们大多没与其共过事,可李青那些‘混账’事,他们如雷贯耳,今日王守仁这做派,简直是李青第二。

    不,人李青好歹有爵位在身,你王守仁算老几?

    就凭你爹是尚书?

    不错,尚书是牛,可俺们哪个又比你爹差了?

    简直……岂有此理!

    杨廷和怒极,道:“王尚书!这就是王家的待客之道!?”

    第85章

    有人和气美满,有人胸闷气短,还有人……

    愤怒的不只是杨廷和,在座之人无不义愤填膺。

    什么叫不知者不畏?不外如是!

    在此之前,哪怕是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永青侯李青,也不敢如此,也从未如此冒失过!

    这些人之中确不乏想争取利益者,可同时,也真心希望大明能更好,至少保持住眼下这盛世。

    于公于私,他们都不想大明走向末路。

    可讽刺的是正因如此,大明会不可避免的走向末路。

    他们未尝不懂这个道理,可身在局中他们做不到长视,正如焦芳所说:未来如何他看不到,可眼下不能不顾!

    毕竟……他们不是李青,无法在大明长生久视。

    都是宦海沉浮半辈子的政治大佬,他们太清楚这会带来什么后果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