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而这哥俩在历史上,也是让人敬佩的忠臣孝子。永乐皇帝靖难之后,在南京继位。方孝孺拒不投降,被朱棣腰斩于市,并且株连十族,不许任何人为方孝孺收尸。
这哥俩在朱棣进城时,力战,身负重伤。因为是功臣子弟,朱棣网开一面,贬职为民削除爵位。但是他俩为了心中大义,明知道是死,也依然用建文臣子的名义,为方孝孺收尸,安葬。
廖氏一族彻底惹怒了永乐,他俩慷慨赴死,留下千古美谈。
“是你们哥俩呀!快起来!”朱允熥虚扶一把,“你们当值吗?都这么晚了,也不找个地方歇息!”
哥俩对视一眼,廖镛看看左右,小声道,“三爷,皇上正往这边来呢!”
朱元璋又来了!
朱允熥豁然回头,看着殿中吕氏的方向,充满恨意。
“怪不得这个时候一定让我出来吃东西!原来是皇帝要来了!”
“是想把我打发走,不得靠近皇帝身边。还是要在皇帝面前给我递小话儿?”
“白天的孝顺都是装的,皇帝一走,自己连灵都不守!这简直是杀人不见血!”
朱允熥冷笑两声,再回头看看廖家哥俩,“你们有心了,这份情,我记在心里!”
“臣等不敢!”廖镛继续说道,“我廖家深受太子恩惠,三爷言重了!”
廖永忠是干脏活的,后来被朱元璋赐死。廖家衰落,还是朱标想起了这哥俩,亲手点为宫中侍卫,给了他们一分前途。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两人是宫中侍卫,又是父亲的旧人,倒是可以拉拢,朱允熥说道,“谁真心对我,我一清二楚!谢谢你们哥俩提点。”
前殿,忽然传来阵阵脚步,应该是朱元璋再次来到了灵前。
“万岁!”
“陛下!”
侍卫宫人行礼,朱元璋不耐烦地摆摆手,朝着棺椁走去。
身为皇帝,身不由己,就算是最爱的人走了,也不能时刻陪伴,因为有太多的政务。
北元蒙古人贼心不死,又想调集大军犯边。
今年南方雨水太大,定会影响春耕。
打仗了老百姓势必要拿出更多的钱粮给朝廷,可要是天公不作美,今年老百姓的日子,又要难熬。
家事国事压在朱元璋的头上。
百姓民生江山社稷,压在朱元璋的心里。
忍着悲痛处理完政事,夜深人静之时,想再来看看儿子一眼。
“皇上!”
“皇祖父!”
吕氏和朱允炆的叩拜声中,朱元璋走到灵前,看看左右。
“熥儿呢?”
“三弟........”
吕氏抢过话头,“回皇上,熥儿累了,说要下去歇息一会儿!”
这就是说坏话的最高境界,明明没有说朱允熥任何不好的地方,但是言外之意,朱允熥不顾大体,失礼。
说完,吕氏忐忑地看了朱元璋一眼。
但是朱元璋却没有任何反应,似乎没有听清楚吕氏说了什么,只是微微点头。
“皇上,臣妾.......”
“你们也下去吧,咱在这待会儿!”朱元璋淡淡地说道。
吕氏看了眼儿子,后者小心地说道,“皇祖父,孙儿陪着您?”
“咱说了,都下去!”朱元璋看看他,“你也累了许久,下去歇歇!”说完,坐在了棺椁的旁边。
皇帝说的话就是圣旨,吕氏就算心有不甘,也只能和朱允炆叩首,躬身退下。
大殿里瞬间一空,只有朱元璋和儿子的棺椁。
夜风微凉,吹动朱元璋的胡须,只有在没人的时候,他此刻才能表现得像个父亲。
棺椁中,是他珍爱了三十几年的儿子。看着那双目紧闭的脸,心中阵阵痛楚,仿若刀割。
苍老的手臂伸出来,触碰着儿子冰冷的身体,眼泪顿时无声落下。
“儿呀,你他娘的也真够可以。说走就走,一点念想都没给你老子留哇!”
朱元璋缩回手臂,悲伤的喃喃自语,“你怎么就走了呢?你怎么就这么走了呢?老子养了你快四十年,疼了你快四十年,培养了你快四十年,你说走就走了?”
说着,朱元璋擦下老泪,“你娘抛下咱先走了!现在你也走了!就把你老子一人孤零零的留在世上!”越说,眼泪越多,声音越大,“你个不孝子,你起来,你起来看看你老子!你看看这咱头发都白了,还要咱白发人送你这黑发人!”
“你走了一了百了,你让你老子怎么活?”
殿中,都是老人压抑着的,却痛彻心扉的哭声。
忽然,朱元璋擦拭眼泪的手臂停住了,他的身后有脚步声传来。
“咱不是说了吗,让你们都下去,是谁?”
朱元璋厉声喝问,回头却呆住了。
只见烛火之下,朱允熥小心的捧着一碗热汤面,满脸热泪,热泪不住的落在面汤中。
“皇爷爷,孙儿听说您今天还没进膳,特意给叫人给您煮了一碗面!”
第8章
封朱允熥,为大明吴王“皇爷爷,您还没用膳,孙儿特意让人煮了碗热汤面!”
朱允熥小心的捧着热汤面,慢慢来到朱元璋面前。
烛火下,后者把脸隐藏在黑暗中,用带着老人斑苍老的大手,抹了两下。
“你咋知道咱没吃饭?”朱元璋看着这碗面,幽幽道。
“孙儿想,今天您肯定吃不下!”
朱允熥用筷子翻了下面条,热气香气顿时扑鼻,“早上您来了一回,又要回去处理政事,咱们大明从蒙元手里接下的烂摊子,都压在皇爷爷身上。”说着,朱允熥推了下碗,“父亲在世时,每晚都会叹息,说皇爷爷太辛苦了!”
朱元璋眼睛一酸,差点再次落泪。
好孩子!真是好孩子!自己这些孙子中,还没有个这么心思通透的孩子!
今儿这日子,自己能吃下去啥?
大明百废待兴,自己敢有一丝懈怠?
想到此处,朱元璋露出些笑容,“端下去吧,咱不饿!”
“不饿也吃些!”朱允熥看着朱元璋,真诚地说道,“上午,您和孙儿说,要爱惜自己好好活着,才是真的孝顺!您爱惜身体,好好活着,也是对我们儿孙,最大的宠爱!”
说着,朱允熥又拿出一双筷子,哽咽道,“父亲的灵柩在这里,他英灵尚在,看见咱们爷俩能吃能喝的,想必也会欣慰!”
“熥儿!”朱元璋动容道,“你真是长大了!”
说着,撸起袖子,强笑了下,“中,咱爷俩一块吃了这碗面,咱们都爱惜自己身体,好好活着!”
这碗面还真是朱允熥让人做的,朱元璋出身贫寒,吃饭喜欢吃姜蒜这样有味道的东西,说是下饭。
热汤面的热气,笼罩住爷孙两人的脸。
吃着吃着,两人都感觉眼睛有些发热,不住的擦拭眼眶。
故去的人走了,可是活着的人还要活着。悲伤只能让天上的灵魂走得不安稳,礼节是给活人看,但是真诚和心意,是给故去的人看。
一碗面吃完,朱允熥端起碗,大口大口的把热汤喝掉,随后用筷子拨几下,把里面姜蒜的渣儿,也送到口中。
“怎么把渣儿都吃了?”朱元璋随意用袖子擦下嘴,说道,“没吃饱吗?没吃饱下去吃饭!”
朱允熥放下碗,学着祖父的样子,也用袖子擦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着,开始收拾碗筷,“父亲以前总教导孙儿,天下百姓奉养我们不易,要爱惜粮食珍惜民力。”
拿起碗,朱允熥苦笑下,“可是孙儿顽劣,每顿都要六菜一汤,如此奢靡浪费,孙儿真是朱家第一混蛋!”
“等等!”就在朱允熥转身之时,朱元璋忽然若有所思的叫住他,“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念了一句,朱元璋抬头,“这话,你从哪里学来地?”
此时还没朱子家训?
朱允熥这话,真是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
他出生于贫民之家,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可是勤勤恳恳种了一年地,却连顿像样的饱饭都吃不上,若有天灾还要全家忍饥挨饿,出去逃荒受尽白眼。
从农家小子到大明皇帝,百姓艰难朱元璋从未忘记。而身为帝王,礼仪之下免不了铺张浪费,却又无可奈何。
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尽了为人君,该有的操守和本份。
朱允熥心思转转,正色道,“孙儿是有感而发!”
“你....过来,到咱身前来!”
听朱元璋如此说,朱允熥放下碗筷,蹲在朱元璋的身前仰望。
“熥儿,你告诉咱,以前那副蠢笨顽劣的样子,是不是装的?”光线微弱的大殿中,朱元璋的眼神亮得吓人,像是看进了朱允熥的心里。
朱允熥低下头,低声道,“是!”
“为啥?”朱元璋忽然加大了声音。
“孙儿!”朱允熥再次抬头,眼中再次泪光闪烁,“孙儿害怕!”
“你怕什么?”朱元璋大声喝问。
随后,不用朱允熥回答,他已经懂了。
能怕啥?藏拙呗!
一个嫡子,一个没了娘的嫡子,在深宫之中没有同胞兄弟,没有母亲呵护,这日子怎么过?
坏就坏在他是个嫡子上,坏就坏在他身份尊贵上,深宫之中不知道多少双眼睛在暗中看着他,在等着算计他,他一个少年如果不小心翼翼的,把所有锋芒都藏起来,势必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他可是太子的嫡子,皇帝的嫡孙!
可是马上,朱元璋心中又生出些许的恼怒。
“你这混小子,该打!”朱元璋巴掌扬起来,又忍住了,指着朱允熥,“你老子是太子,你爷爷是皇帝,你用的着怕谁?有委屈不会找咱说?难道你现在就不怕了?”
“孙儿是该打!”朱允熥忽然给了自己一个巴掌,极其响亮,“孙儿是这天底下,最大的糊涂蛋!孙儿辜负了父亲,也辜负了皇爷爷。身为人子,不能至诚,乃是最大的不孝。身为皇孙臣子,不能为父亲皇祖分忧,乃是不忠!孙儿,为了自己那点可笑的小心思,竟然做了不忠不孝之人!”
见眼前的朱允熥说话条理清晰,引经据典,朱元璋心中的恼怒又化作怜惜,化作悔意。
该早点多看看这孩子,才十四岁呀,就有这样的隐忍,这样的心计。如此博学多才,如此聪慧。他说这些话,就算是饱读诗书的人,也未必能说得出来。
多好的一根苗子!就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话,这孩子就是我朱家的千里驹!
只见朱允熥擦擦眼睛,面容坚决地看着朱元璋,开口道,“皇爷爷,孙儿现在不怕了!
“为何?”朱元璋问道。
“孙儿身后两座山,一座是父亲,一座是您!”朱允熥缓缓道,“父亲走了,只剩下您,孙儿已经辜负了父亲,不能再辜负您!”说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刚毅在他脸上绽放。
刹那间,朱元璋仿佛看到了刚刚登基为皇帝的自己。
“我是您的嫡孙,是大明太子嫡子,若是再浑浑噩噩下去,若是连深宫中这些小伎俩都有所畏惧。若是再做一个顽劣蠢笨的男儿,若是再畏手畏脚,不敢展示自己。”
“那我,就不配做您的皇明嫡孙,更不配姓这个朱字!”
“好孩子!”朱元璋大手按在朱允熥的肩膀上,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真正的笑容,“好男儿就该意气风发,你现在才像是咱的好孙子!”说着,回头看看静静躺在大殿之中的棺椁,“才是你父亲的好儿子!”
奉安殿外,吕氏焦急地看着里面,却不敢上前。
刚才嬷嬷来报,朱允熥捧着一碗面进去了。
皇帝正是悲伤的时候,不想被人打搅。他进去岂不是自讨没趣?
谁知道,他进去之后就没出来,而大殿里一直隐隐有说话的声音传出。
他和皇帝说了什么?皇帝在和他说什么?他们怎么说了这么久?
吕氏心中仿佛压着一块石头,堵得喘不上气。
“今天皇帝对那小子的爱惜,所有亲王皇子皇孙中的头一份儿。这小子到底怎么了,竟然能让皇帝对他这么好?”
想到此处,吕氏看看身边同样望着大殿里的朱允炆。
“儿,你在想什么?”
朱允炆依旧看着那边,“儿子在想,老三以前是不是装的?”
一语点醒梦中人!吕氏忽然有些觉醒,又马上有些警惕。
老三,以前肯定是装的,不然如何突然变了个人一样!
他为什么要装?
难道,他一直在防范我们?
若真是如此,怕是要在皇帝那里,落下个妒妇的名声!
再想想皇帝的性子,若是真被他认定为妒妇,那儿子的前途?
“儿,你皇祖父在里面待那么久,兴许渴了!”吕氏绷着脸道,“端一盏热茶进去,请您皇祖父暖暖身子!”说着,吕氏靠近了些,压低声音,“进去你就哭......”
她在说,朱允炆在认真听。
但是正说着,朱元璋已在朱允熥的搀扶下,慢慢出来。
“参见陛下!”
“皇祖父!”
殿外众人赶紧行礼,吕氏低头之时看到,朱元璋的脸色竟然悲伤少了许多,而朱允熥则是依旧面无表情,看不出神色。
“嗯!”朱元璋对跪拜的人们点点头,回头对朱允熥说道,“你身子弱,要知道爱惜!为父亲尽孝是好事,但真把自己弄病了,也是不孝!”
“孙儿谨记皇爷爷教诲!”
“忙完丧事,去大学堂读书,咱给你找几个好师傅!”朱元璋板着脸,“严师出高徒,看你以后还装不装!”
“孙儿定不再辜负皇祖父之恩!”
明初大学堂,等于清代的尚书房,是皇子皇孙们读书的地方。
朱元璋虽然出身不高,但极为重视儿孙的教育,当年朱标为太子时,请的就是名满天下的大儒,宋濂等人为师。
“回吧,咱走了!”朱元璋嘱咐一声,大步前行。
不知怎么地,在路过吕氏身侧的时候,吕氏感觉皇帝的目光有些阴冷,顿时心中发寒。
“恭送陛下!”
然而,众人的叩拜中,朱元璋的身影忽然停住。
回头,郑重地看着朱允熥,开口说道,“传旨!”
他话音刚落,皇帝侍从中的贴身书记官,就躬身过来,聆听圣命仔细记载。
“朱允熥,太子嫡子,朕之嫡孙。人品贵重,深肖朕躬,才思敏捷,博学多才,至诚至孝,刚强弘毅。”
说着朱元璋顿了顿,“封,朱允熥为吴王!”
“臣谢主隆恩!”
众人心里暗中惊呼之时,朱允熥已经跪倒,以君臣之礼谢恩。
看着他不卑不亢,成熟稳重的模样,朱元璋再次点点头。
小小年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沉得住气,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