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1章

    而且派来的还不是一般的奴婢,两个教育公主规矩的嬷嬷,一个管事的太监。(嬷嬷不是清代有的,元代就这么叫了)

    若这里不是东宫,若不是顾及吕氏是已故太子的继妃,东宫的名义之主,自己和她顶起来对名声不好.........

    “本来还想让你们母子做个富贵闲人,现在看来,哼哼!你们还是不死心,不安分。”

    朱允熥眼皮子动两下,他这人轻易不发火,但是他真的发起火来,惹他发火的源头绝对别想好过。

    看着几个小太监抬着昏死的双喜小跑出去,朱允熥冷笑两下,想必等一会自己那个后妈的脸色会很精彩。

    随后转身进了正屋,偏厅中两个脸色端庄,打扮得体三十出头的妇人,正恭敬的对他行礼。

    “奴婢等,参见吴王殿下!”

    宫里不许见白头,三十出头的女子在深宫之中就是老女人了。这两个女人身上穿着朴素的青色宫裙,没有过多的花纹,身上也没带什么首饰,看着彬彬有礼,又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母妃派你们来的?”朱允熥自持身份,不能和女人计较,在门口轻声说道。

    “回殿下,是太子妃娘娘派奴婢来的。”两个女子中稍微圆润一些的说道,“娘娘说公主们到了学规矩的年纪了!”

    朱允熥眼神飘过去,屋里两个小可怜,宁儿和秀儿,规规矩矩的坐着,正眼巴巴的看着他。

    这事他倒是没啥办法,这年月无论是公主还是普通人家的女子,都要讲规矩。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规矩,稍有不慎,就是有辱门楣。

    封建时代,女人没人权。电视剧里格格公主满大街跑,随便跟男人说话都是扯淡骗人的。

    “她们还小,你们要耐心点!”朱允熥看看两个嬷嬷,“别借着学规矩的名头,让她们受委屈。若是让我知道了,饶不了你们!”

    “奴婢们哪敢?”两个嬷嬷福在那里半天,依然是纹丝不动。(福安,女子行礼。)

    “你们晚上要住在这儿?”朱允熥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嬷嬷中清瘦一些的开口道,“太子妃娘娘说了,往后奴婢们就是吴王殿下的这边的奴婢......”

    “我知道了!”朱允熥转头就往外走。

    转过身的那一刻,朱允熥的脸色有些阴暗。

    名义上吕氏是他的母妃,就是这个名义二字,在这个时代有着莫大的意义,代表着她可以在某方面把朱允熥吃得死死的。

    母亲关爱儿子送来了太监和嬷嬷,儿子若是一个不留,全送回去打了母妃的脸面,那就是不孝顺。

    忽然,朱允熥心里想到一件事。

    假若将来自己登基当了皇帝,岂不是要奉吕氏为太后?

    一想到这,他心里就像吃了苍蝇那么恶心。

    “得想个办法?”朱允熥边走边想,“在朱元璋面前说两句小话?上上眼药?”

    “不行不行!”随即心里马上否定了这个想法,“朱元璋心里也是恨极了这个儿媳妇,可是碍于是已故太子的妻子,几个年幼皇孙的母亲,所以才留着。”

    “自己一个大男人,不能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得太没容人之量了!”

    朱允熥想的没错,男人的容忍是种心胸,更是一种气魄。

    心思手腕不可少,但若一辈子这样算计来算计去,不会有什么成就。况且他在朱元璋心中,是未来的大明皇帝。

    一个皇帝,要知道什么能容忍,什么不能容忍。

    老百姓还要讲究家和万事兴,若是皇储和继母闹出不和的传闻,她能算计你,但是你不能不孝顺。若是传到外面去,说母子水火不容,那真就是名声遗臭万年了。

    即便是将来要弄死她,也要神不知鬼不觉,她死之后还得披麻戴孝哭上好几天。

    男人,很难。

    名声,面子。

    ~~~

    此刻,奉天殿的偏殿中,一个看不太清楚面容的中年男子,恭敬的匍匐在朱元璋脚下。

    “奉陛下旨意,江夏侯,定远侯,东平侯,宋国公,普宁侯等人的家中,臣等都安插了人手........”

    一连串人名爵位从跪着的中年人嘴里说出,他说所的都是大明开国的淮西武人集团中的代表人物,各个一身战功,功劳赫赫。

    而且这些人,还几乎都是同一阵线之上,曾经受过已故太子庇护的恩德。

    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此刻脸上没有半点在朱允熥面前时的慈祥,而像是一只眯着眼睛打盹儿,即将醒来的老虎。

    “蓝玉家呢?颍国公家?还有常家?”朱元璋忽然轻声问道。

    那中年官员毫不迟疑地说道,“也有。”

    朱元璋点点头,勾勾手,那人赶紧膝行向前。

    朱元璋在龙椅上俯下身子,几乎贴着他的耳朵,“从明天开始,这些人家的事,都要上报!无论巨细!”

    “臣明白!”

    “去吧!”朱元璋说完了一摆手。

    那官员叩拜三下站起身,慢慢往后退去。

    偏殿中再次剩下朱元璋一人,他拿起一张奏折看看,随后又丢在一边。

    随后深邃的眼睛看着窗外热烈的阳光,表情若有所思。

    “咱要看看,你们这些人是真的忠还是打着攀附的心思!”

    作为出身草莽的帝王,崛起于乱世见过太多的尔虞我诈阴险诡计,朱元璋是个特别没有安全感的人。所以在当了皇帝之后,耳目遍布天下。

    今天他叫来了比锦衣卫还要好用的暗卫,就是要看看,这些淮西武人集团的贵人们,是否会忠于自己的孙子。

    他们若是真的,一心一意想让朱允熥上位,即便是有投机的心,也没什么。

    可若是他们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那朱元璋就要动手杀人。

    随后朱元璋站起来,走到朱允熥所用的书桌边,微微笑道,“傻孙子,爷爷帮你看看到底谁能用,谁不能用!”

    ~~~~

    大家不要看到嬷嬷,请安就以为是清代的。

    清宫的很多东西都是脱胎于明代的,明代也多多少少带了元朝的影子。

    清朝入关在北京建国之后,宫里的规矩大致和明朝差不多。在关外的时候,清朝皇后还睡火炕呢,是吧,还掉在摇篮里晃悠呢,是吧。

    礼节这个东西,是相互融合的。

    第57章

    阴谋夜,空旷的大殿中很安静,只有朱允熥写字落笔,和朱元璋翻阅奏折的声音。

    今日只得片刻闲,在东宫出来之后朱允熥被中书舍人刘三吾和翰林学士方孝孺,教了一下午的史。

    主要是学习针对前朝的大元的得失,华夏人是非常善于吸收教训,同时深刻反思的人。尤其是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总是能把前朝的缺点在今朝弥补好,使其不能成为今朝大明政事上的缺点。

    在他们的讲述中,朱允熥也看到了大元的另一面。虽然只有九十年的国运,而且在王朝末年天下民不聊生饥民四起,但也有好的一面。

    刘三吾和方孝孺两人,是按照标准的太子教育,来教育朱允熥。一个合格的皇帝,心中不能偏激,更不能偏颇,不管看待任何问题,在看到不好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好的一面,并且予以承认,赞扬。

    这样的皇帝才不会固步自封,骄狂自大。

    元代商业发达,尤其是海洋贸易,沿海各地的港口,有世界各地的商人居住。白人,波斯人,甚至黑人。从宋开始的海洋贸易,在元代达到顶峰,中国出产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通过浩大的船队经销到世界各地。

    文化宽容多样性并存,尤其是民间文化,戏曲和文学上的成就不容小视。而且在元成宗之前大元的政局还是相对平稳的,而且前期几代的元朝皇帝,积极的向汉文化靠拢。

    但是从元成宗之后,元朝的中央就陷入了内斗,皇帝和权臣互相残杀,大臣和大臣之间水火不容。皇帝向汉文化靠拢,触犯了蒙元旧贵族的利益。

    汉文化,就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文化,天下的事皇帝一人说了算,而蒙元还残留着大量的部族形式和权力。中央集权的文化,也使得皇帝更倾向于使用汉人儒生大臣,这也更加触动了蒙元贵族的利益。

    所以,大元在中后期完全是开了历史倒车。

    而且虽然大元的商贸发达,但是大元的税收都是定额税,全部包在色目税官手中,地方上商人富得流油,然后产生大量的土地兼并,而且这些人官商勾结,根本不纳税,给中央财政带来极大的损害。

    同时由于大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不足,也导致了这些豪门大户对朝廷离心离德,甚至公然反叛。

    比如福建泉州的蒲家,这个家族从唐代开始在泉州定居,是波斯人的后裔,通过海洋贸易把持了泉州的经济,在元朝末世的时候还掌握了地方的政权,手中有着几万波斯人组成的蕃人武装。

    泉州一直是蒙元末期重要的财政来源,这些蕃人后来为了利益,在天下大乱时也开始反元,为祸一方的同时有吞并整个福建的野心。

    后来被元朝的福建平章燕朵不花镇压下去,但是元朝得到的却是残破的需要时间恢复的泉州港。

    而蒲家在被燕多不花杀了一遍之后,

    后来又被闽地三忠之一的陈友定杀了一遍,最后又被朱元璋杀了一遍,直系血脉全部断绝。而且他们蒲家的旁支也被朱元璋刻在的罪民录上,严禁他们读书做官,不得参加科考。

    之所以朱元璋如此痛恨他们,除了因为蒲家毁了泉州之外,还因为这个家族有着极其让人厌恶的黑历史。

    波斯人蒲家定居泉州在唐,发家在宋。南宋末年伯颜率领蒙古大军南下,当时的蒲家人为了讨好蒙元主子,竟然妄想杀害当时的南宋少帝。

    后来被南宋大臣识破逃走,但是恼羞成怒之下,蒲家在泉州城内杀害了赵宋宗室以及南宋大臣近三千余人。

    可以说,大元从开始建国到结束,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合格的有效的政权,没有形成有力的中央集权是灭亡的重要根源之一。

    甚至若仔细想想,这种原因还在土地兼并之上。

    另外文化虽然繁荣,但不得不说也算是一种悲哀的繁荣。大量的汉人儒生得不到重用,那么感叹朝政昏暗的方式只能放在艺术创作上。

    大元既有天灾人祸,又不得人心。土地兼并朝政昏暗,地方大臣权柄过大,中央难以管控,这些种种促使了元朝的灭亡。

    刘三吾和方孝孺的教导,就是让朱允熥认清这些东西,同时再和本朝的一些政策,前朝的一些政策相互比较。

    朱允熥本来就来自后世的教育体系,举一反三的能力很强,眼光独到常常举一反三。谁不喜欢聪明的

    学生呢,两位翰林学士逮着就是一顿猛教。

    若不是朱元璋拦着,只怕天黑了都不散课。

    不过,朱允熥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现代的灵魂,在课业上有任何的放松。他虽然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他仍然记得当时读书时老师说的话。

    他的历史老师曾经说过,清朝虽然不招人待见,但是有一个点也必须承认,它没昏君。

    如果按照经理人的角度来分析清朝皇帝,他们大多数都是合格的。

    这是因为在成为皇帝之前,他们都经过严格的教育,刻苦的学习,对于历朝历代的得失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帝王的权力和心术上能够真正的达到中央集权,把权力死死的抓在手中。

    所以他们把所有的大臣,都变成了奴才。

    而明朝的皇帝都比较有个性,他们和大臣之间相互共享权力,就使得在中后期,党争成为明朝灭亡的因素之一。

    朱允熥努力的学习,不是为了把大臣变成奴才,也不是为了成为天下唯一的独夫。而是因为他想实现心中的抱负,想把这个古老国家的辉煌继续延续,就必须学习。

    首先要成为合格的皇帝,才能成为杰出的皇帝,才有能力和威望带动这个国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以上都是水,哈哈)

    “大元两税法之弊端,地方田亩账册杂乱,地方大户随意兼并土地而不录,唯有穷家小户之田。长此以往,赋税都加于穷困百姓身上,使得百姓倾家荡产........”

    朱允熥咬着笔头子,在纸上用心的写着今日授课的心得。像是写论文一样,一个字一个字的往出挤。这个东西糊弄不得,明天两位先生是要看的。

    而那两位又臭又硬的读书人,可不管你是不是吴王,课业写得不好,数落起来一点面子都不给。

    用他们的话说,你爹太子当年都挨过先生的戒尺,你多了个啥?

    忽然,眼前的灯火明亮了,朱允熥抬头,朱元璋正笑呵呵的看着他。

    “皇爷爷,您看完奏折了?”朱允熥笑道。

    “大孙,累不累!”朱元璋把烛火放下,笑道。

    朱允熥点点头,叹息苦笑,“累!”

    “再累也没有种地累!”朱元璋笑两声,“读书人虽然有时候不是东西,但是他们的学问咱们要学,尤其是这些治国的学问,你要好好学。打天下靠武将,治国靠文臣。一个啥学问都没有的皇帝,当不了好皇帝!”

    朱允熥忽然一笑,眨着眼睛笑笑,“皇爷爷,你也没啥学问,可你也是好皇帝!”

    “那是你爷爷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朱元璋拿起朱允熥写的东西看看,“嗯,咱大孙的字不错!”

    说着,脸上的

    皱纹都笑开了,“下午你散课后,两个翰林学士当着咱的面,把你一顿夸。哈哈,大孙,你给爷爷长脸了!”

    他言语中的骄傲和自得,就像一个教孙有方的老人一般。

    朱允熥笑道,“爷爷,孙儿也不只是为了您学,而是为了咱大明学。”

    “好!”朱元璋大笑,“说的好,为咱大明学。有志气!”

    随手,坐在朱允熥身边,“这几天学习累着,天天都学到深夜。有没有什么想要的,稀罕的,跟皇爷爷说!”

    朱允熥想想,开口说道,“爷爷,天天呆在宫里怪没意思的,明儿咱们出宫溜达溜达去?”

    “咱还以为啥大事呢?行,明儿咱们爷俩出宫溜达一圈!”

    此刻,皇家的大殿中充满了祖孙的亲情。

    但是在这深宫之中,亲情是奢侈的东西,更是少见的东西。

    唯有人和人的算计才是永恒的,朱允熥居住的东宫之中。

    一个黑影看了眼熟睡的两个公主,随后绕过值夜打瞌睡的太监,悄悄进了朱允熥的书房。

    过了一会儿,那个黑影再次蹑手蹑脚的出来,走到东宫花园之中。

    “双喜公公?”黑影开口。

    被朱允熥一顿板子打昏过去的双喜在阴暗的角落出来,问道,“办好了!”

    “办妥当了!”

    “回去吧,等着娘娘赏你!”

    第58章

    本色流露风吹柳树梢,枝叶争窈窕。

    沿着应天府外大明湖畔两边,满是一人环抱粗细的古树。

    每到夏日,绿绿的叶子在若有若无的风中轻轻摆动,绿叶之下满是遮挡了阳光的树荫。

    走在林间树下,身上的燥热被驱赶一空说不出的清爽。

    南边一行人慢慢而来,领头的是个老员外,身边的是小少爷,再往后是五大三粗的长随们。

    这正是出宫溜达的朱允熥和朱元璋,爷俩笑呵呵的走在林间大路上,身侧是波光粼粼微有涟漪的大明湖,偶尔一群野鸭嘎嘎的飞过,落在水面上相互嬉戏。

    这种自然景色,让人身体清爽的

    同时,心情也很舒畅。

    “爷爷,鸭子!”

    朱允熥指着水面两只叽叽喳喳的鸭子叫道。

    在这种美景之下,他心中自然没那么些算计,有些少年人的真情流露,再说就算是上一世的他,年纪也很小,不过是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岁数。

    “鸭子?”朱元璋疑惑的朝那边看去。

    “不如抓几只,咱们吃烤鸭!”朱允熥笑道。

    啪,脑袋上挨了一个爆栗。

    朱元璋咧嘴笑骂,“那他娘的哪是鸭子?那是鸳鸯,咱的傻孙子哟!”

    原来是鸳鸯,怪不得毛那么好看!

    朱允熥原是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这一世又生长在深宫之中,认错了也不奇怪。

    “是得出来溜达溜达,享福都享出罪过了,鸭子都能看错!”朱元璋笑得直喘气,“小子,幸好今天没史官,不然给你记上一笔,你就丢大人了!”

    “这么大的湖,不养鸭子可惜了!”朱允熥笑道,“平日也不用喂,让它们在湖里吃点小鱼小虾,咱们可以吃鸭蛋,还能吃鸭子,多好!”

    “有个人倒是说过这话!”朱元璋背着手,微笑道。

    “谁呀?”朱允熥有些好奇。

    “你奶奶!”朱元璋有些伤感的说了一句,随后目光看到有个戴草帽的老头在河边,笑道,“有人钓鱼,过去看看!”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