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不过,心中的得意和骄傲褪去之后,朱允熥脑中冒出一个想法,那边的商人那么有钱,那么大的织造厂,他们交税吗?应该是不交的,明初朱元璋为了尽快让天下恢复平定,采取的轻税的政策。他虽然心里有些不大得意商人,但也还是没有给他们加税。
这样做的好处是商业迅速的恢复,加快了商品的流通。但是商人们富裕了,国家的财政却没有得到提高。
而且,因为大明有对读书人的特权免税等政策,许多织布厂和商业,都挂在有功名的读书人名下。
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有一个共识。得罪谁,也不能得罪这些笔杆子读书人。不然,他们能阴阳怪气的骂上好几百年。
“这事不好弄!反正不能自己开口提出来。”朱允熥心里想到,“最好是把一个替死鬼推出来,跟那些官商打擂台!”
脑子里正想着,朝会大臣们齐齐跪倒,三呼万岁,“臣等恭贺陛下!”
朱元璋大笑道,“这主意是吴王想出来的,要贺的话,你们贺他!”说完,骄傲的看了朱允熥一眼。
“臣等,恭贺吴王!”众臣又道。
“众位请起!”朱允熥年轻的脸上没有沾沾自喜,反而都是谦逊,开口说道,“孤年少,当不得诸位的夸奖。孤只是想了这么一个主意,能取得如此成绩,都是户部,工部的官员们经过仔细论证。地方官员,尽心推广的结果!”
说着,朱允熥对朱元璋拜道,“皇爷爷,虽说过了一开始的抢购期,以后的收入会减少,但以后也是大明的重要财源,孙儿请皇爷爷赏赐有功之臣!”
“准奏!”朱元璋笑道,“户部,工部,拟定一个有功人员的单子上来,该怎么赏,咱就怎么赏!”
“臣等叩谢陛下!”众臣再次叩首。
吏部尚书詹徽看了看朱允熥,大声说道,“臣再次恭贺陛下!”
朱元璋微微错愕,“不是刚贺完了吗?你这又是贺什么?”
“贺陛下,贺大明,得一贤王!”詹徽朗声道,“吴王虽然年少,但为人谦和,体恤臣子。不贪功,不居功,胸怀宽广以天下为己任!”说着,詹徽再拜,“臣恭贺吾皇,得一好圣孙!”
“哈哈哈!”朱元璋大笑起来,“好好,你这贺得好,贺得对!”
臣子若是拍老爷子的马屁,未必能拍好,整不好还容易被老爷子给踹死。但是拍他教孙有方,拍他孙儿有出息,老爷子确实高兴得皱纹都舒展了。
詹徽和蓝玉走得近,原来是太子的旧人,是朱允熥的自己人。
“这人为官的政绩不突出,但是这溜须拍马的本事,却是常人难及。”想到此处,朱允熥的目光在人群中,搜索着,搜寻另一位善于拍马屁的人。
他的目光落在武将队列中,李景隆的身上。后者,也在看着他。
朱允熥微微点头之后,李景隆快速出列,跪倒在地。
“陛下,臣有奏!”
“奏上来!”朱元璋开口道。
“臣有罪,臣有负圣恩!”李景隆的额头,重重的磕在了石板上。
第89章
出京?李景隆真是一位好演员,情绪说来就来。
跪在那里,开口直接就是哽咽不已,带着痛心疾首的颤音。
“臣世受皇恩,身居大臣之位,却上不能体恤圣心,下不能怜惜黎民。”
“臣有负圣心,身居高位而不知自省。不能约束家中豪奴,使小人得志狐假虎威仗势欺人。”
“臣家中管事,打着臣的旗号在地方侵占田地,横行不法。臣虽不知,但臣也有失察之责任。”
“万岁最是爱惜百姓,臣身为大臣,身为皇亲,却纵容家人做了残民伤民之事,心中惶恐,臣有罪!”
“臣家中侵占地方田地二百余顷,臣愿交还朝廷六百余顷,佃户一千三百人,粮租七千石。”
“臣之罪,罪在管家不严苛,请陛下治臣之罪!”
说完,李景隆抬头,双眼之中泪光闪动,“臣不但有负陛下,还玷污了父亲的名声,臣真是不忠不孝!”
一番话情真意切,言语之间悔恨交加。
这李景隆还真不是个草包,是个肚子里除了打仗之外,满是歪门邪道的草包。
话说的多漂亮,上来就磕头请罪把自己说成辜负了圣恩的罪人,然后又把锅扣在了家里管事的头上,最后还说两句不忠不孝,还摆明了皇亲的身份。
最难的是,朱允熥心里明知道,李景隆所说的一切都是假的,可就是挑不出毛病。
“这样的人,或许应该放在其他位置上!”朱允熥心中想到。
由李景隆先出头,随后武将之中十几位功勋将领也都跪下,说的大致和李景隆差不多。
都是管家不严,让家中的奴仆在外面做了坏事。然后把侵占的土地,不法所得的银钱,还有佃户矿山种种交还给国家。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听着,直到这些人说完,都一言不发。
大殿外一片沉寂,臣子们都等着皇帝表态。
其实这是一场戏,每个人都是演员。文臣们对这些武将所说的话,嗤之以鼻。开国功勋爵位之家的贪婪,不是一天两天了。
朱元璋心里也明镜似的,只是现在还不想动他们。这几年杀了不少人,他自己也有些累了。
良久之后,朱元璋微微叹息一声,“你们都是跟着咱打了一辈子仗的老人,老臣。你们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但凡当年能吃饱饭,谁也不会跟咱去干掉脑袋的勾当。”
“知道你们穷怕了,这些年咱该给的都给你们了,田产人口金银权力,咱没亏待过你们。”
“咱想着给够你们了,你们就不用去贪,去抢。你们刚才所说的,是不是真话,咱心里也清楚,咱还没老糊涂!”
“这次,咱信你们一回。但是,绝对没有下次!”
众勋贵们再次叩首,“臣等谢陛下隆恩!”
“真要是谢咱,就别再让御史参你们。”朱元璋冷哼一声,“给咱长点脸,别干那些腌臜事!”
众人战战兢兢,不敢再言。
“退朝!”朱元璋从龙椅上站起,被朱允熥的手臂扶住,慢慢朝奉天殿走去。
“臣等恭送陛下!”
皇帝没有坐御辇,而是和朱允熥慢慢的走着,宫人侍卫都在他们的身后。唯有铁铉,解缙稍微落后几步。
走了一会,朱元璋忽然开口道,“大孙!”
“皇爷爷!”
“你觉得他们心里,真的怕了吗?”朱元璋问道。
“怕是肯定会怕!”朱允熥沉思下说道,“这次敲打了他们一番,他们若是有心,自然不会再犯。可若是消停了一阵,再没有御史参劾他们,没准依旧会地方上,作威作福。”
“哼,再犯就掂量下他们的脑袋!”朱元璋冷哼道,“再有下次你来杀,正好给你立威!”说着,看看朱允熥,“是不是觉得,咱动不动就要杀人,手太重了!”
随后,又皱下眉头,“怎么就杀不干净?”
朱允熥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孙儿近日读书,发现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开国功勋多不法,仗着昔日的功劳鱼肉百姓。等再过几代人,就是文官集团贪腐,党争,上下勾连。孙儿觉得有些事,杀是杀不干净的。”
“而且孙儿认为,贪也分很多种,有人贪但是能干,有人不贪但尸位素餐不干事儿。愚官之害,不亚于贪。”
“你这书没白读!”朱元璋微微点头道,“说的是有几分道理,不过你记住,国家需要的是干事实的官员,而不是能干事,会干事的贪官!”
“孙儿记住了!”朱允熥笑道,“皇爷爷,这次江南各地的邮票钱收了百万,是不是江西那边赈灾的银子就有着落了!”
朱元璋刚要说话,就听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
朴无用双手捧着奏折跪倒,“陛下,江西八百里加急的奏折!”
刚说到江西,马上江西的奏折就到了,还是八百里加急。
朱允熥心道,莫非是江西赈灾出事了?
心中想法还没褪去,就听看奏折的朱元璋愤怒的咆哮,“大明朝,养了一群什么官?天灾不知预警,洪水赈济居然能闹出民乱!”说着,把奏折扔给朱允熥,“你看看!”
朱允熥拿过来一目十行的看着,是当地巡查御史的奏折。
抚州建昌二府遍地灾民,有贼王木生十余人,散布谣言蛊惑人心,挑头哄抢朝廷救济粮。
而且因为地方的赈济不及时,致使百姓慌乱。王木生等人于乱民之中,登高一呼,聚集灾民数千,盘踞在抚州秀峰山等处。
当地官府处置不当,城门紧锁,不敢再放灾民入城。几日之内,秀峰山之灾民,已经聚集两万余。
“叫户部,刑部,督察院的人来!”朱元璋说了一声,大步进了奉天殿。
民乱,两万嗷嗷待哺的饥民凑在一起,就是一个会爆炸的火药桶。
稍微处置不好,这些民就会变成兵,而此时江西正在闹灾,若是闹起来,后果不敢想象。
天灾好过,人祸难挡。天灾总有过去的时候,可是一旦有人造反,就是生灵涂炭。
造反的要抢粮,要杀人,要打城池,要裹挟百姓。而剿匪的官兵,在军纪上也未必多让人放心。战争的破坏性,远远大过洪水。
“殿下,出什么事了?”解缙在朱允熥身后问道。
“你们看看吧!”朱允熥皱眉,把奏折给他。
接着铁铉也上前,和解缙一起看了起来。
“抚州民乱?”解缙失声道,“抚州边上就是吉安,是臣的老家!”
铁铉则是微微皱眉,“抚州地方太过糊涂,这时还犹豫什么,调集卫所官兵,先剿了再说!若是给贼人壮大的机会,说不得就是流寇之祸!”
“主要还是地方办事不利,好事给办成了坏事,就是我刚才说的愚官!”朱允熥恨恨地说道,“赈济灾民,最怕的就是有人蛊惑人心,最怕有野心之辈趁机作乱。他们为官一方,居然想不到?是想不到,还是没当回事?”
说着,朱允熥也往大殿里那边走,继续说道,“出了事又不能及时应对,什么事都要靠中枢处理。紧锁城门?那不是让灾民继续挨饿?折子发来的时候已经有两万人了,说不得那些饥肠辘辘的灾民,已经开始准备攻打城池了!”
忽然,朱允熥的余光看见,旁边的路上,锦衣卫指挥使蒋瓛跟在一个宫人身后,朝这边走来。
“臣,参见吴王殿下!”蒋瓛拜道。
“事办完了?”朱允熥问。
前些日子,河南那边出了有人倒卖仓储粮的大案,蒋瓛正是去抓人的。而且这个案子,当初老爷子说,等人犯抓到京城之后,朱允熥进行审理。
蒋瓛看看朱允熥身后解缙二人,见朱允熥没有让他们退开,犹豫下小声道,“回殿下,此案河南布政司以下,牵扯官员八十二人,臣已全部捉拿归案,另有犯官家眷六百余人,一并带回京城!”
又要人头滚滚了,这些倒卖仓储粮的蛀虫,该杀!贪官这东西,从来都是一抓抓一窝,河南官场又将是一场地震。
“你是要去见皇爷爷?去吧!”
“臣,告退!”
锦衣卫指挥使去见朱元璋,因为没有叫他进去旁听,朱允熥只能站在殿外。
铁铉在朱允熥身边说道,“殿下,可是倒卖仓储粮的案子?”
这案子已经明发天下了,所以也没什么避讳的。
朱允熥开口道,“是,皇爷爷说所抓的犯官,三司会审,让我署理!”
“殿下,使不得!”铁铉正色道。
“你说!”朱允熥侧耳倾听。
“殿下,江西刚闹出乱子,皇爷在气头上。河南的卖粮案又到了京中,按皇爷的性子,怕是很多人........”
朱允熥明白他的意思,他也想到了,朱元璋不会给这些官留任何的活路。
“殿下在朝中有贤王的名声。”铁铉小声说道,“若真是你署理此案,杀得多了,别人未必敢怨恨皇爷,可是对殿下的名声不利!”
“我已经想到了。”朱允熥微微叹气,“不杀他们,皇爷爷气难平,可要是杀多了,总会有无辜的受牵连。”
其实朱允熥心里的隐台词没有说,他还不是太孙,要是杀多了,百官怎么看?
“
臣有一言!”铁铉正色道,“京城三司会审牵连甚广,殿下何不请命出京?”
朱允熥眼睛一亮,“去江西?”
~~~~
快过年了,事太多。今天可能真的只有两更,我看下如果下午早点回来了,就给大家补上。如果下午也没时间,就以后补。
谢谢大家,过年好。
第90章
请命奉天殿中皇帝的怒火持续了很久,从户部到兵部,再到督察院,都被骂得战战兢兢。
更让皇帝愤怒的是,抚州出了这么大的事,他现在还没办法杀人。杀人用旨,一道旨意,一队锦衣卫就能人头滚滚。可是这个关节上,如果把当地的官员都杀了,还要派不熟悉情况的官员前去赈济,反而适得其反。
“刚才吴王还和咱说,愚官之祸大于贪官,尸位素餐只知道耍官老爷的架子,一出事先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帽子,想着捂盖子。而不是心里真想着老百姓,想着如何把朝廷的恩典,咱的好心,惠及给百姓。”
“咱就想不明白,发放赈济粮的事,怎么就能闹出民变?百姓为啥哄抢?还不是发放不到位,处事不公正,发放不及时,让百姓心里没底?”
“天灾怕个球,大明上下一心,怎么都能让百姓挺过去。可是这人祸呢?官员处置不当,导致民变。灾民两万人,他娘的老子当年打滁州的时候,都没有两万人!”
“咱天天说,月月说,年年说。养民在于宽,为官要敢管。”
“带着官帽子不管民事,管不好民事,要这些人何用?让他们做官,各个兴高采烈。让他们管事,各个借口推脱,好事也给办砸了!咱给地方的赈济是德政,到了地方就给办砸。那要这些官什么用?白拿朝廷的俸禄?就指望升官发财?”
“咱说句不好听的,朝廷发下的赈济,说不定已经被地方官层层克扣,也未可知。”
“老虎不吃肉,当咱是猫!啊!德政层层克扣,善政层层加码,这就是大明朝的官,这就是满腹经纶的读书人!”
朱元璋的咆哮,在大殿之中回荡,让每个人的耳膜嗡嗡作响。他本就是快意恩仇的皇帝,盛怒之下完全是当年打天下时,老虎一样的表情,让人心悸不已。
没人敢说话,都低着头,不敢在这个时候惹怒皇帝。
朱允熥听着老爷子嘴里对于官员的谩骂,心里不得不感叹,老爷子对于为官,对于官员的心理,真是了解得一清二楚。而对于地方上那些猫腻,更是心知肚明。
当皇帝累,当一个精明的皇帝更累。不但累,而是越了解这个帝国官场的
真实情况,越是愤怒。
老爷子的咆哮中,朱允熥有些走神了。
他忽然想到,在后世看过的一个网络节目。一个拿着扇子,带着眼镜,摇头晃脑的所谓读书人,知识分子,在电视上大放厥词。
“
明代工资低到令人发指,朱元璋臭屌丝一个,当了皇帝之后歧视读书人,不但给的工资最少,而且手段也是最残忍。动辄就杀几万读书人,大搞文字狱。”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朱允熥或许还真相信了。但是来到这个世界,朱允熥才知道老爷子是多么爱惜人才,多么重视读书人。
广开府学,请遍天下大儒出来做官,讲学。对每年的科举,更是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后人都说官员的俸禄低,可是谁说过老爷子给这些官员们的特权。
这个时代只有读书人才有机会做官,做官的必须都是读书人。老爷子亲手颁布的读书人特权,持续了几百年。
老爷子给了读书人,三个巨大的,能保证他们生活无忧,并且在封建社会,有高人一等身份的特权。
第一是法权,秀才开始就可以见官不跪,即便是犯法了,官府也不能上刑。而且,凡是庶民,必须对有功名的人表示尊敬。
第二是礼权,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有使用奴婢的权力。
虽然大明有钱的商人无数,可是在大明律法之中,真正能使用奴婢的,真正可以买卖奴婢的,只有读书人。
第三,就是保障他们生活的,税权。
大明秀才,每年有八十亩地的免税名额,并且免除了所有的徭役。
举人,每人每年四百亩地的免税名额。
进士,更是高达两千亩土地。
而且,朝廷还不禁止挂靠,也就是说,别人可以把田地挂在读书人的名下免税,让读书人可以从别人的手里拿到真金白银。
在老爷子心里,你有特权就要有责任。官员读书人的责任,就是顾好百姓,以天下为己任。
“呔!”老爷子一声怒吼,打断朱允熥的思绪。
只见朱元璋站在众位大臣的面前,咆哮道,“怎么都不说话?你们告诉咱,现在怎么办?江西抚州,建昌两府的赈灾,和民变怎么办?”
“臣等有罪!”众位大臣跪下请罪。
如果遇到太强势的领导,属下也不容易。这些中枢的大臣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被吓怕了。越是怕,他们越不敢说,生怕沾到皇帝的怒火,掉脑袋。
“皇爷爷,孙儿有话说!”朱允熥先开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