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38章

    赵宁儿赶紧带着两个嬷嬷,上前哄孩子。

    朱允熥沉思片刻,“王八耻!”

    “奴婢在!”

    “传旨,明早上。户部,工部的人都来景仁宫,孤有事说!”

    “遵旨!”

    第163章

    以换代征一夜之间,汤和的女孙即将为侧妃的消息,引爆京城勋贵。

    汤和是淮西武人,甚至是开国勋贵集团中的骨干元老。在朱允熥上一辈,老爷子的儿子辈中,武人的女儿几乎都嫁给了各大明藩王。开国武将与皇家联姻,亲上加亲。

    但到了朱允熥这一辈,尤其是在皇太孙选妃一事上。

    老爷子不但力排众议,给皇太孙选了一个民间女子为妃。而且还给以后定下调子,凡皇家所娶之女,必来自民间。年十五以上,内官监自民间选秀得之。王公大臣不得推荐,勋贵之家不得沾染。

    老爷子为的什么,大家心知肚明。大明将来,定然不会再和勋贵联姻。

    可是现在,老爷子忽然改口了,许了汤和的孙女。这一下让许多勋贵的心,都活泛起来。

    即便是有些勋贵没有联姻的心思,可汤和这样的元老人物嫁孙女,又是在他身子不好的当口,大家伙凑热闹的心思,竟然比当日朱允熥迎娶正妃,还要热烈一些。

    这些事,虽有些出乎意料,但大体都在意料当中。

    一大早,朱允熥驳了几批要进宫贺喜的勋贵。在东宫召见户部尚书傅友文,工部侍郎练子宁,应天府尹陈德文等人。

    “孤叫你们来,是问下京师外城,运河边上征收临河地,改为邮政仓库一事!”朱允熥坐在宝座上,脸色郑重的说道,“具体的章程,你们和孤说说!”

    几人有些意外,这种小事其实户部,应天府两边合计就能办,根本无需惊动皇太孙殿下。怎么今天,殿下竟然亲自过问。

    “回殿下!”工部侍郎练子宁开口说道,“这两年驿改邮,外来京师的货物都要储在官府的货仓之中,原本的仓库实在是难以为继。再者运河边,商人的货物堆积如山,隐忧不少。所以臣等商议着,把沿河的地皮征用,用作仓储。同时再拓宽码头的宽度,使运河更加顺畅!”

    朱允熥听了这些官面的话,不耐烦的说道,“这些孤知道,孤的问的,是具体的章程?临河的地,大多数在码头务工的贫寒百姓所住。官府要征用,总要给各说法!”

    外城运河码头,朱允熥其实是去过的。由于许多历史遗留的原因,那边既脏又乱又差,说是房屋街道,其实不过是临时搭建的窝棚组成了一条条狭窄的通道。

    久而久之,那些窝棚在经过加固拓展,渐渐的好似集市一样。最后,形成几个较大的码头力工生活区。

    新任应天府尹陈德文开口道,“回殿下,我哋已经有做方案,户部同应天府拿钱出嚟,赔偿啲街坊嘅损失..........”

    听他说得断断续续,朱允熥忽然开口打断,笑着问道,“你,广东人?”

    “系,臣系顺德人,洪武撒吾年探花............”陈德文有些羞涩,“臣官话说得吾是几好,臣........”

    “没事,没事!”朱允熥笑道,“慢慢说,别急!”

    除却浙江之地,未来沿海广东更是大明海贸的经济发展重中之重。恰好此时,朝中有了广东籍的官员入中枢,正好可以好好跟朱允熥说说,此时沿海的情况。

    陈德文继续说道,“就是拿钱买!仓储是官府得利,商人得利,但要占据百姓的居所。所以应该赔偿银钱,让百姓有安身之处!”

    “恩,这是应该的。占了人家的地,就要赔人家。”朱允熥点头道,“你作为应天府尹,能想到这点,很好!”说着,看看其他人,“那要怎么赔呢?天下可不只京师一处运河码头,每年旺季的时候,各地码头都不怎么够用。应天府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地,能有个好章程,其他地方也有个参照的标准!”

    说着,他却发现,臣子们的脸色似乎有难言之隐。

    “殿下!”工部侍郎练子宁开口道,“占地赔钱天经地义,就是朝廷也没有占百姓便宜的道理。但是到底怎么赔,给多少,臣和户部,还有应天府的陈大人,商量不到一块去!”

    “哦?此话怎讲?”朱允熥开口道。

    傅友德开口道,“臣的想法是,先丈量清楚,外城运河边,临河地的百姓们,家中屋占地多少。然后,按照多少土地,给与多少银钱赔偿!”

    “臣以为不妥!”陈德文开口道,“外城运河边百姓,家中人口众多。臣去走访过,甚至有一家几口,居于小屋之中。官府要占傀........征他们的房屋,除却土地之外,还要考虑家中人口问题。”

    “京师寸土寸金,到头来若官府赔偿的银钱,还不够他们一家人安身,岂不是有悖国法,好事变坏事?”

    朱允熥似乎有些明白陈德文的意思,“你的意思,除了土地之外,按人头还要给............”

    “是,彼等黔首,目不识丁身份卑微。我等朝廷大臣,享用供奉,当体察民间艰难!五口之家在沿河边有方寸之地安身,朝廷征收,若只考虑死账,他们能去哪里?”

    “京师之中,外城沿河边地乃是贫民窟。朝廷征收之后,这些人在此地无房可买,可内城腾贵,他们根本买不起!若官府强来,必然要出乱子。”

    陈德文简单几句话,让朱允熥对他好感大生。

    “那按你这么说,朝廷要花费的,可不少喽!”朱允熥故意问道,“征地改成仓储,一年邮政司才能收几个钱?按照你的方法,给了百姓,朝廷岂不是要亏本?”

    “不亏本!”陈德文大声道,“臣,其实心中有个更好想法。”

    朱允熥来了兴趣,干脆从宝座上起身,坐在御阶上,大声道,“你说,你说!哎,王八耻。给陈爱情搬个凳子来,上茶!”

    陈德文先谢过,继续说道,“以换带征!”说着,似乎是官话不流利,手舞足蹈的说道,“京师地价贵,但外城便宜。除运河边外,官府可以开一片地来,让河边居住的百姓搬过去!”

    “河边百姓,住得都是窝棚。朝廷开出一块地,用准备发给他的钱,盖房子给他们住。一边是臭水沟烂泥地,一边是新房,穷苦百姓们自己知道怎么选?”

    “若不是朝廷的德政,他们一辈子都要住在临河的窝棚里,想必这笔账他们会算。”

    “朝廷盖房,不求精美只求实用。用准备赔偿地价的银子,绰绰有余。而且还可以就地招工,盖房子的活,女人孩子都能帮得上。官府把盖房子的活,甩给工头。工头在当地招工,给他们工钱!”

    “如此一来,朝廷的钱就是活钱!”

    “你这个主意好!”朱允熥抚手笑道,“官府占了他们的房子,再给他们起一座,最合理不过。而且,新的居民区,将取代本来沿河脏乱差的窝棚区,又能给邮政仓储腾地方,好主意,主意好!”

    陈德文羞涩的笑笑,继续说道,“臣以为,先盖房子,让沿河贫民百姓先看到。而后再丈量沿河土地。他们的窝棚多大,朝廷便给多大的新房。若是他家里人口多,官府给的房子可能小些,但宅基地会大些!”

    这时代没有违建的说法,自己家的宅基地上,盖多少房子谁都管不住。改天上去,你皇上也得看着。穷苦人家人口多,官府给的新房不够住,但宅基地大一些,让他们自己盖,也是种办法。

    “好好!”朱允熥点头道,“京师首善之地,外城运河边脏成那个样子也不像话。征地,既是为邮政的收益,又是改善民生,一举多得!”

    可是,户部尚书傅友德却忽然开口道。

    “陈府尹直言,臣,不敢苟同!”

    朱允熥看过去,“你怎么不敢苟同,说说!”

    傅友文垂手道,“京师外城,大多数当年流民聚集才占据了河边地,形成今日格局。他们所住的房子,大多没有在官府报备,手中没有地契,算不得他们的房子!”

    “臣知他们是穷苦百姓,可未必是穷有理!”

    “倘若京师百姓得知如此德政,那人人都在运河边盖上窝棚,朝廷该如何处置?”

    “此风一开,翌日拓宽官路,河道之时,需征用房屋,官府又要如何处置?”

    “既不是京师民籍,又没有土地地契,或者保长画押的房屋文书.............”

    第164章

    旧城改造“朝廷征地,只需一纸诏书即可,何须如此!”

    傅友文开口道,“若是他们的私产,朝廷自然要补偿,但不是他们的私产,朝廷没有出钱的道理。陈大人想的好,可有时候德政在民间未必是德政,而成了迁就姑息!”

    外城临河的土地问题很复杂,复杂就复杂在那些窝棚都是贫困百姓搭起来的,官府以前没计较,但现在不能算作他们的私产。

    “而且,临河那边有些房子也是有地契的,是百姓的私产。若是朝廷征地,那些没地契的都补了,有地契的该如何补?”傅友文继续道。

    陈德文马上开口道,“有地契的更好办,给房子给钱遣散就是了!”

    “给多少?”傅友文也马上说道,“大库里好不容易攒下些银子,没有乱用

    道理。按陈府尹所说,沿河征地一事,又是盖房子又是补偿的,多少钱够用?”

    朱允熥沉思片刻,“户部,那你的意思是?”

    “有地契的赔!”傅友文正色道,“没地契,没户籍的,划出一个地方让他们落脚便是。”

    “那你的意思,因为没有地契,官府就可以强行拆了人家一家人住的屋子,就可以把人赶走,对不对?”朱允熥脸色不悦的说道。

    傅友文微微俯首,“殿下,世间事不可唯心!请听臣言,运河边早先乃是泄洪地,官府早就有令不许贫民搭建窝棚,后贫民聚集居住,官府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哦,既然不让搭,为什么当初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朱允熥冷声打断对方,“孤就不信,若当初严苛一些,不许他们在沿河搭建窝棚,他们会把家安在那里?”

    “哦,当初因为无伤大雅,所以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因为有了利益纠纷,官府就说是有违当初政令,这些房子又没地契,说拆就拆?”

    “哦,还真是官字两张口,说什么都有理!”

    “那孤问问你,你拆了人家房子,征了地,让那些住在那的贫民哪里去?啊,外城虽大,可哪有人家安身落脚的地方?”

    “盖房子他们没地,也没钱。租房子,他们一个月挣的,还不够给租钱。这让人家一家老小吃什么,喝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外城那个地方,孤也去过,一言难尽!和内城简直就是两个世界,污水横流恶臭四溢!”

    说起这个,朱允熥脸色更加不好。

    “有些事,朝廷也好,官府也罢,要有人情味!”朱允熥继续说道,“今日外城之所以如此脏乱差,百姓是一方面,但官府也有责任。现在,一股脑把这些事都推给百姓,不公平!”

    说着,他看看众人,“陈爱卿的想法就很好,借征地之名,行改善之事。让运河边的百姓把地腾出来,给邮政司做仓库。再选择一块地方安置贫民百姓,如此一来外城脏乱差必能改善。要是有好房子,谁愿意住狗窝呀!”

    “这种事说起来跟修桥铺路一样,都属于基础的民生建设。朝廷出点钱,外城大变样。百姓有新房住,商人的货物有地存放,建设开始百姓还都有活干,家中有进项。”

    “窝棚变新城,外城日后和内城一样干净繁华,这不是德政吗?”

    其实,这就是简单的理念冲突而已。

    由政府主导城市基础建设,归根到底最终受益的是百姓。看似是政府拿钱出来,但这个钱是拿出来在民间流通的。最后改善了百姓的居住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带来的收益也不是简单用钱能够衡量的。

    一旦改造成功,对于外城由于是运河边的穷苦百姓而言,生活是质的飞跃。

    “若是征运河边的地,加上安置百姓,要多少钱?”朱允熥又问道。

    陈德文躬身,“臣,算了下,大概需要二十三万六千!”说着,又补充道,“共计五千多户!”

    朱允熥想想,“这事,你们应天府去办。”随后,格外交代一句,“好好办,别出什么差错。那些没地契的百姓,就按你说的法子办。另选一块地方,给他们盖房。至于盖房的人手,可以从这些百姓中招募。”

    “臣,遵旨!”

    “涉及到土地的事,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小心无大错,办这等事,务必小心谨慎,千万不能出什么差错!”

    陈德文跪地叩首,“臣,谨遵殿下谕旨!”

    殿中群臣,看到这一幕,都心中暗道,大明官场又多了一枚新星。这陈德文已是入了皇太孙的眼,前程不可限量。

    的确如此,朱允熥一开始只以为是简单的征地。听陈德文那么一说,心中不由得惊奇不已。对方所说的以换代征等等,俨然和旧城区改造异曲同工。

    做好了,绝对是造福百姓!

    朝会退去,朱允熥又去老爷子说了会话,顺路再看看信国公汤和。

    似乎是即将到来的喜事,让汤和心情舒畅。现在整个人看起来,不像前几日那般在死亡线边缘挣扎的老态。虽半边身子还不能动,但面上已有了生机。

    勋贵和皇家再次联姻,而且是嫁给皇太孙为侧妃。京师中的勋贵们,重礼如流水一般送入大内。

    大明上下,都在翘首盼着这场婚礼快点到来。

    外廷如此,内廷更加热闹。尤其是那些尚未就藩的王爷们,其中最大的沈王等人,也到了结婚的岁数。可迟迟不见老爷子指婚,不免心急如焚。

    而老爷子为了给汤和冲喜,唯恐宫里不热闹,声势更加浩大起来。

    “皇爷爷,您这是真舍得!”

    晚饭时分,朱允熥和老爷子一同用膳,看着宫内装点彩妆的宫人笑道,“弄这么热闹,要花不少钱吧!”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老爷子为人勤俭,这种花钱的面子事,一向是不大爱做的。

    老爷子坐在饭桌边,笑道,“哼,现在咱家花多少,等新媳妇进门那天,双倍都还回来!”说着,对朱允熥笑道,“汤和,可是大财主。就这么一个孙女,嫁妆上肯定下血本了!”

    见老爷子脸色不错,朱允熥开口道,“皇爷爷,几位小王叔也到了成亲的岁数了。听说孙儿又娶妃子,各个都急得上蹿下跳的,您看?”

    老爷子端茶喝了一口,“儿大不由爷,还想着多留他们几年!罢了,改天抽工夫,把他们的事也办了!”

    朱允熥想想,又笑道,“四叔家的三位皇孙,如今也都还没有指婚?”

    “啧啧!”老爷子想想,“那三个可不好找,老大太胖,老二太莽,老三太阴。哎,老四生的三个儿子,怎么没一个像他的!”

    朱允熥一笑,“怎么说都是您的亲孙子,不好找,您也得费心呀!”

    “儿孙多,债也多!”老爷子笑道,“前世欠下的。”说着,饭也不吃,起身朝外走。

    “皇爷爷,您还没用膳呢?”朱允熥纳闷道。

    “不吃了,看看六斤去!”老爷子说道,“好半天没见着咱嫡重孙了,想!”

    第165章

    狐假虎威宫内且不提,先说外廷。

    应天府尹陈德文自宫中出来,就回了府衙,欲召集手下官员等,商议外城改造之事。

    “大人,您回来了!”

    陈德文刚进后衙,他的师爷就迎了出来。师爷姓秦,颇有贤名,乃是他重金聘来,用以参赞政务处理琐事。再者陈德文虽出身广东大族之家,但在京师中毫无跟脚,需有个通晓京师关系的人,在身边出谋划策。

    “见大人面有红光,有喜事?”秦师爷又问道。

    陈德文坐下,品口茶,笑道,“今日朝会,皇太孙殿下对本官的提议大为赞赏。本来不过是议征外城临运河的土地,最后殿下居然让本官主管,外城棚户迁移,民生改造!”

    “恭喜大人!”秦师爷笑道,“才到京师,就得皇太孙殿下青眼!翌日入住中枢,进位大学士,易如反掌!”

    “哎,哪里哪里!”陈德文骄傲且谦逊的笑笑。

    紧接着,又喝了口茶,开口道,“此事事关重大,涉及五千户数万百姓的民生,还有运河仓储等事,不可怠慢。等下,你派人下去,召集应天府各级官吏前来议事!”

    “大人,急不得!”

    “

    怎讲?”

    秦师爷上前几步,小声道,“大人初来乍到,这些天可有人有主动投效?”

    应天府的差事虽然至关重要,但一向不好做,动辄有性命之忧。若不是如此,也不可能落到陈德文的脑袋上。

    他一个外人,毫无根基,空降在这个位子上,别说投效了,手下人能不阳奉阴违都算不错。

    陈德文面上有些黯然,“本官做官,朝廷为先,投效不投效的有什么关系,大家都是为大明做事!”

    “你这话,别人信吗?”秦师爷又道,“只怕,这应天府上下,在没摸清您脾气之前,上下串通一气,都在防着您呢!”

    顿时,陈德文感觉有些丧气。秦师爷说的不错,这些日子一来,应天府上下和他,却是好似无形之中,隔着一堵墙似的。看着哪里都好,其实哪里都不对。

    “不过,现在您今非昔比!”秦师爷笑道,“您现在入了殿下法眼,金口一开予以重任。这时候你不急着见下官,是下官们要急着见您!”说着,又是一笑,低声道,“这时候,才是能看清,谁能和大人您一条心!”

    所谓投效,不过是下官拜码头,从此以后死心塌地的追随上官。然后,再把暗中捣乱的人和事,和盘托出。谁能干事实,谁爱说小话,谁不服,谁听话等等,了然于心。

    陈德文思索片刻,眼睛一亮,“师爷,多亏有你指点!”

    这时,外面一个老仆捧着一张拜帖进来,“老爷,有人送拜帖来求见您!”

    陈德文诧异的接过,他是外官进京,除了同乡之外,还有谁能见他。

    拜帖倒是阔气,四角包鎏金边儿。上书几个大字,后生晚辈胡某求见。

    “这人谁呀?”陈德文皱眉道,“是咱们广东同乡?还是我的同年?”

    老仆回道,“是京师本地人,已经在门房坐了两个时辰了!”

    “不见!”陈德文甩袖道,“以后这些不相干的人,不要放进来!”

    “是!”老仆应了,正要去赶人。

    但秦师爷忽然开口,“且慢!”随即,俯首道,“大人,这人来时,属下和他攀谈了几句。这人倒也不是闲杂人等,在京师中还有些能量。”

    陈德文诧异道,“你说清楚!”

    “这人,是承恩侯家的姻亲!”秦师爷小声道,“承恩侯,可是当今太孙妃的母族。姓胡的亲姑母,就是承恩侯的亲家。承恩侯府中的大小姐,正是这姓胡

    的姑母的儿媳妇!”

    一连串亲戚关系,让陈德文头昏脑胀。

    “很亲的关系?”陈德文问道。

    “属下和您这么说吧!”秦师爷笑道,“姓胡的,要称皇太孙妃的亲姐姐,为嫂子。他和皇太孙妃亲姐姐的相公,乃是姑表亲的表兄弟。属下不知粤地是否如此,大明勋贵淮人之中,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陈德文想了半天,愕然道,“你说的有些道理,好像还真挺亲的!”说着,纳闷道,“可是本官和他非亲非故,他来见本官做什么?”

    “大人,这是好事呀!”秦师爷又道,“您初来乍到,手下正好没有合用的人手呀!这姓胡的既是京师本地人,又和皇家沾亲........”

    陈德文想想,“恩,好,传他进来吧!”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