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不管经历怎样的灾难,我们都要活下去,繁衍声息代代相传。所以,我们才说,一定要胜天。洗了手,朱允熥抬头,在暴雨的缝隙中,看到天上的阴霾。
他第一次,生平第一次,如老爷子一样。
“你狗日的!”
车队继续前行,渐渐的洪水从小腿的位置,变成了齐腰。
“先头有兄弟探过路,这里是片洼地,过了就好了!”傅让在朱允熥耳边大声说道,“殿下,你骑在臣的肩膀上,臣带着您淌过去!”
朱允熥缓缓摇头,坚定的说道,“孤能走,咱们加快速度,天黑前进开封城!”
但他话音刚落,感觉被人抓住了腰。
李景隆在他身后大声喊道,“殿下骑稳了!”
忽然之间,朱允熥被李景隆直接驮了起来。
“你!”朱允熥苦笑下,手抓着李景隆的头发,“你何必呢?”
“殿下,臣斗胆发几句牢骚,您就不该来!”李景隆跟着前头淌水的人,大声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路上这么危险,有啥事您交给臣就是了!”
朱允熥摇摇晃晃,“不行,不亲赴第一线。孤如何心安,如今灾区之中,正是民心哀怨之时。孤去了,别的帮不上,起码能让百姓心安!”
“大明有此贤君,何惧天灾,何愁没有千载盛世!”李景隆大声笑道,又对后面艰难跟着的众人中,解缙等人说道,“解翰林,殿下如此爱民之举,关切天下之心,当写进史书,传唱千古!”
雨水之中,解缙被铁铉一只手拎着,一点力气都没有,好似水里捞出来的小鸡似的,虚弱的说道,“曹国公说的是,回头下官一字不落,全写进起居注中!”
“你呀,就弄这些虚的!”朱允熥笑着,在李景隆头顶拍了一下,但一下秒,他的眼神凝固了。
视线中,随着远处的流水,几团黑影慢慢靠近。
“那是什么?拽过来给孤看看!”朱允熥大声道。
几个水性好的侍卫,马上冲了过去。但刚刚过去,他们的身影也好似石化在水中。
“是什么?”朱允熥继续吼道。
过去的是东宫侍卫廖铭,他转头,咧着嘴,“殿下,是......两个淹死的小孩!”
两个孩子只有八九岁岁大小,身体已经被泡肿了。他们静静的飘在水中,脸上还带着临死的恐惧和挣扎。
其中一个女孩的手中,还紧紧攥着一个竹竿。
那是,拨浪鼓的把手!
她一定格外珍爱这个玩具,所以才死都不撒手。
或者是,她在绝望
无助的时候,唯有抓住这个把手。
一种痛苦的,愤怒的,哀伤情绪在朱允熥的心里蔓延,他伸手,有些颤抖的,帮孩子们把脸上的草叶摘去,用所有的力气,让他自己平静下来。
“扔到边上马车上去,带进城里安葬!”
身后,铁铉扔下解缙,亲手抱起一个孩子,似乎哽咽着说道,“孩子,殿下带你们回家!”
“你狗日的还想祸害人?”
朱允熥再看天空,眼神多了份阴冷,“来吧!”
说着,朝前一指,“随孤进城,我等与中原百姓,共抗天灾!”
近乎数万的护卫队伍,在暴雨之中,大声嘶吼,“天佑大明!”
前进,迎着风雨。
此刻,朝河南,朝开封,朝中原而来的队伍,不止朱允熥这一处。
河北山东的救灾队伍,湖北皖地的队伍,江苏的的队伍,都在默默前行。
人定胜天。
天只有一个,我们中华,有的是人!
忽然,队伍的最前方,几个侍卫在前方跑着大喊。
“殿下,河南布政司世侯庸大人,还有周王殿下,来迎接您了!”
此时水又变得浅了,雨似乎也小了。视线中,出现长长一队人,还有车马,还有拽着的船只。
“臣,恭迎殿下!”周王朱橚哪里还有藩王的样子,身上也是狼狈不堪。
“不必行礼!”朱允熥开口道,“孤不是派人说了吗,不让五叔出城来接!”
“这暴雨倾盆,臣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朱橚开口道,“殿下,您何必亲自来呢!”
“太孙殿下,乃国朝之本,亲身涉嫌,视天下臣民于何地?”
边上,忽然一声怒吼,河南布政侯庸怒发冲冠,双目充血,“天灾无情,洪水无眼。殿下艰难跋涉而来,若有好歹,置大明江山于何地?置陛下何地,置天下臣民何地?”
“殿下以身犯险,在臣看来,不过是匹夫之勇,于大局于事无补。臣不敢迎殿下入城,请殿下原路返回。若殿下执意赴身灾区,臣唯有一死,以谢天下!”
第190章
开封侯庸是个好官,泡在雨中的官服,都打着补丁。
听着他的咆哮,朱允熥一点怒意都没有,反而一直在微笑。
等对方喊完了,喊累了。
朱允熥淌着水,抓着对方浮肿的双手,柔声道,“临行之前,皇爷爷说,此次大灾。我朱家和中原百姓,一道扛!”
“河南即是大明,万里锦绣也好,半壁风雨也罢,都是大明江山!”
“孤来此处,为的是让百姓们知道。”
“大明,和他们同在!”
“他们,也即是大明!”
侯庸通红的双眼忽然一酸,一下跪在雨中,嚎啕大哭,“殿下,河南,惨呀!”
“孤知道,皇爷爷也知道,天下人都知道!”朱允熥扶他起来,看着对方的眼睛,“所以,孤来了!孤和河南共进退,天下和河南共进退!”
侯庸湿漉漉的袖子一擦眼睛,大声道,“请殿下随臣进城!”说完,虚弱的身体挡在朱允熥的面前,大声道,“臣为殿下开路!”
又大声对着随行的衙役们喊道,“速速回城,通知百姓人等,皇太孙亲至,开封有望,河南有望,中原有望!”
“是!”那些衙役们,大叫着在洪水中扑腾,有的人干脆变跑为游。
朱允熥来了,他带来的,是精神的力量。
我们这个民族,一次次战胜天灾人祸,靠的就是精神的力量。
这时代的百姓,淳朴得犹如白纸,一丝希望对他们来说就是天堂。
周王朱橚看着在水中,不用任何人艰难行走的朱允熥,不由得心中感叹,“四哥,你注定是白忙活呀!”
想完,快步跟上朱允熥。
千年古都开封,千年之中始终在和黄河对抗。所以现在的开封,建在了高处。
尽管是这样,城墙外的积水也达到一个成年男子腰部的位置。
“黄河是在郑县边上决口,正好挨着开封冲了过去!”侯庸一边走,一边和朱允熥说道,“这几天虽然也有大雨,可决口的地方没有继续扩大。臣下令,军民人等全部上阵,沿着开封城,筑了三道坝。现在看来,一时间开封城还淹不了。只是........”
“只是周围几个县,全完了。大城能守,乡下全淹了。每日,都有尸首顺着洪水飘来,惨不忍睹!”
城门就在眼前,朱允熥心情沉重。
“城内可缺粮?”朱允熥开口问道。
“尚能坚持!”周王朱橚说道,“除了官仓之外,臣把王府的私仓也打开了,若是再不够吃,臣就请旨开军仓,动军粮!”
“其实现在还不是最难的!”侯庸也开口道,“臣担心的是,洪水过去之后,百姓衣食无着!”
“孤已经下旨,各地的粮食都在往这边来。孤方才说了,河南就是大明,决不让抛弃一个百姓。”朱允熥说道,“不单是现在救灾,给粮。还有灾后的重建!”
“河南百姓,感念天恩!”侯庸哽咽。
“没有天恩!”朱允熥抬头看着依旧阴沉的天空,“是天,有愧河南!”
突然,就在朱允熥将要走进城门之时,视线中出现一队挑着扁担的队伍。其中有老人,有妇女,有官吏。
朱允熥问道,“他们是?”
“他们是往前面堤坝上送土石的!”侯庸道。
队伍最前面的老人,被扁担压弯了腰。他诧异的看着眼前长长的队伍,诧异的看着队伍中,高扬的龙旗。
城外,还有满是扛着沙包加固城墙,阻隔洪水的百姓。他们似乎不是官府抽调而来的,因为这些人中有老有少,有书生有生意人。
他们在自发的,保护他们的家。
为了这个大家,有人不惜拆了自己的小家。外城城郭的那些民居,已变成对抗洪水的材料。
这些百姓的表情,绝望中带着凶狠,带着不屈。各个都咬着牙,奋力向前。
朱允熥亲眼看到,两个似乎刚束发之年的读书郎,扛着沙包一次次的跌倒在泥水之中,又一次次倔强的站起来。
每当他们把沙坝加固在洪水来临方向的堤坝上之后,目光都会深情的望着身后的城墙。
城内,有他们的亲人,有他们的家。
渐渐的,这些人的目光如同那位老者一样,都被龙旗吸引,停下了手中的活。
“乡亲们!”侯庸跑到一块石头上,大声喊道,“皇太孙殿下来了,千岁殿下将在此处,跟咱们一块救灾!刚才殿下说了,河北,山东,湖北,江苏,安徽,北平乃至辽东,都有救灾队伍朝咱们这边来!”
“殿下说了,天灭不了咱们河南。大明,不会抛下咱们这些百姓!”
四周,死一样的沉寂,只有凄冷的风雨。
然后,救灾这风雨之中,无数人嘶吼着欢呼雀跃起来。
那些手持兵丁的军人,在城墙上嘶吼。
那些在堤坝边满身泥土的百姓,在洪水中嘶吼。
那些在城内,默默付出的妇孺百姓,哽咽着嘶吼。
“大明!大明!大明!”
开国刚不到三十年,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大明,正是百姓的信仰精神所在。
这天下,每一个百姓,都骄傲的以明人自居。
明,是他们血脉中根深蒂固,刻在了基因之中,最信任的,最依赖的。
明,不是朝廷,不是官府,而是他们质朴的观点中,历代先祖繁衍生息的整个华夏。
“把物资运进城!”
朱允熥缓缓下令之后,一下扯开蓑衣的绳索,露出身上五爪金龙的袍服。
“给孤,戴冠!”
王八耻错愕之后,赶紧从一个匣子中,捧出皇太孙的金冠。
金冠,龙袍!
风雨,龙旗!
江山,百姓!
朱允熥缓缓向前,走到挑扁担的那位老者面前,在对方不可思议的目光中,把重重的扁担,扛在他养尊处优的肩膀。
“殿下!”周王朱橚大惊失色。
“殿下!”侯庸大惊跪倒。
“孤当年在抚州就说过,一肩不挑,何以挑天下。孤来河南,不是来做样子的!”朱允熥挺直脊背,对东宫护卫们大喊,“你们也没力气了吗?”
“兄弟们!”李景隆大呼一声,“跟上千岁!”
呼啦,那些一路疲惫的护军们,一股脑上前,从那些虚弱的百姓手中抢过扁担。
“走,上堤坝!”朱允熥大喝一声,再次转身风雨之中。
“四哥!”周王朱橚心中再叹息,“你不是没指望,你是没希望呀!皇太孙仁德至此,将来你有二心,天下没人帮你呀!”
心中叹息之后,快步跟上朱允熥。
此刻,皇太孙队伍的最后,几个壮汉抬着的架子上,朱高炽面色苍白的看着眼前一幕,脸上满是动容。
一路上,他始终想着,皇太孙到了开封之后,会如何举措。
又在反复思量,若自己是皇太孙,该当如何!
甚至,对朱允熥顽固的,一定要来距离决口最近的地方,有些嗤之以鼻。
可是现在,当他看见朱允熥挑着扁担前行,心中却是无比震撼。
他似乎懂了,
皇太孙,代表着大明。大明两个字,就是对百姓最好的安慰。
而皇太孙亲自上堤,更是给了阖城百姓,吃了颗定心丸。
更是让凄风苦雨中的百姓,已经被洪水冲冷的血,热了起来。
“放我下来!”朱高炽轻声道。
他缓缓下来,揉着酸疼的腿,咬着牙步步向前。
“世子,您身子不好,何必撑着?”
推开身边的太监,朱高炽满脸坚定,“我也是皇明的子孙!”
第191章
龙的传人暴雨停,寒风起。
从天空俯瞰,堤坝上,那些忙碌的百姓,犹如飘荡的蝼蚁。是那样的卑微,那样的徒劳。
但若把这些蝼蚁连成片,这些卑微的人,组织而成的,俨然是一条在大地上蜿蜒的巨龙。
正应了那句老话,华夏人,龙的传人!
开封城外的堤坝,高高的土墙被不断的加固夯实,把洪水堵住去路。但同时,聪明的中华儿女,一边堵一边疏,引导这些洪水的巨浪,涌向别处。
寒风之中,健壮的中原男儿赤裸上身,露出古铜色的胸膛。
紧抿着嘴唇,泛着坚毅的目光,十余人一组把目光高高拽起,然后再轰然落下。
"拉起咱的桩啊,嘿哟嘿哟,慢慢往前夯啊……”
他们口中喊着的,俨然就是流传数百上千年的黄河号子。雄壮有力,质朴不屈。一代代河南健儿,就是喊着这样的号子,在黄河边上,建设着保卫着他们的家园。
那些被堤坝挡住的洪水中,三不五时有小舟划来。上面披头散发,浑身湿透的衙役和官差,骂骂咧咧的把小舟上,哭天抢地的百姓扔上堤坝,然后再骂骂咧咧的划船离开。
那些被扔上来的,是城外乡野中,被困的灾民。
面对天灾,其实最惨的不是城里人,而是他们。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几辈子人都在土地上耕作。省吃俭用依旧家境贫寒,一场大雨冲毁的,是他们的所有。
他们的房子,他们的地,他们的牲口,他们几辈子人牙缝中省出来的财产。
一个妇女,紧紧的抱着儿子,不断的冲那些给他们记录的官差磕头,口中发出哀嚎的哭声。
“官爷,官爷!俺当家的还在水里,求您去救救,去救救!”
一个汉子,宝贝一样抱着半袋子粮食,看着大水,咧嘴大哭。
“俺家的房,俺的麦子,俺的地!”
他正嚎着,过来一个衙门书办一样的人物,上去就是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