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67章

    一声令下,三五刻之后,一个年老的嬷嬷独身步入书房。

    “王爷唤奴婢何事?”

    本是一个寻常嬷嬷,朱允炆却格外客气,亲自起身,扶着对方坐下,“晋藩那边,需要您去联系!”说着,把一个瓷瓶,交到对方手中。

    赵嬷嬷面无表情,点头道,“王爷放心,老奴一定办妥!”

    “务必小心!”朱允炆真切的说道,“我身边,除了您之外,也没有什么亲人了!”

    赵嬷嬷苍老的脸上,流露出满满的慈爱。

    “炆哥儿,莫怕,有嬷嬷在!定给你办得好好的!”

    一声炆哥的乳名,朱允炆瞬间泪流满面,轻轻蹲下,伏在老嬷嬷的膝盖上。而后者,则是不住的抚摸他的头发,一同流泪。

    “莫哭,你是男子汉了。娘娘在天上看着你呢,从你刚生下来,她就盼着你,做个男子汉。可惜呀,现在这世上,就剩下我们这些老不死的陪着炆哥儿了!”

    “多亏,当年娘娘心善,见不得我们这些人老死宫中。我们这些姐妹,被她赐给各个藩王府中。不然,皇帝屠刀之下,我们这些人,只怕早就陪娘娘去了!”

    说着,赵嬷嬷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几分狠辣,“炆哥儿,谁害了娘娘,咱们就给谁报仇!”

    当年,吕氏从侧妃扶正,做了朱标的太子妃。她在宫中二十多年,一直装作宽容大度,待人随和,心慈面软之人。又有着高贵的身份,自然拉拢了一批死忠。

    而且,有件事,除了朱允炆之外,连老爷子都不知道。

    锦衣卫在诸王府中都有眼线,直接对皇帝负责。而朱标的眼线,则正是吕氏,赐给藩王的这些嬷嬷,宫女。

    她们的亲人,也都在吕氏身边当差。老爷子以为杀尽了所有人,殊不知,他的屠刀之下,让这些人又再次聚在了他朱允炆身边。

    “嬷嬷,告诉那边,慢慢下药,让他慢慢死!”朱允炆恨声道。

    对于他的叔叔们,他全是憎恨。

    他也是她们的亲侄子,可他从小所见的,是他的叔叔们如何喜爱常氏所生的儿子,对他始终好似隔着一层。

    还有那年老爷子的寿宴,他亲眼看到了,人家叔侄几人是如何亲热,如何和睦。

    而他,谁都没有多看他一眼!

    当初,母亲在世的时候就告诉他。一旦有一天你登上帝位,最要防范的不是别人,就是你二叔,三叔,还有四叔几个叔叔。

    因为他们谁,都不会服你!

    可惜的是,他在燕王府中没人,不然.........

    “炆哥儿!”赵嬷嬷又道,“那药,没有多少了,要不要奴婢再去寻那道士,去炼一些!”

    “还有两份,足够了!”朱允炆微微一笑。

    “一份,给皇祖父。另一份..........”

    “给朱允熥!”赵嬷嬷接口道。

    朱允炆缓缓摇头,“若成功,当然给他,若不成功,留给我自己!”

    “不许你这么说!”赵嬷嬷慈爱的抱住朱允炆,哽咽道,“奴婢不许你这么说!炆哥儿,让他们死,咱们活!”

    ~~~

    京师,紫禁城。

    有道是,第一年把它当饭。

    第二年,有些厌倦。

    第三年,躲开逃难。

    朱允熥有些脚软的任凭太监帮着梳洗,心中暗道,“我已经有些厌倦了,再这么下去,就要去逃难了!”

    与他有些虚弱相对的,是汤胖儿红润的脸色,焕发的精神。宫人在她的指引下,布置早膳。

    “肉类不能多吃,上火!”

    此刻,朱允熥格外怀念,张蓉儿宫中的清粥小菜,更想念赵宁儿宫里,包子豆腐脑。

    忽然,他脑中浮现出一个哀怨的容颜。

    妙云?

    多少日次没亲近她了!

    “殿下,用膳吧!”汤胖的声音,把朱允熥唤回现实。

    女人多了,麻烦!朱允熥摇头苦笑。

    用过饭之后,依旧是处理政务,依旧是一群大臣,好似家长看孩子写作业一样盯着。

    不过相比往日,现在的朱允熥已经从容许多。

    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折子,显然是最新摆上去的,因为折子的封面颜色,和其他的不同。俨然,是军事上的奏折。

    “呵,不错!”朱允熥看了一眼笑道,“云南那边,沐春打了胜仗了!”

    奏折中写道,云南边境缅甸土司刀孟有不敬天朝之心,不服王华,聚中一万六千人作乱。

    云南指挥司出兵八千,加其他心向朝廷的土司兵一万,大战数日最后,火炮发威攻破刀孟寨门,斩杀土司刀孟还有子侄亲眷二百余人。

    其中,副将张辅极其悍勇。

    刀孟营寨建于老林之中,陷阱众多,大军寸步难行之时。张辅请命,带敢死队孤军深入。破寨之前,冲锋之时,又是张辅身先士卒,得首级六枚。

    战后,张辅身受数创,血流不止。

    “不枉孤,待你赤诚之心!”朱允熥自语道。

    而群臣,听了这等战报,倒无多少激动的神色。如今大明百战百胜,这等边疆不够五万人的战事,已经提不起多大兴趣。

    但朱允熥,却有着另外的想法。

    “诸爱卿,云南贵州等边疆之地,土司屡次翻盘,屡杀不绝。虽然是数万人交战的小战事,可若年年如此,朝廷耗费的钱粮,兵力,也不是个小数字!”

    户部傅友文开口道,“殿下圣明,那些蛮子不服王化,毫无廉耻之心!”

    “不服王化,让他们服就是了!”朱允熥开口道,“沐春的折子中,不是说那边还是有心服朝廷,愿意给咱们大明镇守边地的土司吗?”

    说着,微微一笑,“传旨,云南布政,选近亲大明土司之子,让他们进京读书。同时咱们议一下,给这些土司些,好听又好看的世袭官职!”

    此言一出,群臣顿时茅塞顿开。

    对呀,他既然不服王化,让他服就是了。

    让土司的接班人进京读书,一来是做质子。二来是,那些蛮子读了书,更亲近我大明。三来是,将来这些人返回封地继承土司之位,朝廷可以名正言顺的派遣官员,协助处理政务。

    这么一来,不消十几年,这些土司就变成了明臣。朝廷在云南贵州一地,推行设置郡县,几乎是易如反掌。

    想到此处,几个教导过朱允熥的老臣,老怀大慰。

    第222章

    不行了?群臣欣慰的是,朱允熥这简短的一句话,表现出超高的政治智慧。

    实事求是的讲,虽大明已超赵宋,但版图还是比不上华夏全盛时期的疆域。

    万里之外,蛮荒之地,若动用大军征伐,消耗太大得不偿失,而且打下来之后如何的长治久安,如何的治理才是更头疼的事。

    用老爷子的话说,那些破地方,占了还他妈要倒贴粮食!

    但朱允熥知道文化的力量,为何周边小邦奉华夏为中国,即便是安南,琉球等有完整政权的国家,也要求得大明的册封?

    因为数千年来,他们都在华夏的文明体系下繁衍生息,甚至说不断的借鉴,乃至仿照华夏的文明,吸收华夏的文化。并且,以使用汉文化为荣。

    他没文化,华夏就给他文化。

    华夏文明强大的同化能力,不超几十年,就能把对方变成我们。而且,华夏文明还如同大海,能够不断的进化,甚至吸收其他支流的养分,更加壮大。

    文化的认同,远比战争更有效,也更亲和。

    作为君王,能认清这点,不单纯的以军事为手段,就已经是个合格的君王。

    殿中满是笑意,朱允熥又看看折子,笑着道,“黔国公在折子中还说,送至云南军前效力的那些勋贵子弟,也都不错,没有堕了大明勋贵的脸面!还有十几个,调任云南军中的武学学子,也是可圈可点!”

    说着,他看向群臣。当初,是他决定把这些人发到云南军中,所以他想听听臣子们的称颂。可却发现,现在似乎是说错了话。

    殿中都是文臣,能说帮武人说好话,就怪了。

    “打了胜仗,不能不赏!”朱允熥想想,“来人,传宋国公冯胜,魏国公徐辉祖进宫!”说着,语气顿了顿,“嗯,还有曹国公李景隆一并传来!”

    想起李景隆,朱允熥心中有些生气。

    “这厮在干什么,不知道我每天都被这些老臣盯着批奏折吗?也不说

    进宫来,给我想想办法!”

    一刻钟之后,几位国公到来,在殿中另外一边肃立,和文臣们泾渭分明。

    “云南打了胜仗,都听到消息了吧!”朱允熥笑道。

    徐辉祖先开口道,“臣等已经知道了!”

    “打了胜仗就要奖赏,你们有什么章程没有?”朱允熥笑问。

    “按惯例,多拨付钱粮就好!”宋国公冯胜说道,“若是边关将士有思乡之苦,朝廷可以多给罪妇!”

    有思乡之苦,给女人管什么用?

    朱允熥心中微微错愕,开口道,“就这些?”说着,再沉吟一番,“以前,边关打了胜仗,赏赐可是丰厚得很呀!”

    徐辉祖拱手道,“殿下所有不知,咱大明军功,第一等乃是边关对北元的。云南贵州等地,不过是些土司,小打小闹。”

    “再者说,敌我加在一块,拢共不过三万人的仗,也实在算不得太大的功劳。况且,破了几个土司的寨子,也算不得破城之功!”

    把你狂的,不够五万人,都不算大仗了?

    朱允熥心中不悦,云南那边的战事,当初也是他定下的,沐春上次进京陛见的时候,正是他在老爷子面前,给沐春争取了,若云南缅甸土司不稳,可以调兵清剿的权力。

    李景隆出列,笑道,“殿下,其实这其中还有另一层干系。云南的指挥都司,只是卫军,既不是边军也不是京营,升迁一向慢一些!若是赏得重了,日后边军或者京营有了功劳,就不好衡量!”

    “而且,云南贵州等地,朝廷鞭长莫及,战果难以核点。现在赏得重了,说不上哪天,有人没功劳,也要弄个斩首千八百人的功劳出来!”

    这么说,朱允熥心中才舒服一点,也更明白一点。

    大明军功,还是更看重对北方的战事!这一点上,文武官员倒是出奇的一致。不向边军和京营,云贵指挥都司的兵,其中多有犯罪充军之辈。

    “终归是打了胜仗!”朱允熥开口道,“还是要赏!”说着,拍拍折子,“除了钱粮之外,这折子上的有功之人,都官升一级!”

    “臣等遵旨!”

    李景隆又开口笑道,“殿下心怀将士之心,感天动地。云南将士若得知殿下的恩德,更会感激涕零,奋勇杀敌!”

    宋国公冯胜也道,“殿下厚恩,臣等武人之服!”

    “说起来,老国公你也有功劳!武学送去十几个历练的生员,此次战事中,也都是好样的!”朱允熥笑着,翻开折子,“你看,沐春都说了。武学调任之校尉,测绘火炮,百发百中,贼众丧胆!”

    冯胜面带得色,却道,“臣不敢居功,要说功劳,殿下您创建武学,才是第一大功!”

    李景隆也跟着开口,“臣恭贺殿下,大明文有进士及第,武有武学学子,俱是天子门生!”

    话音刚落,李景隆顿感后背有些发紧。周围的文臣,似乎都狠狠的瞄了他一眼。

    “你呀,别只顾着跟孤说好听的!”朱允熥笑了笑,但正色盯着李景隆,“你现在是京营的总兵官,十九万大军交给你,如何了?这一年来没打仗,可曾懈怠!”

    按军制,京营每年都要举行秋操,同时在军中演武,保持尚武之心。但今年老爷子还在病着,所以这事稍稍的搁置了。

    “不敢懈怠,臣三日一小操,五日一大练,全军将士精神十足!”说着,李景隆想想,“这个.......殿下,工部拨了许多火炮下来,威力惊人。臣知殿下看重火炮,也遵从殿下旨意,抽调军中精锐炮手,专门组成炮军。臣斗胆请殿下至军中,亲自观看!”

    科技的提升,其实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大明军中本就火器盛行,近年来工部和五军都督府的下属的兵器局,不断的为靖海军,还有边关铸造火炮。无论是工艺还是质量,乃至威力,都得到提升。

    听李景隆这么一说,朱允熥大喜,“哦?真的?”

    “这是自然,臣哪敢欺骗殿下!”李景隆笑道,“军中将士,对殿下您,翘首以待!”

    刚说完,李景隆就感觉后背,继刚才发紧之后,好似有刺一般。

    不经意的转头看去,只见那些文臣老夫子们,都狠狠的用眼神剜他。

    “你们恨老子不要紧,可要是殿下不高兴,老子就大难临头了!”

    这些人为何瞪他,李景隆心知肚明。他早听说,这些天,殿下被这些老夫子们看得死死的,一坐就是一天,一点乐子都没有。

    作为殿下的心腹近臣,不给殿下找些乐.......分忧,怎么成?

    “好,那就选个日子,孤去军中看看三军将士!”朱允熥笑道。

    还是老李好用,瞌睡了就知道送枕头!

    哪像这些文臣,一个个的就知道头铁!

    正此时,殿外传来腾腾的脚步,还有盔甲摩擦的声响,显然是来人跑得很急。

    “殿下,傅统领求见!”王八耻通报道。

    “传他进来!”朱允熥微微皱眉,傅让这人最是稳重,若不是有要事绝对不会这么失态。

    傅让大步进来,额头满是汗水,“臣,参见殿下!”

    “何事?速速道来?”朱允熥大声问道。

    “定远侯不行了!”

    朱允熥先是一愣,随后惊起,“谁?定远侯王弼,他怎么会不行?”

    第223章

    老将凋零不怪朱允熥有些失态,定远侯王弼虽然也年近六十,但是身子一直硬朗,看着也就五十左右。

    国朝那么多勋贵老将,都垂垂老矣,而王弼却见不到一丝老态,犹如壮年。

    他的爵位虽然只是个侯,可早年在淮西投奔老爷子,数次大战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早年间就是常遇春手下的大将。

    破陈友谅,击张士诚。北伐中原,先破山东,后破大都,征至山西战。又跟沐英征西番,随傅友德平云南,数次跟随冯胜征讨漠北。

    大明立国之战,无役不与。

    甚至,蓝玉差点活捉北元皇帝,名垂千古的捕鱼儿还一战,也是听从了他精骑突进的建议。

    他虽然一生没当过大帅,但却是大明军中,军魂一般的人物。

    况且,朱允熥对他还有格外的一种感情。王弼和蓝玉是死党,以前更是铁打的太子党。在征伐高丽之战中,王弼也居功甚伟。

    “他怎会不行的?”朱允熥大步走下御阶,开口问道。

    傅让叩头道,“王家人说,前日定远侯多喝了些酒,晚上就手脚不灵便,半边身子都麻了。今早醒来,已是说不得完整的话。太医说,怕是不成了!”

    朱允熥脑中嗡的一下,这定然是脑血管的病。别说是这个时代,就算是后世,也是治不了的绝症。

    他看看左右,忽然厉声对冯胜等人问道,“你们知道不知道?为何刚才不说给孤?”

    几人赶紧低头请罪,“臣等也是影影绰绰听了消息,没想到定远侯病得如此厉害!”

    “殿下!”傅让开口道,“定远侯方才能张口说话,说要面见您!”

    “还等什么,出宫!”朱允熥不理会旁人,大步朝外走去。

    今年到底怎么了,汤和走了,老爷子病了,现在看起来身体最结实的王弼,也不行了!

    ~~~

    一整条铁狮子,住的都是大明勋贵武臣。

    家家户户门前都是威风凛凛的铁狮子,所以这条街因此得名。

    此刻,这条煊赫大街,却是悲伤弥漫。

    定远侯王家的大门前,白色的帷幔已经拉起来,下人们都穿着白色的孝衣,灯笼上围了白纸。门外,还有许多似乎准备做法事的和尚道士。

    还有许多和王弼交好的勋贵武臣,不断涌入王家大门。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