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贤弟!”韩克忠一下拉住了他,姜宏业被对方拉住胳膊,涨红脸,“韩兄,俺忍不得了!”
“这位兄台!”韩克忠也板着脸,对崔书生道,“知你看不惯我等吃葱,在旁边也扫了你的兴,我们兄弟二人走就是了。你何必出言讥讽,出言讥讽也就罢了,为何还要褒南贬北,说得我等北人如此不堪!”
崔姓书生哼了一声,拿起一块精致的糕点,“我说错了,我说的哪样不是实事?”
韩克忠微微上前,当着气得浑身打颤的姜宏业,“在下本不想和你多说,不愿意做口舌之争,但你实在欺人太甚。”
“蒙元暴政天下民不聊生,最先揭竿而起的红巾军,不是你们南人吧?”
“河南连年大战,中原男儿十户九空,蒙元视为心腹大患。数十万大军镇压,却无一人投降,皆死战。国朝开国,太上皇亦颁布圣谕,建立英祠。在你口中,就是那么不堪吗?”
“河南红巾军不说,带领中原男儿北上北伐,一把火烧了北元皇帝老家上都城的关先生,不是我们北人吗?”
“数万男儿无援无粮,毅然北上,最近时只距离蒙元大都城百里,而后转战辽东,攻战高丽。最后在高丽和蒙元两面夹击之下,全军战死。如此慷慨壮烈之士,就是你口中的顺民?”
第69章
二杨(2)“韩兄,小崔年少,口无遮拦!”
不理会杨荣的劝解,韩克忠大步上前,看着崔书生,继续朗声道,“就说我老家山东,义军举旗万家景从,无数山东男儿,先是跟着毛贵将军北上,战死他乡!”
蒙元乱世之时,华夏大地无数草莽豪杰冲天而起。
南方且不说,北方大地,刘福通,毛贵,关先生,大刀敖,白不信,李喜喜等人,硬抗蒙元的举国精锐。平心而论,战况惨烈比南方有过之,无不及。
此刻,韩克忠眼睛都红了。
那崔书生也似乎觉察到自己说错了话,讪讪的不敢与之目光相对。
“还有那刺杀汝阳王察罕帖木儿的山东好汉,俺们山东的田丰王士诚,莫非也是你所说的顺民,帮着镇压义军的帮凶?”
韩克忠低吼,“大明天下,地分南北,人可分乎?家有贫贵,人可分贵贱乎?”
“韩兄,在下替他赔罪!”杨荣上前拱手。
韩克忠淡淡一笑,又低声道,“姜葱蒜等物,确实是吃了口有异味,颇为不雅。但你以食论人品,动辄指责,岂是君子?”
“是,我北地比不得你江南富庶,菜肴花样也比不得你江南!”
“可我问你,南方诸地,贫者也能食须精,脍须细吗?南地寻常百姓,不也是粗茶淡饭吗?”
“哼!”崔书生面皮发热,但依旧冷声道,“起码我们不和你们这般,生吃葱蒜,惹人厌烦?”
“哈!俺自吃俺的,你烦个鸟!”韩克忠怒极反笑,“吃你家的了!”说着,瞪着对方,“一方水土一方人,我山东人无论贫富,世世代代都吃葱!”
“你看不惯,那也是孔孟之乡!你看不惯,我等也繁衍生息,谨守祖宗教化!”
“不单山东,黄河以北,河南河北等地都吃。春夏,取其心用以佐餐。秋冬窖藏,用来过冬!”
“你看不起的大葱,是我们北人的口中食!”
“你不是看不起大葱,你是看不起我们北人!”
说着,韩克忠忽然大笑,“说来真是笑话,俺和你说这些作甚,对牛弹琴!”
随即,一拉振奋的姜宏业,“兄弟,走,咱们换个地方喝酒去!”
“你庆幸吧,韩兄在这,不然俺打死你个婢养的!”姜宏业大骂一声,笑着跟韩克忠走远。
~
“粗俗,无礼,看到没有!”
人走远了,崔书生来劲了,对周围人说道,“我不过是实话实说,好像他们受了莫大侮辱一般!真是,自己知礼,还不许人说?”
“哦,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啧啧,今日方才知道,什么叫强词夺理,什么叫没理也叫三声!”
“你闭嘴吧!”杨荣忍无可忍,大声道,“你这性子,早晚给你惹祸!”说着,怒目而视片刻,“明日我便写信给你兄长,这国子监,你读下去也没甚用!”
“别呀,杨兄!”崔书生大惊失色。
杨家和他家乃是世交,这位杨荣在他兄长那里,说话比他这个亲弟弟还管用。
他这个国子监的监生,乃是家里花钱托人才送来的,这几年在京城中,整日就是和那些同时出身不错的同窗们胡混,学问倒是半点没长进。
“在京城这几年,没让人弄死,也真是你的造化!”杨荣又怒道。
崔书生低头,“其实小弟也没说错什么!”说着,目光愤恨的看着远去的韩姜二人,低声道,“哼,说话一套套的,也不知他们殿试中不中得了!”
这时,气氛有些尴尬,桌上另一名书生出来打圆场。
“韩克忠?姜宏业?小弟倒是没听说过他们名声,想来也不是什么学腹五车之辈!”说着,他笑起来,“国朝殿试,北人中者历来寥寥。他们来,不过是凑个热闹。”
“这倒是!”桌上,另一人也开口笑道,“历来状元探花进士都是南人多。”说着,又笑道,“再说了,今科的几位主考坐师,都是南人,自然是看不上那些北方士子的!”
闻言,杨荣越发恼怒,“你们要都是这种心思,今科你们也中不了!”说着,忍着怒气道,“再说,这些话是能乱说的吗?”
“杨大哥您又不是外人!”崔书生笑道。
“你们呀!”杨荣又看了一眼众人,“读书人,可不单是读书那么简单。首要修身,你们你们一个个,跟乡间纨绔子弟一般。不明事理又沾沾自喜,以后莫说做官,做人都是.......”
“好啦好啦杨大哥!”崔书生给杨荣满酒,岔开话题,笑道,“今日请您来,是小弟预祝您今科高中状元的。”说着,继续笑道,“小弟恭祝您,金榜题名!”
杨荣浅浅的喝了一口,苦笑道,“金榜题名哪有你说的那么容易,如今京师之中藏龙卧虎,才学远超我的不知凡几!”
“大哥自谦了!”崔书生笑道,“如今的礼部侍郎夏大人是您的坐师,他在福建提学任上,对你赞不绝口,您还能不中?”
杨荣在老家乡试解元,正是当时的福建体学使夏元吉亲点。他出身大儒官宦之家,其祖父在元末时,屡次推辞朝廷征召,在传统读书人看来,是出身正统的读书人。
而且杨家在当地名声不错,修桥铺路扶弱济老,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
“昨日拜访老师!”杨荣开口道,“我虽经学好,但今科皇上看重的却是策论!”
“策论?”崔书生一愣,“论什么?”
“自然是国计民生!”杨荣低声道,“策论乃实学,非我所长。”
“杨大哥何必妄自菲薄!”崔书生再笑道,“非你所长,别人也未见得擅长!”说着,忽然大笑起来,“就刚才那两个吃大葱的呆子,他们可能连策论都没做过几篇!”
一番话,周围人都笑了起来。
杨荣也跟着笑笑,“不过,老师却说京中有个举子,极擅长策论。而且.........”说着,顿了顿,“这次殿试,十有八九是名列前茅!”
“谁呀?”崔书生想想,“小弟认识吗?”
“你应当是不认识!”杨荣低声道,“那人也姓杨,名士奇!”
“啊也,是他呀!”崔书生一拍脑门,“我虽不认识他,却听说过!”说着,笑起来,“他哪能和大哥您比。”说到此处,又笑道,“大哥可知此人眼下何处?”
“这倒不曾耳闻!”杨荣道。
“他是曹国公李家的西席先生!”崔书生低声道,“当今东宫太子的伴当,曹国公的嫡子,以前就是他的学生!”
~~~
画面一转,从玄武湖边,来到铁狮子大街,曹国公府邸的后院。
清幽雅间内,李景隆正笑着和杨士奇喝酒说话。
“士奇,后天就是殿试,本宫祝你金榜题名,鱼跃龙门!”李景隆笑道。
“晚生这年,受国公大人照顾良多,这杯酒该晚生敬您!”杨士奇举杯笑道。
“外道了不是?咱们都自己人!”李景隆笑笑,“你是在皇上面前露过脸的,简在帝心的人,这一科必中!”
顿时,杨士奇心中一片火热。
“不过嘛!”李景隆又道,“本公看来,中是中,但名次未必能有多高?”
忽然,杨士奇的心又提起来。
“你看,皇上知道你这事,早晚会有人知道。给你太高的名次,难免有人歪嘴。本次殿试的主考刘三吾,更是个爱惜名声的老学究!”
杨士奇想想,还真越发觉得李景隆说得有理。
“士奇呀!中了之后,想去哪里为官呀?”李景隆笑道,“举贤不避亲,本宫在六部御史台也有几分面子!”
杨士奇忽然心中马上疑惑起来,李景隆是当朝国公不假,能说的上话也不假。可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没到李景隆帮他铺路的地步吧?
再说,就算他杨士奇在是皇上面前露过脸的人,身份地位和他李景隆比起来,可是天上地下,李景隆这话,图什么?
当下,缓缓笑道,“晚生若中,自然听从吏部安排!”
李景隆端着酒杯想想,“你在我府中这几年,甚得我心!”说着,顿了顿,忽然一笑,“我可舍不得,你这人才离我而去!”
这话?
这时,就听李景隆继续道,“皇上任我为新衙理藩院尚书,等你中后,我就和吏部说,要你过来做个主事!”
第70章
参殿试,穷书生带馒头理藩院?
一时间,杨士奇心中犹豫不定。
读书人心中的正途,那当然是殿试三甲进士及第,然后做清贵翰林。
翰林就是皇帝的秘书,笔杆子,文学侍从。如此登天的大道不选,去理藩院那新衙门?
他心中是一百个一千个不愿意,可当着李景隆的脸,他是一万个不敢说不去。
眼前这位曹国公,仕途上能帮他!但也更能毁了他!
“如何呀?”李景隆继续笑问,“理藩院初创千头万绪,你知道本公爷,行伍出身对这些事最是不耐烦。你若去了那边,官小权大!”说着,微微一笑,继续道,“皇上对理藩院期望甚重!”
皇上?
瞬间,杨士奇恍然大悟。
这个理藩院是皇上金口建立的新衙,地位等同于六部,而且选曹国公这位身份贵重的近臣掌管。
理藩院,前程不可限量呀!
“蒙国公您看重,小生感激涕零!”杨士奇举杯道,“古人云千里马长有伯乐不常有,小生愚钝之才,国公却待之已国士!”说着,叹口气,“既国公看得起晚生,委以重任,晚生自当在国公麾下效力!”
“好好!”李景隆和他碰杯,大笑道,“殿试之后,我就去和吏部说!”说着,看看眼前诚惶诚恐的杨士奇,心中暗道,“若不是皇上私下里问了你小子几次,你当老子愿意做这好人提拔你?”
随即,李景隆放下酒杯,又看看对方。
杨士奇不懂对方的目光含义,心中甚是忐忑。
“士奇也年岁不小了,可还尚未还婚配,不应该呀!”李景隆沉吟着说道。
“晚生这几年四处求学,婚事倒是耽搁了!”杨士奇笑道。
“男人身边没女人不行!”李景隆一副过来人的口吻,忽然笑道,“士奇可信得过某?”
“这是自然!”杨士奇忙道。但说完之后,他心中马上有种不好的预感泛起。
“莫非,曹国公要给我做媒?”
“千万莫是什么勋贵之家的女子,我一书生可受不住呀!”
心中正想着,就听李景隆笑道,“信得过某,那某就帮你参谋!”说着,亲热的拍打下杨士奇的肩膀,笑道,“士奇呀,天下好事,都让你占喽!”
这话,更是让杨士奇莫名其妙。
~~
“又喝这么多!”
曹国公后宅里,面对一身酒气的李景隆,邓氏一边给他擦着头脸,一边埋怨。
温热毛巾在脸上擦过,李景隆哼哼两声,“明日你承恩侯府上走一趟!”
“又作甚?不年不节的!”邓氏白他一眼。
“那事我和杨士奇说了!”李景隆道。
邓氏手一停,“哪事?”说着,忽然明白,“就那事?”
“嗯!”李景隆笑笑,“明日你和承恩侯夫人知会一声,等殿试过了,相看相看!”说着,继续笑道,“侯府的大小姐,配新科进士,门当户对!”
他所说大小姐,就是皇后赵宁儿那个和丈夫和离,如今带着孩子住在娘家的大姐。
赵家大姐先前的婆家不着调,差点出事连累到人家承恩侯府。赵家如今今非昔比了,赵家大姐再嫁的话,一般人家也看不上。不过她毕竟是个合理带孩子的女子,稍微有点地位的人家,嘴上不说,心里也看不上她。
平日里,两家走动的时候,赵家夫人没少为这事唉声叹息。
邓氏忽然犹豫起来,“按理说新科进士配皇后娘家的女儿,还得说是进士老爷高攀了。可毕竟,赵家大小姐,成过亲带着孩子是吧!人家杨先生,真中了进士,那就是文曲星,这...”
“呵!”李景隆笑着插嘴道,“那又怎地?那可是皇后娘娘的姐姐,太子的亲姨娘,承恩侯的大小姐。我看来,配他杨士奇还屈了呢?若不是和离过,他杨士奇打着灯笼都没门!”
“那些读书人,可清高得紧!”邓氏又开口道,“咱们是好心,可别到时候落埋怨啊!”
“清高?”李景隆嘲讽的笑笑,“那杨士奇就不是清高之人,你爷们看人你还不知道吗?他满肚子都是功成名就,功名利禄。”
“娶赵家的女儿,对他百利无一害!”
“清高?哼,清高能当饭吃,还是能当官做?再说了,他敢埋怨什么?给他上赶着弄这事,是抬举他!他这可是,一步登天!他现在还不知道是谁家的女儿,若知道了,美出他大鼻涕泡儿!”
邓氏又给李景隆端来洗脚水,笑着说道,“那我明日就去和侯府上说,然后定个日子,让双方相看!”说着,又笑道,“杨先生不是毛头小伙子,赵家大姐也不是未出阁的闺女,两人就大大方方的见见!”
李景隆笑道,“这事呀,你先和侯爷夫人说。说了之后,再让侯爷夫人带着您一块进宫,跟皇后娘娘说!”
“跟娘娘说?”邓氏不解,“还要惊动皇后?”
“嗯,你说呢!不惊动皇后,你爷们我不是白忙活了?”李景隆笑道。
邓氏想想,忽然在李景隆腿上掐了一把,笑骂道,“你呀!当年,我爹说你那话还真对!”
“老丈人说我什么?”李景隆笑问。
“浑身上下都是心眼,拉屎都带着拐弯!”邓氏笑骂道。
随后,帮着李景隆擦脚,又有些犹豫,“我还是觉得吧,毕竟是个带孩子的,成过亲的,人家进士老爷呀....”
“成过亲,生过孩子怎么了?”李景隆忽然靠近妻子,笑道,“会上劲儿,知道疼人!”
“去!”邓氏一把推开他,“身上一股死味儿,离我远点!”
李景隆依旧往前凑,笑道,“那我真离你远点?上回谁求我,快进来快进来来着!”
“作死你呢!”邓氏粉拳不住落下,房间之中笑声盈盈。
~~~
“谁家的闺女呢?”
杨士奇这边辗转反侧,怎么都睡不着。
干脆掌灯坐起,呆呆的想着今日李景隆的言语,心中思量。
“去了理藩院新衙,不用像翰林院那般战战兢兢,头上没有那么多管束,手中权柄也大。而且稍微做点事,皇上就能知道,这差事好得不能再好。”
“他为何忽然要给我做媒呢?谁家的女儿呀?”
“曹国公那人精明绝顶,若我中了进士,他定然不会给我找个什么勋贵之家的庶出女儿。那样的话,不是拉拢我,而是糟践我!”
“可文官之家,又能是谁家?”
想着想着,杨士奇更睡不着了。
“在李景隆手下理藩院,皇上看重的地方,有曹国公在上头,若再加上得力的岳家。日后的仕途就四个字,青云直上!”
“起码,比旁人快十年呀!”
第71章
拜天子,众贡士盼听玉音晨光,从云层洒落出来,落在紫禁城恢弘的殿宇上。经过琉璃瓦的折射,天地间一片耀眼的金色。
等天上的云散开,那些金光又和阳光融合在一起,更加绚丽。
铛铛铛,宫城内外同时响起连绵的晨钟声。
数百身着银甲,银盔佩戴羽毛的羽林卫和大汉将军,昂首挺胸,从承天门(天安门)的门洞中,踩着整齐的脚步,缓缓出来,立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