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铜锅沸腾,里面的散发出白菜和豆腐特有的香气。那白里透红的鲜虾,在奶白色的汤汁之中浮沉,很是赏心悦目。“这是臣妾新学的菜。”郭惠妃盛了半碗汤,里面有几块颤颤巍巍的豆腐,放在老爷子面前,笑道,“您尝尝鲜不鲜?”
老爷子低头动筷子夹了片白菜,吹两口气送入口中,吃了两口就之后,开口道,“这白菜......没你姐炖的好。煮的太久软了,吃这不脆,软塌塌的一点都不甜!”
说着,又道,“你姐炖的白菜,可没你这么花哨。就是大油葱蒜炝锅,等锅开了,把刚摘下的整颗白菜用手撕巴撕巴,直接扔锅里。”
他又吃了一口,“别看她做的简单,可吃着香哩。咱当了皇上,啥好吃的都吃过,就是她炖的白菜吃不够。”说到此处,他又吃了一口白菜,“她以前总跟咱说,南边的白菜不好吃。不像咱们淮西老家,入秋了就下霜。霜后的白菜萝卜,都是脆生生的。”
老爷子絮絮叨叨的说,郭惠妃就爱着他,笑盈盈的看着他的侧脸,默默的听着。
等老爷子说完,她才开口,“别说您了,臣妾也最爱吃姐姐做的饭。”说着,笑道,“臣妾自小呀什么女红下厨都不会,还是嫁了您之后,姐姐手把手教的呢。”
“不过臣妾终究是没姐姐细心,做出来的口味总是差了些。”
“你是老帅的老来女儿,从小当儿子一般疼,虽说那年月兵荒马乱的,可你比谁都享福!”老爷子笑笑,“当初咱娶你的时候,你姐跟咱千叮咛万嘱咐,尤其是新婚夜那天。”
“姐姐都说啥了?”郭惠妃笑问。
老爷子喝口汤,抿抿嘴没说话。
“哎呀姐夫,您就告诉臣妾嘛!”郭惠妃拉着老爷子的大手,“这事,臣妾在宫里几十年,都没听您说过!”
老爷子脸上浮起微笑,“不说不说!”
“哎呀,姐夫!”
终究是拗不过,老爷子放下筷子笑道,“你姐那天跟咱说,重八啊,妹子还小,你晚上可轻点祸祸。可白上炕钻被窝就开始捅咕,弄得砰砰响,她还小身子骨嫩,怕疼着呢!”
第85章
酒贱常愁客少,明月多被云妨(2)唰地一下,郭惠妃脸红了大半片。
随即,她嗔怒的推了下老爷子的胳膊,“您看您又胡说,这边上还有人呢?”
“哪有人?”老爷子抬头瞅瞅,周围的太监马上识趣的无声站在门外。
随后老爷子忽然叹息半声,“哎,这辈子可真他妈快呀,一转眼黄土埋脖子的岁数了。以前的事儿,还好像就昨天的一样。”
说着,他低下头把碗里的汤一饮而尽。
郭惠妃没说话,从大襟上摘下帕子,小心的帮着他擦拭嘴角。
老爷子看着她,她也看着老爷子。
“你说,当初你嫁咱,心里高兴吗?”老爷子笑道,“不许说谎话,咱还记得成亲那天你哭哭啼啼的!”
“姐夫还记得第一次臣妾吗?”郭惠妃柔情的握着老爷子的大手,没有正面回答,反而开口相问。
老爷子点点头。
“其实,臣妾第一次见您,早在您见到臣妾之前。那时臣妾才十来岁,爹占了濠州当了大帅。”郭惠妃缓缓开开口,脸上带着几分追忆,“当时鞑子来攻,爹召集诸将议事,臣妾和大姐躲在暗处偷听。”
“爹手下的那些人中,就属姐夫您的个子最高,坐着比旁人高一头。听说鞑子来了五万大军,旁的人都说不然就抢了城里的钱粮远走高飞,不和鞑子死战。”
“臣妾亲眼见到,唯独姐夫你跟爹说,退不得。”
老爷子的表情也陷入回忆,“你还记得咱当时说啥了?”
“姐夫你说,咱们红巾军,若是退了就成了流寇。”郭惠妃笑道,“鞑子都是虚张声势,他们五万人人心不齐,只想着劫掠百姓。而红巾军背靠濠州,军中子弟多是濠州本地人,咱们可以一个打十个。”
“您还说这乱世中,举旗造反早就没了退路。退路就是死,不被官军撵死,也要饿死。死战才有生路。鞑子定然想不到咱们要死战,咱们就直接给他来个狠的,打疼他让他知道咱们的厉害!”
“都是两个肩膀一个脑袋,怕个球?”
“您还说,别人怕你朱重八不怕,请大帅给你一千精兵,你做先锋!”
说到此处,郭惠妃掩嘴轻笑,“您说话的声儿啊,就跟打雷似的,震得我和大姐心头直跳,我俩躲在暗处大气都不敢喘。”
“然后没过多久,就听说爹打了打胜仗。隔几天,爹在内院里准备酒宴,犒赏功臣。”
“咱想起来了!”老爷子笑道,“那是咱第一次见你,你爹摆了酒席,让你过来敬酒。”
郭惠妃看着老爷子的侧脸,满是柔情,“臣妾和大姐给您敬酒,您站了起来,双手捧着杯子直接干了。酒宴结束之后,娘跟爹说爹那么多的手下,就您最是懂礼数。”
“说您认得字,有教养,说话不带脏字,大方得体。不像那些莽汉满嘴污言秽语,喝点马尿就嗓门比雷还大。平日抢钱抢粮,见到女人就往家里拽。还说您都二十好几了,连个媳妇都没有。还说........”
老爷子笑问,“还说啥?”
“娘还说,生龙活虎的汉子身边要是没个女人,晚上可咋熬?”
“哈!”老爷子忽然大笑,很是欢畅。
“当时爹说了,重八心气高,一般女子可能看不上哩。娘就说了,大姐年岁也不小了,该许婆家。重八那后生身子骨结实,又是爹的得力亲卫统领,不如亲上加亲。”
“再后来,臣妾就见娘整日带着大姐准备嫁妆.........”说着,郭惠妃又看着老爷子,“知道大姐要嫁给您,当时臣妾还偷着哭了几次。”
“你为啥哭?”老爷子好奇道。
“舍不得大姐啊!”郭惠妃笑笑,“本来心里还记恨您,抢了大姐。可成亲那天,看着您骑着枣红色的大马,带着一群好兄弟,吹锣打鼓到了帅府。”
“别的新郎官都穿红色的吉服,您那天穿着铁甲带着大红花,头发整齐脸洗的格外干净。尤其是那双眼睛,亮得吓人。”
“臣妾还记得,您背大姐上了轿子之后,跪在门口铛铛给爹娘磕头。然后您又转身,朝着另一边铛铛磕头,嘴里头高喊,爹娘,重八今天娶媳妇了,老朱家要传宗接代了。”
老爷子的大手猛的攥紧郭惠妃的手,眼中有晶莹闪动。
当年的他,哪想过能成亲,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结婚的当天,一想到饿死的母亲病死的父兄眼泪在心里打滚。背着媳妇上轿子后,心中的情绪再也控制不住。
有了媳妇,朱家就不可能绝后了!
“婚后,您对大姐是真好,出去打仗得了金银绸缎您都给大姐。还在军中找了一个银匠,专门给大姐打了一副凤凰镯子。”
老爷子忽然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这些你都知道?你大姐跟你说的?”
“大姐带回家显摆呢?大姐还说,您和她说了,娶她的时候给的聘礼寒酸,跟了他之后也没过啥好日子。不过,总有一日,您要让她成为天下最幸福的女子。”
“后来.....又过了几年,您也是大帅了,领兵好几万。可爹丢了基业,郁郁寡欢的一病不起。”
“娘和大姐说,不如把臣妾也许给你吧,再亲上加亲......”
听到此处,许多陈年旧事涌上心头。
当时的淮西朱元璋的名声越来越大,盖住了郭子兴,实力也超越了郭子兴。郭子兴丢了濠州,没了根基和他合兵一处。虽然还是名义上的主帅,但显然已经大不如从前。
把小女儿也许配给他,就是要笼络他。
对此他心知肚明,而且他也明白,再娶了郭子兴的亲女儿,日后对于控制郭子兴的余部,有着莫大的助力。
只要.......
只要弄死郭子兴的儿子,就能全盘继承郭子兴的人马,到时候淮西就是他朱元璋一家独大。
事实上,他正是这么做的。
郭子兴的儿子光有悍勇,脑子里却是草包.......
不过一开始,他真的没有想痛下杀手。是汤和还有常遇春,他们二人见机行事,神不知鬼不觉的........
“听说要嫁给您,臣妾心里欢喜!”郭惠妃说着,声音越小,“您是英雄汉,嫁给您臣妾这辈子就算头上有了天。”说着,看着老爷子的眼睛,缓缓把头靠在老爷子的肩膀,“这一辈子,您重话没一句,没让臣妾受过半点委屈,享尽荣华富贵。”
“要是有下辈子,臣妾还嫁给您!还如这辈子一般,吴有纹路让你捧在手心里。”
老爷子的大手,慢慢抚摸她的头发,心中柔情涌动。
一时间,两人都没说话。
半晌之后,郭惠妃擦去脸上的泪痕,“哎,好端端的臣妾说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作甚,您再吃点?”
“不了!”老爷子摆摆手笑道,“年轻的时候,就想着有朝一日发达了,整日就做两件事。一是每天都弄一桌子菜,可劲吃。”
“吃饱喝足了,拉过婆娘在炕上,可劲的日!”
“现在,吃不动啦!”老爷子苦笑,“日,可能也日不动了。”
“姐夫!”郭惠妃嗔怒。
“嘿!”老爷子一笑,“这辈子,咱不管多乏,只要一听你叫姐夫,马上来精神!”
说着,反身坐回床上,“别回去了,陪咱再说说话。”
第86章
秋典(1)天生万物,都将是一个从初生到衰老的过程,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
只不过,这种衰老对于人来说格外残酷,因为衰老的背后是死亡。
而对于其他作物,他们的衰老其实就是成熟。
人死了,魂归尘土,作物成熟供人使用。
这也印证了,天生万物都是滋养人类的法则。
不过往深了想想,其实这整个循环也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比方人说我们人,收获了可以果腹延续生命的作物,却从不会感谢这些作物,而是感谢天地。
甚至,从先人开始就将所获得的一切,都当成了上天的恩赐。
我们感谢的是天,还是神?
是造物?还是必须对某种未知飘渺的东西表示虔诚?
而且在这种虔诚的顶礼膜拜之后,我们所有的努力和辛劳,都是
那么的微不足道。
你看,因为有天,所以才有我们。
若没有头上这片天,即便我们勤劳如蚂蚁又有什么用?
没有这片天,你就算每天十二个时辰一直在耕作,你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天有生命吗?
人的生命来自父母,与天何干?
人创造了这世间所有的一切,为何要把自己的创造,放在上天的英明恩赐之后?
其实,天也是人创造的。
人很贱,总是想着法的把自己让这些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束缚?
不,不是因为人贱,也不是因为天多么深不可测。
而是有人,站在人类食物链顶端的人,需要天。需要天这样的云层之上的制高点,来进行统治。
这种人叫统治者,他们把感恩崇敬等人类最质朴的情绪融入礼法。所以,有了敬天有了跪拜有了等级有了尊卑。
~~
深秋的清晨,微风吹不散薄雾,淡淡的水汽如影随形。
紫禁城晨钟敲响的一刻,朱允熥从床上起身,梳洗之后换上光禄寺早就准备好的麻衣。
仲春吉亥日,皇帝亲到耕地,至秋夏,奏闻结实,,就择吉日,贮之神仓。
皇帝就是统治者,所以理所当然的要用这套无序的天地礼法,统治臣民。
而统治最好的手段,就是表率。
春,有春耕节,天子亲自在田间扶犁。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
秋,即将收获,天子要再次祭拜掌管仓储的神,亲自到田间参与丰收。
而今年的秋收典和往年又有不同,因为户部那些精挑细选,专门在李景隆的庄子上,负责栽种洪薯的农官们说,洪薯成熟了。
朝堂上下早就在盼着这一天,以为这种农作物可以给天下百姓多一份口粮,少一份灾荒。
如果真的可以亩产数十石,那就是天降大明的祥瑞。当大书特书,被万人敬仰传颂。
除了丰收之外,洪薯所代表的意义也更是不寻常。
他能体现天的威和恩,能让百姓更加虔诚。
朱允熥穿着麻衣走出乐志斋,缓缓朝着老爷子的寝宫方向走去。
紫禁城的清晨格外寂静,偶有飞鸟从枝头飞落,深深的夹道之中,几只警惕的野猫,在见到皇帝的仪仗之后,迅速消失不见。
然后,当皇帝的队伍过去,它们再次返身,骄傲的爬上墙头,不屑的看着远处的队伍。
随后,眯着眼睛盯着那些枝头的飞鸟,虎视眈眈。
“皇爷爷起身了吗?”永安宫外,朱允熥对跪在殿外迎接的朴不成问道。
“回万岁爷的话,老主子早就起了!”朴不成也是一身麻衣,笑道,“刚喝了两碗小米粥,等着您呢!”
朱允熥点点头,郑重的走入永安宫,面对老爷子所住的正殿。
殿外除了垂手侍立的宫人太监,还有几位时刻记录他们爷俩一言一行的史官。
“孙儿,恭请皇爷爷!”
朱允熥站在汉白玉的丹阶下,叩首开口。
吱呀一声,老爷子的寝殿大门缓缓打开。
先是一根拐杖从里面探出来,然后是一双有些破损的布鞋,紧接着同样的一身麻布衣服的老爷子,威严的缓缓走出。
“皇爷爷,孙儿老接您老,行秋收之礼!”
“知道了!”老爷子淡淡的说了一句,挥挥拐杖,示意不用朱允熥上来搀扶,挺直脊背从丹阶上下来。
“吃早膳了吗?”老爷子走到朱允熥面前笑问。
“孙儿早上吃了四个象眼包子,羊肉馅的!”朱允熥笑道。
老爷子满意的点头,“嗯,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说着,大笑道,“在民间,即便是再怎么贫苦的人家,秋收这几天也是要吃两顿干饭。”
说到此处,大手一挥,“走!”
边上的朴不成马上高喊,“太上皇皇上起驾!”
神宫的夹道中,爷俩走在前,长长的队伍在后。
爷俩刚出后宫过了左安门,外边又是数不清多少人三呼万岁的跪下。
领头的公卿大臣们,也皆是麻服。
随后爷俩坐上御辇,文武百官随后步行,浩浩荡荡的朝宫外开去。
古来帝王越是贤者,越要重视春秋之典。
统治者制定了规则,就越是要遵守规则。
盛大的队伍出了宫门,外边又满是盛装的金吾卫,御林军。
随着厚重的宫门打开,天地之间的光,也彻底的洒落下来。那些云层之中的雾和水汽,在阳光的照射下荡然无存。
~~~
御辇很是宽大,足够他们爷俩在里面毫无帝王形象的栽歪着。
老爷子撇了一眼外头的人马,转头脸上带上些不屑,“咱早就说,别整这么大阵仗。这他娘的是去干活的样吗?不是咱看不起这些人,给他们二亩地,他们能收的狗啃的一样!”
朱允熥把暖罗放在老爷子手边,笑道,“自从朝臣们知道了洪薯的事,就都眼巴巴的看着。尤其是礼部,一群官整日给儿孙上折子,唯恐典礼的规模太小。”
“草!”老爷子笑骂一声,“弄这么大阵仗能咋?老天爷要是不给面子,该你颗粒无收就颗粒无收。”说着,叹息一声,“都他妈糊弄事儿呢。”
说着,老爷子捧起茶碗,“大孙,若是这洪薯真的亩产数十石,下一步打算在哪推广啊?”
“孙儿和户部等官员议过。”朱允熥开口道,“今秋所收的粮种,先予以北方,尤其是边地。”
仅一个农庄所出的洪薯种子,自然不肯能足够分配整个帝国,所以做事就分出了先后。
“既然洪薯不挑地,不怕旱涝就优先在贫地推广。着当地的官员,尽心培育良种,酌情推广。”朱允熥继续说道,“同时京师这边,马上让户部扩大育种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