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27章

    数万人作乱,就可席卷千里使得沃土化为白地。仔细的算算,打出去所用的费用,还不如被损毁的十分之一。

    许久之后,凌汉叹息一声,“老臣老了,跟不上皇上的思路,还是皇上看得远,臣杞人忧天!”说着,一笑,“皇上放心,今日这些话,臣会烂在肚子里。”

    “朕既然和你说,就信得过你!”朱允熥笑道。

    “皇上若真信得过臣,那臣家中的锦衣卫是不是可以撤了?”凌汉忽问道,“老臣日后一介布衣,家中再放着几个锦衣卫是不是有些不合适?”

    “你....”朱允熥一顿,没想到这老杀才临了来这么一句话。

    见朱允熥被噎住,凌汉老头似乎心情不错,起身行礼道,“皇上,臣告退!”

    ~~

    “这老头临走临走,还要顶我几句!”

    朱允熥看着窗外凌汉的背影,心中暗笑。

    然后,他的目光也变得有几分伤感起来。

    他眼看着老头走到乾清宫外,似乎颇为留恋的仔细的看着周围一切。

    目光掠过宫宇的屋脊,扫过红墙金瓦。

    “从布衣百姓到国家重臣,我走了整整五十多年啊!”

    凌汉心中叹息,再看着周围的景象,“五十年!”

    随后,转身对着乾清宫,再次郑重叩拜行礼。

    而后起身,须发在风中飞舞,大步流星朝外走去。

    步伐之快,完全看不出像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来人!”朱允熥在暖阁中开口。

    王八耻从外面进来,“万岁爷!”

    “赏凌汉蟒袍一件,回乡养老,按照一品大臣的规制,沿途护送接待。”朱允熥说道,“其俸禄,仍按照品级发放。”

    第82章

    南书房(1)“万岁爷,按您的吩咐那几间小房子准备妥当了!”

    凌汉的身影消失,朱允熥依旧站在窗口遥望。

    王八耻从外边进来,在门口躬身轻声说道,“奴婢不知挂什么牌子!”

    乾清宫外那一排环绕的小房子,每间屋子都有特定的作用,门头边都竖着标名的小牌。

    对于朱允熥而言,这几间小房子日后就是他的秘书处,甚至是大明帝国最核心的决策地。能在这几间屋子中办公的人,也都是大明帝国最杰出的官员。

    “起个什么名呢?”

    朱允熥心中暗暗沉思,内阁?不行不行,一开始就叫内阁有些操之过急。而且内阁的作用,臣子们一听便知。

    “军机处?”

    想到此处,朱允熥忽然笑了,不行不行,不伦不类的。

    眼望窗外,那几间小房子在乾清宫的南面,朱允熥心中一动,“叫南书房吧!”说着,转身笑道,“解缙的字好,让他去写!”

    “奴婢遵旨!”

    就这时,朱允熥再次转头,几个人影从远处正朝乾清宫而来。

    ~~

    “臣等参见皇上!”

    京营总兵官平安,驸马都尉梅殷,胡观,曹国公李景隆,锦衣卫都指挥使何广义进殿叩首。

    “平身!”朱允熥淡淡的说了一句,脸上看不出什么神色。

    等几人落座之后,朱允熥缓缓开口道,“朕找你们来,是说是说大内宿卫的事儿!”

    话音刚落,平安梅殷还没反应过来,李景隆跟何广义则是心中一动。

    “皇上对皇城侍卫亲军不满?”两人心中暗道,同时心中生出几分惶恐之意。

    侍卫亲军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明朝的皇家侍卫不像清朝那样,侍卫都是从八旗之中军功贵族家选拔子弟。大明朝的侍卫亲军,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庞大的都系统。

    侍卫亲军又叫上十二卫,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锦衣卫,金吾卫,羽林卫,虎贲卫等。侍卫成员除了勋贵子弟之外,多从军中精挑细选,有些汉时六郡良家子的意味。

    此时紫禁城内外共有侍卫八千三百人,由公侯伯驸马等皇帝心腹统领,下面更设置了侍卫官,指挥使等职。这样的组织结构既保证了皇城的安全,也不会使得有人大权在握。

    但在朱允熥看来,这样的侍卫亲军太过臃肿,而且成分太杂。

    比如锦衣卫,何广义这个锦衣卫指挥使的全名是锦衣卫都指挥使,他不但掌管着南北镇抚十四个百户司,而且还有宫中一千五百名锦衣卫。

    而皇城外围那些健卒侍卫,多从府卫前军的幼军中选出。所谓幼军,就是青年军,全是二十多岁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这些人隶属于作战部队,也就是说属于现在平安掌管的京营。

    “洪武十五年皇爷爷设上十二卫为皇帝亲军,则健壮者用以拱卫皇城。”朱允熥看着几人继续开口,“皇爷爷的用意是好的,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皇城侍卫人员更迭有进有出,人员驳杂人数臃肿,所以朕有意改之!”

    对这几位臣子,没必要如同文官那样话里藏话,有什么说什么才是最直接有效的。

    “臣为十二卫亲军左都指挥。”驸马梅殷忙起身说道,“如何整改,请皇上明示!”

    “坐坐!”朱允熥按手笑道,“朕的意思是从此以后十二卫军合为一体,既然是朕的亲军,没有必要分什么彼此。人数吗,暂设定为两万人。”说着,看看几人,“就叫羽林卫,驸马朕是信得过的,你仍旧代管。”

    说到此处,顿了顿,再看看几人,“不过既然是朕的亲军,那就不能是样子货。在内要为定海神针,在外要为能征善战。所以呢,除驸马梅殷之外,平安为羽林卫都指挥使!”

    “臣遵旨!”平安起身,不卑不亢。

    “梅殷和平安两人管着皇上的亲军,一个是老爷子的养子,一个是老爷子的姑爷,这俩人身份上就不可能勾连到一块!”李景隆闻言,心中暗道,“既能相互制约,这两人又都是忠心耿耿!”

    想着,他心中忽然有些觉得不对,“皇上好好的忽然改革侍卫军制,是不是要提拔心腹之人,用来掌管皇城宿卫了?”

    “你是带兵之人,朕把亲军交给你,是盼着你能带出一支虎狼之师,别辜负了朕!”朱允熥继续说道。

    “皇上放心,既然十二卫合并为一军,自然要去除糟粕以精华成军。”平安开口道,“若不能战,臣提头来见!”

    “下面再说说皇城侍卫这一块!”朱允熥的目光微微转动,“何广义!”

    “臣在!”

    “日后宫中的锦衣卫从你的锦衣卫中剥离出来,不再归你统属!”

    何广义忙起身叩首,“臣遵旨。”

    不知为何,皇帝明明没说什么,可他心头就是咚咚的狂跳,阵阵心悸。

    “坐那说话!”朱允熥摆摆手,“宫中的侍卫们单独成军,人数不用多三五千人即可,朕欲名....就叫侍卫亲军,简单明了!”

    “皇上圣明!”几人同声说道。

    人数不多三五千人,但谁都知道这三五千人一定是精华中的精华,军中皆是以一当十之人。而这支亲军直接负责紫禁城的安危,领兵之人更是皇帝心腹中的心腹。

    “至于侍卫亲军的统领吗.....?”朱允熥目光从几位臣子的面前扫过。

    平安没有反应,他知道这份差事落不到自己的头上。

    梅殷盯着自己的脚尖,看不清神色。

    胡观恨不得躲在别人身后,就当自己不存在。

    唯独李景隆的目光,跟朱允熥对上。

    “选我选我选我!”李景隆心中狂叫。

    “朕欲亲军分属四个统领!”朱允熥收回目光,手指轻轻敲打桌面。

    “胡观!”

    “臣在!”

    “你本就掌着光禄寺,平日要经常进宫。朕命你为内大臣,在御前行走,统领侍卫亲军!”

    胡观头皮发麻,恭敬的起身,“臣遵旨!”

    “内大臣,御前行走这是什么官儿?”李景隆心中越发疑惑,但转念一想,心中有些吃味儿的说道,“啥时候想见皇上,他就能见皇上,平日在紫禁城中办公?他胡观,何德何能?”

    胡观可是朱允熥心中,未来青眼的接班人,自然要每日都在身边。

    “邓平!”朱允熥忽然对外喊道。

    侍卫邓平一身蟒袍,跪在门口,“臣在!”

    “你是朕身边侍卫官,为亲军统领之一!”朱允熥继续道。

    骤然间喜从天降,邓平愣得差点浑身打摆子,说话都不利索,“臣,谢皇上隆恩!”

    “这小子.....”李景隆心中更是吃味儿,“他...他才进宫几年啊,就成了亲军统领?”

    “至于另外两人,故楚国公之后,原宫中侍卫散骑舍人廖镛是朕的东宫旧臣,调回京中任侍卫亲军协领!”

    这个人选倒是不意外,廖家两兄弟当年就是朱允熥每次出宫必带的侍卫,心腹之人。

    “最后一个协领!”朱允熥顿了顿,“传旨给云南都司,参将张辅回京就任!”

    第83章

    南书房

    (2)“如此一来,皇城宿卫看似没变,其实里里外外都让变成了皇上绝对信得过的人!”

    没有选他,李景隆心中微微有些遗憾,但稍加思索就明白皇帝的用意。

    这是完全隔断了紫禁城内外,里面的消息不会有半点传到外边,同时也完全杜绝了,公侯掌兵涉及到皇城的宿卫。

    侍卫亲军在里,十二卫整合而成的羽林军在外,一里一外使得既泾渭分明,又相辅相成。

    此时,朱允熥一句话,突然让李景隆愣住。

    “朕的亲军,军饷单独由户部发放!”

    不但李景隆愣住,其他几人也是面面相觑。

    这时,王八耻再次站在门口,“万岁爷,几位大人来了,时候叫进?”

    “传!”

    ~

    片刻之后,户部尚书张紞,吏部侍郎侯庸,工部侍郎练子宁,廉政院尚书暴昭,新任礼部尚书任亨泰,辛彦德等人依次进来。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任亨泰,所有人都以为夏原吉会在郑沂之后接任礼部,甚至皇帝也说过一嘴,但最后还是亲点了这位。

    任亨泰的母亲是大元乌古伦氏公主,妻子也是蒙古贵胄之后,出身豪门气度非凡。

    “张紞,朕正说到以后朕亲军的军饷由户部单独发放,你就来了!”朱允熥说完,笑着端起茶盏。

    几乎所有人都目光都看向了张紞,看他怎么说。

    后者端坐,笑道,“臣合计了许久,军饷发放事关重大,而且也没直接从户部发到将士们手里的先例.....”

    说着,他继续笑了笑,“还有就是,那么多人都来户部要钱,户部也记不住谁是谁?”

    “所以,臣和工部商议之后,先做了这个出来!”说着,从袖子中掏出一物,像是铭牌一样的东西,递了过来。

    铭牌呈黄色,好似是铜的,上面刻着小字。

    朱允熥拿在手里,铭牌正面刻着侍卫亲军某某,何年何月当兵,军饷几何,面则是长长一串大写的数字,繁复难认。

    “这铭牌上记录士卒的姓名籍贯,家中人口,还有所属番号,军饷多少。”张紞笑道,“这些东西,其实在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名册上都有,可以防止有人作假。”

    “后面的数字,是对应户部的账册。每当发饷的时候,士卒带着这牌子到户部单独负责发放军饷的衙门,两下想对应之后,按数目发放!”

    别人似乎可能一时没懂,但朱允熥已是全然知晓,因这东西就是他授意的

    这小牌子,就是身份证加银行卡的综合体。

    一人一牌,钱粮一目了然,看谁还能钻空子吃空饷喝兵血?

    “嗯,此物甚好!”朱允熥点头,“用起来也方便,上面的军饷钱粮数目也一目了然!”说着,笑笑,“若是士卒升迁,这块上交作废,再换一块牌子就是了。”

    “皇上圣明!”张紞微微一笑。

    平安看看那块牌子,有些欲言又止。

    “你有话说?”朱允熥问道。

    “臣是觉得,拿着这小牌子去领饷....两万多人要领到什么时候?”平安低声道。

    “分批即可!”在朱允熥的示意下,张紞开口笑道,“其实看似要用很多人人手,要用很多时间,实则不然!”

    “就以皇上的侍卫亲军为例,都是有名册的,名册按照番号归类。到时候比方甲子营先领,那户部的人就照着甲子营的名册比对,铭牌后面的数字跟户部的名册是对应的,一看便知!”

    没有电脑的时候,繁杂的文书工作就是要先归类,就好像查字典的偏旁部首一样。

    “可是,军中许多士卒不识字啊?”平安继续问道。

    “这也无妨!”张紞笑道,“发放军饷是户部的人,但监督发放的是兵部,自然不敢少了将士们的血汗钱!”

    平安皱眉,还是想不通。

    对于他这种老行伍来说,这样的事还是有些难以明白。

    “任何新事物一开始都是困难重重,不被人接受,但一旦接受之后,就会发现其便捷之处!”朱允熥放下铭牌笑道,“所以,朕让朕的亲军和大内侍卫先试行一阵。若是好,那就全军推广!”

    说着,顿了顿,语气忽然颇为不善,“所以说,大明朝到底有多少兵,要弄得清清楚楚才好,不然不管中枢想得多好,也是一笔糊涂账。”

    “若是天下兵士都如此领军饷,那.....”驸马梅殷也疑惑道,“皇上,那比如说边镇和卫所怎么办?”

    朱允熥笑看张紞,后者笑道,“驸马爷多虑了,到时候可以由各地的钱庄现行代付,随后户部补足!”

    “钱庄?”梅殷更是想不懂,可是也不敢再问。

    “代付,哪个钱庄有那么大的本钱?”平安疑惑道。

    “都什么脑袋,笨的出奇!”

    李景隆心中暗道,“皇上这是要办钱庄了,借此直接把大明朝到底有多少兵弄得明明白白,杜绝将校吃空饷杜绝冒领。边镇地方卫所一年才发一次,这个法子三五天就发完了。”

    “人家张紞既然这么说了,定然早就有了完全之策。你管他有没有本钱做甚,大明朝有这个本钱,朝廷的钱庄就有。到时候钱庄发饷,不但没地方吃空饷了,卫所有多少屯田,每年进项多少都给你查个底掉!”

    “你真以为钱庄就是用来发钱的?等大头兵们习惯用钱庄,后勤军需战马器械都是通过钱庄的账,谁都别想着上下其手!”

    “朕看不错!”朱允熥一锤定音,“就先从朕的亲军开始试行。”说着,看看工部练子宁,“造币的银子可还充足?”

    “回皇上,正月初三,东瀛银山送来纯银七十万,尽是够的!”练子宁说道,“臣奉旨,专门用以铸造军饷,专款专用!”

    七十万纯银大概能制造一百万的银元,现阶段光是军饷根本用不完。白银有着超强的购买能力,一块银元起码五百斤大米。而且军卒的军饷,除了银子还有粮食布匹等,也不可能全给现钱。

    “嗯,不错!未雨绸缪,值得嘉奖!”朱允熥笑笑,“人力有时穷,朕深有感触,身边的许多事朕一个人忙不过来,都要靠你们这些臣子,多想多做多说!”

    说着,目光再看一眼群臣,“朕在乾清宫外设置了南书房,欲选拔办事大臣,每日在南书房值班。”

    话音未落,顿时群臣眼睛发亮。

    第84章

    凑数的(1)自唐之后,赵宋开始,其实最被皇帝信任的是翰林院。

    别以为翰林院都是一群就会之乎者也,诗词歌赋考古编书的读书人,它汇聚的是全天下读书人的精华,全是才智杰出之人。

    大明朝一年三榜进士,可能留在翰林院的有几人?

    他们除了上述的工作之外,还有负责教授皇帝皇子读书,给皇帝讲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得失。同时还要帮助皇帝起草诏书,出谋划策。

    既是皇帝的贴身秘书,又是皇帝的私人助手。

    天子门生乃是天下读书人最翘首以盼的身份,清贵无双更是在读书的阶层中高高在上。

    而且翰林院说白了,就是宰相预备役。这些人当中放到地方做一省的学政,都算是发配。

    但朱允熥和老爷子一脉相承,就偏偏不喜欢用这些精英。喜欢的就是穷山恶水出来的泥腿子官员,喜欢的就是那些从底层基层以一个脚印爬起来的官员,喜欢的就是直来直去敢干事敢说话的官员。

    老爷子当初说过,有权有势的是人,贫贱卑微的也是人。可是有权有势的人往往看不到同是人的穷人的艰难和疾苦。那么在选拔官员上,为何还要选那些世家子弟,豪门子弟呢?起码那些同样出身平民的官员们,坐上高位之后,个别的会良心发现吧?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