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在城中时还好,道路平坦马车之中感受不到什么颠簸,可一出城道路崎岖马车开始晃晃悠悠,上下起伏。“他娘的,幸好早上没吃早饭,不然苦胆都吐出来了!”车厢中,朱高炽脸色煞白,心中腹诽,“骑那么快赶着投胎啊!”
出城后骑行一个时辰,宝船厂已触入眼帘。
宝船厂的位置在京师定淮门外,秦淮河以西长江以东,故名曰三叉河。此地乃是皇家禁地,驻扎京营之中最精锐的羽林神武二营,兵士昼夜巡视,闲杂人等不得靠近。
“吁!”
朱允熥在哨卡前勒住马头,宝船厂早得知皇帝要来的旨意,管理船厂的工部员外郎张瀚,提举司杨文义等人早就在哨卡处等候。
“臣等....”
“免了!”朱允熥摆手道,“带朕去船坞看看!”
话音落下,他目光恰好看到扶着车厢把手,颤颤巍巍下来的朱高炽。
“你和朕一起!”朱允熥继续说道。
“臣遵旨!”朱高炽答应一声,抬眼望着视线之中一望无垠的宝船厂,暗暗心惊,“这地方我居然以前一点都不知道?”
他视线之中不知多少房舍此起彼伏错落有序,耳中更满是叮叮当当敲打之声,视线中远处还有几个大烟囱冒着白烟,空气中带着呛人的烟火味儿,长江边上更是堵着无数运送材料的货船。
“这宝船厂自洪武二十八年开始修建!前身就是太上皇当年为了讨伐陈友谅,所建的船厂扩建而来。”朱允熥背着手,边走边道,“占地一千两百亩,船坞七间,造船工匠杂役共计两万六千人!”
朱高炽瞠目结舌,边听边朝远处眺望,沿着长江边上作坊林立,每个作坊上面还竖着大牌子,写着六作,五作,头作等字样,想来那些就是造船的船坞了。
这些船坞的旁边一左一右还建着两个庙,左边是娘娘庙右边是关圣帝君庙。船坞的对面也是各种作坊,铁作坊,细木作坊,缆绳坊,油漆房,密密麻麻看得人头晕目眩。
越往前走轰鸣声越大,杂役匠人的号子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怪不得朝廷一年那么多税收还嚷嚷着没钱,有这么个无底洞金山也不够呀!”朱高炽心中暗道,“也就是张紞吧,换成任何一个人怕是早就撂挑子不干了,这得多少钱够败啊!”
旁的不说,光是这近乎三万人每日的吃喝拉撒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还有各种原材料,建造各种作坊的花费,不敢想不敢想....
其实朱允熥还没完全都告诉他,就在宝船厂的西边,更隐蔽的地方,就是大明的火器制造局,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双重监督的机密之地。无故靠近者,无令牌围观者,杀无赦。
火器制造局中还有工匠杂役上万,每日耗费的铁料木炭等更是天文数字。
两个地方每年要用掉的资金就高达八百余万银元,可以说朝廷把造币还有各处海关每年的结余,大部分都仍在了这里面。这还是没有全负荷开工的情况下,若是全力开工,七个船坞同时可以建造舰船百艘。
这就是皇权至上的好处,想做什么一声令下,自有人给做到最好。而且各种原材料也是一声令下,各地官府就要源源不断的输送,还唯恐怠慢。
就拿那些木料来说,都是深山老林之中两百年以上的木材。且每根木料都是精挑细选,稍微长歪一点点的都不能要。
所用的工匠都从湖广,浙江,福建,江西,直隶调配而来。按照需求分成各个部门,再如同军队一样,下设厢长,甲厂,作头班头等管事。
一开始,朱允熥对这么庞大的机构还有些不放心。
可是等宝船厂真正修建起来且投入生产后才发现,他到底还是小瞧了古人的智慧。整个船厂之中,各部门分工明确,一点也不亚于后世的大工厂甚至在品质方面,杜绝浪费方面更有过之。
每个零部件每道工序都精准到个人,每块木料上都带着匠人的编号,谁做错了直接问责。且原材料的领取,进出都有详细账册,每一分钱花在了什么地方,都一目了然。
当初工部侍郎练子宁就宝船厂的管理和运营给朱允熥上的条陈,就近乎三万字,可谓事无巨细无一遗漏。就算是换成现代的专业人士,也不可能比工部这些官员还有匠人们做的更好。
当时看过之后,朱允熥只有一个感叹,我们不是没有技术,也不是没有方法,更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历史上,我们太保守,太轻视。同时当权者们,也根本没有这个意识。
~
一行人在轰鸣声中,走到长江边第七座船坞之中,忙碌的海滩清晰可见。
远看船坞如山般高耸,可近看却藏在地下深处。
按理说如此巨型的船坞应该由砖石累建,并且要造成坡行防止塌方。
可宝船厂的船坞从外表看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
工匠们在河滩上划出塘口的位置,手动向下挖掘四米多深,挖出来的泥沙就堆积在两侧,形成了天然的堤坝。而且在堆积过程中,不断用黄土覆盖夯实。
黄土粘性好不透水,所以提岸异常坚固。而且船坞口跟长江水相联,在前方筑造石闸。造船时抽干船坞内的水,等战舰船只造好,拉起石闸,长江水缓缓而入,所造的战舰自然可以放船入江。
可以说这个船坞从设计到建造,充分利用了长江水力,更是结合了地理优势,绝对可以说是巧夺天工。
“皇上,您慢点,留神脚下!”
即将沿着斜坡进入船坞,李景隆在朱允熥身侧提醒一声,又快步上前挡在朱允熥前方,那架势就好像要给朱允熥当一个人肉垫子一般。
通往船坞的坡是斜的但并不陡峭,全部由青砖砌成了可以上下的台阶。
朱允熥在众人从簇拥下向前,不经意的回头,却见朱高炽还在站在岸上,一脸不可思议真的看着周边,显然是被震惊到有些呆了。
“以后有的是时间看,回头朕给你一个腰牌,你可随意出入!”朱允熥笑道,“现在先跟朕下船坞!”
“遵旨!”朱高炽醒悟过来,忙答应一声,跟上脚步。
但不知是不是因为心不在焉,迈步之时脚下一滑,呲溜一下,噗通一声,结结实实来了个屁股蹲,顿时疼得龇牙咧嘴。
第139章
船厂(2)巨大的船坞当中,人显得格外渺小。
因皇帝的到来,暂时闲杂人等都被清退,只有工部的官员还有匠人的班头等能在后面远远的辍行。
朱高炽再次被震撼到了,抬望眼宛若三大殿一般高大如山的舰船轮廓,矗立在造船墩上。
“他建这么大的战舰干什么?”朱高炽的目光看向微微皱眉的朱允熥,“这....他怎么就爱上这个了?这么大的船就是为了海防?那不是杀鸡用牛刀吗?”
“这是哪一艘?”朱允熥开口问道。
“回皇上!”工部员外郎营造司主事张瀚开口道,“这是臣等奉旨督建的文天祥号!”说着,顿了顿,“龙骨已搭建起来,但建肋骨的时候发现,承重方面.....”
“朕知道了,是木材不行!”朱允熥皱眉,顿了顿说道,“是供应不上还是怎么个说法?”
“回皇上,是各地送来的杉木,树龄不大够!”张瀚回道,“战舰不比商船,必须要用杉木方能耐腐耐湿。树龄不够,木头的材质就不行。一棵杉木起码要三十年以上.....”
闻言,朱允熥只能心中叹息。
现代人眼中平平无奇的木材,其实在这个时代属于极其珍贵的战略物资。从唐代开始,杉木就是树中之王,佛寺宫殿,权贵家中的家具,乃至造船。
这数百年来不断的砍伐之下,好木料是越来越少。
我们地大物博,但我们人也多,祸害的也厉害啊!
“朕记得广西云南等地也盛产杉木!”朱允熥开口道,“回头工部把所用木材的规格列出来,朕命云南广西等地派人砍伐!”
“劳民伤财!”朱高炽心中暗道一句,“那些深山老林的地方,一颗木头运到京城比登天还难!而且山川险阻,砍伐木材的百姓动辄就有性命之忧!哎,他就不能爱点别的,你修皇宫也行啊?”
“皇上,其实宝船厂所用之杉木,以安南所出为最!”工部侍郎练子宁想想,“去岁从安南购得两千颗,无一差品!”
“安南?”朱允熥眉头紧蹙,思索起来。
之所以历史上我们没走上航海的道路,除了没有那个意识,除了妄自尊大之外,应该也有资源不足的原因。应对资源不足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买,一个是抢....
后者当然比前者好,简直就是没本儿的买卖,大航海时代的西方各国为何广泛殖民,还不就是为了抢?
“安南要倒霉!”朱高炽看着朱允熥的侧脸,心中忽然惊恐万分,“你丫不会为了几颗烂木头,想着打安南吧?”随即,心中又骂道,“早没看出来,你是隋炀帝的坯子啊!”
抢,虽然只有一个字,可这里头的学问大了去了。最好是抢那种毫无还收之力的,安南虽小但也能挣扎几下。而且穷山恶水的,万一打成持久战,那才得不偿失...
“李景隆!”朱允熥开口道。
“臣在!”
“你管着理藩院,回头给安南去国书,问询杉木一事!”朱允熥说道。
“臣遵旨!”李景隆马上说道。
朱允熥看着那参天的舰船龙骨再叹口气,缓缓转身,目光忽然看到最远处,一名长相苦大仇深的工匠,正低着头琢磨,目光之中似乎有些话但又不敢发声。
“你是何人?”朱允熥朝那人问道。
“快点皇上问你话呢!”
那工匠显然没想到皇帝会关注到他,已是愣住。还是工部的官员,在旁急促的提醒。
“小人....焦焦焦焦...大大大!”那工匠大礼跪拜,说话都结巴起来。
“你起来,慢慢回话!”朱允熥笑道,“朕看你刚才若有所思,可是有话要说?不要怕,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得好朕有赏赐,说不好朕也不怪罪你!”
焦大跪着头都不敢抬,汗如雨下诚惶诚恐。
“皇上问你话,你就起来说!”李景隆走上前,把对方搀扶起来笑道,“焦大,这可是你的造化啊!”
“小人.....”焦大咽口唾沫,苦大仇深的脸越发皱巴,“其实造船所用的木头不一定非用杉木,去年宝船厂造了两艘船,用的是南洋那边传来的柚木。”
“柚木又叫胭脂树,不管海水怎么泡太阳怎么晒都不会变形开裂,比杉木还要好许多。这么大的船,若是用柚木,定然比杉木好!”
“南洋哪里来的?”朱允熥马上问道。
工部侍郎练子宁道,“应是三佛齐,这柚木就是皇上登基时,该国的贡品,共有六百根!”
“三佛齐?”朱允熥心中思索片刻,“应该就是后来的印尼!”
想到此处,他心中又有些惋惜,“可惜还是隔着大海,要是跟高丽似的陆地挨着,倒是可以大做文章!”
“不单三佛齐有!”焦大又开口道,“缅过也盛产此木!”
朱允熥心中一喜,对李景隆道,“缅国使者还在京城?”
“臣马上去办!”朱允熥一开口,李景隆就知他是什么意思。敲竹杠去呗,反正缅国现在跟热过上的蚂蚁似的,让燕王家的老二弄得整日鸡犬不宁。
你是要木头,还是要命?缅王只要不傻,那些烂木头还是不可劲给?
“你现在位居何职?”朱允熥又对焦大笑道。
“小人是船木厢的厢长!”焦大说话都带着颤音。
“回皇上,他家世代都是造船的木匠!”练子宁在旁说道,“他祖父原是陈友谅麾下的造船工匠,后迁移至京师!”
那就是被俘虏过来的!
朱允熥心中已然明了,“如今月钱几何?”
“一块半钱!”焦大低声道。
大明朝的匠户都是身份低微之人,皇权之下都是无偿且无条件为皇家服务,只不过每月发些口粮罢了。这焦大能有月钱,还是因为在造船厂中担任基层的管理的缘故。
“赏他五十块银元!”朱允熥开口道。
“还不谢恩!”李景隆提醒。
“小人,谢皇上天恩!”焦大站立不稳,再次五体投地,跪行大礼。
“把他扶起来!”朱允熥笑道,“你无心之言,却解了宝船厂的燃眉之急该赏。虽是无心之言,但若没有几十年的技艺和见识,也说不出来!”
说着,看向练子宁,“你回头颁布一个条款,匠人之中做的好的,从不出错的每月奖赏多少,能推陈出新者奖励多少,在按照匠人们的资历还有劳役年份,每个月酌情奖励多少!”
“臣遵旨!”练子宁说道。
他答应的是很痛快,可朱允熥还是捕捉到对方眼中一丝不以为然之色。
其实不只大明如此,历朝历代的工匠都是官府的免费劳役,顶多给三瓜俩枣哪有给真金白银的。
但朱允熥知道,其实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难得来一次,诸爱卿再陪朕在船厂里看看!”朱允熥笑道,“焦大爷跟着!”
第140章
您怎么老了?沐春刚走过永安宫的大门,就见到花园的一角之中,微微闭眼,斜躺在竹椅上的老爷子。
阳光很浓,一束束的落在老人的身上,那眼角脸庞的皱纹还有花白的须发,让人看的很是真切。
花园中的万物默默的生长,享受着春日的生机。尤其是那一道道洒落的阳光之中,清晰可见的尘埃慢慢在那些蓓蕾上萦绕落定。
而老爷子,则是静静的坐着,落在他身上的阳光,不知为何有些浑浊。
忽然之间,沐春鼻子一酸,眼眶猛的就红了。
原来,太上皇他老人家老成了这个样!
“来了?”凉亭之中的老爷子微微睁眼,慈爱的看看向沐春,坐直了身体,拍拍身边的椅子,“过来坐,过来坐!”
“臣....”
“咱们自家人别弄那些虚头巴脑的礼数!”老爷子笑着说了一句,对旁边的朴不成摆下手。
后者上前,把刚跪下正准备行礼的沐春拉起来,“春哥儿起来吧,老爷子可是盼你好半天了!”
春哥儿就是沐春的小名,他今年三十六岁了,早些年他父亲为国南镇北站的时候,他和弟弟就养在马皇后和老爷子身边,宫里这些大太监们叫他春哥儿以示亲近,而一般的宫人则是叫他们小少爷。
“嗬!”老爷子端详沐春半晌,咧嘴笑道,“小时候长的俊哩,现在咋糙成这样,胡子拉碴的。”说着,又看看他,对朴不成笑道,“老朴你看,这五大三粗的模样随了谁?要是不穿这蟒袍,跟个民间粗汉有啥分别?哈哈!”
“自然随了英少爷!”朴不成笑道,“他们爷俩都是骨架大,身子壮!”
“都是光长肉不长心眼的愣货!”老爷子笑一声,又看看沐春,“你那边挺好?”
听老爷子发问,沐春赶紧站起身,压着心中的酸楚,“回太上皇,臣在云南一切都好。臣蒙您厚爱承袭父业镇守云南,不敢懈怠,唯恐有负....”
“不说这些,国事咱不问,既然让你镇守就是信得过你,咱放心,皇帝也放心!”老爷子摆摆手,“咱问你家里,你母亲可好,你几个弟弟也好?”
“都好!”沐春心中更加酸楚,眼前这位老皇帝,世人有赞也有毁。都说他当了皇帝之后六亲不认,功臣宿将杀了一茬又一茬。可是这位老人对他们沐家,只有恩,只有报答不完的恩。
“臣家里一切都好,弟弟们现在也都大了,读书习武都很争气,一个个都嚷嚷要上阵杀敌,为咱们大明出力!”沐春说道,“臣母亲也好,她常念叨着您,臣临行前还嘱咐臣,千万要来给您磕头。”
“她总是说,没有太上皇您,就没有沐家的今天。告诫我们这些儿子们,要时刻不忘您和高皇后的大恩大德,让我们踏实做人勤恳做事,不辜负您老对沐家的养育之情!”
老爷子嘴角泛着笑意,“说这些就外道了!你虽不姓朱,可也是咱的孙儿辈,是咱看着从那么点变成这么大!”说着,嘱咐道,“你父走得早,家里一大家子人都靠你这个长兄,既要顾着家又要顾着国事,这几年也难为你了!”
说着,叹口气,“这次来京城别急着走,多呆几天,去你爹的坟上看看,上上香除除草,念叨念叨。”
沐春强忍热泪,“是!”
“哎!”老爷子忽然笑问,“你小子他娘的,有没有个一儿半女呢,啊?这几年咱咋一点信儿都没有呢?”
沐春低头,脸上有些尴尬。他家中除了妻子之外,还有两房妾室,他自己也是生龙活虎的汉子,也曾有过一个夭折的儿子,可不知为何这些年就是没个子嗣。
见他如此,老爷子已明白了,大手挠挠头,“回头啊,咱让御医给你开几副调养的方子。那个.....回去之后你多使劲儿,多上点心。是不行多娶几个女人,不就水到渠成了?”说着,又笑笑,“抓紧啊,趁咱还活着哩,还能在帮衬你们家一代人。咱要是死了,可就帮衬不到了!”
“您老一定长命百岁!”沐春忙道,“等臣有了子嗣,还要您老来给起名字!”
“多生多生!”老爷子笑道,“多生几个带把的!你这辈子人呀,好好帮咱大孙。等你儿子长起来,他们帮着太子。一代又一代,咱们始终是一家人!”
“哎哎!”沐春不住的点头答应。
随后又道,“臣来京城,给您带了一些特产。”
“咱早就说过了,千里迢迢的别带东西。”老爷子皱眉,“你费那个事干啥?咱在宫里要啥没有?”
“都些不值钱的!”沐春知道老爷子的脾气,忙说道,“臣父在时在云南开垦的梯田,经过几年的整备,去年大丰收了。臣带了几百斤新鲜的稻米,还有些臣母亲自己晒的干菜,还有火腿也是自己家里熏的,就给您老尝尝鲜!”
老爷子赞许的点头,“嗯,这还行,比那些啥金银珠宝之类的俗物强多了!”说着,语重心长的嘱咐道,“虽说咱不问国事了,但咱也交待你一声。你们沐家在云南呀,虽不是王爵,可也是一方镇守。几十万百姓都交给你们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不让那些蛮子闹腾,才是对咱最大的孝顺!”
“臣谨遵太上皇教诲!”沐春再次起身,郑重说道。
“坐坐!”老爷子又拍拍身边的椅子,笑道,“说起来呀,本不该把你们放那么远!”说到此处,笑容顿时变得苦涩起来,带着几分懊悔,“要不放那么远,你爹也未必就那么早就走了!咱们爷们也不至于长年累月的见不着面!”
瞬间,那强压在心头的酸楚,沐春再也忍不住了。
老爷子口中念叨的,是对他们沐家的亲情。
这时,老爷子感受到沐春的情感波动,笑道,“挺大个老爷们了,动不动就红眼珠子,没出息!”说着,拉起对方的手,揉了揉,“丢人不!”
老爷子的手已不再坚硬了,还满是老人斑。和沐春那双坚硬有力的大手,有着天壤之别。
感受着长辈手心的温热,沐春再也忍不住,直接跪倒在老爷子身前,落泪抬头,“太上皇,您怎么....老成这样了?”
见他真情流露,老爷子也带着几分唏嘘,“傻小子,谁能不老啊?咱都黄土埋到眼睛的人了,擎等着进棺材的老货啦!”
“臣....”沐春哽咽,胸中千言万语一点都说不出来,只是低着头,嘴里发出呜咽,“呜呜.....”
“不哭不哭!等咱死那天你再哭!”老爷子的大手,缓缓抚摸沐春的头发,看着他的侧脸,“你爹最后一次见咱,走的时候也是这么嚎啕大哭。你们爷俩,长的真像啊!”
第141章
管理(1)阳光继续洒落,从温暖变得炙热。
红闭着眼睛的沐春从永安宫缓缓走出,临出门的一刻猛的回头,见到那个慈祥的老人,笑着对他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