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面前的这男子,正是大明黔国公,被老爷子御赐世代镇守云南的沐家第二代,沐春。“太上皇皇上宠爱之心,臣铭记五内无以为报!”沐春又站起身说道,“沐家的一切都是太上皇和皇上给的,臣愚钝至极,就只有这条命献给两位皇爷,不单是臣,沐家男丁....”
“你看,怎么越说越严重了,怎么就说到命上了!”朱允熥笑道,“你的心朕知道,在云南好生的做,平常呢多给朕来折子,该要东西你就要东西,该求恩典就求恩典,咱们都是一家人,你别学了那些外臣,跟朕兜兜转转的!”
的确,对于大明来说,沐家确实不是外人。
故去的沐英是老爷子和马皇后的养子,自小陪着朱标长大,俨然就是朱家的一员。而老爷子对沐英也是当成了亲儿子,活着镇守云南,这是大明朝头一份儿,死了之后追赠郡王赐葬在陵寝周围,配享太庙。
沐春的性格随了他的父亲,都是小心谨慎脚踏实地的人,这一次进京是就去年云南的战事,叙报有功之人的名单。
“为了报功专门进京,是怕兵部让你麾下的儿郎吃亏吧?”朱允熥继续笑道。
被点破了心事,沐春带着几分腼腆,“倒也不是那么回事,臣这次进京,还想请皇上多给云南一些耕牛。”说着,顿了顿,“去岁,开垦了十万顷的田地,一半授予官军家眷,一边授予山林中的蛮人。地是有了,可是耕牛.....还有各种铁器也是奇缺,另外还有请皇上派工部的人下去,引水灌田,另外还有官学的事,臣那边没多少秀才可以教书...”
朱允熥想想,“哦?你把蛮人和官军的家眷合居耕作?”
“是!”沐春说道,“山林中的蛮人一向桀骜不驯,但生性还是淳朴的,臣想着让他们和官军的家眷在一处,可以慢慢感化,在进过互相通婚,一二十年之后就都是老实巴交的老百姓了!”
“这个办法好!”朱允熥赞道,“汉蛮杂居相互影响,汉人可保持尚武之风,蛮人也能通晓礼仪之道,很好!”说着,想想,“耕牛和铁器朕让工部给你准备,可是教书的秀才吗?”
云南是边疆,边疆之地治理起来最难的地方其实并不是民生,而是教化。从沐春开始,云南就广泛推行官学,可历经了二十多年成效都不怎么好,学生很多但能教的人很少。
“你也知道,读书人金贵,宁可死在中原也不愿意去边疆!”朱允熥笑笑,“这事回头朕再想想办法!”
“不单是缺书生!”沐春开口,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臣还要和皇上要人!”
“要什么人?”朱允熥坐直身体,喝口茶道。
“百姓!”沐春道,“云南之所以蛮子总是作乱,还是人太少了。而且去岁一战,和缅国的边境线往前推了几百里。那些地方若不建城寨,没人耕作,再过几年怕又是要落入那些蛮子的手中!”
确实,有了地也有要人。中夏古代王朝不是没有开拓的时候,打下来的疆域为什么守不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人。光有军队是不行的,没百姓的军队就是浮萍。
“要人?”朱允熥苦笑道,“朕手里也没人啊!”
后世有句话,我们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此时大明对于各个藩国来说在人口上是庞然大物,户部的统计近乎七千万人口。可在朱允熥看来,这些人口还是太少了。
吕宋早就设里驻军,商船往来频繁,可发现那边的移民都是罪囚,民间百姓任凭官府嘴皮子说破,就是不去。
还有辽东,现在依旧是军事重镇,辽王几次三番上书,给点人吧,出门就遇着熊瞎子,给点人吧!可谁去呢?
百姓是这样的,日子越好越是没人愿意挪地方。
话说回来,若是日子能过得好,谁愿意撇家舍业远离故乡呢。就好比后世的北上南下,都是为了生活没办法罢了。
“倒也不是没有!”朱允熥想想,“最近礼部正在筹备赦免天下贱籍的事儿,到时候看看,那些贱籍之人是否愿意去云南开荒。”
说着,朱允熥觉得似乎这是一个很可行的办法。
那些贱籍的百姓免除贱籍之后,在当地也一样备受歧视,没有立足之地。那干脆人挪活,让他们或是北上辽东,或是去云南,这倒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不管何人,只要是人臣这边都要!”沐春大喜。
“你倒是不挑!”朱允熥笑笑,随口道,“朱高煦在云南如何?”
“这个......”沐春突然迟疑起来,想了好久才缓缓开口,“回皇上,四王爷家的二爷,在云南.....太不像话了!”
朱允熥看看他,“给你找麻烦了!”
“那倒没有,可是.....”沐春诉苦,“他杀人太厉害了!”说着,干脆打开话匣子,“跟着他那几千兵马,都是死囚,听说还有在军中犯了死罪的亡命徒!”
在军中犯死罪,那定是私下干了杀良冒功,或者抢夺百姓糟蹋妇女之类的大罪。这类人打仗是不怕死,但也真难管。
“自从他们到了云南就没消停过,整日化整为零去缅国那边打草谷!”沐春继续说道,“有商人说,二爷手下的人是见人就杀,见寨子就烧.....”
说到此处,他抬头道,“皇上,这事,他不好看也不好说啊。他可是皇孙,见人就杀那不是损了我大明的名声吗?再者,万一引得那些蛮人同仇敌忾,边疆战火再起,到时候朝廷又要发大军.....”
“臣问过他一回,啥时候杀够。你猜他怎么说?他说什么时候怒江的水是红的了,什么时候缅人一个都见不着了,那就收刀!”
说着,有些愤慨道,“臣说深了,他还.....”
“还怎样?”朱允熥皱眉道。
沐春低头,“二爷说,皇上对他说过,不管他能打下多大的地盘,都封给他当封地,他让臣少管闲事!”
“熊孩子!”朱允熥心中骂道。
这时,王八耻忽然从外边进来。
“万岁爷,太上皇那边知道黔国公进宫了,打发人来叫呢!”
第136章
你真清高(1)紫禁城午门外,何广义李景隆两人打着哈欠下了马车。
守门的侍卫领班也是个淮西勋贵二代,名曹宝生,是洪武五年在阿鲁浑河战死的宣宁侯,追赠安国公曹良臣的小儿子。他的大哥名曹泰,早先曾是蓝玉的帐下先锋,现五军都督府记名总兵,挂着虚职。
“二位昨晚上干什么去了?眼眶子都青了。”因都是勋贵子弟,自小都认识的,所以曹宝生跟李景隆说话就比较随意,笑道,“这模样去面圣,可是有点不庄重!”
“啊!”李景隆又打个哈欠,笑道,“你以为谁都跟你似的没心没肺,沾枕头就着?”说着,笑道,“就是没睡好,一会擦把脸就结了!”
“你这是贵人事多!”曹宝生笑笑,“估摸着我跟你一样也位高权重的,我他妈也睡不着!”
“我踢死你!”李景隆笑骂一声,“小曹,叫几个兄弟过来帮忙,把马车里那几口箱子抬进去。”
“得嘞!”曹宝生答应一声,回头对侍卫值班房喊道,“哥几个出来搭把手嘞!”说着,看看被李家亲兵们抬下来的大箱子,“嗨,今儿还邪了,我们这抬一早上箱子了!”
“嗯?”李景隆顿时不困了,“你们抬了箱子?”
“啊!”曹宝生笑道,“天刚亮宫门都没开呢,燕王世子就要进宫面圣,还带了五口大箱子。嗨,那叫他妈的一个沉啊!好家伙,兄弟们赶上扛大包的力巴了,都他妈累够呛!”
闻言,李景隆与何广义对视一眼。
他俩聪明,人家那位也不傻,比他们哥俩动作还快。
随后,他俩在前一群侍卫抬着两口大箱子,晃晃悠悠的进了午门,沿朝乾清宫走去。
从午门到乾清宫也就八百米,过了三大殿,然后进端门。
端门前还有一队侍卫,这些是内班侍卫,外班那些侍卫到这就进不去了,只能把箱子放下,换成内班的侍卫上来帮手。
“哥几个辛苦,拿着喝茶!”李景隆袖子一抖,一卷银票顺出去塞到曹宝生的手里,“顶新的大明皇家钱庄新票子!”
“要么说你人缘好呢,这份手面就比旁人阔绰!”曹宝生笑笑,随手把银票扔给身后的兄弟,“弟兄们,走了!”
曹宝生这个勋贵二代虽和李景隆比不了,但这点钱是不放在眼里的。转手给了手下兄弟,那就是借花献佛,也落个好名声。
端门的侍卫领班也是勋贵子弟,太原郡侯的孙子王恪。
都不用李景隆说话,直接笑着吩咐手下,“哥几个,赶紧搭把手抬进去!”
李景隆奇道,“不检查?”
端门是进乾清宫的最后一道门,不管任何人到这,带任何东西都要仔细检查。
王恪笑道,“检查什么呀,里面装的什么卑职都知道了!”说着,挤眉弄眼道,“半个时辰前燕王世子带好几个大箱子进来,跟您二位带的一模一样!”
~
“臣也不知为何倭人使节找到臣门上,不由分说留了这些东西!”朱高炽显然也没睡好,白胖脸上顶着俩黑眼圈,看着跟熊猫似的,“臣昨夜思来想去,还是请万岁爷圣裁!”
几口箱子一字排开,一口箱子微微掀开的盖子里金光灿灿。
“山名家跟大明的条约你签的,他不找你找谁?”朱允熥背着手,在几口箱子旁边走动,“他们这是有求于你啊!”
“他们是有求于大明,所以才给臣送钱!”朱高炽低声道,“这些倭人狼子野心!”
“哦?说说看,怎么狼子野心了!”朱允熥伸手进箱子里,抓起一把珍珠,然后松手滑落,圆润饱满的珍珠光泽柔和,每一颗都是一样大小,虽说比不上辽东的东珠,但也不逞多让。
“刚来京师就抬着重礼招摇过市,是唯恐天下人不知吗?贿赂朝廷重臣帮他们说话,更是离间我大明君臣。”朱高炽开口道,“这份厚礼烫手,不管谁收了,都又交通外邦的嫌疑,也必将被言官弹劾,又被皇上厌弃。届时我大明朝纲纷乱不止,他们东瀛也算出了口恶气!”
要么说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没一个好相与的。
朱高炽三言两语就把倭人藏在内心之中的小心给戳破了,东瀛倭人看似执拗,实则做事从来都是走一步看三步,谋划得长远着呢。
这一点朱允熥最有发言权,后世九一八之前,小矬子把他家乡那三个省,那个村有水井那个屯有煤矿都摸得一清二楚。后来两国破冰之后,进行正常贸易往来,人家跟你买东西的时候,拿着以前的记录专挑好的买。
几百年的红松木,药材,矿产,野生动物...
恨他是恨他,但同时也得佩服他们这股劲儿。他们能算计到骨子里,还表面上对你点头哈腰,看起来大智若愚,最是心里揣着明白装糊涂。
这种人可比咋咋呼呼的可怕多了!
“东瀛的事,朝中许多大臣还不知道!”朱高炽又接着开口道,“他们派遣使节前来,闹得沸沸扬扬,到时候言官们.....”
“是啊!”朱允熥笑道,“怕是这几日,御史们翰林院的清流们,就要跑到朕的面前打官司,说什么谋图藩国非大国所为!”
中夏人有时候就是太爱面子太固执了,也太习惯于以德报怨了。
这时,王八耻站在门口低声道,“万岁爷,曹国公何指挥两位来了,在外面候着!”说着,顿了顿,“也都带着箱子,奴婢瞧他们,好似昨晚上没睡好!”
“进来吧!”朱允熥说了一句,回身在靠窗的罗汉床上坐下。
~
“臣等叩见皇上!”
两人进来先行礼再起身,李景隆率先开口道,“皇上,这是倭人使节昨晚上给臣送的礼物。那倭人使节一见臣就让臣在皇上面前,帮他们足利幕府说好话,不但给了这一箱重礼,额外还送了两名女子。”
“也给臣送了!”何广义说了一声,悄然站在一边,跟李景隆还有朱高炽都拉开了一些距离。
“朕不是说过吗,给你们就收着!”朱允熥端起茶盏喝了一口笑道。
“臣实不敢!”李景隆躬身道,“昨晚上臣惶恐得一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说着,李景隆抬头,努力让朱允熥看清他没睡好,带着憔悴的脸,“臣乃大明之臣,食万岁爷的俸禄,一切都是万岁爷给的,怎能收外邦的礼物帮他们说话,那不是吃里扒外吗?”
“你昨晚没睡好?你他妈干啥了心里不清楚吗?你是没睡足!”何广义心中暗骂道,“早上我要是不急到快踹你家大门了,你还抱着小娘们睡呢!”
朱允熥开口道,“倭人使节前来为的何事,你们也都清楚。人呢朕不见,具体怎么跟他谈,你们做主!”说着,看看朱高炽,“山名家那边?”
“臣马上给他们去信,就说足利幕府的诚意让朝堂上对是否支持山名家产生动摇!”朱高炽马上说道,“让他们也派人来谈!”
“真他妈坏!”
何广义李景隆心中同时暗骂,“我们是准备把足利幕府的使者攥出团粉来,你却想着吃他们两头!”
第137章
你真清高(2)但是李景隆何广义都想不到,更坏的还在这边。
“皇上,倭人使节的重礼,臣以为不当收!”朱高炽开口道,“臣这几箱子礼物都献与国库,若是后面倭人再送,一并如此!”
“你......”李景隆何广义忍不住对视一眼,心中同时道,“真他妈的清高啊!”
这可是一条光明正大的财路,他朱高炽一句话就给大家都断了。
其实他俩也不是真的就指望这些东西,而是这话由朱高炽说出来,他俩就落了下乘。再者说,这都是皇上已然准许的事了,你装什么清高呢?
你要真清高,你私下里说不行吗?
“为何啊?”朱允熥也微感诧异,笑着问道。
“诚如曹国公所说,臣等都是大明之臣,食君俸禄收外邦之礼委实有些不妥!”朱高炽正色道,“再者,臣心中还有一言不吐不快!”
“你说!”朱允熥看了李景隆二人一眼。
朱高炽深吸一口气,“收外邦之礼也是纳贿,贿国之罪也。皇上登基以来整顿吏治,建廉政院清理天下和朝堂上奢靡之风。既如此,就不该让臣子们接受外邦之贿,毕竟此乃不义之财!”
随即,他顿了顿,“凡事不可因小而为,不然便因小失大。皇上乃大明天子,更不能纵容臣子行此不正之风!”
瞬间,何广义李景隆再次对视,然后异口同声道,“臣等也正有此意,此不义之财非人臣能取也!”
李景隆又开口道,“皇上,您在宫中削减用度,日子过得臣都不忍心看。臣看这些东西,就臣充入内库,供皇家花销如何?”
朱允熥看看朱高炽,目光落在后者宽厚的肩膀上。
他站起身缓缓走到朱高炽身旁,轻拍对方的肩膀,“你说得对,这事是朕思虑不周,不该随意妄为!”
朱高炽的话说的虽然含蓄,但却是在骂他呢。
你不许天下官员贪污,却纵容心腹的臣子收取东瀛的礼物,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你这个昏君!
“皇上言重了!”
朱允熥又拍拍对方的肩膀,笑道,“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朕又不是圣人,自然会犯错。朕说好,是因为你有勇气当面坦诚朕的过失,而不是一味的说好话。”说着,笑笑,“这比很多官员做官面文章,不痛不痒的说些片汤话,要好得多,也重要得多!”
“就凭你这份心,这份担当,就该嘉奖!”说着,朱允熥思索片刻笑道,“你是世子,按大明会典世子于亲王同例,赏五爪金龙纹服一件。”
“臣不敢!”朱高炽大惊。
虽说当初老爷子定下的太子亲王还有世子都可以穿五爪金龙纹服,可那是开国的时候,如今大明建国三十多年,天家兄弟之中骨肉亲情渐淡而君臣登基日森,谁都小心翼翼不敢僭越,这五爪金龙的纹服,只能压箱子底下,谁还敢乱穿?就算是穿,也是在自家王府里,谁敢传出来招摇过市?
“以示嘉许之意!”朱允熥笑道,“你现在是燕王世子,日后就是大明的王大臣,朕身边的帮手,朕要的就是你这份查缺补漏,直言劝诫之心!”
朱高炽沉思片刻,“如此,臣只能惭愧受领,谢皇上隆恩!”
“至于这些东西吗?”朱允熥又看看那几口箱子,“国库也好朕的内库也罢,就不要了!”说着,话锋一转,“最近三叉河那边的宝船厂又跟户部要钱,张紞跟朕打了几次官司了,这些东西就送往船厂用来造船,虽说杯水车薪但也聊胜于无。日后倭使再送,一并送往船厂!”
“高!”李景隆忽然竖起大拇指笑道,“用倭人的钱造船,日后运兵送往东瀛。高,实在是高!”
“臣还有一言!”朱高炽又开口道。
“但说无妨!”朱允熥心情大好,笑道。
朱高炽犹豫片刻,“臣以为如今大明的船已经尽够用了,造船耗费太大,臣听闻户部已把应天府的宝船上,松江船厂,福州船厂等几处,当成了无底洞。每年撒出去的银子,都够养活十几万的兵马。更别说还要下令给地,砍伐那些深山老林之中的百年树木,臣听闻造船厂只要杉木,其他木材一概....”
“此事朕自有计较!”朱允熥直接打断对方。
这些事,对于朱高炽他们这些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人来说,有些难以理解。
船只有造出来才能知道适不适合远洋,而造船的工艺更是在不断制造当中进步。如今大明的水军也只能在周边东南亚这一代转悠,再往一点就力有不逮。
不是缺海航的路线,也不是缺人,而是真的缺船。
而且造船的过程中不断有问题涌现,原材料上的,构造上的,每一样都让人头疼。但再头疼也是值得的,老爷子时代定下的禁海一事,在目前看来已是一纸空文,各地海关每年的税收让人瞠目解释,开海已迫在眉睫。
届时,船只的需求量将更大。
而且若现在不大好底子,将来如何能面对即将到来的大航海和大移民时代。
其实工艺上大明是不缺的,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时,大明的技术领先全世界。可到最后就是因为一些官员们,认为出海徒劳无用,造船的工艺还有海图全部束之高阁,使得大明航海百年之功毁于一旦。
“不是朕乾纲独断!”朱允熥开口道,“造船是真正的国之利器,等哪日得闲了,朕带你去城外的宝船厂看看你就明白了!”
面对皇帝的固执,朱高炽心中就算有一万个说辞,也只能藏在心里。
说来也巧,就这时王八耻在外说道,“皇上,工部侍郎练子宁求见!”
“让他进来!”
~~
练子宁主管造币和造船两项重任,是公认的下一位工部尚书首选。
“臣叩见....”
“知道朕不耐烦这些大规矩,还要磕头?”朱允熥笑道,“爱卿见朕何事?”
练子宁拱手道,“回皇上,三叉河包船厂奉旨督建的文天祥号,岳武穆号的龙骨除了些差错!”
文天祥岳武穆对于中夏人的意义不言而喻,用他们的名讳命名的站战舰是何等的重要,也是不言而喻。
这两艘都是三层夹板,长五十二米宽十四米,载兵七百人的巨型战舰。这种战舰跟长达一百五十多米,宽六十米,九桅杆载数千人的宝船比不了。宝船是庞然大物,可宝船的制造要求没有战舰那么高,海上的作用也不一样。
文天祥号,岳武穆号如果放在后世,那就是三级风帆战列舰的级别,这种专门用作作战的战舰,还是宝船厂第一次建。倘若建成,全舰配重形火炮七十四门,俨然就是这时代海上的巨无霸。
“问题出在哪?”朱允熥问道。
练子宁说道,“据造船厂奏报,是木料不行。若继续建下去,战船的累部将承受不住三层甲板,还有七十四门火炮的重量。”说着,顿了顿,小心的继续道,“船厂的杉木已供应不上......”
朱允熥叹息一声,看看朱高炽,“刚才还说改日有时间朕带你去你看看,看来真是择日不如撞日。”说着,对外说道,“准备一下,朕去宝船厂看看!”
第138章
船厂(1)朱允熥出宫一向是轻车简从,以快为目的,能骑马绝不做轿,更不带那么多人。
是以共有一班侍卫二十人,外加何广义李景隆,还有前头开路的锦衣卫便装出宫。但这马队之中,还夹杂着一辆马车。
不用说,坐马车的自然是朱高炽了,他倒是会骑马,可是为了他好,也是为了马好,还是让他乘坐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