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这是他不喜欢李至刚的地方,他的内心深处太冷漠了,一切都是利益为前提。“你在北边的差事办的不错!”朱允熥终于回头,随意的坐下,把温热的暖炉捧在手中,“北地的士绅让你折腾一通,户部的黄册上就多出了两成的土地,而且狠狠的刹住这股帮别人挂田免税的歪风邪气,有功!”
朱允熥的赞赏,让李至刚的心头顿时火热。
说来也奇怪,他为官并不贪腐,甚至也不大重享受,但就是对皇帝的夸奖欲罢不能。
“若是再给臣一些时间,那些士绅们怎么吃进去的,臣就让他们怎么吐出来!”李至刚开口道,“臣其实私下里算了算,光是那些大地主们挂在士绅身上,历年没有缴纳的赋税,都是一笔天文数字!”
“他们把田挂在士绅身上本就是触犯国法,就这么把田地如实的报上来便宜了他们!应该追究他们的罪责,不但让他们补足历年的赋税,还要加上罚息!”
“狠!”
朱允熥心中暗道,李至刚比他这个皇帝还狠!
皇帝不过是让士绅阶层不能再继续仗着特权,帮别人免税。他李至刚却是要直接抄人家的家,罚人家的钱。
听着是解气,但朱允熥不能这么搞,现阶段也不敢这么搞。
那等于不但得罪了士绅阶层,连地主阶层都给得罪了。段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呀!
“是有轻重缓急!”朱允熥翘着二郎腿,“一步步的来!”说着,又道,“你且歇息一些时日,然后去南方各省继续查!”
说道此处,忽然笑道,“你本就是江南一系的官员,应该知道真正难的,还在后头!”
“其实单就追查挂田偷税的事倒也不难!”李至刚正色道,“毕竟国有国法,士绅也好官员也罢,面对事实他们无法抵赖,也只能认了。而就目前为止,在皇上尚未下令革除他们的特权之前,他们都不会那么不识时务的闹腾!”
“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既要革了他们的特权,又要他们缴粮纳税!”李至刚又道,“乱子必然有,但臣再说句不好听的,无非是臣等豁出去名声不要了,无非是杀一群不听话的人而已。难不成,他们还敢造反?”
忽然,朱允熥猛的察觉到,今天的李至刚有些不对。
他奏报的话,似乎重心并未放在即将推广的新政上,而是有意引着朱允熥的思路,跟他走。
若是在以前,这厮依然是要邀功的!
“你到底想说什么?”朱允熥放下暖炉,正色问道。
“如此,臣就直言!”李至刚眼底,有精光闪烁,“臣在北地各省,发现了一桩我大明朝大大的弊端,若不现在就开始着手,只怕将来积重难返!”
第一百二十六章
自然法则(2)“这里没外人,爱卿但说无妨!”
朱允熥一声爱卿,李至刚顿时有些眉飞色舞。
但还是硬生生的控制住了,脸上露出忧国忧民之色。
“虽说朝廷还没有直接下诏,但其实北方各地摊丁入亩的推广比南方各省要早!”李至刚继续张口道,“想来,已历经数年!而且这次臣去北方也仔细的查看一番,确实颇有成效!”
“北方各省人口不多,取消丁税有利于繁衍人口,百姓们敢生孩子了,生下来也不必隐藏在大户人家的名下。而收田税,又充实了官府的府库,更利于官府对田亩数目的普查,赋税等事一目了然!”
“这项德政别说是中小农户,就是士绅大地主都是乐见其成!但,问题出就出在缴纳田税一事上!”
朱允熥听着,不住点头。
在李至刚说话的间隙,对外边站立的王八耻说道,“给李爱卿换一碗热茶来!”随即,笑着对李至刚又道,“不急,慢点说!先喝口茶,说完了陪朕一块用膳!”
顿时,李至刚心头狂跳。
陪皇上吃饭,那是李景隆徐辉祖朱高炽等人才有的待遇,即便是寻常六部尚书都求而不得。
“我现在是真的简在帝心了!”李至刚心中一片狂热,喜不自胜。
“爱卿有没有喜欢吃的菜,朕让御膳房准备?”朱允熥又是笑道。
再次喜从天降,李至刚直接欢喜得呆住了。
跟皇上吃饭,皇上还让他点菜?
“嗯,这样吧!”朱允熥继续笑道,“让你说,恐怕你也不会说实话!今日天寒,朕让御膳房添一道胡椒猪肚鸡,咱们吃点热乎的!”
“皇上对臣恩深意重,臣没齿难忘!”李至刚起身行礼,“臣何德何能,蒙皇上如此垂青?臣....惭愧!”
“起来起来!”朱允熥虚扶,“你呀,踏踏实实的吃!想什么说什么,朕既然用你,就是信得过你!”说着,笑道,“你接着说,为何田税有弊端呢?”
“历来百姓纳税都是粮棉麻丝等物!”李至刚哽咽几下,开口道,“可朝廷定下的田税,却是一亩地一块银元。”
说着,他摊手道,“钱不多,但问题的关键是,农人百姓手里没有钱呀!”
顿时,朱允熥的表情凝重起来。
李至刚说的对,农民的手里哪来的钱?
此时还是小农经济,农民之家自给自足,多是以物易物。鸡蛋换盐,织布换铁器,粮食除了皇粮之外自己还要吃呢!
而已现在的农业条件和生产力来看,亩产也就是一般般,能产三四石的就是好田了,乃是得是鱼米之乡的好田。
假设就算人人家里都有这样的好田,但仔细算来也就只够填饱肚子。这年月的人因为肚子里没油水,都格外能吃,全是大肚汉。
五口之家,三个壮劳力,且不算妇孺,光是这三个壮劳力,一人一天起码两三斤粮食。
如此算下来,一个人一年就差不多一千斤,三个壮劳力就是差不多快三千斤。
就算家有十亩地,能敞开肚皮随便吃吗?壮劳力吃了妇孺吃不吃?要不要缴纳皇粮?要不要留点余粮?
而且,谁家能有十亩好地?
哪怕是地多的,家里有好几十亩。可额外的支出也多,农忙时要雇人手,家里还有大牲口吃的比人还多。
所以说百姓的日子哪怕再好,也就是紧巴巴!
粮食对他们来说就是钱,但不等于朝廷要的钱。
“地方官员往往为了省事更为了政绩,不要粮只要钱。而农民手里没钱,要缴税只能把粮买了换钱!”李至刚说着,表情忽然变得阴狠起来,“问题又来了,卖给谁?”
“各州府都有官仓,丰年高价收灾年低价卖!”李至刚又道,“说到这,臣不得不再说说官仓!”
他所说的是常平仓制度,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大明朝,乃至后来的大清。就是以国家行为,来避免饥荒。其中在北宋时候,被王安石改动了一下,叫青苗法。而后至清朝,太平天国起义使得大清千疮百孔,常平仓再不符其实,只虚有其名。
朱允熥点头,“你说,朕听着!”
“官仓是我大明的根本,但臣看来,最不靠得住的就是官仓!”李至刚大声道,“账面上,各州府的常平仓都是足额足数的。可只要放手去查,就没有不缺斤少两的!”
“监守自盗是常态,要真是清廉如水,反而是怪事!”李至刚继续道,“而且国家承平日久,连年所收的粮食从新粮变成了旧粮,即便是没人监守自盗,光是这合法合规的损耗,就是个天文数字!”
“再者,百姓卖粮给官仓。官仓一项是大斗进小斗出,一斤的粮最多给你七两的价钱,还常常故意以好充次,欺压百姓!”
“为了缴税,农人百姓没办法,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但即便如此,卖粮的钱也落不到他们的口袋。条子一转手,还是给了官府交税。”
“如此一来,官府落下粮也落下了钱,农人这一年...白忙了!赶上老天爷风调雨顺,能混个肚儿圆。一旦天灾,就要靠朝廷赈济!”
说到此处,李至刚越发的精神十足,但也不免有些口干舌燥。
端起茶碗喝了半口,润润喉继续道,“这是官仓的弊端,臣再说另一边。农人不卖给官仓,卖给粮商.....”说着,他顿了顿,“方才说官仓的时候,臣遗漏了一条。臣在北方各省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有的官府根本不许农人把粮食卖给粮商!”
朱允熥的脸色越发的阴冷起来。
官府不让粮商买不让农人卖,无非就是为了一条,垄断!
皇帝脸色越是不好,李至刚心中越是兴奋。
他继续开口,“卖给粮商其实也好不到哪去,无奸不商!朝廷的法度是丰年高价收,但丰年粮食多,农人要用钱,那些奸商们就坐地压价,而到了灾年他一定是囤积居奇坐地起价!”
“但相比于官仓,粮商更好管,也更好查!”
“其实公允的说,经商正是如此,都是低价收高价卖,粮商虽不好,但谷米关系民生,全资商人贩运流通,源源接济!”
“而且,通过商人的手,在大面上看粮价的波动不免受年份的影响,但毕竟朝廷可以掌控。“
“说到这,容臣在额外都说一句。其实不管粮食的市价如何,农民的日子都是苦哈哈。虽无情,但却是事实。在臣看来,依赖官仓还不如卖给粮商,起码秤不做假!”
朱允熥细长的手指敲打桌面,心中不住思量,“你接着说!”
李至刚好似浑然不知疲惫一样,继续道,“官仓之弊还有一处,那就是人事太过臃肿,行事太过刻板!”
“按大明律,一旦地方有灾,官仓必须放粮。但谁来放?谁下令来放?始终扯不清楚!地方官报给中枢,中枢在报给皇上,然后在下旨,如此以来,拖延之下,小灾变成大灾!”
“再者,官仓储备于城中。一旦乡野有灾,谁敢让灾民进城?那些偏远地方的农人百姓,跋山涉水来官仓买低价粮?且不说他们手里有没有钱,他们有力气走到城里吗?”
李至刚看似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话,其实却表达得格外清楚。
那就是现在的粮食储备制度,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经济形势。
这才是他要表达的核心内容,至于他所说的农人百姓即便种了一辈子地,手里也是没有钱。即便粮价上天,他们依然要贱卖粮食,其实他半点不关心。
从古至今,似乎也没人真正的关心。
第一百二十七
我要升官(1)任何一位杰出的帝王,都需要成长。
譬如清世宗雍老四,在当皇帝之前,他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子,从十几岁开始就在各部办差行走,知晓帝国的弊病。
再如原时空的永乐大帝,十几岁就藩封地,上马领军下马治民。在他赫赫武功的背后,是纯熟的治国手腕。哪怕不论武功,但就治国和权谋而言,建文都弱得像只菜鸡。
好似秦淮河刚准备出台的雏儿!
而朱允熥呢,即便是有着先前几年系统的学习帝国政务的经验,权谋不差,手腕够狠。但毕竟没有基层实践的经验。说好听点,他能筹划大局。
说不好听,他现阶段就是个键盘侠,顶多是个三观不歪的键盘侠。
再者,作为皇帝他也不可能掌握帝国的各个层面。
现在不是信息社会,统治结构更是不同,所有的一切都要人报上来才能知晓,这就取决于下面的人报不报。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从底层一路杀上来的老爷子,也不能面面俱到,而且有时候还深感无力。
“你说得好,提醒了朕。各地仓粮亏空,远甚各地官府钱粮亏空!而且,各地州府都是一笔糊涂账。”朱允熥揉揉太阳穴,“官吏巧借收粮之名,中饱私囊。或者干脆又胆大包天的,直接把旧粮当成新粮充数,然后转手就把新粮给卖了!”
说着,朱允熥叹口气,“朕早就想着手处理,只是一时间没有腾出手,你也知道事情要一步步的来,再说....”
说到此处,朱允熥看了一眼李至刚,“也没有合适的人手!难呀!”
“这不现成的大活人在这吗?”
李至刚心中无声呐喊,“我不怕得罪人,我不怕事难办,我就喜欢这种把人踩在脚下仲裁天下的感觉!”
他不但要对士绅阶层开炮,对大地主开炮,对士大夫开炮。
还要对天下的贪官污吏开炮!对所有的潜规则开炮!
“臣刚开始在北地办差时,想的是忠君之命!”李至刚仔细的组织着措辞,缓缓说道,“但越是了解地方上的内幕,越是觉得皇上的新政,高瞻远瞩!”
朱允熥脸上一红,端起茶杯。
“新政一旦实行,中下层农人百姓势必拍手称快,人心振奋!”李至刚晃着脑袋,继续说道,“革了士绅的特权,不但让朝廷把钱粮大权直接抓在手里,且能给国库开源之外。还可以直接权下于乡!”
“这人还真是...单用来做酷吏可惜了!”朱允熥心中暗道。
新政的想法不是一天两天的,但满朝大臣之中,能领会最后一句权下于乡而令于民的,寥寥无几。
“历朝历代之败坏,完全归咎于上层,略有偏颇!”李至刚看了下朱允熥的神色,继续说道,“在臣看来,最大的缘由乃是上层失去了对基层的掌控,做不到有效的动员和管控,才是根由。”
“下面抓得紧,即便是上层有些疏忽,也能延缓。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即便天下有乱子也不怕。可下面要是烂了,上面再怎么想挽回,都难于登天!因为上,乃出于下,没了下层,上面就是无根之萍!”
朱允熥又端起茶碗,只是听不说话。
但他对李至刚的话,深表认同。就拿原时空的大明朝来说,是没钱吗?是没粮吗?是上面不着急昏招跌出吗?
是下面什么都有,但只能空着急,什么都筹措不起来。落到最后,无可奈何的一根绳!
见皇帝不说话,李至刚有些急了。
“皇上天资远超历代君王,更有励精图治之心!臣食大明之禄,受皇上之隆恩。虽不才,但也有辅佐皇上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之心!”李至刚干脆把话说开了,“而且,臣之所以提出官仓的弊端,也正是觉得,革除此项弊端可以和新政相辅相成!”
“假以时日,我大明一无士绅之忧,二无仓储之患,那将是何等的煌煌盛世呀!”
“爱卿之言,朕心甚慰!”朱允熥叹气道,“尤其是你那句有青史留名之心,足慰朕心!”随后,有叹气揉着太阳穴,“若人人都如你这般,朕哪里还会这么累?”
说着,又是长叹,“大明的隐患,有些人不是看不到,而是不愿意说。他们都想着缝缝补补凑凑活活粉饰太平,哪里如你这样,一针见血!”
“我扎死他们!”
李至刚心中大喊。
但面上却显得异常痛心疾首,“臣在北地,见官仓之隐患,实在是触目惊心!他们是在挖我大明朝的根呀!”
“既然爱卿你看到了,那就跟朕说说,该怎么做?”朱允熥忽然换了个姿势,开口问道。
闻言,李至刚心中一喜,但面上却做出深思状。
“首先,要加强监督!”李至刚慢慢开口道,“各地州府的常平仓都由州府官员兼管。在臣看来,地方官手中的事太多,难免有些顾不过来,所以让下面的小吏有了可乘之机!”
朱允熥微微皱眉,“他们也未必不是不知道!而是装不知道!”说着,冷笑道,“朕不用让人查都能明白,他们想的是一出事就推给下面人,但分润仓粮亏空的钱,可是丝毫不手软!”
“皇上明鉴万里,洞察人心,臣五体投地!”李至刚马上送上马屁。
“你继续说!”这种马屁,朱允熥早就免疫了。
“所以把管理常平仓的权利,从地方官的手里剥离开来,由户部直接管辖!”李至刚说着,眼底露出一丝狰狞,“或者,干脆设置粮道衙门,由皇上您直管!”
“唔!”朱允熥皱眉道,“如此一来,不是又要增加官职吗?”
“可由各地的巡查御史担任!”李至刚说道,“御史直接由皇上选派!”
“这厮真他妈坏!”朱允熥心中暗道。
所谓的巡查御史不是常设官职,都是每年由中央派遣至地方突击检查,看看有没有贪污纳贿,有没有徇私枉法,有没有冤假错案。
初心是好的,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面子上的事。上面的人下来,下面的人坐坐样子,吃吃喝喝一番皆大欢喜。
巡查御史顾名思义就是巡查,看到的事回来报告,吃力不讨好还极其得罪人。但不愿得罪人的前提是,手中没权。
一旦巡查御史成为常设官职,手里有了权柄的话,地方上定然鸡飞狗跳。
“其次,明令奖惩!”李至刚又道,“巡查御史两年一任,在任期间账目清楚,仓粮没有亏空,没有出现欺压百姓之事,奖!”说着,他顿了顿,“至于如何奖,还要皇上您做主!”
“那罚呢?”朱允熥马上问道。
“臣以为,以贪污罪论处!”李至刚顿时杀气腾腾,“粮乃国家命脉,关乎天下百姓民生之物,何等至关重大?凡夸空百石以上者,斩监候不可赦免!”
“这厮不但狠,还会来事!”
朱允熥闻言心中暗道,“奖是自己这个皇帝的恩,惩是他这个臣子出的主意。为了升官掌权,他真是豁出去了!”
第一百二十八章
我要升官(2)“有御史直接管理,直接奏报于皇上,下面的人就不敢小斗当大斗,更不敢以次充好!”李至刚继续道,“如此,既不让农人百姓吃亏,又能杜绝亏空贪腐!”
“爱卿言之有理,继续说!”朱允熥说着,瞥了外头一眼,“都是木头吗?没见李爱卿的茶都凉了,赶紧换热的来!”说着,又道,“说了这么久爱卿饿了吧?”
眼看大总管王八耻亲自端着热茶进来,李至刚激动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
下一秒,又瞬间如遭雷击。
就见朱允熥从盘子中拿了一块桃酥,一掰两块,“来,爱卿先垫吧一点!”说着,笑道,“给你吃这边大的!”
“臣......”一时间,李至刚眼眶子通红。
“为官二十多载,今天才算是知晓个中滋味!”他心中暗道,“皇上竟然亲手给我掰了块点心?”
朱允熥咬了一口桃酥,用茶水送下去,“爱卿接着说!”
“为了杜绝常平仓的种种弊病,臣以为还应把常平仓和各地的军仓联合起来!”李志刚咬牙开口,“常平仓以前都是用于民,现在可以用于军!”
“凡一年以上积粮,待新粮入库之后,马上充做军粮发往边镇各地!”李至刚咬牙切齿,“官仓的仓粮亏空都是倒卖和截留,之所以敢这么干,就是因为对不上数!可发给大头兵的吃的,谁敢对不上?谁敢以次充好?谁敢用发霉的粮食糊弄?”
“妙!”
朱允熥真想拍手叫好。
官仓中的陈粮发往军中,不但是物尽其用省得那些粮食发霉变质。更能给朝廷,节省一大批开支。
更重要的事,这样的改革直接和朱允熥推行的军务改革对应上了。裁撤了军中的老弱之后,下一步就是取消军户制度,卫所的屯田大大缩减。
那些多出来的田地,直接归属国家或是安置百姓,或是发卖都能充斥国库,一举多得。
“然后!”李至刚又道,“鼓励粮食商贸,准许商人南北贩运粮食!”说着,他顿了顿,“国家之官仓为养军救民之储,而百姓口中之食,当赖以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