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任何时代,后人都不能忘记前人的功劳。因为后人一切的安定繁荣,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乃至血肉之上。~
英烈祠正门前,驸马都稍荣国公梅殷,已带着八十名武学当中,精挑细选品学兼优之士,恭迎于此。
远远的见到皇帝的仪仗,梅殷率人单膝跪倒,“臣等恭迎皇上!”
“停!”
仪仗在英烈祠硕大辉煌的正门前停住。
正门一侧立着石碑,左侧上书唐太宗昔日之话,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
右侧则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皇上!”
邓平推开肩舆的侧门,侧身恭迎。
朱允熥没有第一时间下来,而是看着武学门前的石碑,若有所思。
“朕以前曾说过,英烈祠之香火,每逢佳节必派遣皇族子弟前来祭拜!”朱允熥缓缓说道,“文官落轿武官下马,难以表示尊荣!”
说着,站在石碑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声道,“万千英魂铸造今日之太平盛世,百万英烈方有今日之大明....从今以后,凡祭奠之日。皇帝亲至,亦要步行入内,以示尊荣。”
“自朕始,传于后世子孙,定为常例不得改之!”
“遵旨!”众臣大声回道。
而在群臣之中的朱高炽则是暗中撇嘴,“丫真他妈会收买人心!”
李景隆侍立在朱允熥身侧,闻言笑道,“皇上尊荣英烈之心,天地动容。三军将士闻之,定竭诚效命,以报君恩!”
朱允熥点头一笑。
此时,驸马梅殷上前,“臣叩见皇上!”
自从上一代信国公汤和故去之后,武学就由他掌管,其人文武双全,在他的管理之下,早些年在那些老军侯的教导下,颇有些土匪风气动辄闹着要屠城的武学,如今多了几分肃然正气。
朱允熥拉着六斤的手,“嗯,配朕进去!”
“是!”
就在朱允熥拉着六斤,踩上第一个台阶的时候。
数位白发伤残老兵,合力推开了英烈祠的大门。
“喔.....”六斤发出一声惊呼。
大门之后,是长长的长廊。
长廊由汉白玉堆砌而成,壁表之上满是活灵活现的彩绘。
走得近了,一张张如同真人的肖像映入眼帘。
故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黔宁王沐英,宁河王邓愈...
每张画像都是栩栩如生,在画像的的侧面还用小字写着他们的生卒年限,一生功绩.....
“那是父皇的外公,也就是你的太外公!”朱允熥指着常遇春的画像对六斤说道,“一会祭拜的时候,你要磕头!”
“儿臣知道了!”六斤说着,忽然回头看了看常升,然后用力点头。
瞬间常升心中一堵,但随即头颅高昂。
朱允熥的脚步很慢,仿佛怕惊扰了英灵。
所有人也都走得很慢,眼神定格在那些画像上不肯移动。
李景隆呆呆的看着墙上的李文忠画像,眼神晶莹。
坡脚的邓平望着宁河王邓愈,肩膀有些颤抖。
蓝春看蓝玉的画.....一直失神。
两侧连廊之中的画像看不到尽头,走过这些追封王爵的功臣,就是战死的追封国公的功臣。
死在叛军手中的胡大海,骂不绝口被陈友谅绞死的花云....
为救老爷子死在鄱阳湖大战的俞通海,被俘不屈绝食而死的廖永安。
战死在不刺川下的孙兴祖,血战洪都死于贼手的赵德胜.....
“父皇!”寂静之中,六斤忽然开口道,“为何这些功臣的肖像都画在石头上?”
“你仔细看,是画的吗?”朱允熥开口道。
六斤认真的看过去才发现,那些画像是先刻出来然后再染色的。
“画像有损坏的一天,宫殿也有焚毁的一天!”朱允熥又道,“而刻在石头上,才能海枯石烂,明白吗?”
“儿臣懂了!他们和我大明一样,日月常在,是吗?”六斤仰脸问道。
朱允熥没说话,摸摸儿子的头,继续前行。
再往前....没有画像了。
可是无边无际的连廊两侧,密密麻麻刻着的全是名字....
一将功成万骨枯!
历史上只有王侯将相能够留下画像,而其他人能留下名字,已是万幸。
刻在石头之上,即便将来真的有那么一天,大明亡了。
可是他们留下了名字,就算是人们遗忘了大明,也不会遗忘他们。
他们是大明,也是中国......
第193章
年前(3)英烈祠的香火,在武学硕大的广场上弥漫。
巍峨的供奉英烈骨灰的白塔,就在眼前。
代表着大明的日月星旗,迎风舒展猎猎有声。
八百六十二位武学生员,分成几个方阵,无声肃立。
他们之中有投笔从戎的落第秀才,有出身清白的良家子,有从基层中选拔出来的小兵,还有将门子弟。
全部身着红色为主配以紫青黄,共计四色的鸳鸯战袄,头戴铁盔,红缨飘扬。
“皇上驾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叩拜声中,朱允熥牵着六斤,缓缓走上高台。
他居高临下的环视,看到的是一张张热切中带着激动脸,一双双忠诚而又狂热的眼神。
更看到了一种难以描述的傲气....
“朕今日来看看你们!”朱允熥的声音慢慢响起,“看看我大明未来的参将,总兵乃至将军.....”
校场之上,骤然无声。
只有战旗,迎风摇摆。
但生员们的眼神更加狂热了,因为皇帝说他们是未来的总兵,未来的将军....
“武学乃朕当年所倡?尔等可知为何?”
朱允熥大声道,“因为有人说,天下太平了,要文治天下不能再养兵百万。可是朕说,古人云忘战必亡....我大明建于金戈铁马百战余生之上,焉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朕问你们,鞑子还在吗?”
八百余名武学生员齐声呐喊,“在!”
“在哪?”
“在漠北在漠南!”
“对,所谓的天下太平,只不过是他们在暂时的舔伤口!”朱允熥又大声道,“朕再问你们,大明的疆域....够吗?”
“不够!不够!”武学生员们陷入狂热,嘶吼。
朱允熥又大声喊道,“尔等可记得入学时宣誓的话?”
八百余名生员,近乎癫狂的呐喊,“凡日月所至之处,皆我大明疆土。凡寰宇所知之民,皆我中华臣仆!”
“大明虎贲鹰扬,以显天国之威。吾等帝国爪牙,当为陛下镇守四方!”
呐喊变成了嘶吼,每个人都竭尽全力从胸膛之中发出声音。
“吾种渊远留长,吾国泽被四方,吾军战无不胜,吾皇.....万寿无疆!”
“哈哈!”嘶吼声中,朱允熥大笑。
这些人....是他这个皇帝的资本,更是大明帝国的资本,也是大明百姓的资本。
是雄踞天下,永在世界之巅的资本。
而六斤则是双眼冒光,小拳头攥得紧紧的。
“这地方,比文华殿好多了!这些人,比夫子们顺眼多了!”
“我大明还有敌人,怎么办?”朱允熥又喊道。
“杀!”
“我大明的疆土还远远不够!”
“杀!”
~~
天地之间,杀声回荡。
朱允熥深吸一口气,“尔等能闻到,英烈祠中的香火气吗?”
“朕带着太子一路走来,看着我大明英烈功臣的肖像看着他们的名字,忆往昔精神激荡!”
“我大明从无到有,多少英烈马革裹尸?多少好儿郎,死于边野?”
“今日就在供奉我大明英烈的英烈祠旁,就在你们的武学当中,朕问你们。尔等可愿意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乃至....成为英烈祠中的一缕英魂吗?”
“生为大明臣,死为大明魂!”
“好!”朱允熥重重的说道,“这话朕记着!年关之前,尔等都要开赴边塞为国戍边.....”说着,他又威严的环视,“活下来...都给朕活下来!活下来做我大明的总兵,将军!让我大明独立于世!”
“若....若有人战死,朕...”朱允熥说着,再次一顿,提气道,“将在英烈祠亲祭英魂!”
“皇上有旨,授刀!”
~~
“过了年,武学的生员要多招!”
回宫途中,朱允熥对跟着肩舆边策马的梅殷低声说道。
后者沉思片刻,“是多多益善?”
“嗯!”朱允熥点头,“但也不能良莠不分!最好是良家子,战死的军兵子嗣!”说着,笑笑,“若是馆舍不够,你尽管跟茹瑺还有徐辉祖伸手要钱!还有,生员每个月的月钱要加倍,饮食要精心,兵器战马等物更是不能怠慢!火器铸造局的火枪火炮,尽可随意取用!”
“臣遵旨!”梅殷郑重的回道。
武学的生员们,待遇已经等同于军中千户了。
但是听皇上的意思,还是要好上加好。
至于皇帝的用意,他当然明白。
这些武学的生员就是皇上在军中的最忠诚的爪牙,正儿八经的天子门生。
跟梅殷说了几句之后,朱允熥放下车帘,靠着椅背闭目养神。
边上的六斤却忽然有些狗腿的凑过来,小眼睛提溜乱转,“父皇累了吧!儿子给您锤锤腿!”
说着,把朱允熥的腿抬起来,小拳头不轻不重的捶着。
“呵!”朱允熥一笑。
“父皇您今儿可真威风!”六斤小嘴巴巴的开始了。
“嗯,朕哪天不威风?”
“那些生员看着您的眼神都发亮!”
“嗯!”
“父皇父皇!”六斤笑嘻嘻的说道,“儿子能不能....?”
“嗯?”
“儿子能不能也来这读书呀?”六斤拽着朱允熥的袖子,撒娇晃荡,“文华殿的学士们太刻板了,天天都是圣人学问,古人云如何如何.....”
说着,爬到朱允熥身边,亲昵的靠着,“儿子想选几个伴读,他们这个不许那个不让的!要不您让儿子去武学读书吧?”
“你不是有武学课吗?”朱允熥刮了一下六斤的鼻子笑道。
“无非就是骑马射箭.....儿子到现在....都没摸过火枪!”六斤委屈道,“听说比火枪更厉害的是火炮!”说着,又大声道,“听说打缅地的时候,砰的一炮打过去,能直接把城门楼给掀了!”
“你听谁说的?”
“嗯.....”六斤马上闭嘴,继续拽着朱允熥的袖子,“父皇好父皇,您就答应儿子吧!”
说着,又大声道,“老祖是马上皇帝,您也亲征过高丽,我朱家儿郎都精通军事。不能到了儿子这,什么都不知道吧?那将来....将来要是外敌来犯,儿子一问三不知,那不是丢您的人吗?”
“呵呵!”朱允熥弹了一下六斤的脑瓜门,“你小子,一套一套的!”
说着,掐了把六斤的脸颊,“武学可不是胡闹的地方!”
“儿臣绝不胡闹!”六斤赶紧保证,“先生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求您啦,父皇!”
“罢了!”朱允熥被磨得没办法,笑道,“往后一个月内,许你来五天。”
“父皇万岁!”六斤笑着拍巴掌。
这时,朱允熥忽好似想起了什么。
撩开车帘,看向马上的梅殷。
后者赶紧低身,“皇上?”
“宗室子弟没成丁的都要进武学历练!”朱允熥正色道,“不必优待,都按照生员例!”
“遵旨!”
“另外,选几个老师出来,往后太子还有朕其余诸子,也都会进武学!”
梅殷一愣,然后赶紧道,“臣也算粗通兵略......”
“嗯...好!”
朱允熥微微沉吟,梅殷这人文武双全,更难得的是不像其他武学老师那样,一口一个他娘的,动不动就喊着就食于敌。
第194章
年前(4)砰!
几个顽童嬉皮笑脸的在紫禁城墙根底下,点燃二踢脚。
然后兴奋的欣赏着在皇城上空绽放的爆炸声。
“去!滚蛋!谁家倒霉孩子!”
巡查的皇城侍卫们笑骂几声做驱赶状,顽童们大呼小叫的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