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40章

    “哎,记着....别空手啊!”李景隆喊道。

    邓氏脚步一停,骂道,“是别空手去呀,还是别空手回来?”

    “嘿嘿!”李景隆笑两声,“自然是别空手去!”

    随后看着夫人走远,李景隆笑了笑,闭上眼睛。

    赵家跟邓家有了亲,就是跟他李景隆亲上加亲,而且是那种不用避嫌又格外亲近的亲戚。

    就这时,二门管家忽然悄声过来,低声道,“公爷,宫里来人传您!”

    李景隆马上起身,“更衣!”

    换好衣衫走到前院,来传人的小太监正瞪大眼在李家的门厅里打量。

    李景隆认得这个小太监,是王八耻的徒弟名叫李不全,就在御前当差。

    “有劳了,还让你跑一趟!”李景隆笑道。

    “不敢不敢!”李不全弯腰行礼。

    李景隆袖子一抖,一小袋金豆子就塞到李不全的手里,“什么事还让小公公你亲自来一趟?”

    李不全捏捏那个小袋,脸上笑得花一样,压低声音,“什么事奴婢不清楚?可是奴婢来之前,万岁爷脸上....啧啧,都挂了霜了!”

    ~~

    乾清宫里地龙烧得火热,可朱允熥的脸阴沉得像是冰山。

    诸位朝堂众臣,也都是满脸怒火。

    但无论是朱允熥的阴沉还有臣子的怒火都在压抑着,就像是火山爆发之前的沉默。

    “摆明了不让朕过个好年!”朱允熥双手揣在袖子里,脸上挂着冷笑,“他们真会挑时候呀!”

    坐在第一排的李景隆,心中飞快的盘算着刚得到的消息。

    江西,浙地,闽地三省的学子,集体罢考了!

    这和当初山东一省罢考可有本质上不同,首先那边是一个省,这边是三个省。

    山东那边罢的是乡试,而这三个省的学子罢的却是即将在二月举行的会试春闱。

    罢考的都是举人......未来的进士!

    而且是三个省的举人,还是大明朝科举文风最兴盛之地的举人!要知道光是这个三个省,每年全国科举当中,考中的举人进士名额,要占据六成多。

    朱高炽看了眼朱允熥的神色,开口道,“这个李至刚太不会办事了!在山东闹了那么一次不但没有收敛,这次在江南....还是三个省集体罢考!”

    “让你丫赏,你丫接着赏呀!”

    死胖子心里骂骂咧咧,“你不赏他,李恶狗都憋着劲咬人呢!如今你连他老子都给封赏了还要建祠堂,他不成疯狗才怪?”

    罢考的背后缘由就是李至刚,他坐镇杭州,配合朝廷免除官绅粮长一职,设立乡所之后,又出了个狠招。

    让新人的乡所之长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官绅历年来在粮税上的猫腻。

    其实清查也无所谓,官绅们也能忍。

    大不了大家伙凑钱,把这事给圆过去。

    可坏就坏在,李至刚眼里不揉沙子,要求那些乡所之长必须把历年的账簿,清查到一粒米都不放过,还要罚!也就是说官绅们吃了多少,都要加倍吐出来!

    这也就算了,吐出来就吐出来,花钱免灾!

    可是李至刚以钦差的名义下了行文,实行追责!

    也就是说那些官绅们不但要把过去吃下去的加倍吐出来,还要被问罪!

    一时间,江南各处士林大哗!

    有老儒名士找李至刚理论,竟然被他直接剥了功名,打入牢狱!

    这下,谁都忍不了啦!你李至刚不但要剥我们的权,还要罚我们的钱...除此之外你还要我们被问罪伏法?

    三省的举人们直接联合起来,拒不参加今年的春闱!

    至于他们为什么能联合起来?

    因为从大明朝开国到现在,多半朝的高官都是出自那几个地方!

    一个看着不起眼的私学老师,没准就是一连串进士老爷的开蒙恩师!

    “三个省?”翰林院掌院学士张显宗的手都哆嗦了,嘴唇发白,“南北榜才过去多久,又闹出三省学子罢考?长此以往,朝廷的人心,岂不是丧失殆尽?”

    殿中一片沉默,大臣们眼神中蕴含的怒火中,还带着深深的隐忧。

    “哈!”

    忽然,龙椅上的朱允熥发出冷笑。

    “李至刚是急了点!”朱允熥淡淡的说道,“可是,他所做之事都是言之确凿。官绅们确实劣迹斑斑,不该查办吗?”

    说着,又看看手中的奏折,继续冷笑道,“三个省,好大的阵仗,好多人!”

    “皇上!”曹国公李景隆闻言站起身,环视一周,“三省举人罢考确实是骇人听闻!但他们的出发点,却是为了对抗新政,而不是他们所说的李志刚倒行逆施!”

    “他们都是读书人,有事可以合情合理的直达天听。这么闹,就是挑衅朝廷,挑衅皇上!”

    “臣以为,不能姑息!”

    话音一落,群臣惊呼。

    朱高炽接口道,“曹国公所言甚是,李至刚不会办事儿,他们这些举子更不懂事儿!罢考?是威胁朝廷,断不能容!”说着,冷笑道,“不然的话,以后大明的天下,到底是朝廷说算,还是他们说了算?”

    随即又环视一周,“若是这次对他们服软,那咱们对于新政的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且日后再也别想有什么改革了!”

    众人都明白,他俩的话其实就是皇帝的话。

    “解缙!”朱允熥看向一直低着头的解缙,“你是本次春闱的主考,你说说!”

    “臣.....”

    解缙是江西人,而这次罢考最首当其冲的就是江西。

    在此次春闱之前,他已和皇帝商议过。

    因为当年的南北榜案,闹得南北士子失和,这次科举正是可以弥补的时候。

    又因为新政在即,对于江南各处也要给与一些安抚。

    所以在这次春闱当中,江南一代进士的名额要占据全国的七成,用以安抚人心。

    可是现在看来,三个省这么一闹,皇帝的苦心他的苦心,就都成了泡影。

    “无论如何,科举都是国之大事,断不可轻改!”解缙苦涩的说道,“他们考不考,都要如期进行!”

    说着,看向皇帝,“如果他们一定要罢考,那就让他们罢!但是,一旦他们罢,再想考就不是他们说了算,而是朝廷说了算!”

    “国朝取士,品学兼优德行兼备!没有品德,才学再高又有何用?”

    “嘶......”

    众人倒吸一口冷气,像是不认识一般看着解缙。

    第197章

    家祭无忘告乃翁(1)谁都明白解缙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谁也都没想到,他居然能...准确的说是居然敢说出这样的话。

    其实主持今年的春闱会试,他解缙的资历还是微微有些不够的。是皇帝要抬举他,要奠定他日后在士林中的地位,所以把这个所有士大夫梦寐以求的好事,给了他解缙。

    那可是天下士子的老师呀!

    可现在他却说出了这等话!

    “适才曹国公所言,说到了三省举子罢考的根子上!”

    解缙再缓缓的开口,“他们为的就是对抗新政!之所以对抗是因为新政损伤了他们最的利益!”

    说着,他站起身行礼道,“臣斗胆,要引申一件事请皇上恕罪!”

    “爱卿但说无妨!”朱允熥开口道。

    “昔年太祖高皇帝时,有洪武四大案!”解缙看着群臣,叹息一声,“那时候朝廷之官员人人危如卵石朝不保夕....”

    “这解缙今日胆子也太大了?”

    群臣心中惊呼,可随即想起那些年的旧事,又不禁有些黯然沉默。

    洪武四大案,户部的空印案和郭恒案,光是官员就杀了数万人。许多官员上一秒还在办公,下一秒就被锦衣卫押到了刑场。

    在那期间,每日去衙门办公的官员都要先给家里交代好遗书!

    “当是人人自危!”解缙又叹息一声,“可谁听到过半点反对之声?会试依旧如期举行,没听说过有哪个士子因为朝廷杀官杀得狠了,就弃了前程!”

    “非但没有弃,反而还....”说着,解缙一顿,继续道,“还视为天大的机会!因为只有官员被杀的多,他们才能最快的穿上官服成为官员!”

    “自古以来只有君王不开科举,但没听说过士子要罢考?”解缙又顿了顿说道,“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他们考试,考的是治国大道,但为的还是他们自己的前程!”

    “什么前程?当然是光宗耀祖身为人上人的锦绣前程!”解缙苦笑,“哪怕是乡间贫寒学子,一旦中了举人就有人送钱送物,地主们求着他们把自家的田地挂在他们名下,直接跻身富裕之家!”

    “有了功名就是老爷,会做人的再帮着地方官府在地上征收粮税。哪怕不做官,这辈子也是衣食无忧高高在上!”

    “更别提中了进士,穿上官衣做了官....”

    说到此处,解缙再长叹一声,“新政到底好不好,在座的诸位心里都有本账,天下的百姓心中也有本账。”

    “到底好不好,士子们不会不清楚!之所以对抗和反对,就是因为新政让他们日后没办法当人上人!没办法趴在百姓和国家身上吸血!”

    殿中寂静无声,只有解缙一人的声音铿锵回荡。

    “我等读书人,喊的是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义,可大多数人为的都是自己!”解缙又道,“朝廷的新政,是为了让大多数百姓受益,一部分老爷没了特权!”

    “他们不甘心,书中没了黄金屋没了颜如玉。他们不甘心,和草民一样交粮纳税!”

    “所以他们罢考,不单是挑衅朝廷对抗新政,更是跟天下的百姓作对!但就凭这一点,就不符合圣人文章所说!”

    “再者说....”解缙忽然冷笑,“我大明朝不以言论罪人!觉得新政不好?可以上书嘛!”

    “哪怕是三省学子联名上书都可以!把新政的弊端说出来,把坏处阐述出来,皇上也好满朝诸公也好,谁会拦着他们不让他们说不让他们写?”

    “可偏偏他们不说也不写,直接罢考!这不是要挟朝廷吗?”解缙喘了一口粗气,“三个省的士子齐齐罢考了,也定是有人串联的,或许也有被裹挟的!但已经是举人了,还不能明辨是非,即便中了进士,又岂是国家日后栋梁之材?”

    “读书人最基本的四个字,忠君爱国!”解缙痛心疾首,“连君臣之纲都不顾,直接罢考.....他们读的什么书?”

    说着,再次冷笑,“呵,他们就算是中了进士,这样的品德日后如何为官?”

    “嘶....”

    群臣心中再倒吸一口冷气,解缙这话说得太重了!

    直接把那些闹着罢考的学子,说成了不忠不孝之人。

    “诸爱卿谁还有话说?”朱允熥看看群臣,开口说道。

    “皇上,臣有言!”

    刚刚执掌国子监的东宫学士之一,杨淞开口道,“解学士所言不无道理!但.....未免有些太过于刚硬!”说着,看向解缙,“涉及三省士子,不能太意气用事?”

    “是我意义用事,还是他们别有用心?”解缙冷笑道。

    杨淞微微一笑,“国家不能没有取士之道,三省的士子涉及我大明的半壁江山!若处置太硬,读书人和朝廷离心离德呀!”

    这话看似是说给解缙,实则是说给朱允熥听的。

    就算是皇帝又如何?

    天下终究不是皇帝一个人能治理得了的!正如古语所言,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再往深里想,所谓的家天下其实皇帝就是地主,百官都是管着佃户的管事.....

    说白了所谓的国,就是一群人利益相关的人,统治着无数懵懂无知的人。

    自古以来的皇帝,都要遵循此道,不然就是众叛亲离。

    “你的意思朕懂!”朱允熥接过话头,也叹了一声,“朕不说什么假大空的话!人嘛,都有私心,新政确实是让天下的官绅利益受损!”

    “读书人为了什么?不能当人上人没了特权还是读书人吗?还是官绅吗?”朱允熥又道,“再说这利益,他们吃了千百年了,别的皇帝都行怎么到朕这就不行了呢?”

    “大明朝优待士人,就这么优待吗?若是大明朝快亡国了,朕横征暴敛也还说得过去。可大明朝如今如日初升,国泰民安,朕就这么容不得他们这些官绅吗?”

    “朕还是那句话,官绅损国而自肥,现在不治真等到大明要亡的时候,就算是横征暴敛,征的是谁?”

    “国泰民安他们尚且吸大明和百姓的血,一旦江山有变的时候,又能有几个忠臣孝子?”

    “朕不怕他们离心离德,朕就不信这天下的士子,就都是这样的硕鼠,这样的蛀虫!”

    “刚才解爱卿说的好,如此品质之人即便是做官了也不会是什么好官!”

    “他们闹着罢考,在朕看来还就是大浪淘沙,去其糟粕现出精华!”

    说着,朱允熥停顿片刻。

    “新政能不推吗?地方上的官仓吏治败坏成什么样了?才开国三十多年,地方上报上来的土地就连年减少。户部的账到了地方上,就是对不上!”

    “新政不推能行吗?朝廷要十斤粮,到了地方上百姓要缴二十斤!然后朝廷得八斤,剩下的十二斤都是官绅分了!”

    “哦,官绅利益受损了跟朕闹着罢考!说大明朝不优待士人!百姓受了这么多年的委屈,他们找谁说理去?”

    “莫非....难道.....真要闹到百姓揭竿而起吗?”

    “不是朕危言耸听,照这么下去快了!兴许就朕这一代人,朕还没死的时候,就有百姓要反了!”

    第198章

    家祭无忘告乃翁(2)乾清宫中,皇帝的言辞激烈但听不出喜怒。

    “他们在骂李至刚,说他是古往今来第一酷吏。其实又何尝不是在骂朕,说朕是千古第一暴是,朕不是什么宽仁之主!”

    “但该做的朕做了,该给的朕没给吗?”

    “有人说贪腐是因为俸禄少!好,朕设置了养廉银,希望天下的官员也能过上好日子,给银子!”

    “朕知道一个读书人考上功名不容易,所以只要中了功名哪怕是秀才,也给发放禄米发放绢布,乃至给他们田地耕牛!”

    “可是呢?他们满足吗?”

    “再者说,就算他们有着种种特权。可大明朝从太祖皇帝起,就没说过,让他们征粮的时候可以从中渔利吧?没说过,百姓的粮税要超额缴纳,官绅的要如数奉还吧?”

    “他们有错在先,还不朝廷查!不但不许朝廷查,还不许朝廷拨乱反正!”

    “哈!这大明是他们家的?”

    “丫怒了,真怒了!”

    朱高炽心中暗道,“唾沫星子都快飞我脸上了!”

    “觉得一省罢考力度不够,直接给朕来了个三省联合!”朱允熥冷笑道,“这三个地方到底是大明的疆域,还是法外之地?”

    忽然,南书房大臣暴诏起身道,“皇上,就事论事而言。此次三省学子罢考之事,必须严查!”

    说着,眯起眼睛,“今日为了新政,能鼓动三个省的学子罢考,将来为了别的,他们就能同样故技重施!”说着,又冷哼道,“三个省?真是能耐不小。单就串联这三省学子之事,就是大不敬老凌迟的罪过!”

    “其实在臣看来,他们现在闹好过日后闹!”都御史严震直也跟着冷笑道,“他们这些居心不良德行败坏之人,若不是自己冒出来,朝廷还真一时没办法甄别!”

    “我大明要的是众正盈朝,而不是小人当道!”辛彦德也开口道,“小人,即便学富五车日后也只会是败类!”

    ~~

    “可那毕竟是三个省的举子呀?”

    张显宗声音有些沙哑,“若真的如山东一样,都剥了功名....是要出乱子的呀?”

    “乱?他们所依仗的无非就是身上有功名,无非就是法不责众,无非就是人多势众!”解缙冷眼道。

    “解学士此言甚是,没了他们大明朝就没读书人了?没了张屠户,还就吃了带毛....”暴昭说着赶紧改口道,“他们考不考,大明都是大明!他们考不考,天下一样有人做官!”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