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眨眼的功夫,寺庙那紧闭的大门,骤然开了一道缝儿。“进!”何广义冷着脸,直接挥手。
端着军弩的锦衣卫,呼啦一下涌了上去。
“啧....”
赵思礼暗中皱眉,心中道,“还是糙!灯下黑,一间屋一间屋的摸,这么一股脑的进去不是把人给惊了吗?”
果然下一刻,灵隐寺中陡然爆发出惊呼还有打斗之声。
“还愣着干嘛?跟你没关系?”
赵思礼飞起一脚,踹在樊光华的腰上,吼道,“进去帮忙!”
“是!”樊光华唰的一下抽出腰间的雁翎刀,“兄弟们,跟着我!”
~~
两刻钟之后,夜色之下的灵隐寺再次归于平静。
寺中共有僧人二十二,不明身份的十五,加起来一共三十七人。其中有两人反抗激烈,被就地格杀,其余都被擒拿五花大绑。
而锦衣卫和城防军还有兵马司这边,只有两个崴脚的,一个让人在腿肚子上戳了一刀的。
官兵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和尚还有歹人们,早就喝的酩酊大醉了。若是他们不醉,真要铁了心反抗,官兵定然没这么容易捉到他们。
“他娘的!”
何广义看着手下从寺中库房里搜出来的东西,还有被绑着的人,难得的骂道,“还真是花和尚!”说着,一指看着人模狗样一副好皮囊,但眼神之中却满是歹毒的灵隐寺大和尚笑道,“侯爷,抓他们的时候,他们一个个正搂着暗娼睡觉呢!”
赵思礼蹲下身子,仔细的打量着那灵隐寺的大和尚,“真名叫啥?”
“几位官爷是哪个衙门的?”那大和尚盯着赵思礼,“所谓山水有相逢!诸位今日能不能高抬贵手,如果可以的话,我再也不在京师露面了,这庙里的一切,都归几位官爷!”
“哈哈!”樊光华擦着手上的血笑道,“就算不放你,你庙里的东西也都是我们的!”
“等等!”何广义却眯着眼睛说道,“你的意思是,你还有好东西藏着?”
此时锦衣卫在庙里已搜到了不少东西,现银银票金器银器古董字画等等,琳琅满目。
看来这灵隐寺不单是卖孩子,还替江湖歹人做些销赃藏脏的勾当。
“就看几位官爷,愿不愿意放过小人!”那大和尚又道。
“还以为是多大的悍匪,不过是个没脑子的莽夫!”赵思礼骂道,“连谁抓你,你都不知道吗?还是你心存侥幸,以为是别的事?”
那大和尚低着头,眼神闪烁。
“爷是锦衣卫!奉旨抓你!”何广义冷笑一声,然后转头对韩五道,“别弄死,问出他还藏了什么东西!”
“嘿嘿!”韩五残忍的笑笑,“明白!”
赵思礼在旁补充一句,“这些人都要审,让他们自己把自己身上的事都说利索了!这些人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主儿,得下些功夫!”
“放心吧侯爷!”韩五嘴角上扬,“翻墙进院兵马司在行,可是让人说真话,却是我们锦衣卫吃饭的本事!”
“尤其是账册!”赵思礼还是不放心,“既然皇上过问此案,就是要查这些年他们到底卖了多杀孩子!”说着,摇头叹气道,“要是能让那些被卖的孩子,跟亲生父母团聚,咱们也算积德行善了!”
~~
以为是江洋大盗,但确实一群蝥贼。
其实就算他们都是十恶不赦的悍匪,可跟朝廷的执法机器比起来,也不值一提。
这边抓捕完毕,各回各家。
何广义把人全扔进镇抚司,然后急匆匆的赶往曹国公府。
~
“这大过年的,你怎么来了?”李景隆在偏厅待客,看着何广义,敏锐的问道,“出事了?”
“嗯!”何广义应了一声,捡要紧的说了说。
李景隆点头道,“这事我也听了一耳朵,人贩子该抓!”
“还有个事!”何广义低声,浅浅细语。
李景隆一直默默倾听,等对方说完了,才有些高深的微微一笑。
“您笑什么?我这不是心里没底吗?”何广义道。
“你呀,只有心里没底的时候话才多!”李景隆笑道,“心里有底的时候,跟闷葫芦似的,生怕说错一个字!”
“啧....这又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没必要瞒着您!”何广义道。
“放心吧,皇上不是对你们锦衣卫有了意见!”李景隆后仰着身子,端着茶盏说道,“你呀,没看清这里头的事!”
“您细说!”
“人贩子不是一天两天了,可应天府一没管过二没抓过三没差过,这就是失职,对不对?”李景隆低声道,“万岁爷何等人物?明见万里高瞻远瞩英明神武见微知著....”
“之所以不查不抓不管的根子在哪?在应天府的大堂之上,更在那些官差当中!”李景隆继续道,“让国丈协助你,皇上是怕这事...怕应天府中有人为了逃避责任找赵侯爷说情!”
“应天府,毕竟是赵侯当差几十年的地方,自有推不过去的人群呀!”
何广义似乎明白了,“哦,是这么回事呀!”
“皇上对赵家....一向优渥!”李景隆敲着桌子,“既担心有人找侯爷说情,又担心有脏水泼在赵家身上!那样的话,皇后那太子那可就面上不好看了!”
其实,他心里还有几句话没有说出口。
经此一事,官制似乎又要改了。
皇上早就有意,把各地兵马司从州府衙门的系统中单提溜出来,成立治安司直接归刑部管辖。
现在看来,京城治安司的第一任指挥使,大概就是这位承恩侯了!
“早点回去歇着吧!”李景隆起身送客,“明儿初三了,有大朝会呢!”
第231章
人选(1)“有个事不知诸爱卿听了没有?”
那把冰冷的龙椅,朱允熥早已坐习惯了。从一开始的如临大敌战战兢兢,到如今的轻松惬意甚至随意至极。
这是他的龙椅,只属于他的椅子。在臣子的眼中代表着无上的皇权,可在他现在看来,就他妈是一把椅子。
乾清宫中,百十位臣子微微躬身站立,文武分列,公侯在前。
如今的大明跟太祖高皇帝时的风气微微有些不同。
老爷子在的时候喜欢大朝会,无论寒暑刮风下雨哪怕下雹子,都是雷打不动在奉天门御门听政,然后是在京六品以上官员必须都到的大朝会。
而朱允熥则是中意于在乾清宫举行,百十人规模,与会者全是核心大臣的小型朝会。
在他看来开会嘛,没必要那么多人,反正都是走过场都是让人看的。对于这个帝国而言,真正的决策者无非就是这些人。
所以干脆化繁为简!
~
殿中的臣子们,有心思通透的已经猜到皇上所说的是何事。
“和尚不念经改做生意了!”龙椅上朱允熥继续笑道,“还是拐卖人口的买卖!诸位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历朝历代可有此先例?”
“灵隐寺,听着名字好,可干的却全是丧尽天良之事。所谓僧人,竟然都是人间败类!”
说到此处,朱允熥脸上的笑容不见了,“若是江湖歹人做下这等恶事也就罢了,可偏偏是那些口口声声来世有报应,我佛慈悲的和尚!”
“曾有人说朕对出家人太刻薄了,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就下令天下各州府,清点没收各地僧道的庙产。”
“可现在看来,朕还是太宽容了!灵隐寺那些和尚的度牒,都是买来的!江湖大盗摇身一变,就成慈眉善目的出家人了!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和尚们要倒霉!”
乾清宫与会大臣当中,李景隆站在第二排第一位。
皇帝话音刚落,他就心中暗道,“皇上这是要借题发挥,狠狠的整治僧道了!”
于是,就在朱允熥话音落下之后,李景隆出列道,“还请万岁爷息怒,大过年的跟那些败类生气,不值当的!”
说着,抬头笑道,“僧道败坏之事,古来有之!自古以来,兼并土地隐藏佃户甚至私藏兵器最甚者,就是僧道之流!”
“臣当初在HN练兵时曾听到一个笑话,当地的百姓多是寺庙的佃户。那佃户之中,媳妇俊的种好地,媳妇丑的种孬地......”
“僧道也是人!神佛是好的,但人性却.......难说!贪欲难平,再加上又披着出家人的外衣,所以才肆无忌惮!”
“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武宗灭佛之事!历来清明之国,更不会任凭僧道做大。”
朱允熥对这些不痛不痒的话,没什么表示,而是直接开口道,“你说说,这僧道该如何治?”
“臣以为,首先当设置专门管束僧道的衙门!”李景隆道,“可归属于礼部管辖,每年的度牒严格把关。另外,寺庙中的僧道尼等不得超过一定人数,也不得少于一定人数。”
“天下僧道之庙观,必须有源可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便一个老僧买块地皮就可以建庙了.......”
“朝廷虽收了天下个寺庙的庙产,可他每年的香火钱依旧是个天文数字。那这度牒,就更要严格把控。”
“出家之人必须由欲纳其为僧的寺庙上报礼部僧道衙门,由僧道衙门指定一处代发修行,满三年才能准其剃度。”
“而其度牒,由接纳其人的寺庙代为出钱赎买。这钱嘛,在臣看来就按照寺庙大小而定......”
朱允熥心中默默思量,李景隆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管,严管。
继没收寺庙的各种产业之后,天下个寺庙的行政权也收归中枢。
小的野庙一概取缔,留下的都是名山古刹......
这些名山古刹,也要定期检查。
人数超标了收拾你,人数不够也要收拾你。
“而且,臣以为还要限定出家人的年龄!”
忽然,朱允熥微感意外,开口道,“为何?”
“各寺庙之中有俊俏小沙弥,曼妙小尼姑.....这本就不和情理呀!”李景隆笑道,“天真烂漫的年纪,就青灯古佛?非人欲也!”
礼部尚书任亨泰在旁开口道,“曹国公所言甚是!”
“曹国公所言乃治理名言!”
他这么一说话,边上的文臣们都纷纷点头。
其实很多时候,文官们都是喜欢站在李景隆对立面的,很少有跟他意见统一的时候。
这次之所以破天荒的表示赞同,是因为文官们也极其厌恶那些所谓的出家人。
“如今我大明僧道尼姑之中,不乏壮年之人!”任亨泰继续开口道,“青壮男女,若在民间乃是一家一户之担当。”
“可却一不孝奉父母,二不传宗接代抚育幼儿,三不事生产...”任亨泰满脸厌弃,“非人也!”
“臣也说一件事!!”
通政司使辛彦德也开口道,“臣去岁在淮北赈灾时候,许多寺庙设粥场捐粮食,确实对百姓有活命之恩!”
“但也有许多僧尼,专挑灾民中眉清目秀的童子童女收养........”
说着,忽然一顿,好像不知如何说下去了,半晌才红着脸说道,“臣也不知他们养来做什么!”
“嘿嘿!”李景隆坏笑。
“咳!咳!”户部老尚书张紞咳嗽一声,瞥了辛彦德一眼。
那意思就是你小子不会举例,就别举例!这是朝堂,不是啥话都能说的茶馆!
随即,他清清嗓子开口道,“户部存档天下僧道尼之数,有六十多万人!”
“嘶......”朱允熥倒吸一口凉气,问道,“这么多?”说着,眉头深皱,“堪比上等州府的人口了!”
张紞又道,“这六十多万人中,起码七成以上都是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年!”
说着,又道,“如今我大明人口虽比太祖高皇帝时高了一大截,可人口还是不够用!”
“自国朝开国以来,连年从山西等地向北平移民,调拨中原百姓赶赴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开荒造田.....”
“户部的账册是空有人口,而各地需要人的地方确实捉襟见肘!”
“我大明六十多万僧尼呀!若都是良民的话,我大明何止多出一个鱼米之乡?”
“皇上!”
吏部尚书侯庸面容狰狞,“臣请皇上下旨,凡四十岁以下之僧尼,系数还俗为民!”
“僧道愿意为民者,可发给土地牲畜!”都察御史杨靖也开口道,“女尼还俗之后,勒令地方官安置成婚.....”
“这个.....”朱高炽忽然开口道,“四十岁的女尼,地方上安置成婚是不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殿下是担心她们太老了没人要?”郑国公常升扭头道。
天地良心,朱高炽绝不是那个意思。
他的意思是,婚配这种事就不能由地方官来管理。一旦把这个权力交给地方官,说不定是害了那些还俗的女尼。
前边一直没说话的魏国公徐辉祖也跟着皱眉开口,“殿下是担心所托非人,或许要闹出惨剧!”
“魏国公所言极是!”
但不等朱高炽说完,徐辉祖又道,“这样嘛,军中最多光棍汉......那些杀才不挑,有个媳妇能生儿子就行!”
第232章
人选(2)“我他妈.......”
“这他妈......”
朱高炽就觉得脑袋嗡嗡的!
这是大明朝的乾清宫呀!咱们是煌煌大明呀!你们说的是什么?你们在说什么?
四十岁以下和尚都还俗种地去!
四十岁以下的尼姑都还俗给人当婆娘去!
还没还俗呢!你们丫的就给人家连相公都找好了?还说不挑?
这大明朝满朝......
朱高炽看了一眼周围,尤其是那些文臣们。
平日里这些人最是以君子自居,可现在呢,看看他们的嘴脸......
他们丫的恨不得把天下的庙都给炸了!
此时朱高炽脑中再度浮现出当初方孝孺那句话,“大明朝堂无好人!”
~
“嗯,诸位爱卿之言,甚合朕心!”
朱允熥开口道,“解爱卿!”
解晋出列道,“臣在!”
“拟制,我大明各行省,凡四十五岁以下僧尼皆还俗为民!”说着,冷哼一声,“民不聊生天下纷乱之时,民委身于寺庙以求衣食,乃不得已之计。然如今天下太平,四海熙攘....容不得他们吗?”
“臣遵旨!”
“你丫够狠!”朱高炽心中再道,“文官们跟你说的是四十岁以下,你直接说四十五岁以下!够狠!”
“还俗之人,各地官府要将姓名报于户部,而后妥善安置!”朱允熥又道,“另外,方才曹国公所言也很有道理!”
说着,看看群臣们,“庙,还是多了些!没那么多庙,就不会有那么多青壮年出家!”
“皇上所言极是!”礼部尚书任亨泰又笑道,“天下的庙还是太多了!名山古寺自然是好的,可那些野庙,必须要严加整治!”
“嗯,礼部酌情办理!”朱允熥点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