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章
吸溜!朱高煦吸溜着面条,“爹,咋整?宰了?
话音落下,黎氏一众男丁齐齐哆嗦起来。
朱棣看着他,正色道,“从你对抗天朝的那天开始,你就应该明白,迟早有今日!”
“我....”黎季氂满脸哀容,万念俱灰。
他现在,跟那些在明军屠刀下乞活的俘虏有何差异?
然后鼓足勇气,拱手道,“我....罪孽深重!”
说着,又叹息道,“昔日汉唐之兵虽到安南,但不曾到乂安地面,大明天兵所至,我无所遁形!”
“每年秋日天气炎热,雨季不断,使得兵马难行。而今年则无雨,使得天兵长驱直入。”
“此乃天败我,亦是天佑大明.....”
说到此处,他闭着眼,任凭眼泪落下,“自古伐国之战,未曾有如此功业!全歼一国之军,生擒国主。大明,雄迈古今!”
“嗯嗯,接着说!”朱棣继续吸溜着面条。
黎季氂睁开眼,艰难的说道,“我本罪在不赦!但中国素来仁义,不杀无力之人!我垂垂老朽,若圣恩宽厚留我性命,三亩地足以养身!”
说着,他这个安南之主,竟然给朱棣跪下,开口道,“殿下,我所说乃一片肺腑之言....”
“你看!”朱棣对老二老三笑道,“这不是会说人话吗?”说着,看向黎季氂,“你以前那桀骜不驯不服天朝的样儿呢?”
“贱骨头!”老三朱高燧骂道。
“礼貌点!”朱棣又呵斥一声,看向黎季氂,正色道,“这些话呀,你到了我大明京师,自己去跟我们皇上说去!”
~~
“好!”
乾清宫中,漫长的等待之后,朱允熥收起奏折。
“灭国之功,古来罕见!”朱允熥朗声道,“召集群臣,朝会!”
“皇上!”李景隆叩拜,大声道,“臣请皇上祭天昭告天地,再祭太庙,以慰列祖列宗!”
说着,继续叩首,涨红了脸吼道,“我大明一扫中国自唐末以来,数百年萎靡,赫赫战功烁古耀今.....”
第460章
只好如此(1)“臣以为,光是昭告上天跟列祖列宗是远远不够的!”
“远不够叙吾皇万古之功也!”
乾清宫临时小朝会上,李景隆激动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安南灭国,生擒一国之主!”
李景隆跟打了鸡血似的,满脸涨红,“历朝历代之帝王,有几人如此?”
莫说他,殿中群臣俱是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开疆拓土可不是只专属于帝王的荣誉,从来都不是!而是所有人的荣光,所有日月之下的臣民最无上的荣光。
武将们高昂着头颅,文官们呼吸粗重!
何谓盛世?
把其他国家的国王皇帝抓来才是最大的盛世!
把他们扒光了用绳儿拴着,跟牵羊似的,在大明帝国的京师城门楼子下面溜.....
让所有人都来看!
咱自己的百姓看了,拍巴掌叫好!
番邦看了让他们自己掂量,这就是跟大明作对的下场!
不行不行!
太粗鲁了!此金元胡人之风也!我堂堂大明天朝上国,怎么也得给人家穿件衣服呀!
~
“诸位!”
舞台必须是属于李景隆的。
而在高唱赞歌这方面,他也历来是当仁不让。
“诸位!”李景隆又大声道,“诸位都是熟读史书之人,历朝历代可有兵锋入我大明者?北挡胡虏,使胡人见我中国之旗望风而遁,丝毫不敢窥觊!”
“南进诸国,使得古之蛮夷之地为我大明疆土,亿万黎民承我中华教化,沐浴皇恩!”
众臣不住点头!
曹国公的话虽有些夸张,但理儿还真是这个理儿!没法反驳!
“呵呵!”龙椅上朱允熥笑笑,“曹国公,过了过了!”
李景隆马上拱手大声道,“皇上!臣已是很含蓄了!”
说着转身看向群臣,又大声道,“都说汉唐雄盛!可汉唐有我大明之功乎?”
“汉唐两朝,可有皇帝如我大明这般,英明神武?”
“汉一朝,汉武帝晚年罪轮台!倾全国之力征伐匈奴,可有灭国之功?发兵数十万远征西域,不过得宝马数匹,可有灭国之功?非但没有,反而使得中华民力凋敝国力不振!”
“至大唐时,太宗高宗两代帝王苦心经营数十年,数十万大军连年出战,才灭高句丽与百济!”
“而我朝!”
李景隆忽然加大声音,“自陛下正位东宫之始,英姿勃发领兵亲征,一战灭高丽!战功何等浩荡!”
“呵呵呵!”龙椅上,朱允熥谦逊的笑笑,“都是过去的事了,也不都是朕的功劳!哈哈!”
“这自然是您的功劳呀!”李景隆转身道,“高丽之地,新罗百济唐时不能全取,亦不能设置郡县!如今,却为我大明之地!我大明开疆拓土,皆是皇上您高瞻远瞩之功!”
“呵呵呵!”朱允熥笑着摆摆手。
李景隆又看着群臣道,“而皇上继位以来,琉球上表内附,缅王称臣,此乃开疆也!”
“更有吕宋海外孤岛,其王率全体军民举国永为大明皇帝臣仆,永为我大明臣!此亦拓土!”
“而安南之国,原中华旧地,中国板荡之时独立于中国之外数百年矣!昔日蒙元浩大,然以百战百胜之雄狮,却不能奏全功!”
“今吾皇剑指安南,仅十数万兵马就一鼓而平!我天兵入境,安南百姓箪食壶浆喜迎王师!各路诸侯聆听吾皇圣训,皆是弃暗投明拨乱反正!”
“我朝兵锋赫赫,仁德亦使天下归心!此全....”说着,李景隆回身俯首道,“全吾皇之功也!”
紧接着群臣齐刷刷的行礼,好似商量过一般,“臣等恭贺吾皇,我大明再添XIN疆!”
“哈哈!”朱允熥大笑道,“安南既是故土,何来XIN疆一说!诸爱卿平身,平身!”
“皇上!”李景隆又道,“所以臣以为,昭告天下祭拜列祖列宗,远远不够!”
说着,他又大声道,“昔日汉唐时,是曾开疆拓土!但....未曾守住,令人扼腕叹息!”
“但我朝设置郡县,传播教化,将永为我大明之地!”
“且.....”说着,他重重的吸了一口气,“汉唐之时,所谓之开疆土拓之功,使得百姓苦也!”
“连年征发,民不聊生!”
“可我朝....万岁您励精图治之下!”李景隆又大声道,“前线未曾有粮饷之忧,后方又不曾有百姓叫苦!”
“对外开疆拓土,对内民生日盛衣食富足!”李景隆叩首道,“此乃真正的文治武功,历代君王所远不及也....”
“哈哈哈哈!”
朱允熥畅快大笑,“李爱卿,言过了!过了!哈哈哈!”
“所以臣以为!”李景隆抬头,郑重的说道,“臣请皇上,封禅泰山!”
~~
“你丫就拍吧!”朱高炽瞥了一眼李景隆。
“你呀丫就乐吧!”他又瞥了一眼朱允熥。
殿中,满是臣子们的呼声,“臣等恭请皇上,封禅泰山!”
高兴归高兴!
但朱允熥心中还是保留着几分理智,摆手道,“封禅就不必了!朕又不是好大喜功之帝王!何必靡费民力物力?”
说着,微微叹口气,仰着头,感慨道,“朕所做所为,只求上对得起天下,中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黎民百姓而已!”
“皇上!”忽然,李景隆哽咽。
“你他娘的会变脸吗?”
众人心中齐齐大骂!
好好的你哭什么?
哦!你又要接着拍?
不是,这个场合,你不给我们一点表现的机会吗?
~~
“曹国公你这是?”朱允熥奇道。
“臣.....”李景隆哽咽,“欢喜得想哭!”说着,抹泪道,“历朝历代,有一贤主则可保二百年江山无恙!”
“而我朝,从太祖高皇帝起,两代帝王皆是爱民如子励精图治内王外圣!”
“天下百姓有福!臣等亦是有福!”
“有太祖高皇帝和您两代雄主,我大明江山,万年无恙!”
~~
“吾皇万岁万万岁,大明江山万年万万年!”
“过了过了!言过其实了!”
朱允熥笑几声,面对臣子们开口道,“国不是朕一人的,事也不是朕一个人干的。功,更不都是朕一个人的!”
说着,看看跃跃欲试也想要歌功颂德的李至刚等人,微微摇头,“封禅就不必了!”
随即,他又叹口气,“朕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李景隆马上道,“可是....?”
朱允熥笑问,“可是什么?”
“可您若不封禅....”李景隆摊手笑道,“皇上,您若不封禅,日后我大明的皇上,他....不好做呀!”
“嗯?”
朱允熥先是一怔,随即大笑,“哈哈哈!李爱卿呀!你呀,你呀!哈哈!”
你不封禅,你的子孙以后岂不是压力山大?不都得铆足了劲往死里干,才能对得起你这个祖宗?
第461章
只好如此(2)马屁听听就是,无伤大雅。
但正事,却不能随意。
~~
龙椅上,朱允熥收起刚才的笑容,朗盛开口,“安南逆贼黎季氂已然被擒,择日送往京师!礼部!”
礼部尚书任亨泰出列道,“臣在!”
“昭告太庙祭天献俘等事,交由礼部!”朱允熥淡淡的说道。
“臣遵旨!”
朱允熥看向朱高炽,对他微微一笑。
后者迎上朱允熥的目光,无声的摇头。
然后,朱允熥也微微点头。
“就这样吧!”
群臣闻言,愕然抬头。
他们都在等着皇帝颁布圣旨,皇帝居然说就这样了?
灭国之战这么大的事,皇帝居然说就这样了?
~~
“臣以为,安南的事还是要再缓缓!”
乾清宫中,只剩下南书房诸位大臣。
朱允熥从龙椅上下来,带着臣子们进了暖阁,随意的坐在老位置,靠窗的罗汉床上。
朱高炽就站在他对面,微微躬身。
“你继续说!”朱允熥信手剥了一个蜜柑,开口道。
“我朝兴兵之初,说的是为安南正本清源,剿灭叛逆!”朱高炽苦笑一下继续道,“皇上也在圣旨中说,非是中国皇帝图安南之土!”
“如今刚擒获黎贼就分封藩王,设置郡县,容易引起当地人的不满!”
“嗯!”朱允熥微微点头,把吃了一半的蜜柑,顺手塞给朱高炽,笑道,“作戏要做足吗?接下来,还是要先寻访陈朝皇族后人。”
闻言,朱高炽低头抿嘴一笑,半个蜜柑塞嘴里。
糊弄鬼呢!
还寻访陈朝后人!
那些人即便没死在黎贼手里,也被何广义手下那些在安南的锦衣卫密探,给弄死的差不多了吧!
“若陈朝王族无后!安南有声望之官绅乡老必定上书!”
一直在心中憋着一股劲要开口的李至刚,此时开口道,“要安南重归我中华版图!”
“唔!”朱允熥又是点头,“应该是这样!”
随后,他看向吏部尚书侯庸,“选官一事,吏部要下功夫!”
侯庸沉吟片刻,“皇放心,安南虽故土,但亦是XIN疆
,所选之官员必定要德才兼备!”说着,顿了顿,“臣遴选名单出来,再请皇上过目!”
“好!”朱允熥点头道,“甚好!”
侯庸明白,其实所谓的吏部选官大概就是走走样子了!到底选谁,去安南官居何职,有何权柄,皇帝心中早有预案。
而且,除却设置郡县之外,还有亲王封藩一事。
“给前线去信!”
朱允熥又道,“问下四叔何时回京!”说着,沉吟道,“今天是十一月二十一,快马加鞭的话十天左右也当够了!”
徐辉祖沉默片刻,“皇上,勇毅亲王回京受赏,那安南那边谁来领军呢?”
“瞧瞧,这才是会说话的!”
李景隆闻言,心中暗道,“安南战事刚结束,人家就想着剥老四的兵权了!立功受赏?等老四就藩安南时,大概身边无非就是几千护军而已了!”
“大战已结,但小战亦或难平!”朱允熥沉思道,“先让东莞伯何荣为安南行军总管,永定侯张铨为总兵官,暂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