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章
当年就在得知帖木儿要东征之后,大明朝这边的军事马上调整为主动出击.....彼时刚创立的火器营等新军,还有一票新生代将领都赶赴西北,轮番历练。不怕你来,就怕你不来....
可帖木儿东征这个事儿,没几年就消停了。
因为丫死了!
听说他死之后,他所建立的帝国陷入内战,子孙叔侄儿血肉相残....
“这帖木儿国,一直桀骜不驯....”
群臣之中,朱高炽沉思道,“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怎么忽然转了性子要来我大明朝贡?”说着,看向李景隆,“早几年,齐国内战时,好像有国书送来吧?”
李景隆想了想,“确有其事。”
说着,他顿了顿,看下朱允熥的脸色,继续道,“当时帖木儿汉国之主乃帖木儿之孙,与其四叔,就是现在的国主沙哈鲁争斗王位,彼此帅军攻伐.....”
“当时沙哈鲁来书求我大明给与支持....”说着,李景隆顿了顿,低声道,“皇上回书给沙哈鲁,你是四叔,要爱护侄儿,不要跟侄儿刀兵相见....”
忽的,朱高炽没来由的心中一慌。
“帖木儿之孙也是不争气,既是其祖父制定的继承人有名份大义,更有雄兵十万,竟然还输了!”朱允熥冷哼一声,“扶不起的阿斗....”
朱高炽心中又是一慌,赶紧低头。
心中暗道,“妈的,自古以来古今中外凡是排行老四的,是不是都有点说道?”
此时,朱允熥环视群臣,继续开口道,
“这帖木儿国来朝,来的蹊跷....诸爱卿说说,我朝当如何应对?”
~~
“启禀皇上,臣以为此番帖木儿国进攻,并不蹊跷....”
朱允熥放眼看去,说话的是礼部尚书大学士高逊志。
这老头平日看着不显山不露水,一心都扑在东宫给太子教学上。但也是门生故吏遍天下,如今朝中声名鹊起的几名新生派官员,如杨溥杨荣金幼孜顾佐等人,都是他的门生。
“哪不蹊跷,你来说说!”朱允熥身后,边上的六斤奉上热茶。
“帖木儿汗国非国也....”
高逊至开口道,“胡人之国传承无序,既无君臣之纲又无治民之法。看似是一个国家,其实是一盘散沙.....”
闻言,朱允熥微微点头。
如帖木儿国这样强盛一时的大帝国,其实就是一个利益联盟。帖木儿手下带着一帮强盗,今儿这边抢点明儿那边抢点儿。他是董事长,下面的人是股东。
帖木儿在还好,帖木儿不在他的后人没有他的威望,自然就镇不住那些股东!
“而如今的国主沙鲁哈,其实得国不正!”
高逊志又道,“用我大明的话来说,就是谋朝篡位乱臣贼子。这样的国主,对内要安抚不满的各方贵族,对外也不能轻易树立强敌,否则就是内忧外患.....”
“嗯嗯!”朱允熥频频点头。
“同时,他更要让其国内臣民信服....”
高逊志又道,“如今帖木儿国内不稳,用军功来使臣民信服,怕是不能够!而且,其国之外还有北元残部,如东察合台等一直对他都虎视眈眈....”
“所以,这时对我朝贡,得我天朝册封,对其沙鲁哈帖木儿而言,乃是....无二的良策!”
高逊志开口道,“其一,对内他可宣城与我天朝交好,开边贸易互派使节足以提高其威望。”
“其二,震慑蒙古北元。北元残部得知其获我天朝册封,必然投鼠忌器。”
“第三....”
说着,老头忽然卡壳了。
“爱卿继续说呀!”朱允熥笑道。
“这第三嘛,就是...”高逊志忽然老脸一红,低声道,“既朝贡于我朝,我朝西北再不用动辄数以万计,巡视塞上.....”
老头说的很隐晦了!
自十几年前得知帖木儿有东征之意之后,大明朝虽没太把他们当回事,但私下的小动作很是不少。
锦衣卫密探于西域,到处抓捕绑架勒索从撒马尔罕等地而来的帖木儿国的商人。
凉州卫肃州卫等地的官兵,公然扮作马匪,抢劫人家帖木儿国的商队。
而且,还严令西域各国,甚至包括北元余孽在内,谁都不许跟帖木儿国贸易.....
“皇上...”
忽的,曹国公李景隆笑道,“臣也认为,帖木儿国来朝并不蹊跷,不但不蹊跷而且是顺理成章......”
第198章
盛世
(2)“帖木儿国也疆域庞大,带甲之士不下百万.....”
李景隆又道,“百战立国战无不胜!此等大帝国,往日桀骜不驯或成边患,而如今顺理成章前来朝贡,皆皇上之隆恩也....”
“啊?”朱允熥一愣,看着李景隆面色不善。
你小子拍马屁,也不能在这上头乱拍呀!
李景隆微微看了一眼,周围群臣,又继续笑道,“臣说是万岁爷您隆恩,还真不是乱拍马....龙屁...”
“你...呵...”朱允熥哭笑不得,“你说不出个子丑寅某来,戏弄朝堂的罪名你是跑不掉的....”
“臣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理有据!”
李景隆马上道,“洪武二十六年长兴侯耿炳文奏报,陕西行都司共有兵员二十四万....”
说着,他又看向徐辉祖,“魏国公这个数据没错吧?”
徐辉祖想了许久,“曹国公博闻强记....”
“二十四万人看着不少,但当时真正能打仗的,遇敌马上能集结的,其实也才七万多人。而且分别隶属于肃王,西宁侯等人,分散在各处,战时为兵闲时为民。当时的战线.....”李景隆顿了顿,又道,“也是依托卫所沿线,步步为营.....想小心翼翼的向前。”
忽的,群臣之中武将们的眼睛一亮。
而文臣们,则是继续很是懵懂。
完全搞不懂,洪武年陕西都司有多少兵马,跟现在番邦来朝贡有什么关系。
“而自从皇上登基改革边镇边军之后!”
李景隆又道,“陕西行都司的兵马,变成了十二万人.....”说着,他笑了笑,看向六斤,“臣斗胆请问太子爷,您看出什么来没有?”
六斤爽朗一笑,“原先陕西都司有二十四万,现在只有十二万。看似人数少了一半,但打仗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前边的二十四万,可战之兵不到四成。如今的十二万,全是可战之兵边镇虎贲,以一当十!”
“而且...”六斤又道,“这十二万人不再分散在各处,顷刻之间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裁撤老弱之后,原本用于养活那些老弱的军饷,也用在了这十二万战兵身上,是以全军士气饱满战意昂扬....”
“我大明边境的卫所也一改当年,跟胡人相安无事的模样!而是各军旅恣意纵横,轮番出塞,使得胡人一再退却...”
“总之,现在我大明的边镇,边军就是一把出鞘利刃!悬与胡人头上!”
李景隆拍掌大笑,“殿下言之有理,有此利刃,胡人敢不顺哉?”
朱允熥脸上多少也带着了笑模样,但口中却道,“一派胡言!哦,朕改革了边军,番邦就顺理成章的来朝贡了?”
“改革边军只是其一,您且听臣说其二...”
李景隆笑笑,又忽的对徐辉祖说道,“魏国公,就以陕西行都司为例,十二万战兵配置如何呀?”
“嗯,这十二万人....”
就在徐辉祖沉吟开口时,李景隆却直接开口道。
“皇上,这十二万人中有骑兵三万....其中全甲骑兵一万,轻骑兵一万,配火铳无甲骑兵一万.....都是足额足编。”
“我....”突然被打断,饶是徐辉祖性子敦和,心中也顿时破口大骂,“李景隆我草你姥姥....”
就听李景隆继续说道,“不是臣瞧不起其他番邦,三万骑兵....呵呵!被说拉出来,他们养都养不起....”
“除却这三万骑兵之外,战兵还有七万,其中四万全甲战兵....”
说到此处,李景隆是意气风发眉飞色舞,“除了重甲步兵,还有火枪火炮火器营两万三......开山裂石之千斤炮五百多门....”
“不是臣看不起帖木儿国,其国强盛之时,领兵作战也是以骆驼携带弓弩以工匠组建弩炮攻城。他们若真是攻我大明的城....哎,可惜....”
群臣正听得入神,忽见他口称可惜,解缙赶紧问道,“曹国公,可惜什么?”
“可惜咱们西北各城,护城河修的太浅了......”李景隆幽幽道。
“啊?”
“哈哈哈!”
群臣先是一愣,而后殿中瞬间满是大笑之声。
“这可不是臣夸大其词!”李景隆又对朱允熥说道,“打仗打的是钱粮!说完了百战虎贲,可我大明摧枯拉朽的火器之外,再说说后勤!仅凉州,兰州,甘肃卫的大库....”
李景隆正色道,“粮草足够十二万大军吃三年.....一天三顿吃三年!弓箭,火枪之弹丸,火炮之弹丸,火药炸药等。可供大军打上一年....”
“吾皇万岁....”
说到此处,李景隆忽然郑重行礼叩拜,“如此兵锋,如此国力.....番邦来朝,岂非顺理成章?”
众人正在愣神之际,李景隆又忽然大声道,“我大明有此国力军力,皆因皇上励精图治,有皇上之恩才有天下之兴。是以,我堂堂大明,必让万邦来贺!”
“妈的!”
朱高炽心中骂道,“整天拍,拍,拍,拍马屁.....”
心中骂着,紧随其后,跪地大声道,“臣等叩贺吾皇,永昌盛世,万邦来朝!”喊着,又抬头大声道,“皇上天恩,使我大明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我草,这胖子也会拍了?”
李景隆心中也骂了一句。
“啧....”
朱允熥板着脸,“尔等这是做什么?快起来....呵呵!哈哈!”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边关虎贲之功,跟朕有什么关系?呵呵,你们说的太过了.....呵呵,庄亲王起来,曹国公平身,哈哈哈!跟朕没关系,不要什么功劳都往朕的头上戴....”
“若非皇上,我大明岂有今日....十年前,帖木儿国还不自量力要东征大明。十年之后,其国主动前来朝贺....”李景隆又道,“万岁爷,彼国这前倨后恭之态,皆因您励精图治,缔造永昌盛世所至...”
“啧,言重了,哈哈!呵呵,朕...呵呵,不过是做了些该做的事!”朱允熥微微一笑,“朕就谨记太祖高皇帝的遗训,要富民强国...”
“昔汉武帝远征西域,穷极国力不过所得其马。而今吾皇不战而屈人之兵,万里之外有强邦来朝....”李景隆又大声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好了好了!”
朱允熥笑着伸手,让叩拜的群臣起身,“说正事说正事!曹国公李景隆....”
“臣在....使团既来,你为接待使可否?”
“臣叩谢天恩!”
朱允熥点点头,“西域至京师万里之遥....”说着,神态忽然复杂起来,“唐之后,可有汉王朝,有西域之国万里之外朝贡而来?”
说着,朱允熥缓缓站起身,“数百年国耻,止于我大明建国之日!数十年励精图治,皆为重复我昔年日月荣光!”
“他们要来看看我大明?那朕就让他们看看!传旨.....”
“准备阅兵!”
第199章
走啦(1)“为什么老朽说胡人无百年国运呢?”
朝会散去,群臣三三两两朝外走。
李景隆搀扶着高逊志,老头岁数大了,嘴就有点碎。李景隆的胳膊刚搭边儿,他就开始嘚吧嘚了。
其实也未必就老到走路要人搀扶的地步,他们这些读书人七八十岁压海棠的时候,有劲着呢。
主要是作为太子的老师,被人搀着从乾清宫出来,是一种排面。
“胡人崇尚武力,父子兄弟毫无君臣纲常,传承无序长幼无礼......”高逊志边走边道,“再强大的帝国,若没有礼法二字,就是无根的浮萍,一场大风雨就要飘散四去..”
李景隆不住点头,“是是是,您老说的是!”说着,笑道,“等那什么帖木儿国的使者来京,您老给他好好上上课,让他们明白明白什么叫礼法...”
“呸!”高逊志笑骂道,“老夫是太子之师给他们上课,他们够格吗?”说着,忽看看左右,见人少了许多,低声笑道,“曹国公,这些日子您受累了!”
李景隆故作一怔,“您这话什么意思呀?”
“太子监国许多事都要您跑前跑后....”
“嗨,看您说的!”李景隆拍着高逊志的手臂笑道,“晚辈这都是应当应份的,哪就值得您褒奖呀!”说着,叹息一声,“其实晚辈我,岁数也不小了。功名利禄看的也早就淡了,如今呀,就希望看着咱们大明稳稳当当顺顺利利的.....”
“此肺腑之言!”高逊志不住的点头,随即往南书房那边瞥了一眼,骂道,“曹国公赤子之心,不像有些人,狼子野心!”
李景隆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却听哐当一声。
却是李至刚那边的公事房,直接把窗户给关死了。
现在的李阁老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无论寒暑风雨李阁老房的窗户都是开着的,不管什么时候一打眼,看着的就是正襟危坐忙着公务的李阁老。
“老朽多嘴问一句...”高逊志低声道,“那不忠不孝的还要留多久?”
“哎,你个老不死的!”
李景隆心中骂道,“你是惦记户部尚书的位子了,还是惦记南书房了?”
他心里是骂,但面上却不显,还做沉思状,“这个还真不好说,皇上没说话呢......”
“哦....”高逊志意味深长的点点头。
李景隆再次搀扶,“您老慢点....小心,脚下这门槛高....”
~~
“老东西,太子爷监国了,你们也跟着水涨船高...”
李景隆背着手,看着高逊志的背影,微微摇头。
他对这些人的礼数,都是表面的。
这些东宫大学士们,怕是熬不到太子爷真正登基的时候咯。所以,没必要跟他们交往太深。
“曹国公....”
忽身后有人开口。
李景隆回头,“哦,贺舍人,何事?”
“卑职不敢当公爷如此称呼!”
贺平安上前,躬身拱手,“太子爷还有魏国公,颍国公,兵部尚书茹瑺,平大将军等正在等着您!”
“好,劳你带路吧!”李景隆又是客客气气的笑道。
这时候太子叫他,应就是皇帝准备阅兵的事。
阅兵对于丘八们来说可是露脸的大好事,估计京师大营那些丘八们,非要打破头不可。
“贺舍人....”
“卑职不敢!”
“哈!”李景隆大笑,看着前头带路的贺平安开口道,“这么着,我以后就叫你小贺....”说着,忽叹口气,“小贺,人这辈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机会不是常有,你可得抓住了....”
正在前行的贺平安身子忽然一顿,低声道,“卑职,要谢过公爷您....”
“谢我作甚?”李景隆奇道。
“每年边关有功将士何其多也?贺某的名字能出现在太子爷面前,必是公爷您暗中相助了!”贺平安低声道,“大恩不言谢,日后公爷但有差遣,贺某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