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167章

    “您不知道这里面的事儿.....隔壁几个县正因为这个事儿,闹哄哄的要去京城告李青天呢....运河修谁家门口谁占便宜...”

    “少跟俺扯这些幌子....”叫三大爷的老头大怒道,“俺就知道给俺家的祖坟给占了,给俺的地占了....”

    狗剩子急道,“县太爷都说了,占你二陇地给你两亩地还不中吗?回去看看一共占了多少,十倍的给....县太爷说了,运河修好之后,清淤出来的地多了去了,不会亏待了谁....”

    “不行!”老头怒道,“俺不要他的地,他也别占俺的地.....当官的说话还能算数?老母猪都能上树.....”说着,骂道,“起来,别拦着路...”

    咚咚咚。

    狗剩子一个劲儿的磕头,“三大爷,您是俺祖宗行吗?”

    “滚恁娘个腿儿的,咱俩一个祖宗...”三大爷骂道。

    “您是俺亲爹中不中?”狗剩子磕头拍地道,“您可白闹啦.....县太爷说了,您要啥给啥。跟您说,这是朝廷的大事,您可白胡搅蛮缠啦....”

    “啥胡搅蛮缠,占了俺家的山头俺家的地....”

    “赶紧,把三大爷绑回去...”

    狗剩子也不啰嗦了,站起身大喝一声,干他一块的伙计们撸着袖子露出腰间的铁索来。

    三大爷大喊,“狗剩子,俺是你大爷...你敢!”

    “您老奏死俺亲爹,今儿都不中!”狗剩子大喊道,“都捆起来.....”

    说着,忽然对边上大喊道,“官差办案都闪开了,白在这看热闹...”

    一群庄稼汉,哪里是衙门官差的对手。

    三五个喘息的功夫,就都让铁链子套上了,连嘴都给堵上。

    最可怜的就是三大爷,让狗剩子手脚都把他给绑住,用跟杠子穿过手脚的绳子,被两个汉子扛猪似的扛在肩膀上。

    “呜呜呜...”三大爷嘴里怪叫,显然没好话。

    “咱们一个县,那点田根本不够养活人的,以前一到青黄不接就出去要饭逃荒!三大爷,咱们让人戳脊梁骨,戳了几代人了呀...”

    狗剩子喘着粗气,牵着马,大声道,“修运河,男儿有个营生挣现钱儿...官府按照男丁的人数给定下来日后分多少田....县太爷说人家李青天金口说的,只要咱台家庄这片儿干得好,将来乡亲们的老牛都朝廷给...”

    “那可是运河呀....常年从南往北运东西的....要想富先修路,这运河就是咱们的路....以后路好了,你家的房子你家的地都值钱,姑娘不用远嫁,儿子不用出去给当长工,恁那么大岁数,恁白活恁都....”

    “还要告状,找皇上告状,给你能的!恁白说恁找皇上,恁就找谁都么用....呼呼,气死了.....走走,兄弟们往回走。”

    说着,狗剩子手里的马鞭,不住的往那些庄稼汉的脑袋上抽取。

    “以后再让俺知道你们跟着三大爷撒泼......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以后分田一陇都不给你们!都他妈要饭去...”

    ~

    “李祸害?”

    朱允熥看看朱高炽,兄弟俩大眼瞪小眼。

    随后又看看叫狗剩子的官差,“李青天?”

    朱高炽在旁眼珠子转转,低声道,“李青天应该是另有其人吧?他才来几天呀....”

    “这位差官请慢走!”

    刚上马的狗剩子,刚要拉动缰绳,就听身后传来一个温和的,说着官话的声音。

    回头一看,一个比他年岁大不了几岁的,好似读书人一样的气派老爷,正骑着马笑吟吟的开口。

    “您是?”

    狗剩子见朱允熥气质不凡,语气也很是客气。

    “在下路过此地!”朱允熥笑笑,“刚才听你说李青天....敢问这个李青天是谁呀?”

    “李青天你都不知道?大宋朝有包青天,大明朝有李青天....”

    狗剩子大声道,“咱们大明朝南书房辅政大臣,户部尚书,荣禄大夫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左柱国,佥都御史掌文渊阁.....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李阁老李青天....”

    “嘶....”

    朱允熥和朱高炽对视一眼。

    “我操,比老子官职还长?”朱允熥身后,李景隆心中暗道。

    狗剩子又看了一眼朱允熥,“听您的口音是应是京师人,怎么不知道李青天?”

    “李阁老的大名,天下读书人都是如雷贯耳的!”朱允熥笑道,“但这李青天嘛,在下倒是第一次听说!”说着,笑笑,“可有什么来历说法?”

    “啥说法?”

    狗剩子身边一个官差大声道,“当然是平了百姓的冤屈,才是青天呀!”

    “他给人平冤?他不冤枉人都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朱高炽心中暗道。

    ~~

    朱允熥一行,在台儿庄周边找了个客栈,随意的住了下来

    。

    说是客栈,其实都是刚搭建起来的窝棚。

    以前这地儿,就是几个农庄混居在一块,连镇都不是。

    朝廷突然要在这修大运河,瞬间人口暴涨,来的不单是各地的劳动力和朝廷的驻军,还有商人等。

    “事儿,是问清楚了!”

    “就是要修运河,占着了那老头庄子上的山地。老头呢,非要衙门现在就给补偿,衙门说修好河再给补偿,就这么叽咯起来了。老头呢....犟脾气上来了,非要带人进京告状....”

    李景隆快步,从王振的手里接过洗脚水,试了下水温,放在朱允熥的买年前,然后顺手帮朱允熥脱着鞋袜低声道,“乡下老汉性子野的多的是,自家地上一根草都是宝贝......也未必是真的要告状,就是想拿捏官府要好处也未得知.....”

    “官府占了人家的地,给赔偿的字据没有?”朱允熥又问。

    “给了!”李景隆笑道,“修运河是大事,地方官在这方面拎得清,反正日后赔偿也不用他们掏钱....哟,万岁爷您这脚上起皮了....臣一会拿石头给您搓搓...”

    “地方官也是难!”

    边上,一直看着朱允熥脸色的朱高炽说道,“不做事吧,百姓骂他们是吃干饭的!做事吧,动不动就有人要告他们....做好事老百姓不理解,好事也容易变成坏事....”

    朱允熥瞥他一眼没说话,后者马上低头不吱声了。

    朱允熥又看向李景隆,“那李青天这称号怎么来的?”

    第246章

    李青天(2)“回万岁爷,是这么回事儿...”

    李景隆口才极好,说起事情来头头是道。

    作为视察运河漕运的督办大臣,李至刚出京的第一站,出人意料的没有直接选择直接去被爆出挪用钱款的直沽,而是直接来到运河南北交通枢纽济宁府。

    在大家看来,可能相比于直沽

    ,京杭南北大运河山东段,官员肆意克扣民夫工钱的问题,更好查一些。

    果然李至刚一到济宁第一件事,就是把山东巡抚胡链给骂了个狗血淋头,顺便把漕运总兵陈瑄也叫过来一块挨骂。

    第二件事,把山东境内各州府的官员们都叫了过来。

    南北的大运河其实并不完全是从上到下的中央行为,更多的是地方行为。北方各省之中,尤其是山东,无论是乡绅还是官员,早就纷纷上书要修了。

    甚至在一些地区,在未经过朝廷许可的情况下,已有官府私自联合乡绅筹措钱粮,开挖了!

    朝廷下令修运河的文书一到,更是万民沸腾欢喜。

    各州府有人出人出力有出有钱出钱,但出的钱和粮从到济宁府之后变成了一笔乱账。运河修的拖拖拉拉,民夫的工钱是一再拖欠,各项材料也跟不上......

    百姓从万民沸腾欢喜,到万民民怨颇深。

    李至刚召集那些希望修运河的官员,还有出了钱出了力德高望重的乡绅。当着他们的面,做了三件小事....

    第一件,济宁知府,督粮官,河道等所有官员,就在知府衙门前的广场上,当着万民的面,被李至刚直接动用皇牌,扒了裤子,往死里打。

    第二件事,克扣民夫工钱的工长,工头,相关官员......全部砍了脑袋,脑袋挂在运河沿线的旗杆上。

    第三件,让山东巡抚胡链从藩库中借调出三十万银子,发工钱。

    顷刻之间,运河两岸民夫百姓,李青天之声欢呼不绝于耳。

    老百姓就这么纯粹,我不管你毁誉参半也好,还是一身正气也罢,他们看的是当官的办不办事,越大的官越要办大的事。

    在办了这三件小小事之后,李至刚在得到山东一省所有希望修运河官员的拥护之后,直接办了最大的一件事。

    直接宣布运河改道!

    甚至狂言,出了事他李至刚愿意一死以谢天下!

    ~~

    运河改道何等事关重大?

    要知道运河大工,从立项到工部河道漕运官员光是考察设计就用了两年。运河可不是在地上挖个口子那么简单,地势高低问题,湖泊走向问题,雨季风季乃至黄河汛期的问题都要考虑在内。

    但李至刚依旧一意孤行,又把山东巡抚胡链骂了一顿,更把工部河道漕运的官员们骂了一顿。

    之后,直接拿出了当初立项时被工部所否定的方案。

    当初考察京杭大运河,工部侍郎宋礼张信等人,拿出两套方案。

    第一套就是工部尚书练子宁点头的,运河南北走向,济宁至徐州段借道黄河。

    这套方案虽然暗含着黄河决口,运河危在旦夕的风险。但是之所以通过,因为这样修省力,运力也足。

    第二套是从宿迁邳州到韩庄这段,也就是台儿庄这段挖开,避开日后黄河泛滥的风险,而且距离更近。

    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微山四互湖那边地势高,为了控制水位,台儿庄沿线还要设定许多水闸。

    说是一劳永逸,但要多耗费人力物力。

    李至刚大权在握雷厉风行,说要办就如大明江山一般万年长存,不然国家花费重金,日后还要每年都巨额投入不断修补。一旦黄河泛滥,更不可收拾,那还不如现在多花钱多用人,好好的修!

    山东巡抚胡链表示反对,这么改的话,地方上有些州县定有怨言,好好的运河不从他们家门口过了,那怎么行呢?

    李至刚对着胡链又是一顿臭骂!

    老子就要让运河走台家庄这边,谁不服来找老子?

    老子就是要在这南北大运河之中,再开一条新河连接南北漕运。

    老子就是要把这儿,作为运河的中转站。

    此言一出,台家庄左近几县的百姓喜从天降....

    运河两岸,再一次传出李青天的美名欢呼之声。

    ~~

    “李青天...”

    听了李景隆的叙述,洗了脚的朱允熥坐在床上笑道,“呵呵...恐怕李以行做梦都想到有被人叫青天大老爷的一天....”

    朱高炽在旁阴沉着脸,“其实李以行之所以一意孤行要运河改道,也是因为....”

    “朕知道!”朱允熥接过话来,“运河当初工程立项是你点头,宋礼张信等人.....”说着,顿了顿,“都是你的人呀...”

    “臣,惭愧。”朱高炽忙起身道。

    “其实宋礼张信他们也没错!”朱允熥叹口气,“非但没错,在运河考察一事上是有大功的.....”

    说着,朱允熥继续道,“但是,谁让你....把差事办坏了呢!山东段克扣民夫工钱,直沽那边更是挪用,甚至豆腐渣...呵呵!”

    “臣有罪...”朱高炽面红耳赤。

    “你呀,就是不肯亲自去看看,太过于相信他人!”朱允熥摆手,让朱高炽坐下,“李以行呢,别人说他私自改道运河是胡闹,是不懂水利,但为何朕支持他!因为他说了一句你们都没说过的话....”

    朱允熥看着朱高炽,“他说,万一将来....黄河决口呢?宿迁那段.....从国朝开始决了多少次了?哪一次不是数以万计的银子往水里扔?”

    “这里,朕还要批评你,连年说治河,但都是治标不治本!朕不懂水利,所以格外看重下面人的方案!可是这些年,都是缝缝补补,没人提过如何解决黄患...”

    “李至刚跟朕说,黄患不除,北方各省谈何兴旺?所以,未除黄患的情况下,运河必须避免黄河决口!不然....这运河不是我大明的血管,会办成我大明的病秧子....”

    历史上还真真是如此,这条南北京杭大运河,从大明中期开始,因为黄河不断改道,需要连年的投入,几乎把大明吸干了!

    直到万历年间用了近乎三十年,才把运河从原来的河道改成了台儿庄。

    但是,大明朝没有享受到运河改道的福利。

    大清,捡了个大便宜。

    而到了乾隆年间,改道经过的台儿庄,被誉为乾隆亲口誉为天下第一庄!

    “你对下面太仁....”朱允熥又叹口气,“没有李至刚那份狠辣!”

    说着,又苦笑道,“是,方案是你的定的,运河是你负责督促修的!山东巡抚胡链是你保举的.....哦,他原先跟着辛彦德,就参与过黄河决口...”

    说着,看向李景隆,“还有淹了你老家那次...”

    “那次真是凶险,差点把臣家的祖坟都给淹了!”李景隆忙笑道,“胡链这个人.....”说着,顿了顿,“还是很有能力的,早先就是山东按察司使!”

    “他要是没能力,李至刚就不会天天骂他了!”朱允熥笑道,“当然,他若没有洪熙跟辛彦德的关系,也不会天天挨骂!”随后,又看向李景隆,“跟你也搭得上话,李以行能对他有好脸色才怪!”

    李景隆没说话,眼看王振给皇帝泡了茶。

    快步上前抢了过来,“万岁爷,您喝点热茶....”

    朱允熥接过茶盏,“给你和庄亲王也泡一盏!”

    李景隆回头对王振道,“小王公公,劳烦你了!”

    “这几日,奏折....弹李以行的奏折,朝中的,南直隶的,山东巡抚衙门的,河南巡抚衙门的,一堆堆!都送到朕跟前来了!”

    朱允熥又道,“可朕都留中不发。朕知道他李以行有私心,但私心和修好运河不冲突....”

    “完....”

    李景隆忽然暗道,“八成,李以行要死在运河边上!”

    第247章

    他到底要干什么(1)夜色再至。

    台家庄运河沿线,却灯火通明一片喧嚣与繁忙。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皇祖父说过的一句话!”

    朱高炽背着手慢慢溜达,看着远处的工地上,那些在春寒料峭的初春时节,却光着膀子的壮汉们,开口道,“他老人家说,我中国之地,只要政通人和,只要百姓安乐,只要南北一统上下一心,就没有办不到的事儿!”

    跟在朱高炽身侧的李景隆也望着远方,感叹道,“人胜天也!”

    随后,二人迎着晚风,无声眺望。

    似乎过了许久,朱高炽才道,“或许,李以行要累死在这运河大工上?”

    李景隆眼底有一抹复杂的神色闪过,“对他来说,也算是好事了!”说着,嘴角动了动,“尽管他压根就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但万一他真累死了,还是要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朱高炽笑笑,“若是日后著史,恐怕还要给他单独列传...”

    “怎么?”李景隆忽笑道,“王爷羡慕他?”

    “他那一生就四个字....”朱高炽重重道,“一场大梦,稀里糊涂...”

    “这是八个字....”李景隆笑着纠正,但语气有些黯然道,“人的一生,都是梦。所谓功名利禄,权位财势,迎来送往,呵呵....不也都是稀里糊涂吗?”说着,又笑起来,“所以古人说,今朝有酒今朝醉....”

    忽的,朱高炽长叹,“这次出来,虽仅仅才过几日,但....胜过在京中南书房呆上数年!”

    李景隆暂时没搭腔,他知道这胖子绝不会这么有闲情雅致,都快睡了还把自己拉出来溜达。

    “以前总是抓大放小,殊不知天下的许多事坏就坏在了这抓大放小上!”朱高炽叹一声,“所以皇上交给我的各项差事,都被我办的稀烂..”

    “王爷多虑了!人非圣贤!”李景隆想想,开导道,“事事哪能尽善尽美!”

    “事太多,我抓不过来....”朱高炽淡淡的说道,“大明朝的几项大工,宗正府,装备司宝船厂都在我的手里......”说着,他低头道,“我这人你也知道,不是那么喜欢较真的..所以下面,呵呵!大概也是一笔烂账较多....”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