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冯先植的电话
一碗水,一撮盐。又一碗水,又一撮盐。
盐跟水都是够的,但是铁锅就那么大,水装满了就没办法再装了。
等到,所以特意来问问你他是什么情况,避免发生一些意外。”
听冯先植这么说,邵燕翔有些意外,这种事情竟然还要冯先植这个主编亲自来问么?
自从五十年代末《文艺报》改编,从原本的杂志改成了8开本16页的对开大报,信息量大大增加,每一期里面文章非常多。
而且跟他们《诗刊》这种月刊不同,《文艺报》一周要出三期。
如果每一篇文章里面涉及到什么新的人物,都要主编亲自去做背调,那主编能累死。
因此,邵燕翔觉得冯先植应该还有其他什么意图。
“那要不要,再帮你们打听打听?”邵燕翔试探地问。
“无妨,不过是简单问问罢了,我们毕竟是文艺刊物,讲究没有那么多。”冯先植笑了笑,又问,“对了,这个木羽年岁如何?”
“应该二十岁出头。”
电话那头,冯先植沉默片刻,随即才笑着开口,“果然长江后浪推前浪,好了,邵主任,我就不打扰你了,回见。”
“嗯,回见,冯先生。”
……
十二月十六日,清早。
这几天燕京的雪是越来越大了,跟之前的试探完全不同,这次是来真格的了。
北地的雪,带着一种专断的美,让原本五颜六色的世界,全部变成白色。
天气也是越来越冷,仅仅过了一个月不到,杨翊就觉得自己的毛线裤快要顶不住了。
杨翊这条毛线裤,从一个月前就开始穿,一直没有舍得脱掉,因为就这一条,要是脱了就得挨冻。
他这辈子,还是第一次让一件衣服在他身上待了一个月,而且看现在这个情况,他跟这条裤子至少还要紧紧相依一个两个月时间。
之前他总喜欢让学生们给他顶班,然后他自己跑出去溜达。
天冷之后,他老实多了,现在如无必要,他都会窝在传达室里面,不往外走一步。
传达室里面没什么取暖设施,既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好在有一个煤炉,能够提供一些热量。
只是煤炉也不能全天都开着,一则蜂窝煤是要花钱买的,二则传达室里面空间狭小,放了煤炉就要开窗透气,不然容易中毒。
除了煤炉,还有另外一种取暖方式,要是同学们都来上课,超过三十号人挤在一起,也能起到一些“取暖”作用,比之煤炉效果更好。
只是这个方法效果来得快,去的也快,学生们一走,就会把热量一并带走,甚至因为开门太多,让屋里比原来更冷。
砰砰砰。
有人敲门。
随即徐帆友的声音从外面传来,“报纸。”
杨翊拉开窗户,从徐帆友手上接过报纸。
报纸很多,总共有两大摞,杨翊费了老大力气才把报纸接进来,同时接进来的还有清单。
杨翊扫了一眼清单,就把报纸拎到一边了。
虽然徐帆友把报纸送到他这里来,但是分发报纸的工作并不是他来做。
东门的传达室总共就他一个人,要是工作都放在他身上,根本做不过来。
报纸送过来之后,一般都是牛门那边的人来去,然后跟办公室的人对接、分发。
牛门除了要协助分发报纸,另外,几个门唯一一部电话也是在牛门,如果是要打电话来找学校的学生,一般会把电话打到那边去,然后牛门那边跑去喊人接电话。
不管多远,牛门的人都会跑去找。
之所以这样安排,自然还是因为牛门的人多,能忙得过来。
见杨翊把报纸放在地上,徐帆友笑道,“你看看今天的《文艺报》吧。”
窗户拉开之后,凛冽的寒风吹了吹了进来,让杨翊打了个冷颤,他缩着脖子收了收衣领子,问道,“《文艺报》怎么了,文艺界发生了什么大事?”
“你看看就知道了。”徐帆友卖了个关子,然后骑车走了。
杨翊把窗户关上,从地上那堆报纸里面取出一份《文艺报》来。
《文艺报》是8开十六页的报纸,上面的内容密密麻麻,也没个目录,想要找想看的内容,还得一版一版的去看。
杨翊先看了看头版,没什么特别的,都是文艺界最近的一些消息,比如某某省作协举办了什么文学笔会,某某出版社公开招聘副总编辑,某某市的宣传部组织作家艺术家外出采风……
这些消息,没一个是杨翊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