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7章 一鱼两吃

    ,一篇《诗歌批评的问题在哪里》,一篇《文学梦境的真实》,还有一篇《以诗歌的形式确证生命》。

    杨翊大概扫了眼内容,说实话,这三篇文章他都看不太明白。

    有些文章,是学术性太强,里面有很多学术用词杨翊看不懂。

    还有些文章,就是故作高深了,明明简单的东西,非要绕几个弯子,生怕被人看懂了。

    特别是一些人,喜欢用读起来十分拗口的长难句,似乎是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造句能力。

    杨翊准备看来看,便看到了。

    【生命与空间:《山民》的另一种解读】

    《山民》这首诗最近热度很高,他们中文系对于这种热度高的新作自然关注很多,私下里,中文系的师生也经常讨论这首诗。

    袁田觉得这个标题很有意思,什么叫“另一种”解读?听起来似乎这世上已经有了一种众所周知的解读。

    但是这样的标题,你又挑不出来错,因为“另一种”有着很多种解释。

    不是这一种,就是另一种嘛。

    这篇文章,主要是基于空间性对《山民》进行了解读。

    文章里面,有一个词让袁田印象很深:游走。

    笔者认为,在《山民》中,不同空间意象的频繁使用,将抽象与具象进行融合,不同程度地反映生命本体在刨除了彼岸家园的终极寄托之后,在现实空间世界“此地与彼地”之间“游走”不定的生命存在状态。

    游走是一种生命展开动作,诗人跟读者在行动中感受、体验以及表达生命的真实存在。

    袁田正看着杂志,副主任许嘉璐捏着半根油条从外面进来。

    这天气,油条大概已经又冷又硬,不过许嘉璐却吃得特别有味道。

    吃一口冷硬的油条,再裹上一口热腾腾的水,让油条在口腔中慢慢化开,慢慢地刺激着味蕾。

    见袁田手里拿着《文艺报》,许嘉璐笑道,“今天的《文艺报》有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我也是刚看。”袁田笑了笑,“有一篇文章,评的是《山民》,我正在看,挺有意思。”

    “怎么个有意思法?”许嘉璐问。

    “笔者认为《山民》这首诗存在一种空间上的游走。”袁田对文章进行了简单地概括。

    许嘉璐微微摇头,“现在这些人不管是评论诗歌、还是其他文学作品,都喜欢盯着空间看,因为不管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都能在空间上找到点说法。”

    袁田笑了笑,听起来,许主任对现代文学的这些批评家们的工作不太认同嘛。

    许嘉璐是老师大人,二十年前在师大毕业之后就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汉语言文化学以及训诂学,说起来他们中文系的一二把手,研究的内容重合度挺高的,肖主任也是训诂学专家。

    “许主任对《山民》怎么看?”

    许嘉璐把嘴里的那口油条咽下去,想了想,说,“我认为这首诗跟中外传统诗歌传统关系疏远,但是跟翻译、影视艺术关系密切。”

    这看似非常中性的一句评论,袁田却从中听出了许嘉璐对《山民》这首诗的欣赏。

    许主任除了研究古汉语文学以及训诂学之外,对外语电影、了解也很多。

    演员潘耀华以前在师大英语教研室当过资料员跟翻译,现在虽然已经离任,但人还住在师大。

    潘老师跟许主任住得近,她每翻译一部英语电影,都要找许主任帮她润色修改,也就是说,有不少中译电影里面的台词,其实就是出自许主任之手。

    如此渊源,让许主任对外国文学、电影颇有了解。

    因此他方才对《山民》说出那样的评价,是很有说服力的,他肯定是看到了《山民》跟某些翻译、影视作品中存在着一些联系。

    但是许主任这句评价又显得过于笼统,袁田忍不住问,“许主任您说《山民》跟翻译、影视艺术关系密切,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你不觉得,《山民》这首诗以孩童的心灵直觉质疑民族本位的政治乌托邦理想,肯定生命此生的价值和意义,有点存在主义的意味么?”

    “您是说,沙特和加缪?”袁田一下子想到这两位法国作家。

    “嗯。”许嘉璐点点头,“所以说,木羽这个诗人,肯定是接触过很多外国以及影视作品的,至少跟影视作品中有一样。”

    袁田笑道,“咱们聊着聊着,许主任您倒是探起案来了。”

    “什么探案?”

    办公室又进来一个人,四十来岁,满脸络腮胡子。

    他进来正好听到袁田说到探案,便问了一句。

    “李主任,我们在聊《山民》。”袁田笑道。

    来人叫李彦武,是现代文学研究室的主任。

    “哦,最近新出来的那首诗,那跟探案有什么关系?”

    “许主任根据这首诗判断,作者木羽肯定接触过很多翻译或者影视作品,这不就像是探案嘛。”

    “怎么判断的?”李彦武饶有兴趣地问道。

    “因为存在主义。”

    李彦武点头,“有那么点意思,不过许主任你这是在抢我们现代文学研究室的活啊。”

    “你们现代文学研究室的活那么多,还怕别人抢?再说了,你们有要研讨木羽的作品么?”

    李彦武摇摇头,“那倒是没有这个打算,木羽这个诗人,突然出现,确实让人感到惊艳,但是他的作品太少,只有两首短诗,研究的素材也不够。”

    虽然木羽的两首诗最近大家讨论比较多,但是李彦武总不能出来一个热度高的作家就要组织研讨会吧。

    关键是木羽的作品太少了,到时候研讨会一开,十几分钟大家就把想说的说完,就大眼瞪小眼了。

    而且,他们现代文学研究室,也很少去研讨纯诗人。

    相较于诗人,他们更青睐家。

    “那不就对了,何来我抢你们活的说法?”许嘉璐笑了笑,这才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回头等你们要研讨木羽的作品时,跟我说一声,我去看看我的判断是对还是错。”

    “没问题。”李彦武应了一句,不过他内心觉得应该没有研讨木羽的机会。

    ……

    杨翊也看到了《文艺报》上面的那篇文章,文章里面的内容让他感到头疼,他甚至无法判断笔者是故弄玄虚还是真的专业性很强。

    这些文学评论方面的东西,看起来挺费脑子的。

    有些看着专业的词汇,也不知道是人家自己编的,还是业内沿用已久的。

    就比如“间性”一次,杨翊看完了整篇文章,都没有理解到底什么是“间性”,它跟空间性到底有什么关系跟区别。

    对杨翊来说,看《文艺报》,还没有看《人民日报》有意思。

    但是不管怎么说,《文艺报》的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

    还没到吃中饭的时候,于升他们几个就跑到传达室,兴奋地讨论着这个消息。

    看得出来,《山民》出现在《文艺报》上,比之前出现在《今天》跟《诗刊》更让他们高兴。

    至于杨翊自己,倒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甚至,因为没有拿到稿费,还不如之前《今天》跟《诗刊》发行那样高兴。

    ……

    当天傍晚,杨翊吃过晚饭之后,正伏案翻译毛姆的短篇《万事通先生》。

    《万事通先生》这部,篇幅很短,翻译成中文只有两千多字。

    杨翊之前又看过这篇,对里面的内容十分了解,所以翻译起来非常快。

    甚至都不能叫翻译,而是叫文抄。

    他只需要把之前看过的中译版本抄出来,然后再进行一些润色、修改,工作就完成了。

    昨天徐晓才把稿子拿给他,期间零零散散他干了六七个小时,这会儿就差不多要完工了。

    差不多还有两段就要完成的时候,传达室的窗户被敲响了。

    杨翊抬头看去,只见肖瑞一脸惊喜地站在外面看着他。

    “杨老师,你竟然在这里。”

    见是肖瑞,杨翊指了指传达室的门,示意他进来。

    肖瑞点头,推门进来。

    进来之后,他再次惊喜地说道,“我还以为找你要花点时间呢,没想到你又在传达室,你这不是要给学校兼职当门卫了吧?”

    杨翊知道肖瑞是误会了什么,他笑道:“我本来就是门卫,英语老师是兼职。”

    他这是十分认真的解释,但是听在肖瑞耳中,却像是在开玩笑。

    “那我以后都来传达室找你了。”肖瑞顺着杨翊的话,也开了个玩笑。

    “当然。”杨翊点点头,问道,“你这会儿来干什么?”

    “两件事。”肖瑞竖起两根手指,“第一件,你看了《文艺报》么?”

    “看了,上面有《山民》。”

    肖瑞上下看了看杨翊,忍不住暗赞一声,这杨老师年纪看着虽然很轻,但是处事却非常泰然。

    “既然你已经看过,那我就不说了。第二件事,上次你不是说你也要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么?正好我们杂志社最近准备做外国诗歌专题,你有没有兴趣?”

    听到可能又有翻译的活,杨翊挺来劲的,“这活动怎么说?是你们指定稿子来给我们翻译么?还是说设定了什么主题?”

    “没有主题,没有特定稿子,翻译什么诗,全凭投稿者自己决定,不过最好是投一些之前国内没有译本的。当然,如果你觉得你的版本比之前所有的中文版本都好,也可以投。我们会在下一期里面发公告,现在我提前跟你说,你也能有更多准备时间。”

    杨翊笑着说道,“多谢你,肖编辑。”

    “客气了。”肖瑞摆摆手,“这个专题不是我负责,不过我还是希望能够看到你的作品。”

    杨翊点头,“好的,我看有没有比较好的外文诗,如果找到的话,就给你们投稿。”

    对杨翊来说,这活是非常轻松的,他顺手就能给干掉。

    虽然他知道稿费应该没多少,但是聊胜于无,就算一首诗的翻译稿只能拿一两块,那性价比也是可以的。

    肖瑞笑了笑,又说,“当然,我还是希望能够尽快看到你新的原作,这次,希望你能够先投给我们。”

    “没问题,这次我会先给你们看看。”杨翊爽快答应。

    其实杨翊最希望的,是先让《今天》发行,然后《诗刊》再转载,这样他就能够跟这次一样一鱼两吃,多拿一笔稿费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