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8章 杨老师很有趣

    “哦,还有件事情要跟你说。过段时间,你可能要多一笔稿费,到时候是我们汇给你,还是你去社里面拿?”肖瑞又说道。

    “什么稿费?”

    《从前慢》跟《山民》的稿费,《诗刊》之前已经悉数汇给他了。

    “《星星》要转载《从前慢》,上个月就致信来,我们也授权了,但是稿费结算要一段时间。”

    听到《星星》转载《从前慢》,杨翊问道,“还有其他杂志要转载么?”

    “应该是有的,不过你未必能够收到稿费,不是每个杂志都像我们一样重视稿费支付的。”肖瑞笑呵呵地说道。

    听肖瑞这么说,杨翊大概明白了。

    按理说,只要转载就应该给稿费,但是很多杂志社并不会守这个规矩。

    就像《今天》一样,即便是到现在,他们也没有全额给作家支付稿费,像一些翻译文章,他们是想发就发,根本不会考虑版权问题。

    不仅仅是《今天》这种地下的刊物,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官方刊物,也是一样不注重稿费的支付。

    看到好的作品,他们直接转载,甚至都不问一下首发的刊物。

    这种事情,就算是被作者发现了,也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总不能为了这点事情,把人家告到法院去吧?

    如果气不过,可以给首发的杂志寄个举报信,说不定首发的杂志会帮忙刊登谴责通告。

    但是这种谴责通告,对于那些地方性的刊物起不到任何作用,人家根本不当回事。

    这些小刊物,可不像《诗刊》、《星星》这样的大杂志社要脸。

    “多少钱?”杨翊又问。

    “应该是十元。”

    听到有十块钱,杨翊有些惊讶,因为这是他拿过最多的一次稿费。

    《山民》跟《从前慢》一样,《诗刊》都给了他九元的稿费。

    按理说,《星星》要转载,稿费应该是要比首发低一点,但是人家给的稿费不仅没有变低,甚至还比首发高了一块钱。

    杨翊心里顿时有了小九九,下次要是再有诗,可以考虑投给《星星》嘛,没有必要跟《诗刊》还有《今天》栓死了。

    看到杨翊在沉思,肖瑞暗道坏了,看杨老师这表情,是对《星星》的稿费动心了啊。

    “稿费的事情,杨老师你也不要急,《星星》啊,在川省,离燕京太远了,《从前慢》十月初就发表了,他们看过之后立马致信过来要转载,我们又回信过去表示同意,就这一来一回耗费掉小一个月的时间。再等到他们确定发表,要汇稿费了,又得花费很多时间。”

    肖瑞笑了笑,又说道,“所以说,还是同城好啊,杨老师你以后要投稿,也别寄信了,直接去我们杂志社找我,当天我就能给你消息。”

    虽然肖瑞没有直说,但是他的意思杨翊是听懂了。

    投稿给《星星》实在麻烦,中间耗费的时间太长,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像给《诗刊》投稿,因为离得近,今天投最快今天就能有结果。

    想想也是,从效率的角度来看,《诗刊》确实是更好的选择。

    “肖编辑你说的也对。”杨翊点点头,“至于那笔稿费,还是汇给我吧,我平时工作太忙,没时间过去。”

    “那也行,等到稿费下来,直接汇给你。”

    说完了正事,肖瑞又看向桌上的稿纸。

    他刚才一进来就看到了这些稿纸,因为里面有英文也有中文,所以肖瑞就猜到应该是杨翊在做翻译工作。

    “杨老师这翻译的是什么?”

    “是毛姆的《万事通先生》。”

    “短篇么?”肖瑞没听过这部。

    毛姆的作品,国内译本本来就不多,长篇肖瑞一部都没见到过,也不知道是没碰到,还是压根就没有译本。

    至于短篇,他看过《某夫人》、《爱情故事》、《罂粟》,都是二三十年代翻译的作品。

    “嗯,很短的一篇。”杨翊捏着稿纸笑道,“你瞧,就这么几张纸。”

    他手里翻译过后的稿子,连十张纸都不到,大概率是不到三千字。

    “可惜啊,我听说毛姆有几部长篇很有趣,就是一直没找到译本。”肖瑞遗憾道。

    杨翊点点头,“确实,毛姆的长篇《月亮与六便士》、《人生的枷锁》以及《刀锋》,都是挺不错的作品。”

    “杨老师看过英文版的?”

    “看过。”

    “可惜我不会英文,有很多都看不到。杨老师你这次翻译的这篇《万事通先生》,要在哪儿发表,我还没看过你的翻译作品呢。”

    “不出意外,应该是在《世界文学》,至于哪一期,我也不清楚。”

    “没关系,后面我每期都看,不就能看到它了么?”肖瑞笑着站起身来,告辞道,“杨老师,今天就不打扰了,改天咱们再聊。”

    好不容易没有加班,肖瑞也想早点回家。

    “我送你。”

    “不用……”肖瑞正要推辞,却见杨翊的屁股未离开板凳分毫,便干笑一声,“回见。”

    等肖瑞走后,杨翊又继续翻译《万事通先生》,就剩最后一段了,他想今天晚上弄完,再校验两遍,明天就让徐晓带过去。

    刚才肖瑞提到毛姆的长篇,其实杨翊也动过心思,他甚至去图书馆看了,并没有找到毛姆几部长篇的英文版。

    师大的图书馆现在很空,很多书籍都在动荡年代丢失损毁了,特别是像这种外文书籍,更是难以保存下来。

    资料室他也去过,文学作品有,但也不多。

    杨翊想着,北岛或许有渠道能够弄到这些外文书,明天让徐晓送稿子的时候,让她也帮忙问问。

    这篇《万事通先生》原稿,就是北岛帮忙准备的,这也是杨翊让北岛帮忙投稿给《世界文学》的原因,有时候《世界文学》只提出要求,并不提供外文稿子,杨翊自己搞不到,就只能求助北岛。

    ……

    第二天中午,杨翊刚从食堂打饭回传达室,就看到一个瘦高个骑车往学校这边来。

    远远的,杨翊就感觉眼熟,等到对方骑近了,他认出来是上次见过的陈凯歌。

    陈凯歌骑着车,从杨翊旁边过去。

    他倒是看了杨翊一眼,不过很快就收回了目光。

    上次在玉渊潭公园,两人只见过一面,连话都没有搭上,陈凯歌自然不可能记得杨翊。

    看着陈凯歌疾驰而去,杨翊也没多想,电影学院的学生来师大串门,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情,说不准他是来找徐晓的。

    ……

    陈凯歌就是来找徐晓的,他直接找到了徐晓的宿舍。

    徐晓见到陈凯歌还挺意外,“凯歌,你怎么来了?”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去小西天看电影,抽着空过来把我的稿子送给你。”

    陈凯歌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他最近写的一篇短篇。

    朱辛庄太过偏僻,学生们平时根本不进城,因为成本颇高。

    从朱辛庄坐345路汽车到德胜门,要花三毛五分钱,德胜门到西单商场,要再花费一毛五分钱。

    平时他们抽个两毛多钱的烟都舍不得,进一趟城自然更舍不得了。

    陈凯歌今天跟着学校的班车,一起去小西天看电影,趁着中午的空当,借了自行车来找徐晓。

    他倒是也想去《今天》编辑部,但是刘念春家离小西天有点远,时间上不允许。

    其实他也可以把稿子寄给《今天》编辑部,只不过那样要慢一些,而且《今天》不是官方刊物,寄稿子过去,没有免邮费一说,依旧是要贴邮票的。

    徐晓接过稿子,也没有拿出来看,笑着说道,“行,我帮你收着,我下午四点多钟去编辑部一趟,正好给你带过去。”

    “麻烦了。”

    “不用客气,今天天气这么冷,骑车过来不好受吧。”

    “还好。”陈凯歌笑了笑,又想起来一件事情,“我刚才在门口看到一个人,挺眼熟的,就是想不起来什么时候见过。”

    “东门么?”

    “嗯。”

    徐晓笑了起来,“你看到的应该是杨老师,上次玉渊潭读诗会他跟几个同学一起去过,你们打过照面。”

    “哦,那怪不得。”陈凯歌又好奇道,“为什么我一说东门,你就知道是这位杨老师?”

    “因为杨老师办公室就在东门传达室。”徐晓意味深长地笑道,“杨老师是个很有趣的人,你没事可以去他那坐坐。”

    “有趣?”对于徐晓说的话跟语气,他有些不太理解。

    徐晓没有跟他解释,而是问道,“你午饭吃了么,要不要在我们食堂吃?”

    “算了,好不容易来一趟城里,我还得回一趟家。”

    陈凯歌家住在燕京电影制片厂,而燕京厂前几年从小关搬回了北三环中路,跟师大几乎就隔了条北三环,距离非常近。

    小西天离师大更近,根本不用骑车,就因为陈凯歌要回家吃饭,所以才借了辆自行车。

    其实陈凯歌回家,也是在燕京厂的食堂吃,但是相较于电影学院的食堂,燕京厂的伙食实在是好太多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