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小说网/航空军工1950/ 045章 没发动机?免谈!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045章 没发动机?免谈!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年轻人们开始小声讨论,有的面露愧色,有的则在认真思考。

    李明远率先发言:

    “陈总,我觉得主要还是语言问题,有时候心里明白,但嘴上说不清楚,或者听不明白关键的地方。”

    程不失补充道:

    “还有就是,我们对苏方的一些设计规范和习惯不熟悉,问的问题可能在他们看来太初级了。”

    屠继达则说:“有时候一个问题,可能好几个人都遇到了,分别去问,确实浪费了专家的时间。”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在陈天宇的引导下,整个团队逐渐形成共识,并制定了几条改进措施:

    第一,继续加强俄语学习,特别是专业术语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

    第二,在向苏方专家请教问题之前,必须做足“功课”。

    首先在内部进行讨论,确保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避免提出过于浅显或重复的问题。

    提问前,要将问题和相关背景资料整理清晰,最好能用俄语书写下来,以便苏方专家快速理解。

    第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

    每个小组推选俄语较好的成员作为主要提问人和记录员。

    在请教过程中,详细记录苏方专家的解答和指导意见。

    第四,建立问题与解答档案。

    每次请教后,小组要将记录内容整理归档,供所有成员查阅学习。

    后续小组成员在遇到相似问题时,必须先查阅档案,确认没有现成答案后再考虑提问。

    在这些措施规范化后,所有新来组员迅速行动起来。

    以往那种“单打独斗”、遇到问题就莽撞去问的情况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小组内部热烈的讨论,以及在提问前字斟句酌的准备。

    这样主动调整后,变化是显著的,苏方专家们很快就感受到了不同。

    华夏年轻工程师们提出的问题,质量明显提高了。

    不再是含糊不清的表述,而是条理清晰、直指关键。

    问题的数量也明显减少了,但每一个问题都颇有分量。

    瓦西里对他的同事说:

    “奇怪,最近那些华夏年轻人,好像一下子开窍了?

    问的问题精炼多了,也不再问一些我们解释过好几遍的东西了。”

    另一位专家点头称是:

    “是啊,我注意到,他们现在提问都是几个人一起来,还有人专门做笔记。

    不像以前,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换着花样地问。”

    发现这一点后,一位与陈天宇相熟的苏联部门负责人忍不住向他打听。

    陈天宇笑着把华夏团队内部的整改方案,拿出来简单地说了一遍。

    这位负责人听后,不禁对华夏团队的自我管理和学习精神肃然起敬。

    当这些情况在苏方专家中传开后,他们对这群华夏年轻人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原先那点因为指导不畅带来的不耐烦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赞赏。

    他们看到的是一群真正勤奋好学、尊重师长、并且善于反思和改进的年轻人。

    在这种认知转变的基础上,加上国家层面政策的持续引导和支持,苏联专家们在指导华夏学生时明显更用心了。

    他们不仅耐心解答问题,还会主动传授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和技巧,甚至还主动给这些华夏学生布置“作业”。

    华夏团队与苏联专家之间,逐渐建立起了更为紧密和融洽的合作关系。

    年轻的工程师们也因此获得了更快的成长,学习的热情愈发高涨。

    就在华夏年轻团队逐渐步入正轨,学习氛围日益浓厚之际,米高扬设计局的副总设计师格列维奇却开始有点着急了。

    他观察到,自从中级教练机的总体设计方向确定下来,陈天宇似乎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培养团队上面。

    对于中级教练机项目本身,除了把控大方向外,其他基本上不管了。。

    这天下午,格列维奇端着一杯热咖啡,走进了陈天宇的临时办公室。

    办公室里,陈天宇正和陆小鹏讨论着几份年轻工程师提交的设计方案。

    “陈,”格列维奇开门见山地说,脸上带着他特有的爽朗笑容。

    “我看你的队伍已经带得很出色了。

    这些年轻人,就像雨后的春笋,成长得飞快。”

    陈天宇放下手中的报告,请格列维奇坐下:

    “格列维奇同志过奖了。他们还年轻,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打好基础,才能行稳致远。”

    “基础固然重要,”

    格列维奇呷了一口咖啡,眼神中闪烁着一丝热切。

    “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探索航空领域的前沿技术。

    之前你提到过的那个……三角翼战斗机方案,我觉得也是时候启动研究了”

    陈天宇闻言,沉吟片刻,似乎有些为难:

    “格列维奇同志,不瞒您说,我最近确实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前段时间回国后,向上级部门作了汇报,已经得到许可。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哦?此话怎讲?”

    格列维奇追问道。

    “发动机!”

    陈天宇坦率地说道:

    “就我们目前在苏联能接触到的,比如米格-15上使用的vk-1涡轮喷气发动机,恕我直言,它并不符合我的设想。

    您知道的,vk-1的直径偏大,对于一款追求高速和高机动性的三角翼战斗机而言,这意味着更大的迎风面积和结构重量。

    而且,它的推重比,按照我们对下一代战斗机的要求来看,也显得有些偏低了。”

    格列维奇点了点头,他对vk-1的性能自然了如指掌。

    陈天宇的评价虽然直接,但也符合事实。

    “我设想中的那款新式三角翼战斗机,它需要的是一款全新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作为心脏。”

    陈天宇的语气带着一丝憧憬,也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

    格列维奇的眼睛亮了起来,身体微微前倾:

    “那你具体说说,陈,你所设想的这款飞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发动机?”

    陈天宇微微一笑,似乎早就料到他会有此一问。

    他看着格列维奇,认真地说道:

    “格列维奇同志,我对苏联发动机工业的最新进展,所知有限。

    毕竟,很多东西都属于贵国的机密。

    不过,如果硬要给出一个大致的性能指标……”

    陈天宇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

    “如果按照单发布局来设计,那么这款发动机的海平面静态推力,应该不会低于美国普惠公司的j57发动机的水平。

    也就是说,至少要达到50千牛,甚至更高。”

    50千牛!格列维奇心中微微一震。

    j57可是美国最先进的发动机之一,其推力确实达到了这个级别。

    陈天宇继续说道:

    “如果考虑到采用双发布局以提高生存性,那么单台发动机的性能,至少也要达到通用电气公司j47发动机后期改进型的水平,推力大概在25到30千牛之间。

    简单来说,就是确保整机的总推力,能稳定在50千牛以上。”

    他摊了摊手,语气变得非常坚决:

    “格列维奇同志,如果没有这样强劲的动力作为基础,那么所谓的新式三角翼战斗机方案,在我看来,不搞也罢。

    否则,只是对现有米格系列战斗机进行三角翼的修型,那意义不大,也谈不上什么‘划时代’了。”

    陈天宇其实心中清楚,苏联此刻正在秘密研制米格-19战斗机。

    其配套的rd-9涡喷发动机,正式版本的单台加力推力已经接近32千牛,双发配置的米格-19总推力远超他提出的50千牛下限。

    但他不能直接点出rd-9,这可是苏联现在未公开的军事机密。

    现在抛出j57和j47作为参照,并设定50千牛的门槛,不过是为了把这个难题抛给格列维奇,也抛给米高扬设计局,甚至苏方更高层。

    你们不是对我手头的美国资料感兴趣吗?

    可以,拿出你们压箱底的好东西来。否则,一切免谈。

    格列维奇闻言陷入了沉思。

    陈天宇提出的发动机指标,无疑是极为苛刻的,几乎是顶着世界最先进水平去的。

    不过他敏锐地意识到,陈天宇这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技术需求,更像是一种试探,一种反向的“要价”。

    陈天宇想看看苏联方面,究竟愿意为自己手头的技术,拿出多大的诚意。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