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但是奇怪的,他面前的妇人并没有因为他的插话而不悦,反而唇边泛起一丝若有似无的笑意。怎么看着还怪高兴的?
老刘头来不及细想,又听王氏道:“好吃有啥用?这摊子摆着一天挣不到银钱就亏一天的钱,我们家又不富裕,能支撑多少日?嫁人做妾怎么啦?我家马上就能得一笔银钱改换门庭!”
“你这人,你这人……”老刘头被她的强词夺理气到了,支吾了半天不知道怎么说了。
最后又见到顾茵暗自垂泪的可怜模样,老刘头心一软,就摸出几文钱,“我正好没吃朝食,小媳妇给我做一碗。”
王氏撇过脸嘟囔:“一碗半碗地够干啥的,哼!”
顾茵收了银钱,红着眼睛和老刘头道了谢,而后便手脚麻利地包馄饨、下馄饨。
那馄饨皮在她手里像活过来了似的,不过眨眼的功夫就包好了十来个。
而鱼汤在再次加热之后,更是爆发出一阵浓郁的香味。
“小媳妇别哭,给我也来一碗!”
“就是,闻着味儿这么香就知道肯定好吃,你别听你婆婆的,咱们靠手艺吃饭不丢人!”
路人和附近其他摊贩都用行动来替顾茵鸣不平。
顾茵又一个个道谢,几碗馄饨不消片刻就做了出来。
此时附近看热闹的人越发多了,空气不那么流通,那香味像有勾子似的直往人鼻孔里钻。
且因为他们这边聚集的人多,其他人远远地看到这边排了队,不自觉地就往这处靠拢。
方才还无人问津的小小馄饨摊,一时间人满为患。
大伙儿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馄饨一边用眼神谴责王氏——
多手巧能干的小媳妇啊,还任打任骂不还嘴,偏托生到这恶婆婆手里了,命苦啊!
王氏恼羞成怒地嚷嚷着:“我看你能卖出什么名堂,哼!”
而后便拨开人群走了。
等她一走,顾茵对着众人福身,歉然道:“让诸位看笑话了,大家快去忙自己的吧,耽搁大家的时间了,实在抱歉。”
锅边雾气蒸腾,顾茵俏生生地往那儿一站,眼睛还小兔子似的泛着红,脸上也升起了羞赧的红晕。
让人见了更不忍心苛责。
众人纷纷在心里又为她道了一声可惜,再听着越来越多人一声高过一声的夸赞,越来越多的人也纷纷跟着掏了钱。
因为是试营业,所以顾茵只准备了五十碗左右的馄饨量。
还不到中午,她的馄饨就销售一空。
这时候她摊子前的人已经换过了好几拨,众人的关注点不再是闹剧似的婆媳矛盾,而是食物本身了。
还有没买到的人直呼可惜,还问清了顾茵开摊的具体时间,他们明天还来!
顾茵一一应下,而后便收拾了东西,挑着担离开了码头。
大概走了一刻钟,再也看不到码头的时候王氏从角落里跳了出来,一边接顾茵手里的东西一边得意邀功道:“咋样?我演得好不好?”
第15章
顾茵抿嘴直笑,“娘怎么自己加台词啊?”
“啥台词?你不是让我演个恶婆婆为难你吗?”王氏把担子往肩上一挑,发现担子轻了许多,知道是东西都卖完了,脸上的笑容又灿烂了几分,“天爷啊,这是全卖完了?”
“本也没准备多少,人一多很快就销完了。”顾茵提着轻巧一些的家伙什快步跟上,“可是我没提什么去给人做妾的话呀。”
“我这不是看戏文里头的恶婆婆学的吗?儿子死了就逼着儿媳妇改嫁。”
“那怎么还动手了?您还想打我?”
“那肯定是没有的!”王氏拍着胸口保证,说着又有点心虚,“那不是那会儿话赶话的情绪到了。”
也得亏隔壁的摊主给他拦下来了,不然王氏还真不知道怎么收场。
顾茵无奈道:“往后咱们还要在码头上天长日久地摆摊呢,这下子附近的人都知道你想逼着儿媳妇改嫁了,他们往后该怎么看您啊?”
“我管他们咋看,”王氏脚步轻快,担子两头空空的箱笼食桶被她挑得直晃悠,“我又不和他们过日子,爱咋看咋看,嘿嘿!”
说话的功夫两人回到了缁衣巷。
进了家门王氏把东西一放,就开始数银钱。
其实根本不用数,顾茵心里都有数。
她的馄饨虽然用了鱼肉,鱼肉比猪肉单价便宜,但因为只用鱼腹无刺的肉,鱼头鱼尾并不能再卖钱,成本便比旁人的馄饨高出一些,合计一碗馄饨的成本在三文钱左右。
一碗赚一文钱,五十碗便是赚了五十文。
但是王氏数钱数得高兴,铜钱摊满了一张桌,她数得眉飞色舞,顾茵便由她去了。
数完铜钱,王氏开始掰着手指头算,“一天赚了五十文,一个月那就是一千五百文,一年那得是多少钱?”
“一年就是十八两。每个月衙门收摊位费,我和隔壁的刘大叔打听了一下,咱们那位置差,一个月是五百文,一年就是六两银子的摊位费,咱们能净赚十二两。”顾茵飞快地给出了答案。
一年十二两!!!!
十两够一家子一年的嚼用,那是城里人比较滋润的过法。像王氏他们从前在坝头村,一年到头花销也不过五六两。
王氏自打出嫁后就没见过这么多银钱,感觉人都要晕了。
又听顾茵接着道:“不过今天的招数下回不能再用,明天生意可能会回落一点。而且今天是试营业,东西准备的少,明天则可以多准备一些,我有信心主顾会越来越多,一年赚的只会比这多,不会比者少。”
王氏笑得嘴都快咧到耳根子后头了,但没多会儿她就止住了笑,摇头道:“你这身子刚好,那馄饨都是现包的,包上半天还好说。包一整天不得把你手累断了?”
这担心也不无道理。码头上风大,若是包好了再卖,馄饨被风吹干了会影响口感,所以只能现包现卖现煮。
顾茵从前在厨房里一泡就是一整天,也没觉得怎么累。
但现下却是不成了,原身的身子底子太差了,一早上忙下来她便累得抬不起手了。
“我们再熬一些粥卖吧,熬粥讲究的是火候,熬好以后便不用管了。而且我今天观察了一下,码头上虽然来往的商户和过客多,但卖力气的苦力更多,咱们若是做些包子去卖,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应当生意会更好。”
王氏虽还没有尝过顾茵熬的粥和包子,但此时已经对顾茵的手艺很是信服。
加上她这两天自觉都没帮上什么忙——她早上看顾茵包得轻松,也想上手来着。
可那馄饨皮到她手里就浑不似在顾茵手里听话,她包的不仅慢还难看。
和顾茵包出的完美元宝并排放在一起,那卖相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吃食都讲究个色香味,到底是要卖银钱的,有了顾茵包的珠玉在前,王氏也不好意思把自己包的卖给人吃。
卖粥和包子的主意就很不错,熬好之后放在粥桶里,包子则可以提前包好,放在蒸笼里蒸着,她来负责卖粥卖包子,也能出自己的一份力。
王氏当即又要出去买食材,顾茵一把把她拉住,劝道:“娘还是先睡会儿,咱们用了午饭再一起去买也来得及。”
王氏紧张了一早上还不觉得困,如今一放松眼皮子就直往下坠。
瞌睡上来了,她也有些撑不住,便一边回屋一边道:“那你也去歇着,吃午饭的时候喊我。家伙什那些也别动,等我起来了我来刷。”
把王氏哄回了屋,顾茵略坐了一刻钟觉得缓过来了,便把摆摊的家伙什洗刷了一番。
此时外头已经日上三竿,到了准备午饭的时辰。
家里的大锅还剩下一些鱼汤,顾茵去巷子口买了两块豆腐,炖起了鱼头豆腐汤。
都忙完了顾音才想起来半天没见到小武安。
进屋去一瞧,小家伙原来不在家。
他素来乖巧,从前在村子里的时候也不会和同龄的孩子上树爬山的,顾茵就猜着他是去了隔壁。
正好这会儿锅上也滚了,顾茵舀出一大碗,端到了隔壁。
…………
许氏自打这天起身就一直闻到隔壁若有似无的香味。
想到昨儿个王氏两手空空还理直气壮的模样,她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天亮后没多会儿就去拍隔壁的门。
门被拍开,开门的不是王氏,却是小武安。
小武安揉着眼睛,奶声奶气地问许氏说:“婶子是来找我娘的吗?她和我嫂嫂出去码头做买卖了。”
“这急性鬼一把年纪了还改不了那急性子。昨儿个来问了一嘴,今天就去做了。这买卖哪里是那么好做的?别回头折了本钱来怪我。”许氏嘟囔了王氏几句,看到小武安趿拉着鞋子,衣服都没穿好就来给自己开门,她心头一软,柔声问道:“好孩子,婶子把你吵醒了。别生婶子的气哈。”
小武安腼腆地笑了笑,“没事的婶子,平时这会儿我都起了。只是今天娘和嫂嫂都不在家,家里太安静了,所以才睡了这么晚。”
说着话,小小的人儿把两扇门板给开到最大,而后从门口边拿出一个比他人还高的扫帚,熟练地开始清扫院子。
许氏一脸慈爱的看着他,眼前的小小身影不知道怎么就和记忆里儿子的身影重合了。
许青川如今是个和煦知礼的性子,但像小武安这么大的时候,他却是个十成十的熊孩子。
许氏的爹娘把这个孙子看比命根子还重,要星星不给月亮,他那时候说想玩弹弓,二老就拿家里库房的传家宝玉给他打磨成玉弹弓,琉璃玛瑙珠子给他当弹丸打。纵得他无法无天。
可就在许青川五岁那年,许家在生意场上得罪了权贵。
其实说是权贵也有些偏颇,对方不过是当今权宦众多干儿子中的一个。
但即便是这样的身份,也不是他们这样的普通人得罪的起的。
许氏的爹娘被抓进大牢,散尽家财才捡回了一条性命。
那大牢也不是常人能进的,遑论上了年纪的许家二老,回家没多久,两位老人便相继去世。
许氏的夫君也在那个时候因为家中的变故而变得郁郁,他本就身弱,又因为科考多年都未能中举而被掏空了精气神,一病下去,不过半年便药石无灵地去了。
许氏是天之娇女,一辈子顺风顺水,没经历过什么风浪。
一下子失去了家业、父母和夫君,她也是心如死灰,恨不能随他们一道去了。
那时候儿子却像在一夜之间长大了似的,他不再顽皮闹腾,不用人管,他就规规矩矩、板板正正地坐到书桌前开始读书。
“娘,你放心。等我长大,考取功名,一定把咱家失去的都给您拿回来。”六岁的小青川认真而倔强地同她保证。
“婶婶怎么哭了?”小武安放了扫帚上前,从怀里拿出一条粗布手绢递给她。
许氏摇摇头,不再想过去的苦楚,只笑着问他:“是不是还没吃过朝食?来我家吃吧,婶子给你下面条。”
小武安摇头拒绝,昨儿个许氏给了他一块糖他已经很高兴了,不好意思再去蹭吃蹭喝。
不过最后还是没拧过许氏,小武安被他牵到了隔壁院子。
那会儿许青川已经读了半早上的书,三人凑在一起各吃了一碗素面。
饭桌上许青川也是书不离手,小武安觉得新鲜,不由便多看了两眼。
他对懂事安静的小武安也挺有好感,便问他读过几天书了。
小武安把头垂的更低了,声如蚊讷地道:“没,没读过书。”
饭后的半个时辰是许青川的休息时间,他便把小武安带进了自己书房,翻出一本《千字文》,照着读了一遍给他听。
小武安安安静静地听完,许青川便把书给了他,让他自己去旁边认,还给了他一支小炭笔,一张裁好的纸。
“学会这个我就能变得和青川哥一样厉害了吗?”
小武安还不知道读书是怎么一回事,但是王氏这两天私底下经常酸上两句,说许氏不知道走的什么狗屎运,该个二十出头的秀才儿子。他便知道会读书的许青川是很厉害的。
许青川已经拿起了自己的书,闻言先是不禁弯唇笑了笑,但也没有因为他年纪小就糊弄他,而是解释道:“等你把这《千字文》会看会写,倒背如流了,便能学其他的,然后就会越来越厉害。”
小武安重重地点了点头,随即不再去打扰他。
许青川读书素来认真,看着看着就忘了身外事。
等到反应过来得时候,院子里就传来了她娘带着笑意的声音,“你家武安在我家呢,不费事儿,他不吵不闹好带的很。”
另一把清脆婉转的女声道:“还是多谢婶子了。这是我刚做的鱼汤,还希望婶子不要嫌弃。”
他娘又是一阵笑,说:“邻里邻居的住着,互相帮衬一把本是应该。咋这么客气还送东西来?”
许青川这才想起来书房里还有一个人,再抬眼一看,小武安正埋头趴在矮几上涂涂画画的,那本千字文则已经被合起来了,放在一边。
他心中自责,应该给这孩子个画本子的,怎么打发了本《千字文》给个不认字的孩子后就忘了这事儿?估计是把这小家伙儿闷坏了。
而一旁的小武安听到顾茵的声音后便站起了身,先客客气气地同许青川说了再见,而后才迈着小短腿吧嗒吧嗒地跑出书房。
不多时许氏又探进身来,招呼道:“儿啊,快来吃鱼汤。冷了可就不好吃了!”
奶白色的鱼汤上点缀着白嫩的豆腐和碧绿的葱花,香味浓郁并不见腥,许青川闻着味道方觉得肚中饥饿。
“王宝芸也不知道走了哪门子的狗屎运,自己做饭做的那么难吃,竟得了这么个厨艺非凡的儿媳妇。”许氏边吃边酸。
许青川无奈地笑着摇头。
午饭后,许青川再次回到书房,先把那本《千字文》放回书柜,又去收拾之前给小武安的纸笔。
半晌后,许青川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睛,只见那宣纸两面竟被写的满满当当,虽然字迹歪歪扭扭的,字形有大有小,但确实是一整篇的《千字文》!
第16章
顾茵牵着小武安的手往回走。
小家伙心情明显很不错,蹦蹦跳跳的,嘴里还嘀嘀咕咕念着:“也乎哉焉,者助语谓,诮等蒙愚,闻寡陋孤……”
顾茵听了一耳朵,笑着问他:“我怎么好像只听过‘孤陋寡闻’,这‘闻寡陋孤’是什么?”
小武安羞涩地松开了他的手,小跑着进了家门。
因为王氏还没起,两人进门之后轻手轻脚地盛了碗鱼汤,就着家里的干饼子吃完了午饭。
他们吃完没多久,许氏过来还碗了。
顾茵笑着迎出去,“婶子怎么还特地送过来了,晚些时候我让武安去拿就是。”
而后顾茵才发现许青川居然跟着一道来的,她便连忙站住了脚。
许青川也被她盛放的笑靥晃了一下眼,连忙挪开眼。
许氏没察觉到这些,只问顾茵说:“你娘在不在家?我有事和她说。”
“娘昨儿个没睡好,正在屋里补觉。婶子先请堂屋里坐,我去唤她。”
“找我干啥?”他们正说着话,王氏笑眯眯地从自己屋里出来了。
她方才做了个美梦。
梦里她们小摊子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一年完全挣足了她预想的那十二两。
不过几年,家里的日子也好了,置办了田地和房屋。
武安也大了,家境好了自然很简单地娶了个懂事美貌的小媳妇,开枝散叶。
冷冷清清的家里终于重新变得热闹起来。
醒来后王氏嘴角还挂着笑,连带着看着许氏的目光都变得柔和起来。
许氏见她态度不错,也不藏着掖着了,直接道:“我是来给你贺喜的!”
“哎哎,”王氏边笑边忙不迭摆手,“你也知道我们家要发家了?还没影儿的事呢,先不忙道喜。”
许氏奇怪地看着她,“什么发家?”
王氏一想也是,发家是她梦里的事,儿媳妇也是个嘴紧牢靠的,也不会早上才挣了一笔银钱就宣传出去。
“那你道哪门子喜?”王氏又恢复了惯常的口吻。
许氏也不惯着她,哼一声转过身去,“青川你和她说。”
许青川便把小武安写过的那一页纸展现给众人看,又道:“我不过领着武安念过一遍《千字文》,后头让他自己看,他竟然照着能写了,且我后头还看到他并没再翻书,而是自己默写出来的。”
王氏听得愣了,顾茵则一脸惊喜地看向小武安,“你刚才嘀嘀咕咕的原来是在背千字文?”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小武安身上,他害羞地缩在顾茵身后不肯露头。
“怕啥,又没外人,是不是会背了?给个准话。”王氏一把把他拉到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