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她爹嘴上不说,但周喜知道,因为她提出养满宝的事,她爹对她很有些不满。周喜和满宝道:“大姐对县城不熟,你带大姐去卖姜,大姐也给抽成给你。”
满宝闻言眼睛一亮,拍着胸脯保证,“大姐你就放心吧,我提前找了好几个主顾了呢,不过我们别一次拿去太多,不然会被压价的,四哥拿了一篓去,你也拿一篓好了。”
周喜笑着应下,问她,“你都找了什么主顾?”
“那可多了,等去了县城你就知道了。”
第133章
通信
纳税什么的是不可能衙门里的衙役下乡征收的,打死也不可能,尤其是他们这片山路还不好走。
但是,虽然衙役们不下乡征收,但宣讲还是要有的,宣讲的责任就落在了里长的身上。
不过是老调重弹,秋税必须在十月底纳完,虽然前后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但早纳完,自然早安心。
周家早早便把纳的粮税准备好,装了袋子后放在板车和箩筐里。
今年他们家有了一辆板车,要比往年轻松一点。
为了路上安全,村里纳粮都是要一起走的,往年也只有村长家有板车,其他家都是把粮食放在箩筐里挑着去县城的,有的人家因为人少,还得雇驴车或牛车拉运,不然连着跑两三趟都未必能搬完。
而周家男丁多,周大郎带上三个弟弟,一个挑两个箩筐就差不多了。
去年周四郎就是这么去的县城,那时他刚从白地主家帮完忙回来,得的工钱还没来得及上交,带去了县城,在排队交粮的时候没忍住,把粮食交给三个哥哥看着,自己就浪去了,这一浪就把周家的家底给赔进去了。
今年钱氏和老周头都不太想他去县城,但满宝提了,加上她也保证会紧盯着他,钱氏想了想,觉得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便让周四郎去了,她也想看看,这小子还不会赌。
有板车,周家便不用挑担了,但走山路推车也很辛苦,所以周大郎才想着带上五郎,大家轮换着来,不过既然老四和老六都去,那这种重活儿还是交给老四吧。
周四郎吭哧吭哧的和三哥把板车推上坡,然后周二郎就接过板车,“行了,下面这一段我和大哥来。”
周四郎:……故意的,他们一定是故意的。
满宝坐在板车上,板车一下坡速度就快起来,而且还有一阵又一阵的风迎面吹,她高兴的哇哇叫,根本没注意她四哥。
一行人到了县城,便在城门口里分道扬镳,周大郎和周二郎周三郎一起去排队交税,周四郎他们则去卖东西。
两篓的生姜,满宝直接带着他们去济世堂。
济世堂的郑掌柜也在柜台上,这大半年来他没少和满宝通信。
不错,就是通信,其实一开始是满宝和他写信,他稀里糊涂的回了信,然后这一来二去就成了笔友。
每次周二郎或周五郎来县城,都会给他带来一封信,然后再从他这里带回去一封信,明明相隔不远,要说的话也能通过周二郎或周五郎传达,但他们就是习惯写信,这也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了。
早在秋收前,周五郎来县城卖糖时就给郑掌柜死送了一封信,信上说她种的姜就要收回了,还问他想不想吃,想不想买。
今天满宝就是来给郑掌柜送姜的,不是卖,而是送给他吃,然后推荐道:“郑大哥,以后你的病人要是想买姜煮茶了,记得告诉他一声,我家有很多新鲜的生姜,拿来煮茶最辣最好喝了。”
郑掌柜收下了她的送的姜,点头表示没问题,“正想和你说呢,我们药铺要进一批干姜,你不如留下十来斤老姜晒干给我,我看你这姜的质量不错,要是都差不多,晒干的姜我给你六十文一斤。”
周喜惊喜的捏紧了双手,满宝却习以为常的应道:“好呀。”
然后郑掌柜就带她从药铺的后门出去,带着他们敲了隔壁一家的门,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打开门来,郑掌柜就笑道:“喏,这就是我与你提的小丁,他家开着杂货铺,自己还是走街串巷的货郎,你的姜卖给他最好。”
小丁笑嘻嘻的和周四郎打招呼,然后才低头看向满宝,笑道:“你妹妹可真可爱。”
满宝也咧开嘴乐,道:“我也觉得,小丁哥哥,你能用多少钱买我们的姜?”
小丁看了周四郎和周喜一眼,见他们都不介意满宝说话,他便回答道:“三十五文一斤,连叶子一起。”
他道:“现在很多生姜都能收获了,也就你们的品相不错,我才舍得给这个价的,我卖出去也就提了几文钱的价而已,你们要是愿意,那每天都给我送一篓到县城来。”
周喜问,“每天都能卖出去这么多吗?”
小丁笑道:“县城里有钱人家也不少的,人家吃个肉,吃个茶都是要放姜的,所以这姜是调味品,不像我们乡下人,逢年过节才有肉吃,也吃不起茶,这才显得它稀罕。”
周喜顿时不敢多问了。
满宝就拉过周四郎,小声和他道:“我问过郑掌柜了,现在外面的姜比较贵,市场上卖的四十文到五十文之间,你要是没空亲自来卖,我觉得卖给他是最好的。”
周四郎舍不得那五文到十文的差价,小声道:“一斤能赚好多呢。”
满宝不在意,“娘不会答应让你一个人来县城的,而且白老爷家要干活儿,你得去干活儿。”
这可真不是个好消息,周四郎低垂着脑袋道:“行,卖吧,不过我们今天就卖一篓,剩下的我们自己拿去集市上卖。”
满宝表示没问题。
问过周喜,姐弟俩一人出了半篓的姜给他,称斤后算钱,周喜拿着钱,一脸恍惚的跟着他们往外走。
剩下的姜,周四郎拿到了集市上摆摊,周喜跟着一起。
但满宝却往一旁的篓里放了一些,打算去找另一个朋友。
周四郎见状,也不摆摊了,直接收起来道:“说不定是个大主顾呢,我和你们一起去。”
周五郎嫌弃,“去这么多人,万一把人家小姐给吓着了怎么办?”
周喜连忙问,“什么小姐?”这买菜的一般不都是大人吗?
“是县令家的小姐,满宝说好了有好东西会给她带去的,她们还约好了在书铺见面呢。”上次那封信就是周五郎帮忙送的,那次因为要赶着秋收,所以周五郎一下卖给傅二小姐一百颗糖,让她慢慢吃。
周五郎觉得傅二小姐的牙齿也挺厉害的,吃了这么多的糖,一点事儿也没有。
第134章
朋友
傅二小姐没想到满宝说给她带的好东西会是一篓姜,她颇有些无语,站在门内半天不说话。
满宝是真的觉得她的姜很稀奇啊,因为这是她看着长出来,看着长大的。
她和傅二小姐推荐,“姜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能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还可驱散寒邪,所以才有姜入茶,傅二姐姐,现在正是纳秋粮的时候,你爹一定很忙,这时候更得注意身体,所以买些姜回去给他煮茶吃呀。”
傅二小姐被她逗笑了,问道:“你还懂医术?”
满宝摇头,“我不懂,我就是照本宣科而已。”
傅二小姐微微一笑,转头和丫头道:“既然满宝说她的姜好,那肯定是好的,都买下来送去厨房吧。”
丫头应下,没有去接背篓,而是要带周四郎往厨房去。
满宝挠了挠脑袋,说她,“你家吃得了这么多吗?买一些就行了,你要觉得好,以后我们给你送新鲜的过来,我家种了好多姜呢。”
傅二小姐乐开了,笑道:“从来只见卖家希望买家多买,还是第一次见卖家劝人少买的。”
满宝严肃的道:“我们虽也做生意,却不会坑人的,姜也就炖肉和煮茶的时候用得着,要不你买个一斤就行了,四十文而已,叶子里嫩的那部分还能炒着吃,你家一定有铁锅吧?”
傅二小姐哪里知道?
不过她并没有听满宝的话,依然决定全部买下来,“我家吃不完还可以送人,让他们去厨房称,你留下和我说说话吧。”
傅二小姐很喜欢和满宝说话,尤其是和她做了笔友后,虽然双方差着五岁,但她觉得和满宝说得来。
满宝对她的偏见也少了,觉得她虽然是县令的女儿,但还是很可爱的,而且她身边很少有说得来的小姐姐,她对这份友情也很珍惜。
周四郎听到了满宝的报价,背着背篓就和丫鬟去厨房。
傅二小姐不好请周喜等人进门,便只伸手拉了满宝的手到一旁站着说话,“我娘带我大姐回外祖家贺寿了,家里人少,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好无聊的。”
满宝问,“你不上学吗?”
她觉得她每天好忙的,尤其是上学的时候,一睁开眼就要去学堂,下学回来还要做作业,看一下自己种的东西,还要玩耍,还要看书,时间好像怎么都不够用,怎么会无聊呢?
傅二小姐道:“我大姐不在家,又碰上农忙,所以给先生放假了。”
而即便先生不放假,她也只上半天的课而已,所以她对满宝的生活很好奇,在她的认知里,农家的女孩是不可能上学的,就是她认识的朋友里,识字也很少。
他们家也就是祖母做主,她和兄弟姐妹早年都是跟着祖母生活,这才习惯了延请先生授课,想起刚来县城时,她娘可没想过要给她们姐妹请先生。
尤其是在她们互相通信以后,傅二小姐对满宝的生活很感兴趣,她觉得很多话对着母亲和大姐说不出口,但对着满宝可以。
傅二小姐拉着满宝的手,让丫头退后了一些才问,“你怎么总是跟着家里出来做生意呀,你家很缺钱吗?”
“是呀,我家很缺钱,”满宝掰着手指头道:“我家要建房子了,还要给我四哥五哥说亲,我还想买好多好多的东西吃,所以钱总是不够用的,不过我现在还不能总是出来,还得读书呢,我的朋友说了,要多读书,以后长大了才有本事走得更远,赚更多的钱,不然我现在年纪小,就算聪明也赚不了多少钱的。”
傅二小姐笑,“你这位朋友倒是厉害,她叫什么?”
满宝犹豫了一下,小声道:“我不能告诉你它叫什么,它不让我说。”
傅二小姐理解的点头,“行吧,那你最近在看什么书?”
“在学《诗经》和《大学》了,不过先生《大学》讲得少,说我们年纪还小,更多的是给我们讲前朝的历史,还教我们算学。所以最近我特别爱看《大隋传》,你呢?”
傅二小姐惊讶的看着满宝,道:“我也在学《诗经》,却没有读《大学》……”
她犹豫了一下道:“《大学》是我哥哥和弟弟学的,先生好似没打算教我们。”
满宝道:“他不教,你自己看呗,不懂的再问先生,我们先生说了,《大学》很重要,所谓大学便是大人之学,是成为圣人的学问。”
傅二小姐突然扑哧一声笑出来,看着严肃的满宝,突然笑出了泪花,“可我们是女子,又不需要成为圣人,为何要学《大学》呢?”
“啊?”这下换满宝傻了,她疑惑的眨眼问,“为什么女子就不能成为圣人,我们先生没说女子不能成为圣人呀。先生说,要能成就至善,那就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我们都学会了这些,才有可能成为至善之人。不过先生也说了,要成为圣人很难,却从没说过女子不能成圣,先生还夸我聪明呢,比白善宝学的还要好,哼哼。”
傅二小姐愣愣的看着她,半响方道:“你说得对,似乎没人说过女子不能成圣。”
满宝见她认同自己的观点,高兴起来,道:“是吧,你比我还大,懂得比我还多,现在就可以自己先看《大学》了,不懂的可以问先生。”
傅二小姐笑问,“那我能问你吗?”
“当然可以了,”满宝兴奋起来,笑道:“我们是朋友呀,你可以问我,我也可以问你,这叫互相请教。”
傅二小姐笑着点头,道:“那你一定要经常让你哥哥们给我送信,也不必你哥哥们,你们村有谁出来都可以让人把信送到门上,我必有回信的。”
满宝郑重的应下。
傅二小姐似乎怕她忘记,还道:“你家里再有什么好吃的,稀奇的东西都可以送来我家,我看着好就买下。”
满宝觉得她家好有钱,羡慕的点头,“我的愿望就是成为你,想花钱就花钱。”
傅二小姐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捏了一下她的小圆脸,乐道:“你真可爱。”
满宝回赞她,“你也很可爱。”
她可是礼尚往来的好孩子呢,满宝喜滋滋的想。
第135章
分钱
周四郎很快背着空篓出来了,他捂着口袋,一脸的兴奋,眼睛亮晶晶的,他无视站在妹妹对面的傅二小姐,直接走到满宝跟前,咧开嘴笑,“满宝,我们回去吧!”
还想和满宝说话的傅二小姐:……
满宝觉得他们已经说完了,于是点头,和傅二小姐挥手道别。
傅二小姐只能道:“你要是休沐了,记得来县城找我玩。”
满宝应下,和周四郎手牵着手往外走。
周喜带着五郎和六郎等在外面,他们是一直能看见满宝的,因此并不怎么担心,见俩人走来便和门内的傅二小姐行了一礼,转身离开。
等走出老远,周四郎才左右看看,见没人才把口袋里的铜钱拿出来,眼睛亮晶晶的:“厨房说了,我们家的姜比外面卖的要好,四十文一点儿也不贵,看,这是三百二十文。”
其中有一半是周喜的。周四郎把钱数出来给她,满宝几个却眼巴巴的看着她。
周喜不解的回望。
满宝道:“大姐,主顾都是我帮着找的。”
周五郎立即道:“大姐,除草的时候我有帮忙。”
周六郎:“施肥的时候我也帮忙,而且也是我们一起帮着把姜种下去的。”
一旁的周四郎做了很好的示范,他从自己的钱里数出四十文来,给了满宝十文,老五和老六也十文,剩下的则给自己,然后把剩下的钱放在布袋里道:“这是还债的。”
满宝盯着他手里的十文钱看。
周四郎捂着口袋道:“满宝,这次你可不能再告状了,我比五郎还大呢,他手里都有钱,我怎么能没有呢?”
满宝义正言辞:“五哥不会赌钱。”
周四郎:“……我现在也不会。”
满宝冲他伸手,“把钱给我,我帮你拿着,你要用了再问我要。”
周四郎不想给,满宝就威胁他,“你不给我,我就告诉爹娘,你身上有钱!”
周四郎一脸悲愤的将那刚放进口袋里的十文钱拿出来,一把拍在满宝的小手上,因为十文钱也不少,她的手太小,一下蹦出一文来。
满宝捡起来,把所有的钱都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这才心满意足的拍了拍,然后看向大姐。
周喜:……
当着她的面分钱,这是当她不存在吗?
不过……
弟弟妹妹都看着她,周喜便也只能和周四郎一样从刚分的钱里拿出钱来分,她不是很想给他们,“你们年纪都小呢,要钱干什么?”
她觉得没有成亲前都不应该自己有钱,因为她从小就是这么过的。
周五郎理直气壮,“娶媳妇!”
周六郎:“买衣服!”
满宝:“买肉!”
周四郎默默地在心里道:我就想摸一摸!
周喜一一驳回去,“娶媳妇的钱爹娘会给你出的,六郎,你过年前不是刚做了一身衣服吗?满宝,钱要省着点花儿……”
满宝道:“钱是省不出来的,是花出来的,只有流通的钱才能称之为钱,不流通的时候就是个铜板而已,大姐,你到底给不给?”
“行吧。”反正周喜是一句话也没听懂,她觉得满宝说的不对,却又不知道怎么反驳,果然,读书就是好,争论都没法争。
周喜叹息,给三个弟弟妹妹各发了十文钱。
满宝还要求她,“不能告诉爹娘哦。”
周喜乐,“你要求还挺多,这不是撒谎吗?”
“没让大姐撒谎,只是爹娘不会问,你也不要说,不说怎么会是撒谎呢?”
周喜竟无言以对。
看着站在一起的弟弟妹妹,她也知道他们是一伙儿的,也只能点头。
周五郎和周六郎高兴起来,自己留下两文钱做零花,其余的都交给满宝收起来,还叮嘱,“回去就给我们记在账本上。”
满宝拍着胸脯表示:“没问题。”
周四郎羡慕的看了一眼他们手里的两文钱,和满宝道:“满宝,要不你也给两文给我,就存八文钱好不好?”
满宝想了想,觉得打了棒子就得给颗糖,于是从口袋里拿出两文钱来给他,叮嘱道:“四哥,可不能赌钱哦。”
两文钱而已,他就是想赌也得有人愿意赔呀,哦不不不,他一点儿也不想赌。
周四郎得了钱,心满意足起来,开始好奇的看向两边的摊位,惋惜道:“看今天人好多啊,我们应该多挖一些姜来的。”
满宝道:“急什么,反正农忙过了,你和五哥每天都可以背着姜来卖,多让它们在地底下埋一埋,说不定还能再长长呢。”
周四郎觉得满宝说的有道理,于是也不心疼了,兴奋的四处看起来。
因为农忙刚过,又是交粮税的日子,县城里来往的人特别多,还有外地的粮商来收粮呢,所以县城显得格外热闹。
相应的,街上卖吃的也特别多,周四郎看每一样都想吃,但他钱少,不舍得花,于是就鼓动满宝,“幺妹,你看那糖葫芦,好看吗?”
满宝咽了一下口水,点头。
周四郎道:“买一串吧。”
周喜气得拍他脑袋,道:“你这个做哥哥的,给妹妹买一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