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满宝:“……我不要!爹,我不喜欢吃鸡蛋了,而且鸡蛋吃多了也不好。”“胡说,鸡蛋那么好的东西,怎么会不好?”老周头乾坤独断,“你不用给家里省,一天加一个鸡蛋家里还是做得到的。你读书费脑,可得好好养一养。谁家孩子上学有你这么省心的?”
第318章
共同努力
老周头一半是哄小闺女,一半是说给底下的儿子儿媳们听的,他道:“你读书不要束脩,自己学了本事不说,还教家里认字,我们家现在谁不认识几个字?尤其是你几个侄子侄女,就是送到学堂里去也不过如此了。他们以后可都是读书人了。”
老周头每每想到这里就无限的激动,读书可不容易,他们七里村要不是沾了白老爷的光儿,请了个庄先生来,他们村可真是一个读书人也没有。
即便如此,他们七里村六十多户,除了满宝外,能把孩子送进学堂里读书的也就四个而已。
而且已经有两个决定学到今年年底就结业出来,毕竟孩子已经上十二岁了,认了字,就可以试着到县城里找些活计做。
孩子认了字,去县城里找个账房的学徒做着,熬个五六年,说不定也能成为一个账房。
读书人有多难得?
那可比在地上凭白捡到一块金子还难得。
老周头的目光在大头和二头之间来回巡视,威严的道:“大头,二头,你们小姑教你们的字你们要好好学,等你们再长大一点儿,让你们爹到县城里给你们找个账房的学徒做,以后你们也去做账房。”
周大郎和周二郎差点把嘴里的饭喷出来,瞪大了眼睛去看他们的爹。
老周头触及他们的目光,瞪回去道:“看什么看,你们儿子都认得这么多字了,当个账房怎么了,难道你们还想他们和你们一样,一辈子在地里刨食,闲了就去给人家打工?”
大头将抢到的鸡蛋塞进嘴里,含糊的道:“爷爷,我喜欢在地里刨食,轮到我种地了,我就把我的地全种上生姜,卖很多钱,然后买很多肉回来,吃一口扔一口。”
老周头目瞪口呆。
小钱氏直接一巴掌拍上去,怒道:“还没发达呢,就想着浪费了,还吃一口扔一口的,不知道浪费东西会被天打雷劈吗?”
大头委屈道:“我就随口这么一说,而且这也不是我说的,是小姑说的。”
满宝从碗里抬起头来,断然否认,“我没说。”
“你就是说了,”大头委屈,“就是小姑你说的,以后你有了钱就给我们买肉吃,让我们吃一口扔一口。”
满宝严肃的道:“那也是你们扔的,我才不会扔呢,我就是没的吃,我也要拿回来给爹娘和大嫂吃的。”
小钱氏扭头对满宝露出笑容,然后扭头严肃的盯着大头。
大头想哭了。
找账房当学徒的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周大郎和周二郎齐齐的松了一口气,他们哪有那个本事找账房啊。
俩人认识的地位最高的人就是药铺的郑掌柜,想也知道人家看不上他们家两个孩子。
这事了了,但大家都知道满宝读书有多辛苦了,同时明白,难怪满宝总能认识这么多东西,给家里找出这么多挣钱的活计,看来读书真的很有用啊。
小钱氏的目光不由在大头和三头之间来回的看,周二郎也盯着二头看,何氏则看看四头,又摸摸肚子。
本来她想生个女孩的,那样就儿女双全了,但这会儿觉得儿子也不错,如果他能聪明点儿,等长大了也送去读书……
方氏也摸着肚子,越看满宝越喜欢,决定回头让满宝再到床上去滚一滚,说不定生下来的孩子能跟满宝一样聪明。
读书的用处很大!
这是时隔三年后老周家的大人们统一的认识,而且要比以前深刻得多。
虽然满宝不想吃鸡蛋,但第二天小钱氏还是从家里拿了一个鸡蛋去学堂,等饭煮好,蛋也蒸熟了。
她取出蒸蛋的碗来,将饭盛在上面,又将菜放上去,这边将碗放到一边。
等满宝从学堂里冲出来,钱氏就把碗递给她,让她端出去吃。
满宝吃饭喜欢把饭和菜拌在一起,往下一挖就挖到了蒸蛋,她拌了拌,挖起来吃了一口,眼睛微亮。
小钱氏正好把饭菜都分完了,出来一看,便忍不住乐,“怎么样,好吃吗?”
满宝狠狠地点头,“嫂子,以后早上把鸡蛋水换成蒸蛋好不好?”
小钱氏笑着摸她的脑袋,“老大夫说了,那样的鸡蛋水虽然腥一些,但营养最好。”
满宝虽有些失望,但也没说什么。
她心满意足的吃着蒸蛋,然后抬头看着学堂前的河流道:“也不知道白善宝走到哪儿了,他有没有蒸蛋吃。”
白善宝当然是没有蒸蛋吃的,鸡蛋容易碰碎,白家根本不准备这种东西赶路。
此时他正坐在一棵树下啃着烙饼,这是刚刚厨娘做出来的,他总觉得没有满宝嫂子做得好吃,也有可能是被太阳晒的胃口不好,他叹了一口气,让大吉去把他的书箱拿下来,一会儿他要看书。
大吉应下,转身回车上拿书箱。
刘氏对此很满意,觉得孙子越发好学了,但也劝他,“午时睡一下,待过午还要赶路呢。”
白善宝道:“没事,我就看一会儿,我在车上睡比较好。”
没办法,车上太摇晃,他看书头晕,还不如直接蒙头睡觉,所以还是中午休息的时候看书好。
要知道他还有好多作业要做呢,课文也要背的。
他现在先读几遍,记下来后等上了车就可以闭着眼睛默诵,他现在读书的时间少,肯定赶不上满宝的进度了,不知道回去以后会不会被她取笑。
隔着老远的一条道路,满宝也在认真的听庄先生给她开小灶,她觉得现在善宝正坐在车上,一天都没别的事干,那肯定是在看书,看书,还是看书。
他的时间那么多,又比她聪明那么一点点儿,万一她不努力,等他回来,俩人差距很大,他取笑她怎么办?
所以她要努力啊。
庄先生在上面看得满意不已,忍不住点了点头,本来她昨天上课还有些走神,显然是不习惯白善宝的离开,但今天就很认真了。
庄先生对此很满意,嗯,不用和小弟子谈心了。
开完了小灶,庄先生看了一下沙漏,便对她道:“已经消食了,你睡上两刻钟吧,两刻钟以后上课。”
满宝应下,将书收好,便躺在榻上闭上眼睛,但这会儿她睡不着,便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刚才学的知识。
第319章
建鸡棚
老周头坐在门槛上抬头看天,满宝刚把笔记做完,听科科的建议出来远眺养眼睛,见老爹坐在门槛上,她便也坐在门槛上,和他一起抬头看天。
一大一小坐在门槛上都莫言不语,有路过的村民见了忍不住乐,“爷俩看什么呢?”
老周头慨叹,“看天啊。”
满宝一脸严肃的点头,“看云呀。”
村民便也抬头看天,只见漫天落霞,便也靠在墙壁上一起看,“金叔,你看这天能不能晴?”
今天又下了两场雨,一阵一阵的,虽然下午就出了太阳,但这样的天大家也不好开镰割稻谷。
老周头摸了摸自己烟枪,道:“不管明天能不能晴都不能等了,地里的水稻黄了就得割。”
“你家明天开镰?”
“嗯,割了就挑回来,在家里晒,不留在田里了。”
村民便有些羡慕,“金叔你家人口多当然没问题,我家就不行了,就六个人,还有两个娃娃,一天也就能割一块地,挑回来是不可能了。”
老周头有些自傲,但还是哈哈笑道:“我家人多,但地也多呀,都是一样的,一样的。”
一样的才怪,一个人割一块地和两个人一起割两块地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
虽然他不知道是为什么,但就是不一样。
他们不会计算,却会用眼睛看,会直接对比。
满宝嘟了嘟嘴道:“先生秋收不放假。”
老周头就笑哈哈的道:“不放就不放吧,反正今年水稻也没有多少,用不上你们这些小娃娃下地。”
“这倒是,我家总共种了十二亩的水稻,毁了一半,”村民有些庆幸的道:“幸亏朝廷免税,不然今年我们都过不下去了。”
其实虽然朝廷免税了,大家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
以前的水稻一亩大概能收两担半,现在可能连一担都没有。
好多水稻都还没有灌浆,伸手一摸,全是空壳,割下来也只能用稻草而已。
老周头家的运气在水稻上并没有好一点儿,也是这样的情况,其中还有好几块田是直接被冲垮了,现在田里的草比稻子还要多。
不过现在他们家的压力没那么大,因为麦子的收获不错,最近周二郎每天都有固定收入,加上茯苓这笔横财,所以现在老周头颇有些不动声色的稳重。
老周家决定收稻谷了,消息一传出,不少人家也去田里看了一下稻子,已经进八月了,哪怕遭过水灾,大部分水稻也都黄了,可以准备收割了。
他们看了看天,便也决定明天开始收割。
乡下人的决定就是那么迅速且没有道理,前一天大家还闲得拿着麻线坐在树底下分线,第二天天都没亮大家便拿了镰刀,挑了竹筐出门。
瞬间从农闲变农忙。
稻谷比麦子还要好收,但七里村的村民却没多少人开心,因为今年稻子的收成真的是很差很差,以至于大家都没多少动力。
老周家干脆都没让何氏和方氏下地,剩下的人干个六七天就把田里的水稻全给割回来了,然后就开始慢悠悠的脱粒。
因为很多稻壳里没有米,用簸箕铲起来迎着风一吹,瞬间吹出老大一堆去,落下来的好稻子根本没多少。
不过大家早已有意料,虽然叹息,但还不是非常难过。
大家会把吹出来的稻壳也给收好,要是来年春天家里粮食不够,这些磨成糠也是可以吃的。
老周家也收着,不过老周头算了算家里的粮食,觉得还够吃,便决定拿来喂鸡。
钱氏看着收起来的十来袋空稻壳,叹息一声道:“再去集市上买十只鸡回来吧,正好去年养的那几只母鸡老了,过年的时候正好可以杀了吃。”
“鸡棚不够大,”满宝嫌弃的看了一眼鸡棚道:“娘,它们太挤了就不爱下蛋。”
小钱氏看了一眼满宝,趁机提议,“娘,要不我们把屋后的那块荒地整一整,在那里盖个鸡棚,既宽敞,家里也不脏乱。”
钱氏犹豫,“那毕竟是在屋外,万一被人给偷了……”
“谁那么大胆子呀,而且我们家里养的鸡不少,真有人去偷,鸡一叫,我们就知道了。”
小钱氏不止一次的嫌弃家里的鸡棚在院子里,虽然每天都是孩子们打扫院子,但早起是她最早,晚睡是她最晚,一些脏污不免就入了她的眼。
满宝显然是听到了她的念叨才提起这事的。
满宝果然双手双脚赞成大嫂的建议。
“万一有黄鼠狼怎么办?”村子里偷鸡的不仅有人,还有老鼠和黄鼠狼呢。
而其中老鼠和黄鼠狼的危害才是最大的。
七里村还比较淳朴,虽然也有懒汉和讨人厌的混混,但因为人少,大家又都沾亲带故,并没有特别祸害乡邻的人。
村里嫌弃的混混也不过是好吃懒做,喜欢在上山下河乱转悠的人。
比如周四郎就曾经被归纳在混混行列。
周大郎想了想道:“去年家里建房子不是还剩下一些石头吗?我们干脆底下用石头来建,上面再用黄泥,外面再围一圈栅栏,黄鼠狼应该跑不进去。”
周二郎继续道:“六月那会儿踩烂的瓦片还堆在角落里呢,我们拿去盖鸡棚,老鼠也就跑不进去了。”
钱氏这才答应。
从周家的右面一直延伸到屋后的那一片全是他们家的菜园。
右边的那块菜园是老周头的爹娘在的时候开的,后来钱氏接手,因为家里人口越来越多,她便一点一点的往外扩伸,反正那也不是谁家的地,所以她种着种着就种到屋后面去了。
屋后那块地往外三百米左右就是一座山,那是村里分给周大郎的口分田。
山脚往上一点儿天然长着五六丛竹子,而山脚下之前则是种着麻,现在全被砍回来了。
山离他们家不是很远,中间那三百多米的空地都是无主的,平时都少有人走。
钱氏自动将那片地划到了自家范围,然后都不用告诉村长,家里第二天便开始糊泥准备建鸡舍了。
等真的开始建的时候,满宝跑到那里来来回回的看,然后发现后面放鸡棚也不错,“以后可以把鸡赶到山上去找虫子吃呀。”
钱氏笑,“山上能有多少虫子?还不如去田里呢。”
钱氏说到这儿一怔,“是啊,我们可以把鸡赶到田里去吃虫子呀。”
第320章
养鹅
“是啊,是啊,我们都不用往回捉了,”满宝道:“还有地里的虫卵,草籽全都吃了,这样明年的虫子和草就更少了。”
满宝还惋惜了一下,“可惜鸡不会游泳,不然还可以在田里养,它那么爱吃田螺,放一群下去,我们就不用担心田螺吃稻子了。”
周四郎:“好像鸭子会游泳吧,就不知道它会不会吃稻子。”
周二郎:“上哪儿找鸭苗啊,十里八村养鸭子的人家一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倒是养鹅的不少,不然抱几只鹅回来养?”
“不行,”周大郎想也不想道:“那么大一只鹅放到田里,那是吃田螺,还是压稻禾?没得坏了庄稼。”
“就是,就是。”众人应和,此事就不了了之。
满宝却想起了曾经在善宝家吃的烧鹅,忍不住咽了咽口水,然后隐晦的看向四哥。
周四郎对上她的目光,眨了眨眼,没能领会她的意思。
不能领会没关系,等大家散去,满宝便跟去找他商量养鹅的事。
周四郎道:“大哥他们都没同意,我买回来谁养?”
“我们养呀,”满宝道:“反正他们不可能把鹅丢出去的,买回来我们不放在田里,放在河里也可以呀。”
“四哥,烧鹅很好吃,很好吃啊,”满宝道:“反正鸡棚都放在屋后了,再在旁边搭个草棚给鹅住就好啦,它那么大只,老鼠咬不了它,黄鼠狼也偷不着它。”
周四郎觉得她说的有道理,他转了转眼珠子,看了眼正忙碌的三个哥哥,压低了声音道:“这事我和老五他们几个来,不能叫大哥他们知道。”
“你先把鹅买回来。”
周四郎就伸手,“没钱。”
满宝嫌弃的看了他一眼,“四哥,你都是成亲的人了,怎么一文钱都不存?”
“我倒是想存,可我也没机会进县城呀,每次采回来的茯苓和野菌都是二哥带去县城的。”
而且老爹早就发话,因为水灾,接下来挣的钱都要交公,就算是二哥去县城,挣回来的钱也到不了自个的口袋,除非……
周四郎盯着满宝,小声道:“幺妹,四哥跟你商量件事。”
满宝哼哼道:“什么事?”
“你能不能从庄先生那里多买些糖果回来,我进县城里叫卖,到时候收益我们对半分怎么样?”
满宝认真道:“糖果不是庄先生给我的,是我一个朋友给的。”
周四郎敷衍的点头,“行行行,我知道,那你去和你朋友说嘛,和你看,你四嫂怀孩子了,我还想给肚子里的孩子扯块布呢,结果爹把白老爷给的工钱也给收去了,你四哥我总不能真用你四嫂的陪嫁吧?那得多丢脸啊。”
用媳妇的陪嫁,尤其是头年就用媳妇的陪嫁是很丢脸。
满宝勉为其难的点头道:“行吧,不过四哥你得把大头他们也带去。”
周四郎一愣,问道:“带他们去干啥?”
“他们也有糖果要卖。”
“行吧,带他们就带他们,你等我从县城里回来就把小鹅给你带回来。”
正想给四哥掏钱的满宝一听,立即收手,点头道:“这主意不错,卖了糖果就买鹅,那样我也不用花钱了。”
还伸着手的周四郎:……
满宝拍了一下他的手,道:“你等着吧,我晚上就把糖果给你。”
鸡棚并不难建,老周家人多,不过两天半的功夫就建好了,考虑着鸡会越养越多,所以特意建大了点儿。
小钱氏把鸡都赶到新鸡棚里,又买了十只鸡苗送进去,认真的照看了两天,看它们都熟悉后,便不怎么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