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51章

    而耕牛这种这么贵重的东西,一般是一里百姓的共同财产,即轮流使用,轮流看护。

    第390章

    下县

    杨和书虽然上任才一个来月,但已经把罗江县下所有的村子都走了一遍,对各里,各村的情况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罗江县只是一个下县。

    因为它真的很穷啊!

    在杨和书的认知里,各家各户私有的牛且不提,一里之内最起码要有十头牛吧?

    十户共有一头,这样就可大大缓解春耕的压力了。

    但以七里村为例,他们一里才有一头牛,每年只轮三十三户人家,一次只轮耕三亩,三亩后轮到下一户。

    而一里有百户,这意味着,一户人家要时隔两年才有可能轮到自家用耕牛一次,一次可耕三亩地。

    这一次剩下的牛里,应该每一里都能分得一头,那用牛耕作的效率起码提高了一倍。

    杨和书这么算一算,心里总算是好受点儿了。

    他放弃京城的大好前程跑到这一个下县来当县令,当然不止是为了积累政治资本,更是为了做些实事。

    他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就得像父亲说的那样为官?

    老周头一家有了牛,对县衙牛棚里的牛却还是很关注,所以牛才发下来,他们就知道了。

    第二天老周头牵着牛去犁田的时候,就有人问老周头悔不悔,“要早知道不买牛,县衙也要把牛发下来,白给我们使唤,谁还去买呀。”

    老周头怜惜的摸了摸他最爱的牛牛,给它套上绳子,闻言道:“那能一样吗,发到里正手里的,轮到你都不知道到啥时候了,而且你最多也只能耕六亩地,我家的牛,那是想耕多久就耕多久。”

    对方闻言一噎,说不出话来了。

    抬头见老周头腻歪的那样,忍不住问,“你这是看上它了?怎么觉着你这眼神看着这么渗人呢?比你以前刚当爹的时候看你儿子还腻歪。”

    老周头道:“我家牛牛可比大郎几个强多了。”

    现在,牛在他心里的地位早就超过了几个儿子,直逼满宝的位置了。

    没办法,这牛太好使,太省力了。

    不过它现在还小,老周头不敢狠使唤它,所以每耕作一段时间就让它休息一下。

    给它吃的老周头也很上心,除了让它自由的在田野种啃刚冒出来没多久的嫩草,还让几个孩子去地垄田间割各种青油油的绿草,甚至把家里做豆腐剩下的那些豆渣都搅了给它吃。

    做豆腐有豆渣,去年五月前,如果做的豆腐多了,豆渣也就多了,老周头他们除了自家吃一些外,余下的都是给鸡吃,但自从水灾过后,那些豆渣都被收起来,一点儿没浪费,全被小钱氏做成各种样子给吃了。

    或者是炒干或蒸干后又晒好收起来。

    现在,做豆腐剩下来的豆渣,少部分进了周家人的肚子里,大部分则是给牛留着了。

    老周头可是特意去找白庄头请教过的,说是农忙起来的时候,牛乾的活儿多,为了不伤牛,还要煮豆饭给牛吃的。

    只有它吃的不比人少,它才能干比人更多的活儿。

    给豆饭什么的,老周头其实还是捨不得的,但给豆渣却没问题。

    当然,他也不捨得那么狠力的使唤他家的宝贝牛。

    满宝每天都被老周头念叨着要对牛后,以至于她对小农庄里的三头牛也非常的关注起来,某天还特意跑到庄子里去看一眼那三头牛,摸了一把,确认它们非常强壮后才放心。

    春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又断断续续的停下,再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又飘了下来。

    但七里村的村民并不非得等雨停下才劳作,春种的时间很有限,错过了,对庄稼的影响是很大的。

    所以除了懒人,没人会耽误农时。

    而老周家有老周头和钱氏在,周家兄弟就是想懒一下也不行。

    等老周家耙出一块田来,撒了肥后播下稻种,村里其他人家才开始陆陆续续的下地,也追着老周家的尾巴往前赶春种。

    然后老周家就开始犁地种豆子了。

    有了牛,他们的速度快了许多,但再快也没有满宝他们速度快。

    在老周头说要开始种豆子后,满宝就通知她的两个小伙伴可以种豆子了,然后白庄头只放出了风声,上次给他们种麦子的农妇们便先男短工们赶来了。

    白庄头还是挺喜欢用她们的,主要是她们速度快,活儿也细,不比男人差。

    也就只有力气比不上男人而已。

    但犁地有牛,庄子里的三个长工一人一牛就可以开犁,所以白庄头便收了她们,开始轰轰烈烈的种豆子大计。

    等到男短工们赶来找活儿,小庄子里的豆子都快种完了,但白庄头还是留下了几个人开始犁田。

    而农妇们则去种姜块。

    满宝和白善宝选择种姜的位置距离山脚下的土房子不是很远,往前一些就是那条大沟渠。

    他们圈了一块将近两亩的地种姜,每年都从卖姜那里获得不少钱的满宝和白善宝都期望它冬天的时候能卖出高价。

    只有白二郎百无聊赖的蹲在水渠边逗弄水里的小虫子,他以为这些是鱼苗,但满宝坚持的告诉他,“这是蝌蚪,就是青蛙。”

    白二郎一直不相信,“青蛙有腿,这一看就是鱼。”

    但满宝觉得科科不会骗她,因此也坚持,“这就是青蛙,不信我们拿回去养着看一看。”

    其实是她也好奇这东西到底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行啊。”

    于是三人由看人种姜变成了捞蝌蚪,杨县令再一次在众人的陪伴下来到这片田地上时,看到的就是三个孩子正蹲在水渠边上捞蝌蚪。

    他们的动作显然不熟练,且配合得不好,总是把水溅到自己或别人的身上,因此引起彼此的尖叫。

    杨和书止住大家提醒的动作,好奇的围上去看。

    他们没有随身带着网,所以是用一张大大的树叶在捞蝌蚪,但两只手拿树叶总是不稳,捞着后手一抖,水和蝌蚪就又落回到水里。

    如此几次,满宝气了,吼蹲在最有利位置的白二郎,“你怎么这么笨,不要抖呀。”

    白二郎吼回去,“明明是白善在抖。”

    白善道:“我拿着木桶,怎么抖?”

    “就是因为你拿着木桶抖,没有接住我捞上来的鱼,这才落到河里去的。”

    第391章

    人口

    满宝道:“让我来!”

    白二郎就嫌弃的把叶子一丢,直接往旁边一挪屁股,不高兴的道:“你来就你来吧。”

    满宝伸手去捞叶子,水里本来就惊惶的蝌蚪瞬间一鬨而散,全都躲起来了。

    白善宝和白二郎:……

    俩人都对满宝怒目而视,怪她,“你看,抓不了吧?”

    “这里没有,别处有!”满宝颇有一种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的气势,拎起叶子就从地上爬起来。

    杨和书探头看了一眼,问道:“那黑色的是小鱼?能吃吗?”

    突然响起的声音吓了三个孩子一跳,一抬头,这才发现,白老爷,里正,村长都跟在杨和书的身后,此时正一起低头看着他们。

    嗯,身后还佔了几个满宝他们见过却不熟悉的官吏。

    大人是不许他们靠近水边的,更别说玩水了。

    三人心虚的立即丢到手里的东西就要站起来,嗯,白善宝顺手把手里的木桶也给丢沟渠里去了。

    众人:……

    看着木桶在沟渠里飘呀飘,眼见着就要飘走,白善宝忍不住叫,“大吉,快捞上来呀。”

    一直安静待在一旁的大吉伸手捡起一根棍子就把木桶拨过来,三孩子见了鬆了一口气。

    见三人心虚的站起来排排站着纠手指,杨和书便好奇的问道:“这是怎么了?”

    白老爷瞪了他们一眼后才轻咳一声道:“愣着干什么,看见大人还不快行礼。”

    三人连忙行礼。

    杨和书就笑道:“只是一段时日不见,三位小友怎么拘谨了许多?白老爷,我就和他们说说话,不必太过拘束他们。”

    白老爷当然只能应下。

    杨和书不喜欢太多人围着,主要是有他们在,白善宝他们都不太喜欢说话了,所以让大家散去。

    陪同县令上山下乡,第一次接受这样的命令的众官吏:……

    虽然不太想丢下县令,他们也不知道该去干点儿什么,但县令都下令了,大家也只能各自散去,远远的走到一旁说话。

    张主簿跟白老爷挺熟的了,看了一眼沟渠那边一眼,便与白老爷笑道:“没想到白老爷家的公子和县令成了忘年交,我们这位新县令可是出身名门,贵公子将来前程不小啊。”

    白老爷便谦虚了两句,自家的孩子什么样儿他还能不知道吗?

    杨和书就站在沟渠边与他们说话,“你们捉这鱼拿去吃?”

    白善宝得意的看了满宝一眼,道:“你看,杨大人也说是鱼吧?“

    白二郎:“就是,就是。”

    满宝哼道:“不信我们养出来再看。”

    “养就养。”白善宝和杨和书道:“她说这不是鱼,是青蛙,我们要捞几条来养,看看它到底是鱼还是青蛙。”

    杨和书“咦”了一声,低头去看水里又重新冒了出来的小蝌蚪,在脑海中搜索了一下后道:“这样的东西似乎水中有很多,但我不记得它们像什么大鱼,难道它不能长大?”

    杨和书知道,有些鱼是长不大的。

    满宝一听他的意思就明白,他也不相信这是青蛙。

    杨和书笑道:“你们养吧,看能不能养出来。对了,我看你们这儿大多在犁田,怎么,豆子种完了?”

    “昨天就种完了,”满宝道:“我们有三头牛呢,又请了很多人,速度很快。”

    杨和书就指了一些妇人问,“那她们在干什么?”

    “在种瓜,”满宝道:“白庄头说得种些菜给长工吃,偶尔要请短工时也得做菜,所以要种南瓜,节瓜,冬瓜,各种瓜。”

    杨和书赞了一句,“考虑得真多,对了满宝,你家的牛怎么样了,好用吗?”

    满宝肯定的点头,“好用!”

    杨和书便问了一下她家的耕作速度,比往年相比如何。他对农事的了解只来源于书上的一些描写,以及上任前的一些了解。

    所以他迫切的需要一些数据进行对比。

    这些数据县衙也能给他,但总是有些不详尽,亲自过问,赊了牛的人家又战战兢兢,所以还是问满宝吧。

    满宝还真知道,主要是老周头对他们的这个小农庄还是挺关注的,每天吃完晚食后就会问一些,问完了便会说起家里的事,满宝听着自然就记住了。

    “今年我家打算把小岭那一片的田地也都精耕细作,只要不旱不涝,那一片田地就能收不少粮食,小岭那里有一种酸酸的野果,清明后就能吃,杨大人,到时候你来,我请你吃呀。”

    白二郎立即接上,“我知道,叫酸果果,我最喜欢吃红色的了。”

    白善宝道:“黑色的比较好吃。”

    满宝也点头,“黑色比较甜,红色的好酸。”

    三个孩子的话题就慢慢的偏了,跑到了漫山遍野的野果上。

    杨和书听得有趣,问道:“你们这里野果很多吗?”

    白善宝:“挺多的,就是不好吃。”

    满宝:“所以还是得自己种。”

    “你们还种果树?”

    满宝就指着她四哥的山道:“喏,前段时间刚种下的,过个两三年我们就能吃果了。”

    白二郎本人是很嫌弃的,“也太长了,我就说让我爹直接买大大的果树过来,种下去到秋天就有果吃了。”

    白善宝鄙视他的无知,“那么大的果树不容易存活,从小养起多好?你要想吃果,先自己买呗。”

    “而且大果树好贵。”

    杨和书便坐在一旁听他们说话,偶尔问两句引导一下话题,没过多久就把他们农庄的情况摸清楚了。

    上次来的时候他没怎么关心这个小农庄,这一次再来才发现,这一百多亩地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用途。

    荒山脚下竟然还专门劈出一块地来养鸡。

    杨和书忍不住问,“你们要种这么多东西,又养这么多东西,只三个长工够用吗?”

    “不够呀,”白善宝道:“所以我和我祖母说过了,等忙完这一段就再请人。”

    满宝颇有老周头行事的智慧,闻言道:“其实给长工们娶媳妇就好了,我爹说了,人不够用,娶媳妇就好了。”

    杨和书:……

    白善宝却认真的思考了一下道:“但好像没人愿意嫁给他们。”

    杨和书却精神一振,人口也是一个县发展的重要条件,他问道:“你们的三个长工都没有媳妇?”

    第392章

    贫穷的理由

    三个长工不仅没有媳妇,连家都很少回去了。

    他们从家里被赶出来打工讨生活,做了两年短工后才在白家安顿下来,期间倒是回家过。

    但他们在老家没有地,或者地很少,日子并不好过,还不如在白家打长工呢。

    基本上,不是特别懒就不会被赶走,不赶走,每天就有吃的,就能活下去。

    富贵不了,但在灾年的时候日子也比一般贫苦人家还要好过,因为至少他们不会饿死,也不至于去当流民。

    如今,三个长工,年纪最大的一个已经二十四岁了。

    在七里村,这个年纪孩子都能下地干活儿了。

    比如周二郎和周三郎这个年纪。

    最年轻的一个也二十二了,三个没有一个有娶媳妇的资本。

    杨和书兴奋起来,连忙让人去把三个长工叫过来,他很好奇,他们是怎么失地的。

    三个长工在县太爷面前都有些拘谨,而且杨和书的问题也让他们有些懵。

    他们离家的时候年纪不小了,但对家里的事情知道的还真不多,至于家里的地是怎么没的?

    三人想了想,长工一道:“好像是我爷爷病了来着,我爹就卖了一块地买药,结果还没好全,又重了。”

    他想了想道:“不记得我爹是跟谁借的钱了,后来人家来家里要债,就把家里大部分的良田都给收走了。家里地少,养不活这么多人,我爹娘就把我和二哥赶出来,让我们自己去讨生活。”

    长工二道:“我在那一片乾旱,地里没收成,我爹娘把家里留的种子也给吃光了,然后就带着我们出门讨饭了。”

    杨和书:……

    满宝:……

    “我也不知道我爹娘他们带着我小弟去了哪儿,反正我回家看过,他们都没回家,家里的地也荒着,村长说我要是回去可以分我永业田,我但我想着,我就一个人,既没有农具,也没有种子,要种地还得先跟人借钱买农具,买种子,我平日吃喝也要钱,还不如来做长工呢。”

    杨和书就看向长工三。

    长工三憨憨一笑,道:“我家那片地少,我家三兄弟,一个都没娶媳妇,我爹娘觉着这样下去不行,就把我的永业田卖了给我大哥娶媳妇,让我出来讨生活。”

    杨和书惊呆了,满宝和白善宝白二郎也惊呆了,纷纷瞪大了眼睛齐声问,“你也愿意?”

    长工三习以为常的道:“我家总要有人传宗接代,三兄弟都留家里,一个都娶不着媳妇,还不如出来一个呢。”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