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因为家里是需要用钱的,而他们来钱的途径大多只有这一条。杨县令节日还没过,先给自己吃了一肚子的气。
然后他一气之下,就让主簿带着衙役去了这几个村,直接开价十文钱一斗的收谷子,麦子则被他提到从一斗十二文提到了一斗十五文。
正在各个村子里等着收粮的粮商:……
在乡下,一般只有两个消息会被最快速的传播开去,一是有关于捐税的变化;一个则是粮价了。
虽然那几个富裕村离大梨村和七里村很远,但消息还是以飓风一样的速度传了过来。
杨县令才在村子里摆开架势收粮,不过片刻,消息便传到了县城,传到了当地的大集,又由县城和大集扩散到各个乡镇的大集和村庄。
到得下午,有人去大集上买肉回来时就说了,“听说县太爷在收谷子,十文钱一斗呢。”
“咦,那不是比大梨村那边出的要多两文钱吗?”
七里村有点儿偏,而且这边只有六十来户,连一里都没有,所以他们都不稀得来七里村收粮。
主要是白老爷的粮食从不会卖给他们,他的粮食一直有固定的粮商购买,且他自家也有粮铺,很少与罗江县当地的粮商合作。
所以七里村的村民要卖粮食,那还得运到大梨村去。
基本上,他们附近几个小村子都会把粮食集中在那里卖出去。
现在那边出的价就是八文钱,还有人去县城的粮铺问过,他们出的也是八文钱。
所以村民们一直觉得既然都是八文钱,那与其费时费力的运到县城去,还不如就在大集里卖了呢。
七里村不少人家都打算过完中秋就送去,还有人约老周头呢。
老周头自觉家里不是很缺钱了,又才经过一拨天灾,所以对粮食很看重,便决定今年不卖粮,留了自家吃。
吃不完,明年吃陈粮也不错的。
在老周头看来,一年的陈粮味道比新粮还要好呢。
“听说江定村也要这么收,今天已经有衙役去通知了,要不我们也去江定村看看,要是真的,就运到江定村去卖。”
“县衙收的,那,那能给钱吗?”
“放心吧,听说县太爷叫人运了一筐筐的铜钱去了村子里,”说话的村民两眼发光,“县城里早有人传了,说我们这位县太爷和傅县令不一样,他们家特别有钱,不差钱!”
之所以这么说,自然是因为杨和书入住县衙后,出手就特别大方。
这种大方不是指他花钱如流水,而是指,他隔三差五的就下馆子吃饭。
不管是自己吃还是和别人去吃,都是他结账;出去买东西,自己结账;就连随手在路上招了一辆驴车,搭乘一段路后也掏出铜板来结账。
这一切的一切,落在没有见识的乡下人眼里,那就是新来的县太爷不差钱!
听说的人眼睛一亮,纷纷道:“那明天就去一趟江定村看看,要是县太爷真在那里收粮,那我们也卖给他。”
第484章
公器私用
江定村的确有几个差役在那里收粮,杨和书作为罗江县的县令,虽然带来的下人不多,但能用的人却不少。
反正大过节的衙门也不开门,他很干脆的公器私用,拿出一部分打赏的钱来,直接征用了衙门里的差役。
甚至县里的主簿,书记等都被他拉了出来下乡收粮去了。
至于县衙哪来这么多的钱,那当然是他先行垫付了。
不错,这些粮食是以县衙的名义收购的,因为作为罗江县县令,按照朝廷律法,他是不能在罗江县内做这样的生意的。
当然,他要是随便选个下人,把生意挂在他名下是没问题的,实际上,许多官员就是这么操作的。
所以罗江县的主簿和乡绅们在杨和书拿出大把大把的钱来要他们去收购粮食时,他们还以为杨和书这是公器私用。
主簿他们一点儿也没有怨言的出手帮忙了,因为按照官场惯例,这种事不仅是见者有份,参与者更有份儿。
没看见县令都先拿出赏钱来了吗?
有人出了更高一些的粮价,乡民们又不傻,自然是把粮食卖给县衙了。
在各个大村等着收粮的粮商们懵了,这……这不是与民争利吗?
就算是前任傅县令在罗江县多年,那也没有这么霸道的,竟然直接与他们抢粮食。
要知道傅县令再贪财的时候,最多也是敢跟他们提出掺两股而已。
罗江县本地的粮商们都惊呆了。
然后他们不由的愤怒了,不过这毕竟是自家的县令,当然不能问也不问一声就跟人撕破脸皮,所以几家粮商私底下一商量,决定请杨和书吃顿饭。
当然,在此之前得跟县里的县丞和主簿探探口风。
结果这一探口风,县令亲自来找他们了。
杨和书语重心长的表示,他并不是要与民争利,他只是不希望谷贱伤民,他们要是执意低价也可以,那出售的粮食也得相应的降低价格。
杨和书道:“没有从农民手里低贱收粮,转而又高价卖出去的道理。”
众粮商:“……大人,这做生意不就是低买高卖吗?我们低价收,高价卖没毛病啊。”
杨和书笑脸一沉,道:“低买高卖当然没问题,但低的太低,高的太高就有问题了。”
他道:“本县不管别处如何,但在本县辖下,我就不许这样的事发生。”
众粮商:……
双方最后不欢而散。
杨和书虽然是县令,但他才来,上任不过半年,这半年来除了赊牛这一件事外,他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而且他人还很年轻。
哪怕他是官儿,大家也总是下意识的觉得嘴上无毛的小子办事不牢靠。
所以他在罗江县内的威势还真比不上当年刚来的傅县令。
众粮商不把杨和书放在眼里,回到家里一商议,便也派人下去收粮,收了一圈,发现很难再以八文以下的粮价把粮食收上来。
因为杨和书那个小肚鸡肠的,被他们气到了,一回县衙就叫差役们把各乡里正叫来,要求他们敲锣打鼓的通知下面的乡民,县衙正在收购谷子,十文钱一斗,麦子则是十五文一斗。
并不是所有的里正都会听杨和书的,毕竟有些里正跟粮商的关系挺好的。
甚至可能还沾亲带故,或者干脆就是本家人。
但这里不通知,隔壁里一敲锣打鼓,这边也就知道了,所以没用两天,罗江县上下村庄,就是偏僻如七里村都知道了,更别说别的地方了。
于是众粮商更加收不上粮食来了。
他们也没急,等了两天,发现杨和书一边抽调了一半的人手回去收记赋税,一半的人继续在外收购粮食。
而且这一次杨和书还花钱请了不少人,这些人便是以前县城里到处收保护费的混混。
也不知什么时候,他们竟然听杨和书的,这会子直接被雇去看守,搬运和运输粮食了。
众粮商:……
眼看着县衙就要把各村今年多余的粮食收上来完了,他们也忍不住出手了收购了。
一家人不住,其他家就只能争相下场,一下子就把价格提到了十文钱。
但这会儿也不知道因为什么,村民们依旧不乐意把粮食卖给各粮商,还是更喜欢卖给县衙。
没办法,粮商们咬咬牙,把粮价又往上提了一文,刚好比县衙出的多了一文。
这才有人把手中的粮食卖给他们。
杨和书看得笑眯眯的,对依然坚持把粮食卖给他的农民们道:“怎能有钱而不赚呢?你们也运着粮食卖给他们去,他们要是敢降价,你们再回头卖给我,这一斗多出一文钱来,也不少了。”
大家一听,纷纷拉着粮食去各粮商的收购点里排队。
粮商们当然不会白吃亏,这边提高了收购价格,那边粮铺里的粮价也涨了,直接一斗涨了五文钱。
杨和书听后气得不行,对万田道:“你看,我说他们是奸商吧?收购的粮价才上了两文钱,粮铺里往外出的价格直接就涨了五文。而且还是各个粮铺一起上涨,上至县城,下至乡镇的粮铺一起上涨……他们这是拿定了主意觉着本县不能拿他们怎么样了。”
“少爷,您能拿他们怎么办?”
“我不能,”杨和书冷笑道:“本县不会公报私仇,也不会公器私用。”
拿着账册来回禀的主簿忍不住脚步一顿,暗道:你都让我们帮着你去收购粮食了,这还不是公器私用?
“大人,”主簿假装没听到他们主仆说的话,捧着账簿进去,道:“这是此次收购粮食的账簿。”
杨和书打开看了看,点头道:“很好,让人将县衙一旁值守的小屋子收拾出来,在面街的那一面墙上开一扇小门,放出话去,县衙要卖粮食,谷一斗十二文,麦一斗十八文,每日每人限购一斗。”
主簿瞪大了眼睛。
杨和书继续道:“选几个老吏亲自去看顾,县城里就没有他们不认识的人,记住,买过一次的人一日内就不许再买了。”
主簿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杨县令不愧是有大靠山的,不仅可以公器私用让大家去给他收购粮食,竟然还用县衙的房子,县衙的人给他卖粮!
第485章
劝课农桑
在杨和书上任半年后,他终于还是跟当地的粮商乡绅对上了。
和白老爷不一样,罗江县内的粮铺基本上都是本地乡绅或州府那边的大乡绅开的。
当年白老爷搬来罗江县时,见罗江县内的粮铺已经水泼不进,他也就不跟着掺和,最多在罗江县内买了两个铺子交给底下的管事做些小本生意。
他自家开设的粮铺在绵州一带,也并不大,很小的几家小铺子,连自家的粮食都消化不完。
不过白老爷也不喜欢把粮食卖给罗江县的粮商,他有专门的合作对象,吴粮商只是其中一个。
但罗江县内的粮商和乡绅们不一样,杨和书这一举简直是从他们虎口夺食,他们能高兴才怪。
所以县衙旁边的那个小屋子一开,整个罗江县的乡绅和粮商们都安静下来了。
但那是县衙,他们以往用来对付竞争对手的手段都用不出来。
但他们也不是没办法。
谁背后还没个靠山啊。
就算他们的靠山可能没杨和书的大,但在朝上弹劾一下他却还是做得到的。
毕竟杨和书现在也只是个县令而已不是吗?
等粮商们找了各种关系,终于成功在朝上弹劾了杨和书后,杨和书家书及吏部的问询公文前后脚的功夫到了。
他一边看信,一边无语的对万田道:“你说他们是不是傻,一斗谷就多给两三文,或是少卖四五文钱,不仅得了百姓的好,自己也赚了钱,他们非得几百两几千两的往外丢,就为了往朝上弹劾我一本。”
杨和书啧的一声,道:“他们不知道,我只要上个自辩折子这事多半就会不了了之了吗?他们那些钱全百花了。”
万田就站着不说话。
杨和书也不要他回答,看完了信便丢在一旁,他背着手走了一会儿问,“我们收上来的粮食还剩多少?”
“还挺多的。”
杨和书点头,“让他们继续卖,继续限量,哼,我们不管他们,让人备马,我们下乡去看看。”
一出门,正好撞见才从外头晃荡进衙门的张主簿。
杨和书立即招手问他,“收上来的税粮可都安置妥了?”
“是,已经依照大人的吩咐放到了粮库中,剩余的则存在了衙中的库房。”张主簿顿了顿后问道:“大人,往上交的税粮何时运输?”
杨和书道:“此事不急,等我从乡下回来再说。”
“大人要下山?”
“不错,我正要与你说呢,我发现县内少有人种桑养蚕,可惜今年我上任来得晚了些,已经错过了一年,我打算明年该让大家试一下种植桑树才是。”
张主簿:“……大人,乡民粗鄙,只怕不会种桑养蚕啊。”
“这有什么难的?”杨和书挥手道:“他们既能种谷种麦,那就应该会种桑才对。”
“可是蚕虫娇嫩,只怕大家养不活。”
“不怕,桑树还得一二年才能长起来呢,”杨和书对自己治下的百姓非常有信心,笑道:“到时候我从别处请些擅养蚕的妇人来教习,让大家认真的学一学。”
张主簿没想到杨和书连这个都想到了,显然是早就计划了,便忍不住道:“可是大人,这桑树且不说,蚕虫贵重,只怕不会有乡民愿意出钱购买。”
杨和书点头,“我早已想到了,所以到时候我会选些人家来送上一些蚕种,只要他们挣了钱,我想第二年必定有许多人愿意出钱买。”
杨和书倒是想直接都送,不过他爹刚警告过他,他就只能退一步了。
张主簿:……县太爷太过财大气粗也是一种烦恼啊。
烦恼的张主簿看着杨和书大步流星的走了。
杨和书上马,带着一个衙役和万田就走了。
万田和衙役背后都背着包袱,显然是最近这几天不打算回县城了,张主簿忧伤的看着他们消失的背影。
罗江县没有盗匪,杀人这样的案件三五年都未必能出一起,多是偷盗,邻里矛盾,或者村与村这样的暴力案件。
这种案件多半是直接交到县尉那里,需要县太爷上堂判决的案件,一旬都积累不下几件,所以杨和书可以非常任性的说走就走。
主要是杨和书处理公文的速度也很快,和以往傅县令全然不一样。
现在各个村的人都已经知道杨和书就是他们的县太爷了,老远看见他骑马入村,孩子们跑去通知村长了。
杨和书就跟村长及村子里的老人们找了块空地坐下聊天。
这次他出门除了劝说大家种桑养蚕外,还劝大家种植冬小麦。
“我看今春收上来的冬小麦就不错,不少人都因为这一季的小麦撑过了最难的一段,而且我问过,产量也可以。”杨和书道:“不论是冬小麦的产量还是而后种下去的稻谷都还可以。”
有老人道:“可以是可以,就怕这一季再种,地力就薄了。”
杨和书立即道:“我看七里村有个沤肥的法子挺好,大家不如学一学。”
杨和书在当初满宝说地力时就上心了,知道他们村有个沤肥的法子比外头的要好要快,所以就记下了。
等杨和书在外头晃荡了一圈到七里村时,已经是好几天后的事了。
杨和书虽然愿意吃苦,却也不会特意为难自己,因此一到七里村便笑眯眯的上白家拜访去了。
在白家洗了澡,吃了饭,杨和书便神清气爽的坐到了白家的凉亭里,端着一碗茶惬意的和白老爷说话。
“白善他们呢?”
白老爷笑道:“他们上学呢,待他们下学了,我让下人带他们来拜见大人。”
杨和书点了点头,笑问道:“今年白老爷可还想种冬小麦?”
白老爷扬了扬眉,笑道:“有些打算。”
他想试一试那新麦种,毕竟今年的两季都没赶上,他想试一试,他种出来的麦子是不是也能如三个孩子的一样好。
杨和书惊喜,“那村子里可有人家种冬小麦?”
白老爷想了想后道:“偶尔听家下人提起过,倒是有几户也决定种。”
第486章
知情
其实并不是几户,而是十几户。
今年夏收秋收都不错,加上春天那会儿又有冬小麦打底,白善宝还拿一斤二两和他们换了一批麦子,所以七里村的村民绝大多数都不缺吃的。
所以并没有几家决定种冬小麦。
毕竟累不是?
大家一年到头也就秋收后稍微轻省些,再种冬小麦,那就相当于真是一年忙到头了。
这可真不是一个好兆头。
但老周家决定种冬小麦,他家在村里一串联,便有几户人家同意了,其他人家再一犹豫,便陆续跟了十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