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种地就是这样。而老周家之所以决定种冬小麦,一是满宝他们那个小农庄要种;二是老周头还想念新麦种的收益;三则是家里有牛了,要是不种,感觉浪费了似的。
不过他们也没打算多种,今年依旧只种二十亩。
其他人家可没有老周家这么大的手笔。
种个两三亩就差不多了,主要是他们也不紧着冬小麦吃了。
没错,大家就是这么容易满足。
等满宝他们下学,庄先生也一并被请过来了。
白老爷很喜欢孩子们和杨县令相交,因此白善宝和满宝都被他留下一起陪同杨县令一起用晚食。
杨和书也很喜欢和三个孩子说话。
和他们说话,既不用像哄孩子一样麻烦,也不用像面对老奸巨猾的大人那样费心,更不用担心他们会听不懂他说的话,有一种无力感。
所以四人很快就单独成了一个团,在花园里边走着赏花,边说话,反倒把白老爷和庄先生落在凉亭里下棋了。
满宝看上了一朵菊花,跑上去欣赏。
白二郎非常大方的挥手,“送你了。”
话音才落,白善宝就把花掐了下来给满宝戴在头上,然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杨和书看着都快有满宝脸大的菊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满宝却自觉很漂亮,还要跑到白二郎家的荷塘边上照着看,白善宝死死地拉住她,道:“很好看,很好看,我们刚从那边走过来就别去了。”
杨和书眼泪都笑出来了,他擦了擦眼角点头道:“对,很好看。”
满宝就把花取下来道:“既然这么好看,应该给杨大人才对,你可是我们的父母官呢。”
白善宝和白二郎一听,深觉有理,纷纷拽住杨和书,三个孩子齐心把花给插到他头上了。
这下换满宝跟着白善宝白二郎一起哈哈大笑了。
杨和书等他们笑够了才把花从头上摘下来,笑问道:“不是说好了有空进城便去我家玩吗?你们怎么一直不去?”
满宝就道:“我只中秋前去过一次县城,不过是与家人一起去的,人多,不好打搅大人。”
白善宝也道:“我们中秋的时候去益州玩了。”
“哦?”杨和书见他们越发有小大人的架势,语气便更像对同龄人一样了,“益州好玩吗?”
白善宝和白二郎狠狠点头,“他们的街道特别特别的大,还特别的多,我们逛了两天都没逛完呢。”
满宝哇的一声,“这么大?”
俩人一起点头。
满宝道:“那一定有很多好吃的。”
“那是当然,”白善宝道:“叫你去不去。”
杨和书就笑问,“那益州可热闹?”
白善宝想了一下道:“热闹倒是热闹,但人也怪怪的。”
“哦,怎么个怪法?”
白善宝道:“益州有好些乞丐,不仅城中有,沿着官道和城门外都有好多,我们都还没进城呢,他们就拿着碗上前乞讨,好可怜。”
白二郎连连点头,“我们罗江县就没这么多乞丐,城中都很少见,乡镇间也只有那么一两个,偶尔路过掏一碗粥吃。”
白二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家在七里村的房子最气派,路过的乞丐都会先在他家门外晃,每次他祖母都会叫人给乞丐一碗饭,再给人两碗米打发走。
白二郎从小到大见过好几次的。
但也只几次而已。
所以对于益州随处可见的乞丐,他和白善宝一样惊奇。
杨和书背着手幽幽一叹,问道:“他们都是因为去年的天灾才行乞的?”
“我问过了,大多数是的,还有些是从别的地方来的益州,”白善宝叹气道:“益州的物价太高了,有一家的馄饨据说特别好吃,整整要二十文一碗呢,在罗江县只要七文钱。”
满宝立即科普,“以前只要五文。”
杨和书若有所思,“那边的粮价也一定很高了?”
白善宝和白二郎一起点头。
杨和书看了乐,“你们难道还特意去问过粮价不成?”
“那是当然,”白善宝理所当然的道:“我们住的别院不远处就有一家粮铺,我们就进去看了看。”
白善宝对满宝道:“堂伯赚了我们好多钱,你一定不知道我们的新麦种在益州卖出了什么价儿。”
“什么价儿?”
白善宝道:“天价!粮铺都没有卖,只是伙计嘴上那么说,说我们要想买那种新麦种,至少得拿出三百文钱来。”
满宝愣住,“一斗?”
白善宝肯定的点头,“一斗。”
这些事三个小伙伴一直没来得及有空谈呢,因为他和白二这一趟玩得太疯,先生布置的作业没完成,一收假回去,先生就罚下了三倍的作业。
每天白善宝和白二郎都只能留在书房内埋头写作业,满宝却可以写完作业后跑回家找侄子侄女们一起玩耍,根本不照顾他们。
杨和书瞪大了眼睛,问道:“什么麦种竟然要三百文一斗?”
他第一想法是有人恶意抬高麦种,在这种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这种行为是极其恶劣的。
三个孩子却很骄傲,“是我们的麦种。”
杨和书眼睛微眯,问道:“你们的麦种有什么奇特的吗?”
“那是当然了,”当初为了给白老爷推销他们的麦种,三人,包括白二郎在内,那可是把他们新麦种的长处罗列了出来,然后倒背如流。
虽然现在过去了挺长一段时间了,但白二郎还能记着,因此和两个小伙伴你一句我一句的……
“我们麦种穗长!”
“我们的麦种植株高大坚强。”
“抗旱耐涝。”
“主要是产量还高。”
杨和书就笑眯眯的问,“那你们多少钱卖出去的?”
“卖给自家人是一百五十文一斗,外人是一百八十文一斗,不过现在粮价降了,粮种的价格也降了。”
第487章
各种主意
杨和书怀疑的看着他们,“你们还能卖给外人?”
他可不觉得有白老爷在,他们还能把新麦种卖给别人。
三人一起抬头冲杨和书嘿嘿的乐。
杨和书:……
三个孩子也开始不老实了。
杨和书想去他们的地里看看,满宝看了一下太阳的位置,表示没问题。
于是三人领着杨和书去看他们的小农庄。
因为早就想着要种冬小麦,所以他们的小农庄此时并没有闲着。
白庄头正带着三个长工将需要种冬小麦的田犁出来,杨和书背着手在地里转了一圈,问道:“既然你们的新麦种这么好,村子里的人怎么不与你们一起种冬小麦?”
“因为他们现在不缺吃的了。”
杨和书看着三小孩,“你们缺?”
“我们不缺,但我们也不下地呀,”白善宝道:“我们都是请人种的。”
杨和书便摇头笑道:“这世上的人可真够怪的,自家的地不种,倒是很热衷种别人家的地。”
他背着手去看三个长工犁地,还帮着用脚碾了碾大块的泥块,碾着碾着他觉着不对了。
他盯着长工手里的犁具看,琢磨了半天,迟疑的问,“你家这犁跟别人家的好似不太一样。”
“是啊,县令您开春那会儿不就看过了吗?”
“不是,那会儿……”杨和书顿了顿,看着长工赶着牛犁过来,嘶了一声道:“那会儿我怎么没发现你家的犁能犁这么深,还带转弯的?“
满宝眨眨眼,“因为那会儿你不懂农事?”
杨和书:……他竟然觉得她说的有道理。
等长工赶着牛犁过来后,杨和书忍不住拦住他,撸了袖子要亲自上手。
三个孩子兴奋起来,兴致勃勃的问,“你还会犁地?”
“不会,”杨和书道:“不过我在别的村子扶过犁,我试试你家的。”
主要是为了亲民,他只要一下乡,大家都有些拘谨,为了跟百姓搞好关系,把话题展开去,他便撸了袖子下地干过一些农活儿。
犁也是扶过的。
虽然是新手,次数也不多,但杨和书还是很快发现了不同,这把犁具用下按的力气更小,却能稳稳的把住,且看着牛走得更轻松些。
杨和书犁了两行回来,默默地看着三孩子不语。
三孩子一脸无辜的看着他。
杨和书问,“这样的犁具是谁做出来的?”
白二郎左右看看,最后看向满宝,白善宝也看向满宝。
满宝迟疑道:“木匠做的?我给的图纸。”
“你哪来的图纸?”
“我朋友给的。”
“你朋友是……”
“我不告诉你。”
杨和书:“……行吧,不告诉就不告诉,这样的犁具图纸可能给我一份?这样好的东西,应该全县都用,甚至全天下都用才对啊。”
满宝点头:“可以啊。”
杨和书就笑,“这算是一份功劳,你那位朋友真的不用吗?”
满宝纠结起来,他就是想用也用不了啊,她问道:“那能把功劳给我吗?”
杨和书瞪眼,“你倒是不客气,这样的功劳都敢要。”
“我什么不敢要,”满宝道:“是不是要给钱?”
杨和书就点了她的额头笑道:“大概会给吧。”
他也不是满宝说什么就信什么的,回到村子里以后自己就像白老爷和庄先生旁敲侧击的打听开了。
且万田也到村子里去打听。
犁具的事并不是什么秘密,全村上下没人不知道的。
那东西是满宝给了图纸给郑氏临摹出来给木匠做的,虽然大家都试过,这犁具的确不错。
但村里并没有几家换新犁具,因为自家的犁具还能用,谁没事费那么大的钱去打新犁具?
也就只有一些人家的犁坏了,不能修,或是不想修了,便直接买了一个新的。
所以目前整个七里村用上新犁具的并没有几家。
整个消息却是让杨和书又怔了一下,他若有所思起来,“所以哪怕有了新犁具,人家也未必会换。”
满宝道:“不花钱就换。”
杨和书给她噎得不轻。
他揉了揉额头问,“这犁具的造价高吗?”
“八百文?”满宝不太确定,“或许你多做些,工匠能再给你算便宜点儿。”
白善宝问他,“杨大人,你会免费给大家提供农具吗?”
杨和书就看着他道:“别想了,就是免费提供也没你们的份儿,你们这么有钱还想着我这点儿农具?”
白善宝嘀咕:“谁还嫌钱多呀。”
声音很小,杨和书却听到了,也记在了心里。
他忍不住一叹,“是啊,越有钱的越想有更多的钱,世人都逐利啊。”
三人见他这么感慨,就好奇的看他,“杨大人,你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
“没受什么刺激,就是受气了。”杨和书将他和县城里的粮商打擂台的事说了,叹息道:“其实都是乡亲,用来弹劾我的银子都不知道可以抵消去多少上涨的粮价了,何必呢?”
满宝却想起了曾在科科那里看过的一本书,问道:“杨大人,以后我们县都会由衙门来平抑物价吗?”
杨和书眉头一抽,忍不住停下脚步,“平抑物价?”
“是啊,你现在做的不就是平抑物价吗?”
杨和书张大了嘴巴,喃喃道:“是啊,我现在做的就是平抑物价,由朝廷购粮,再由朝廷售粮……不,不对,这样不好,不好……”
满宝吓了一跳,连忙道:“杨大人,我不是让县衙一直买粮卖粮啊,平抑物价不是在粮低价是平价买入,在粮高价时平价卖出吗?你们是县衙,就不要想着挣钱了嘛。”
杨和书总算是回神,他低头看了一眼满宝,啧啧道:“你这主意倒是打得好,不过很有道理啊。”
白善宝问道:“县城的粮商能答应吗?杨大人,你还是先在县中试一次吧,要是不行,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杨和书就期待的看着他,“你有什么办法?”
“我觉着直接定律法比较好,不许粮商恶意囤积居奇,谁若是这样做,直接抓了罚没粮食,再平价售于百姓,不是更好吗?”
第488章
一起上学
杨和书直接转头不与他说话了,法子听着似乎不错,但他又不是傻子,这种事别说不是他一个小县令能做到的,就是他爹可能都做不到。
所以这种不切实际的方法听了放在心底就好,就没必要详问了。
不过……
杨和书看着三孩子,最后将目光定在满宝和白善宝脸上,这俩孩子还真是聪明啊。
他忍不住眯着眼睛笑起来,与俩人道:“你们可要好好读书,以后去京城的国子监。”
满宝好奇的问,“我也能上国子监吗?”
杨和书惋惜的看着她,却不好直接打击她,“至今还没有女子能考进国子监。”
满宝对自己很有信心,指着白善宝道:“如果他能考得进去,我也一定能。”
满宝决定回去要更认真的读书。
白善宝也被她燃起了斗志,自然是不愿意落后的,俩人一发奋,便苦了白二郎,因为他很快被俩人甩在了后面。
好在过完年以后,附近三个村子的村民们又领着孩子们找上门来,想要继续把孩子送回来读书。
这是这一次送回来的比之前的要少十来个,年纪最大的那两拨已经不再回来了。
被送回来都是跟白二郎年纪差不多,或是比白二郎年纪还要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