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朝令夕改魏知听闻松了一口气,恭敬的退下。
没有了白善和周满,自然可以用别的办法将此事捅出来,只是会少了很多婉转而已。
皇帝没怎么把这事放在心上,虽然惋惜少了转折,须得另外想办法,但正如他所说,他总不能下旨强迫人进京吧?
下旨人家也是可以拒绝的好不好?
皇帝心情不是很好的背着手回后宫,皇后才从太后那里回来,亲自给他解了外袍,宫人给上了茶后便挥手让人退下。
皇后这才道:“母后才哭了。”
皇帝皱了皱眉问,“怎么了?可是身体不舒适?”
皇后叹气道:“太医说是郁结于心。”
她看了眼皇帝,顿了顿后道:“母后想念益州王呢,这两日一直念叨着王爷在益州的日子不好过,养的孩子多,偏封地还被削了一块,说是想把自己名下的几个庄子给王爷……”
见皇帝脸色不好,皇后便道:“陛下,让母后操心起益州王的生计,朝野中和天下的百姓要怎么想您这个兄长?”
皇帝脸色铁青的起身走了两圈,问道:“母后想何时召益州王入京祝寿?”
“母后还是想这个月便招人入京,下个月是鬼月,益州王带着孩子在路上走不好,八月再入京又晚了。”
皇帝气乐了,“母后是九月的寿辰吧?”
“母后说,八月中秋,既然她要过寿,不如再一起过个中秋。”
“那为何只招益州王,把河间王他们也一并招进宫来。”
皇后知道他说的是气话,也没往心里去,淡淡的问道:“因为被魏知劝诫过,所以母后现在也没往往朝堂上说,只是把臣妾叫去,暗示了几天。”
皇帝想着这几天皇后都要早早起床去太后那里晨定,傍晚还要昏省,他都多少天没与她用晚膳了?
皇帝抿了抿嘴,垂下眼眸想了想后道:“朕明日会和诸位臣工说的,六月下旬招益州王入京。”
“陛下……”
皇帝按了按手,“朕自有思量。”
皇帝沉吟起来,本来他都没打算让白善他们入京了,可现在看太后对益州王越发看重,若下告,恐事不密,但上告,谁又及得上白善和周满名正言顺,又情义双全呢?
皇帝想到他才和魏知说的“罢了”便忍不住头疼,恐怕明日又要被诫反复无常,不受诺了。
虽然如此,第二天小朝会的时候皇帝还是和众臣工忆起了建国以来的功臣,有战死沙场,也有因为各种公务死在任上的。
当然了,这样的人并不是很多,相比之下还是战死沙场的将军更多些。
大臣们见皇帝难得的多愁善感,也跟着回忆起来,于是越提越多,魏知听到皇帝提了一下白启的名字,说他也是功臣,当年也是为国家尽忠……
魏知和老唐大人眉眼微跳,微微抬头看向皇帝,皇帝已经提下一个人名了。
其他大臣却没在意,刚才他们和皇帝一共提了有二十来个人呢,其中有一两个他们不熟,没怎么听说过的实在太正常了。
反正是忆已死的功臣,大家惋惜叹息就对了。
皇帝说着说着话锋一转,问道:“不知这些功臣之后现在可在为国尽忠?”
他道:“他们父辈有功勋,国家可不能让他们寒心,他们也该继承父辈遗志,为国为民效力才是。”
“陛下说的是。”
于是大家又回忆起来,这个将军曾经是大臣甲的手下,他记得他长子现在就在军中效力;这个功臣他也记得,儿子早回乡去了,应该是做一富家翁……
聊到最后,皇帝干脆大手一挥,“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这些孩子有此父辈,可不能荒废了一身才气筋骨,魏卿,你回头拟一封诏书,招这些功臣之后适龄的孩子入国子学念书,培养一二,将来也能继续为国效力。”
魏知:……说好了“罢了”呢?
不过他想了想,这个法子总比单招白善周满入京要好。一下进了二十来个,谁还会瞩目白善?
魏知应了下来。
众臣没想到还有这样的转折,想了半天还是搞不明白皇帝为什么天外飞来这一笔,只能谨慎的表示赞同。
皇帝见这事定下了,便道:“今年太后千秋,益州王要入京贺寿,朕意招他六月下旬入京。”
众臣一听立即表示反对,且非常的激烈,他们觉得刚才皇帝的提议完全就是转移他们注意力,纷纷道:“益州王是藩王,怎好离开封地过久?太后九月的寿辰,九月初再入京就是。”
皇帝面无表情的道:“只怕赶不及了。”
“那就八月下旬入京……”
反正就是不能这么早入京,不然他日日侍奉在太后身边,又在皇帝耳边吹风,谁知道又要搞什么幺蛾子?
朝廷本来就不富有,益州王每次进京是空手进,走的时候却是满载而去,你们要是掏的自己的私库他们就算有意见也不好说,偏你们掏了自己的私库还要掏国库,那就很过分了。
所以众大臣都表示反对,尤其是户部尚书刘会,尤恶益州王,于是他表达了猛烈的反对。
皇帝也不是很坚持的样子,见大家都反对便挥了挥手道:“算了,此事过后再议吧。”
一句话把打算持久作战的众臣噎住了。
议论完政事,皇帝便将老唐大人和魏知一块儿留下谈心。
“魏卿,国子学的事你就多费心了。”
魏知刚才就一直在想此事,问道:“陛下,是所有功臣之后都入国子学,还是分以下面的太学,四门学等各学之中?”
又问,“一个功臣可有几个后人入学?一人,还是二人?”
皇帝想了想后问,“魏卿以为呢?”
魏知道:“臣以为二人最合适,入学后也互相有照应,但是进国子监的哪学该以考试来分,成绩最佳者入国子学,次之太学,再次之四门学,选出其擅者入算学、书学和律学。”
皇帝想了想点头,“便如爱卿所言吧,咳咳,你去找孔卿计划计划,此事就全交给你们了。”
第914章
公文
老唐大人就给了魏知一个同情的目光,然后低头回禀道:“陛下,华阳县唐县令查到了一个庄子,那庄子在遂州青石县,叫东溪庄,里面养着大量的佃农,却只见青壮,不见老幼妇孺。”
皇帝微微坐直了身体,问道:“有多少人?”
“难以查探,他们对过往的人很戒备,唐县令的人进不去。”
皇帝垂眸想了想后道:“此事朕派人去查,让唐知鹤不要再查了。”
老唐大人暗地里松了一口气,应了下来。
他也怕他儿子把篓子捅得太大,一不小心就漏了。
魏知本来还有话和皇帝说,见说起这事便把要到嘴边的话给咽了下去,此时什么事都比不上这事重要。
从现在他们查到的东西来看,益州王手上至少养着五万人。
五万兵马,就算他反不到京城来,一旦起兵乱,还不知要死多少百姓呢。
相比之下,一个两个人的得失性命反倒显得不重要了。
魏知能想得开,但杨和书不太能,在魏知眼里,白善和周满与普通的百姓没什么区别,一万个人和两个人他能够毫不犹豫的选择一万人。
可在杨和书眼里,白善和周满却是他的好朋友,哪怕最后他恐怕也会选择那一万人,但心里一定很难受。
他此时就不好受,看着手中的公文,他许久不说话。
万田站在一旁,见天都黑了,不得不提醒道:“大爷,大奶奶还在等您呢。”
杨和书便压下了手中的公文,叹息一声道:“让人准备车马,明日我们去一趟七里村。”
“是。”
上面下来的是恩召,给了白家两个入国子监的名额。
都过去两个月了,他以为公文不会来了,没想到最后还是来了,这意味着魏大人也没办法,或者情况已经严峻到他不愿意再阻止白善入京。
杨和书将公文送到白家,和沉默的白老夫人道:“老夫人若拒绝,陛下也不会问罪,就是……”
“就是自会用其他的办法召他入京,”老夫人心中明白,涉及宗室王爷,若告状之人身份不高,或是冤情不够,朝廷是不会重视的,两个月了,她自然也想明白了,所以她叹了一口气道:“我知道了,这旨意我们接了。”
杨和书沉默了一下后道:“我这有封手书,白善他们去了京城可得帮我带些东西回去给老夫人。”
刘老夫人知道他这是想让白善背靠杨家,忍不住露出感激的笑容,谢道:“多谢杨大人了。”
“哪里,说来此事是我们设计不密,这才多出来的事端。”
刘老夫人摇头,“是我的问题,与你和唐大人有什么关系?”
杨和书和唐知鹤一开始便是只打算用白善和周满私下查案,并不打算将他们暴露在人前,是她这边出了差错,忘了与魏大人提这事,这才把自家暴露在人前。
刘老夫人收了公文,便是已经准备好让他们进京了。
她首先问的是白老爷,“魏大人送来了两个名额,你看让二郎跟着进京吗?”
白老爷犹豫不决,决定先问一下白二郎。
白二郎自然是愿意的,虽然他们说京城很危险,但善宝和满宝都去了,他一个人留家里多无聊呀。
而且京城耶,想想就很热闹,很好玩儿!
于是白二郎连连点头。
白老爷看着心里很不好受,虽然他心底也心动,可儿子这么外向还是让他很吃味,怎么就总是想着往外跑呢?
不说白二郎,就是深知此次京城之途惊险的满宝和白善都忍不住心生荡漾,凑在一起嘀嘀咕咕,“京城啊,一定很大,很热闹。”
“不知道有多少好玩,好吃的东西。”
就连科科都很高兴,在满宝的脑子里刷了一下存在感,“也不知道有多少没见过,没听说过的植物和动物。”
满宝连连点头。
科科继续道:“外面的世界也更加的精彩和广阔,像马呀,牛呀之类的大物种也可以买了收录的,悄悄的,不会有人留意到的。”
满宝点到一半的脑袋连连摇头,一匹马那得多贵呀。
她最近正在和大吉学马,顺便打听了一下一匹马的价格,就算她要买的是小马驹,那也贵得不要不要的,她决定去了大城市再买,据说那里的马会比小地方的好,也略便宜些。
虽然它不能窥探宿主的想法,但科科用最细的那道电波思考都知道宿主拒绝的理由,于是它道:“收录生物换积分,再用积分买花,用花换银子,用银子买所收录的积分,宿主,你并没有花费。”
满宝思考了一下道:“我花费了时间。”
科科道:“所以宿主连时间都不愿意为我花费了吗?”
满宝连忙道:“不是,不是,还是很愿意的,我这不是怕树大招风吗,不是你从小告诉我要小心的吗?”
“刚才我都听到你和白善的交谈了,据说京城有四个益州城那么大。”科科道:“我觉得,宿主再怎么长,也很难在京城长成招风的大树。”
满宝心被扎了一下,白善见她面色有异,就伸手推了她一下,“和你说话呢,你在想什么?”
满宝回神,“你刚说什么了?”
白善蹙眉看她,顿了好一会儿才道:“我说,祖母说了,她当即派了人进京收拾院子,我们和先生随后进京,她则在家里收拾东西,最后才和母亲慢慢进京,白二家里派了两个下人跟着,你家里谁与你一起进京?”
满宝惊讶,“你家在京城还有院子呀?”
“有一个两进的小院子,是我父亲当年进京考学时买的,这些年一直外租,所以得先派人进京,看能不能和租客商量一下,若是不行,我们也得租院子。”
满宝点头,沉思了一下后道:“我得回家和我爹娘商量一下,我四嫂又怀上了,四哥可能不能跟我一块儿进京了,应该是我六哥跟我一块儿去。”
老周家是肯定不放心满宝一个人跟着这么多人走的,肯定要派一个人跟着的,算来算去,现在也就周六郎不拖家带口,最好派。
所以老周头最先点了周六郎的名,但他总觉着周六郎不太靠谱,于是来回看着周四郎和周五郎。
第915章
谁跟去
周四郎和周五郎也互看了一眼,一个道:“爹,我媳妇才怀上呢,等她生了我再去,而且秋冬到了还得把家里的药材卖到益州城去呢,今年的药材可有不少。”
前两年种下去的女贞子,还有老姜,山药等东西今年看着收成都不错,去年他们往益州城里卖的可赚了不少钱,而益州城的那些药铺掌柜都是周四郎联系的。
老周头就看向周五郎。
周五郎挠了挠脑袋问,“我倒是没问题,可我去了京城能找到活计吗?”
满宝左右看看,见一旁的大头和二头跃跃欲试,还有二丫,三人不断的给她眨眼睛,眼珠子都快要眨掉了。
小钱氏在一旁看见了,伸手就给了大头的脑袋一巴掌,让他老实点儿。
满宝轻咳一声道:“爹,让五哥和五嫂分开不好吧,要不还是让大头二头和二丫跟着我们一起去吧。”
老周头不愿意,“他们年纪轻,去了能干啥?万一给你添麻烦怎么办?”
他想了想道:“老四和老五好歹成家了,懂事些,去了能帮你跑跑腿。”
满宝道:“爹,我是去学本事和读书的,有六哥和大头他们看着我就足够了。”
老周头就看着她道:“别以为你不说我就不知道,你们这次去京城是去干大事去的,你长大了,主意也大,干的又是天经地义的事,爹也不敢拦你。我这辈子也没去过太远的地方,爹帮不了什么,你几个哥哥好歹见过些世面,让他们去帮你吧。”
说到这里老周头就又更属意周四郎了,毕竟他是几个儿子里见过最多世面的。
周四郎一见老爹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他就忍不住伸出手指去戳满宝的小后腰,正巧让老周头看见了,他一气,掏出鞋底就往他身上抽,“我说呢,满宝怎么不让你和老五去,原来是你在后面撺掇,你这是有了媳妇就忘了妹子,我打死你个不孝的……”
周四郎蹦起来就逃……
老周头围着他转了半圈,觉得这样太有失颜面,就喊周大郎和周二郎,“你们给我按住了他,看我不抽死他……”
无辜被牵连的方氏:……
钱氏坐在上面一言不发,等老周头拍了周四郎好几下,她这才道:“行了,满宝没几日就要上路了,现在选人要紧。”
老周头这才放过周四郎。
周四郎摸了摸屁股,转头见他儿子正瞪着大大的眼睛惊恐的看着他们,便知道可能吓着他了。
他连忙把他儿子抱进怀里,嘀咕了一声“也太不给我面子了”,然后就哄他,“你爷爷跟爹闹着玩儿呢。”
老周头又回身瞪了他一眼。
钱氏道:“现在家里也有了多余的钱,村子里也没人卖地,要买地得到外村去,太远的地方咱也种不了。我的意思,还不如把钱给满宝和老六带上,到了京城看能不能租个铺子,开个小馆子,一来可以负担他们在京城的花销,二来,这也是我们家的一个产业,将来三头四头他们读书出息了,也去京城。”
老周家上下张大了嘴巴。
只有满宝连连点头。
老周头手都打抖了,看着老婆子道:“你,你还真听满宝的忽悠啊。”
满宝不乐意了,叫道:“爹,这怎么能叫忽悠呢,虽然三头和四头读书比不上我,但也没很差,多读几年,以后去京城读个书院,就算不能考上官儿,去京城转一圈回来也好出去与人说,然后就跟庄先生一样开个学堂教书,闲暇再种个地,不比光种地挣钱吗?”
三头不太开心道:“小姑,平时庄先生也不种地啊,只教书。”
“那你能有庄先生厉害吗?”满宝道:“庄先生光教书就能养家了,你能行吗?”
周大郎和小钱氏立即扭头看小儿子。
三头纠结了一下后道:“恐怕有点儿难。”
周大郎和小钱氏失望,但心底还是燃起了些动力,俩人觉得没什么是不可以的,现在满宝不就是要去京城了吗?
连大头都可以去了,那将来三头去京城读书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满宝第一次和老周头钱氏提起这事的时候,钱氏也和老周头一样吓了一跳,但她胆子素来大,想了半天后觉得满宝说的有道理。
凭什么他们家的孩子就不能去京城读书,凭什么就不能考官呢?
满宝现在不就是去京城读书的吗?
她要是个男娃,过个几年考官也不是什么难事,三头几个就算比他们小姑差,那也不应该差到哪里去。
钱氏这么一发狠便同意了满宝的提议,然后就开始计划起来,她道:“这一次你们跟着白家的人一起上路,人多,安全,所以把家里的银子都带上,到了京城以后别心急,四处都寻摸寻摸,打听出来了,看是租个铺子好,还是直接买下好。”
“实在拿不定主意就问一问白家的老夫人,如果那会儿她上京城了的话,人要是没上京,你们就写信回来问我们,我们给你们参考参考,宁缓不急。”
周五郎和周六郎一起点头。
钱氏道:“满宝是肯定跟着庄先生一块儿住的,二丫也能跟着满宝住,但你们兄弟二人带着两个侄子总不好也住在白家,所以买铺子也好,租铺子也好,得弄个大的,够你们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