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3章

    持枪的八旗骑兵不停地加速,好像完全没有看到前方横七竖八的车辆,他们一直冲到距离明军两个马身的位置上才突然勒马。尽管坐骑都被他们扯得几乎立起,但还是惯性地继续向前冲去,一直冲到明军铁甲兵身前。这些枪骑兵就全力把手中的钉枪向明军身上扎去,用来完成最后的减速。

    这些钉枪刺在明军铁甲上,发出噼里啪啦的折断声,尖锐的枪头不但没能刺入明军的铁甲,反倒纷纷在其上折断枪杆。而明军士兵被枪杆一撞,盔甲虽然无事,但人纷纷向后摔出去,不少人甚至被撞得双脚腾空,和身上沉重的盔甲一起飞离地面。

    没有被身后同伴挡住的铁人兵,最远的飞出有一丈远,摔倒在地上后,盔甲看上去依旧完好,但人却躺在地上不动了。

    本来有大批清军的刀剑骑兵跟在这些枪骑兵之后,若是明军阵形松动,他们就要上前砍杀。但明军虽然有一些铁人兵被击飞出去,不过他们留下的空位马上就被身后的铁人所填补,依旧严严实实地堵在郑成功的帅旗前。

    领头的八旗将领观察了一眼,毫不犹豫地下令后退。刚刚如惊涛拍岸的八旗骑兵立刻又如大潮一般地退下。甘辉盯着退去的八旗兵,竖着耳朵听着背后,立刻那里就传来轻轻的三声短促金声,甘辉重重地呸了那些退走的八旗骑兵一口,严令左右严守阵地不得妄动。

    明军的铁人军没有前出离开阵地,就纷纷从背上取下弓箭,向退走的清兵射去了一排羽箭。那些退行的清兵或用枪拨剑挑、或用藤牌遮挡,并没有几个人被明军射中,就算中箭,大部分人也都因为身上的盔甲而没有遭到伤害。

    倒是来自两侧的明军炮火一直在杀伤着骑兵,帅旗下的郑成功盯着这些清军,揣摩着对方的意图,希望他们会向两侧的明军炮兵发起攻击,那样清军的力量就会分散,而且指挥会出现一定的混乱,那时就是铁人军发起反攻的时机。

    但八旗兵并没有让郑成功如愿,他们在退开一段后止步,冒着来自两侧的炮弹再次迅速列阵,又是枪兵在前,刀剑骑兵在侧后,一次齐声呐喊过后,八旗兵第二次卷地而来。

    郑成功看着八旗兵又一次冲到自己的最后一道护卫身前,被钉枪击中身体的铁甲兵又一次纷纷倒飞出去,不过明军的战线依旧没有出现缺口。几乎同时,一些清军也被明军的武器击中,坠下马来,还不等起身,就被明军阵中探出的枪矛再次刺中。

    清军再次迅速退去。郑成功看到对方依旧没有向两侧火炮发起反击的意图,第二次下令短促鸣金,不许明军尝试追击。

    郑成功让铁人保持镇静,两侧火炮继续向中央轰击,等待清军出错的时候。但在此之前,郑成功首先要保证自己不因为急于求成而出现失误。骑兵会这样一次次反复冲击步兵的战线,如果战线断裂,骑兵就会从缺口一涌而入,撕裂步兵的战阵。若是步兵急于反击,也可能会被吸引出去,在队形散乱失去障碍物保护的时候遭到猛烈的冲击而失败。

    位于大军之后的管效忠对一线的交锋看得远没有郑成功清楚,他只知道中间的清军兵力出现了淤积,大量试图从中路明军战线缺口跟进的骑兵被挡住了。虽然管效忠看得见清军前锋旗帜,感觉那里的骑兵正在进行反复冲阵,但两侧的明军正在不停地压过来,后卫的掩护部队难以抵抗优势的明军步兵进攻,正在步步后退。管效忠有些不耐烦了,连擂三通鼓,催促前方的军队赶快冲击明军的薄弱环节。

    接到命令后,本来等在前军身后的清军就不再迟疑,而是向两侧分散,向左右的明军炮兵杀去。

    “机会!”郑成功大喜,脱口叫出声来,急忙命令擂鼓进击。

    这时清军刚刚又进行了一次冲击,正要退下重新列阵,背后大片骑兵开始驱驰,立刻就给前阵八旗重新列阵造成了一些麻烦,后面的部队源源跟进,也极大地挤压了清军用来加速、反复冲阵的腾挪空间。

    明军铁人兵离开障碍物,和中军的步兵一起走向清军的骑兵。清军将领想趁机冲乱明军的队列,但八旗骑兵刚刚列阵完毕,明军就已经走到了近前,两军之间已经没有了用来提高马速的足够距离。

    此时遇到清军冲击的两侧炮兵,也纷纷把炮车横过来,挡住清军的去路。他们身后同样是严阵以待的明军步兵,两侧的骑兵更没有第二次冲阵的机会,跟进的部队已经把他们身后的位置挤满了,退不开两步就已经是退无可退。

    郑成功连连挥动帅旗,明军步兵尽力缩短着两军间的距离,很快八旗兵就全线开始与明军步兵交战——骑在马上原地不动地与身前的明军步兵刀剑相击。

    闽军中拥有铁甲的士兵比例相当高,虽然两翼和中军两侧的战兵铁甲不如铁人军那么优良,但很多也是铁盔、铁面具和至少半身的铁甲。他们身上的铁甲虽较铁人军的轻,但也能有效地抵抗清军刀剑的攻击,清军的环首单刀很难破坏明军的盔甲。

    这些士兵一般还拥有藤牌和一柄类似日本武士刀的长刀。这种郑氏改良长刀十分锋利,既可以在一手持盾的时候使用,也可能双手擎握。很多明军轻装铁甲兵抵近清阵后,就背上藤牌,双手持刀全力劈砍。这种大规模使用的长刀,近战的威力远高于清军的环首刀,全力重劈之下,能够轻易撕开清军的棉甲,甚至斩断对方的头盔和护颈。

    负责指挥明军右翼的是郑成功麾下的大将、提督余新,和大部分延平藩的福建将领一样,余新从征之前没有骑过马,之后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机会骑马。余新这样的将领并没有骑马作战的习惯,骑马更多被看成是一种表现身份的行为。平时作战时,余新、甘辉都喜欢和士兵一样身披重甲,手持长刀砍杀。

    清军向中路聚集后,余新马上接到郑成功出击的命令,他和普通士兵一样身披半身铁甲,一手握着藤牌,一手持着斩马长刀,大呼着向管效忠的中军方向杀去。

    余新面前的清军骑兵并不多,余新毫无顾忌地全速向前,根本不担心对方反复冲击,而清军也确实没有这个力量。本来管效忠并没有把余新这路明军的攻势太放在心上,他认为等清军冲散明军中军,把明军彻底一分为二后,余新这路明军不过是案板上的一块肉罢了。

    但现在清军中路攻势不顺,余新的冲击就给管效忠以越来越大的压力,他开始派出更多的部队试图阻挡明军的攻势。从两翼包抄过来的明军已经极大地压缩了八旗骑兵的腾挪空间,现在战线已经严重向中心弯曲,导致大多数清军骑兵都拥挤在中央,无法到一线参与战斗——当发生这种严重的兵力淤塞时,骑兵比步兵更难以调整。

    由于骑兵一时难以从中央调出,去阻挡余新的就只有南京的步兵,他们的武器、盔甲质量都无法与余新所部相比,人数更是处于严重的劣势。战线的弯曲现象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倒变得更加严重。余新大呼酣战,明军紧跟在他的背后奋勇向前,他们对面的清军步兵被逼得不住倒退,凡是胆敢挺身一战的都迅速地明军的长刀砍成肉酱。这些清军步兵倒退到八旗骑兵阵中,把本来就拥挤不堪的中军挤得更是水泄不通。

    管效忠看到战线已经变成圆弧状,中央方向基本静止不动——失去了加速空间后,骑兵面对大批步兵也占不到什么优势,静止作战的时候骑兵反倒要平均一人面对三、四个敌人;而两翼依旧在向清军这边弯曲,尤其是清军的左翼、明军的右翼方向,管效忠看到清军已经步骑混杂,拥挤不堪。

    郑成功此时脸上的神情已经越来越轻松,明军的兵力越来越舒展,各条战线始终紧密连接在一起,前方疲惫的士兵可以由后方的生力军换下,到后面稍微休息。而对面的清军看上去已经完全失去了这种替换的能力,这意味着大部分敌人都处于空有一身力气却使不出来,只有很少一部分敌人能挤到战线上,他们需要应付的是人多势众的明军展开的车轮战。

    管效忠又进行了几次努力,试图制止两翼战线的继续败退,只有站稳脚跟后他才能把中央的部队抽回来,绕出阵后反击明军;可管效忠的所有努力都归于失败,两翼的士兵继续被挤压向中央,不断堵住试图后退重整的中央部队的出路。

    刚才管效忠发觉中央攻势不顺利时,大约有千余骑兵被卡在前方;现在已经有三千多骑兵被挤在突出的中央战线前排难以撤出;明军依旧在无情地向中央挤压,试图把更多的清军包裹到中心位置去。

    “鸣金!退兵!”管效忠脸色苍白,咬牙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现在清军的披甲兵几乎全部投入战斗,随着更多披甲兵被明军压迫向中心,两翼的无甲兵开始暴露出来,管效忠已经拿不出更多的兵力来维持战线。

    一旦被明军切入清军后阵,这些无甲兵可是抵抗不了明军的铁甲兵多久的,若是他们也向着中央被压缩成一团,就会把全部的清军披甲兵都堵在前面退不出来。

    接到退兵信号后,清军将佐纷纷开始努力回头,向管效忠的帅旗位置或是后方前进。大家都知道全军已经开始撤退,如果这个时候走不掉,就会成为孤军。

    而明军也察觉到清军的意图,郑成功的传令兵赶来通知余新,要他尽快切入清军战线,与另一侧的明军汇,把清军前军的八旗兵统统合围在明军阵中。

    第39节大捷

    虽然接到了撤退的命令,但即使是那些从包围圈中退出的八旗兵也没有一哄而散,而是重新掉头,转身迎战。在余新对面的八旗兵也坚定不移地继续战斗,身后的同伴不停地离开,这些对明军锋尖的人却没有撤退,而是试图撑住缺口,让两翼包抄的明军不能在清军中军的身后汇合。

    当前面抵抗的清兵被明军斩落下马后,本来正在退出缺口的八旗兵就自动停下,开始支撑摇摇欲坠的战线,为还在前面的同族、同袍争取一条生路。等余新终于带兵砍翻了最后一个挡在眼前的骑兵,与另一翼包抄过来的明军会师时,被围在明军阵中的八旗兵只有千余人了。

    自从战场局面占优后,郑成功就开始派出使者,向张煌言通报进展,同时开始收集八旗的旗鼓、军服和首级,准备送去给镇江的守军看。消灭了包围圈中的清军后,郑成功估计此战歼灭了四千敌军以上,其中八旗兵就有两、三千之多。

    “张尚书祝贺王上大捷,说浙江众将要面贺王上。”一个传令兵神采飞扬地跑来汇报。闽军表现出的战斗力让同盟军也感到惊讶,短短两个时辰不到,郑成功的步兵就在平原上击败了人数并不少于他们的满清军队,对手的主力还是斗志旺盛、死战不降的八旗兵。

    “明日再贺不迟。”虽然战前并不是很愿意在镇江打这一仗,不过郑成功此时心里也非常高兴,毕竟是一场胜利。

    十年前,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投降满清,导致郑家不仅丧尽了士人的信任,还导致内部四分五裂,几乎一蹶不振。这十年来,郑成功通过一场场的殊死战斗,向张煌言等人证明自己不会走上父亲的老路,争取到了福建、广东等地抗清人士的支持和投效;郑成功还努力恢复海上贸易,重新统一闽海势力。现在,郑成功虽然不像他父亲那样拥有官场的支持,大量的内陆商业资源,但郑家每年的收入不但完全恢复了旧观,而且还在崇祯年的收入之上。

    依靠这些苦心经营的成果,郑成功在增强水师、与荷兰人争夺海上利润的同时,有余力仔细地训练部队,添置装备。闽军的很多兵器和盔甲都是郑成功亲自设计的,由于闽军完全没有骑兵,他就倾注心血于铁甲之上,摸索以步兵抗骑兵的战术。

    长期的训练、耗费巨资打造的装备,使得闽军同张煌言手下的浙军完全不同。张煌言多年来一直在浙东进行游击战和袭扰战,浙军几乎都是义勇军性质。即使军队的规模要小很多,张煌言也从来没有资源和能力像郑成功一样给手下换装,或是进行全面的整训。

    郑成功已经决心继续向管效忠发起进攻。

    八旗兵撤退时的表现让他明白这支敌军依旧没有被打垮,仍然是对明军的重大威胁。清军正在向银山的营地退回去,郑成功估计这是因为对方的统帅依旧心有不甘,还寄希望于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袭扰镇江附近的明军。但等到后续的明军源源抵达后,郑成功相信这支清军就会返回南京。

    郑成功让使者回去报告张煌言自己的意图,继续由浙江监视镇江的守兵,郑成功则带着闽军向银山进发,准备强攻清军的营地。

    “营墙高丈二,壕深三尺。”在郑成功身边,闽军将领讨论着银山的敌情,余新问道:“王上打算何时进攻?”

    “明日总攻,而且要一日攻克。”郑成功不假思索地答道。

    “明日?”不少将领都有些吃惊。所谓十则围之,倍则攻之,闽军先锋的兵力和银山清军基本持平,虽然今日的胜利让闽军获得了一定的兵力优势,但披甲兵苦战一上午,明军同样很疲惫。而明军的后续部队正在赶来,两天之内就会有几千生力军抵达镇江,只要多等几天就会获得对银山清军的巨大优势。

    “不错,明日。本藩约那管效忠在今日决战,若是我们后援聚集,他就不会与我们决战了。如果等上几天,看到我们兵力雄厚,管效忠肯定不再指望挽回面子,而是丢下镇江逃回南京去。这银山的敌营虽然有墙有壕,可是比南京如何?我们不在这个墙高丈二、壕深三尺的敌营里消灭这支鞑子,就得去城高池深的南京去攻打他们了。”

    郑成功解释完毕,就把手中的人马分成四队,让他们轮流攻打清军营寨。管效忠脱离战场时,把绿营带来的火炮也都丢弃了,郑成功把这些火炮统统收入自己军中。不过郑成功并没有立刻投入使用,而是先检验一番,然后分配炮手,准备明日总攻时一起投入。

    一上午的鏖战已经让明清两军都疲惫不堪,下午明军来攻打营寨,清军不得不迎战,到傍晚时分两军都精疲力竭。郑成功下令主力休息,从军中挑选了数百壮士,又分成四队,让这些人继续轮番去劫营。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郑成功就命令全军出动,向管效忠的大营发起总攻。此时即使是余新、甘辉这样的大将仍然感到没有休息过来;明军士兵虽然休息了一夜,但不少人昨日出力过猛,今天感到有些腰酸腿疼,绝对不是作战的最佳状态。

    “将士们休息了一夜,还未能解乏。鞑子昨夜被我们劫营六次,一宿不得睡觉,他们现在又该是什么样子?”见到有些将领担忧攻营的效果,郑成功笑着说道。

    明军将大炮环绕敌营,四面攻打,很快清军就抵抗不住了,数处营墙被明军夺取。管效忠见势不好,就率领全军突围。亲兵护着他拼死杀开一条血路,最后有一千多清军骑兵得以冲出明军包围圈。没有骑兵的明军无法追赶,只能看着管效忠绝尘而去。清点营中的俘虏,郑成功下令把汉人编入军中,满人全部在长江边斩首,然后把首级送去镇江。

    以两万敌两万,两日破之,清军被俘、被杀接近一万五千人,余下的还有不少已经在昨日溃散,而明军损失不过千余。

    晚上众将为郑成功庆贺时,张煌言也称赞道:“大王以步兵敌骑兵,不取中央而两翼包抄,真是大魄力啊。”

    “张尚书谬赞了。如果不是管贼想要取巧,本藩也不敢如此行险。”郑成功解释道。当他看到管效忠在两翼只是不断牵制进攻而没有发起强攻后,就猜测对方打算利用机动力巧胜自己,郑成功就将计就计,让对方的机动突破变成强攻,改中央突破为两翼包抄。

    这一战,南京的驻防八旗和返回的南征八旗共计五千多人,被明军斩杀三千五百多人,把这些首级扔在镇江城下时,知府戴可进和守将高谦都肝胆俱裂。看到天神一般的满洲大兵也被明军击败,这二人都失去了抵抗的勇气,在管效忠败退后马上开城投降,自缚着到郑成功大营拜见。

    对他们之前首鼠两端的行为,郑成功只装做没看见,反而盛赞他们是守约的君子,让二人留在任上,明军也没有进入城内,依旧驻扎在城外。

    “明日把镇江城外的建州鞑子首级收起来,运去六合、句容等地吧。”郑成功又是一笑:“建州八旗,好大的名头。”

    明军还从管效忠部队的手中缴获了大批的战马,郑成功也命令先把它们都养起来:“等光复南京后,我军也要招募一些骑手,建立我们的马队。”

    镇江已定,郑成功就按照事先的计划,让张煌言率领浙军先行出发,向南京下游的江西进发。看着那些盔甲式样都不统一的浙军将领,郑成功面上不露声色,心里暗自琢磨,将来张煌言这支部队需要首先全体换装,然后聚集起来训练上几个月,才能放心大用。不过郑成功和张煌言的隔阂仍在,他也不想在唐王监国一事之前帮张煌言整顿部队,免得到时候两人翻脸,反倒给自己平添阻力。

    “张尚书是个至诚君子,若是他答应不捣乱,以后就不会捣乱。”郑成功一边与张煌言讨论平定江西的策略,一边在心里思量:“等我拿下南京,拥戴少唐王后,只要张尚书给陛下和我一句准话,不造陛下的反,我就为他提供盔甲、兵器,还有训练士卒需要的钱粮。不然这些浙兵空有一腔热血,不懂旗号、不知金鼓,终究还是不能堂堂战于疆场……嗯,文督师出任首辅,这个兵部尚书可以劝陛下还是留给张尚书。”

    大胜之余,甘辉也是豪气满腹,在席间便向郑成功进言:“今日大捷,鞑子已经胆寒,末将愿意率领甲士三千,辅兵五千,带上五日的粮草,昼夜兼程赶往南京。听说王上大兵到了,鞑虏一定会弃城而逃,南京也就归王上之手了。”

    郑成功面露微笑,问道:“若是鞑子不跑呢?”

    “那么末将便趁着锐气攻城,为王上夺还神京。”甘辉慷慨激昂的答道。

    “不错,有将军这样的勇将,何愁不能驱逐鞑虏?”郑成功满面都是嘉许之色,不过他最后还是把话题岔到别处,再没有提让甘辉领兵急攻南京一事。

    “甘辉是不是三国演义看多了?这听着怎么像魏延向诸葛丞相提议出子午谷那段呢?”郑成功在心里回味着甘辉的建议。对这种提议他并不以为然,不过为了不打消手下的锐气,他也不会直接地指出其中的问题。

    魏延就是把胜利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敌人弃城逃跑上,甘辉也是一样。南京墙高五丈、池宽三丈,甘辉领着三千甲兵赶到南京城下,若是敌人不弃城,如何是好?挟锐攻城?说得容易,打造五丈高的云梯是容易的事情吗?填平那么宽的深壕,至少要几万个土囊吧?八千士兵根本做不到。而且带着五天的粮食,赶到南京路上怎么也要三天吧?吃完了粮草,敢不敢在南京城虎视眈眈的鞑子眼前分散兵力、收集粮草?还有,背着五天的粮食、铠甲、武器,昼夜兼程疾驰百里赶去南京,就算有现成的五丈高云梯,士兵还有力气爬上去么?

    以前每次听三国演义的时候,郑成功就觉得诸葛亮拒绝魏延的提议很对。现在也是一样,如果放在镇江之战前,郑成功会很乐于突袭南京,一战定江南的计划,但现在已经把清军打怕了,郑成功就打算沿着长江稳妥地推进。

    粮船跟着大军一起前进,不用担心粮草,兵力雄厚可以分营控制南京四郊,这才是必胜之策。郑成功认为,管效忠既然逃走而不是投降,那仅靠几千没有携带攻城武器的轻兵是没法吓跑他的,这些清军越是害怕越会躲在高墙后不肯出来;但十几万闽军云集城下,效果就又不同了。郑成功估计,清军的反应可能会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放弃南京,这当然最好不过;第二种就是清军为了南京的安全而不顾一切地抽调周围府县的兵力。

    周围府县剩下的清军都是犹豫不决的,施加一些压力就会向郑成功投降。郑成功只要专心对付南京就可以,不必担心其它地方的骚扰。而张尚书平定江西也会变得很容易。

    在镇江投降后不久,得知管效忠大败,江南的清兵精锐、驻防八旗几乎被明军全歼后,六合、句容等地纷纷向郑成功投降。安庆、芜湖甚至扬州等地都派来使者,就算没有立刻投降也均表示出中立的姿态,希望郑成功不去进攻他们,给他们更多的时间考虑下一步。

    满清的漕运总督此时正在赶往南京的路上,得知管效忠指挥的东南清军主力已经覆灭后,他断定已经没有任何办法挽回东南危机:集中兵力防守南京就是放弃江南,最后南京依旧是必然陷落的孤城;不集中兵力就是放弃南京,最后江南还是守不住——对形势绝望的漕运总督因此投水自杀。

    ……

    北京。

    最近湖广的形势让顺治非常生气,如果不是临阵易帅是兵家大忌,顺治皇帝早就下令把胡全才锁拿进京了。

    但南京方面传来的军情立刻就让顺治把湖广的战局抛于脑后,今天早上接到南京方面八百里加急报告,称江宁的驻防八旗全军覆灭。顺治感到事态紧急,急忙召见索尼、鳌拜这两个颇有军事经验的心腹奴才。

    得知此事的臣子和奴才们已经在纷纷叫嚷,要严惩提督管效忠、巡抚蒋国柱等对战败负有责任的文武官员。但索尼和鳌拜看过急报后,二人都开始默默思考,一句追究责任的话也没有提。

    片刻后,顺治看到鳌拜和索尼对视了一眼,然后索尼就率先跪下叩头:“奴才请皇上亲征。”

    “奴才附议。”鳌拜也跪下大声地表示赞同。

    江宁驻防八旗的失败肯定会轰动天下,以目前的局面看,索尼和鳌拜都不认为东南还有坚守的希望。如果命令汉人将领、尤其是那几个汉人藩王去夺回东南,很难说会不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变故。如果他们和郑成功的战争变得旷日持久,那么他们的势力就会急剧扩大。

    “所言甚合朕意,”顺治哈哈大笑:“那个永历的身边若是有你们这样的好奴才,何至于一泻千里,把祖宗的江山转眼间就丢得干干净净?”

    顺治立刻传令准备亲征。京师一万满洲八旗披甲兵悉数出征,蒙古八旗、汉八旗各抽调两万披甲兵随行。同时传令山东、河南等地的绿营,让他们做好随驾从征的准备。

    ……

    钟祥。

    经过各将的挑选后,俘虏又被邓名聚集起来训话,他再次将这些俘虏释放,同时发给每人一两银子的遣散费。

    至于被俘的湖广缙绅,邓名依旧认为没有必要给他们太多的银子,不过他这次请所有被俘的文武官员一起吃了顿饭。

    战前湖广缙绅给明军通风报信的事情让邓名意识到,不管自己是否认为人人平等,但任何时代都有那么一些人,要比其他大部人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哪怕是为了将来的情报工作,邓名也需要拉拢这些缙绅。

    在招待缙绅的席上,邓名稍稍抿了一下酒杯的边缘,算是给在座的俘虏们敬酒了。然后就宣布他们可以回家了。这次邓名没有直接给他们发银子,而是说若是谁感觉回家有困难的话,可以到他这里要点盘缠——当然还是一两。

    缙绅们对此心知肚明,他们彼此都认识,互相帮衬着返回武昌很容易。他们听说邓名其实是小福王,所以对于只给一两银子也不认为是羞辱了:在皇家面前,缙绅不过是蝼蚁,皇家给赏赐就是天大的面子,谁会嫌多嫌少?

    在这些缙绅离开前,邓名还对他们说道:“在胡贼来钟祥之前,有一位武昌的义士向我通报过胡贼的行踪。我曾经询问这位义士想要什么奖赏,但是他回答,他完全是出于爱国、报国之心,不图任何赏赐。但他说因为顾念乡情,希望我能够在征战中对湖广的士人多加照顾。今天诸位平安地离开,不必谢我,应该去谢这位不肯透露姓名的义士。”

    其实有好几个人在给邓名的匿名信里都提出了类似的要求,邓名就把这个人情还回去,让那些通风报信的缙绅都认为大家是在感激他,而且也给湖广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因为武昌还在清军的手中,这些被俘的湖广缙绅觉得局势还不明朗,暂时对邓名依旧保持观望。而且小福王看起来十分和善,晚一点投降大概也不会危及自己的性命,既然如此,那还是先回武昌去吧。

    释放了俘虏后,邓名就焦急地等待着李来亨。

    有消息说郑成功已经攻入长江,邓名只等见了李来亨一面,就可以离开钟祥去南京了——如果李来亨不要求攻打武昌的话。

    第40节打赌

    攻破胡全才大营后,刘体纯、贺珍和郝摇旗带回来一千多名哭哭啼啼的妇女,邓名见状十分惊奇,问道:“这些是什么人?”

    “都是武昌的倡优!”贺珍高兴地说道:“胡贼送给咱们的大礼,我们已经商量好了,让提督先挑,然后众将挑,最后剩下的分给军士们。”

    邓名心中不同意,不过没有立刻表现出来。这个时代的道德观念和他差距太大,很多他认为理所应当的事,会让其他人觉得是特立独行。

    “不全是倡优。”刘体纯在边上说道:“有些好像是良家妇女。”

    “还有良家妇女?”邓名听了更加吃惊,问道:“胡贼居然劫掠他治下的良家妇女?”

    “提督还不知道这贼子到底想干什么吧?”刘体纯问过一些俘虏,了解了胡全才的计划,就告诉邓名:“胡贼认为提督连战连胜,靠的不是妖法就是大炮。若是妖法,他就打算收集这些妇女的经血,涂抹在兵器、旗帜上进行破除;若是大炮,胡贼就打算摆阴x门阵。”

    “什么?”

    邓名听得一头雾水,刘体纯等人只好继续给他普及军事常识:所谓阴x门阵,就是让大批妇女赤身裸体站在军前,女子属阴,可以克制五行属火的大炮。如果集中足够数量的妇女,甚至可以导致大炮炸膛,甚至炮弹后冲而出。

    “这不是胡说八道吗?”邓名大叫起来。

    “千真万确!”与邓名想象得不同,刘体纯、郝摇旗等身经百战的将领纷纷出来作证,几乎每个人都听说类似的战例。

    “胡贼也太小看咱们了,”贺珍得意洋洋地说道:“我戎马一生,还会不晓得么?以前没有炮也就算了,这次缴获到火炮后,我军中日日带着黑狗,一个个都养得膘肥体壮。”

    “养黑狗做什么?”邓名想起自己确实在贺珍的军中看到过黑狗,不但贺珍军中有,刘体纯、郝摇旗、袁宗第他们的军中最近都在养狗。当时邓名还以为他们是要养来吃,或者当作宠物,没想到听贺珍这口气,居然还是兵器一类。

    刘体纯开口打岔,袁宗第等人也附和,夔东众将不愿意让邓名在大庭广众面前丢脸,但邓名不依不饶追问,最后贺珍只好无可奈何地继续给这个缺乏专业知识的三太子解释道:“狗血的阳气极重,尤其是黑狗的血更胜于其它的狗,所以对方摆阴阵,我们就洒狗血,可以保住大炮平安无恙。”

    “太可笑了。”邓名出生的时代,大家已经不再深究各种物品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转而关注化学、物理原理,因此邓名完全不能理解这些手段。

    但贺珍脸上没有丝毫感觉可笑的样子,邓名全然不信的模样让他更感到一股压力,如果邓名不把这么重要的知识牢记在心,那么将来行军打仗肯定是要吃亏的。

    “其实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阳门阵。”贺珍用更多的实例来加深邓名的印象,想要说服邓名:“和尚不近女色,属于纯阳之体,遇到阴x门阵的时候,如果手边有许多和尚,就可以摆出阳门阵,不但能够破除对方,还能大大加强大炮的威力。”贺珍还把证人指给邓名看:“当年袁将军、刘将军他们攻打开封的时候,就在城下摆出阴x门阵,顿时开封城上炮石倒泄,杀伤守军众多;幸而……不,是不幸河南巡抚高明衡……啊,不对,还是幸而河南高巡抚熟知兵法,聚集城中所有的和尚摆出阳门大阵,城中火炮的威力倍增,才守住了城池。”

    介绍战例的时候贺珍一直用手指着刘体纯和袁宗第,叫道:“提督若是不信,可以问他们。”

    期间郝摇旗就一直想抗议,但被刘体纯制止了,因为他也觉得有必要让邓名牢牢记住这个战术,至于具体细节完全可以随后探讨。在贺珍结束发言后,刘体纯才开始反驳道:“此事贺将军大体说的不错,但是记反了,第三次开封之战,刘大将军(刘宗敏)从左良玉手中缴获了大批火炮,共计有一百三十多门,就想用这批火炮轰击开封的城墙;之前我们也没有多少火炮,很少见到这东西,哪里懂得有什么忌讳?可是牛军师(牛金星)熟读兵书,见识广博,,就让我们预先请一些高僧来。”

    说到这里刘体纯和袁宗第都向郝摇旗看去,郝摇旗急忙点头,证实了刘体纯的叙述:“本来我打算去请大相国寺的高僧,可是牛军师说,大相国寺的师父们戒律严谨,精通佛法,乃有道之人,不可打扰。而登封的和尚们不忌酒肉,招摇撞骗,经常用表演杂耍来赢取富商们的布施,稍微骚扰他们一下,佛祖也不会怪罪的。所以末将就领了一支军队去登封,把少林寺的大师们都请到了开封。”

    没见邓名脸上有什么表情,郝摇旗生怕对方心里对这种叨扰佛门的行为有意见,又急急忙忙地解释了几句:“末将赶到少林寺时,看见有一些少林弟子正在向香客表演棍棒、拳脚之术,堂上挂着很大的字‘少林功夫甲天下’,有些香客并不是冲着佛法去的,而是专门去看什么少林功夫。少林弟子和女香客说说笑笑,还教那些女客人各种功夫、姿势。方丈肥头大耳,满身酒肉之气,厨房里还有吃剩的肉。末将把全寺的和尚一起请去开封,沿途也没有怠慢了礼数。”

    郝摇旗罗里罗嗦地解释时,刘体纯等人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他们随后告诉邓名,在刘宗敏用大炮轰击城墙时,突然有一天大炮屡屡炸膛,或是经常哑火,牛金星断定必是高明衡在城中摆出阴x门阵。于是郝摇旗就请少林方丈、弟子齐上阵,摆出阳门大阵,果然火炮恢复如初,当天闯军上下就齐声颂扬牛金星高瞻远瞩,有先见之明。

    “你们亲眼看见高明衡摆阵了?”邓名不依不饶地追问道。

    “当然没有,他是在墙后摆出来的,我们怎么看得见?”刘体纯理直气壮地答道:“但若是没有,为何我们的大炮会纷纷炸膛?”

    “分明是你们没使用过大炮,又心里着急,想要一下子就把城墙炸开,所以填药太多了!”邓名觉得这是明摆着的事。

    “若是城内没有摆阵,我们请这么多少林和尚助阵,按说火炮威力应该大增才对,可并没有比以前强啊,城墙还是炸不开。”袁宗第回忆着当时的场面,指出城内必然有什么举动抵消了城外阳门阵的效果。

    “因为阳门阵压根就没有用。”邓名感觉没法和这些人把理说清楚,但事关军事行动,怎么能容忍这种儿戏一样的战术继续流传?邓名只有硬着头皮争辩下去:“如果阳门阵真的有用,为什么你们以前不早用?是不是有大炮的军队都会带上几个和尚,关键时刻往前面一站,那不就顿时山崩地裂,城塌地陷了吗?”

    “提督万万不可有此想法!”刘体纯听完就是一惊。当初牛金星给大家介绍这种战术和破解之法时,就有闯营将领提出过类似的设想,而牛金星马上断然予以否定:“对方使用邪术在前,我们后用,事急从权,佛祖也不怎么会怪罪的。牛军师说,如果我们贪图获利就屡屡首先主动使用,让佛门弟子蒙羞,就会惹得神佛生厌,必遭天谴!”

    “罪过,罪过。”袁宗第也低声忏悔了一句。他还记得牛金星严厉地指出首先使用邪术或许能躲开火炮,但躲不开上天的天雷。每当想起此事,袁宗第都会再次忏悔一声,请求天上的神佛宽恕。

    见到周围人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甚至连自己的卫士都满脸严肃,明显地赞成他们的观点,邓名无力地叹了口气。他听说过,鸦片战争时清兵曾经企图用这招来对付英国军队的大炮。

    “不过一点儿用也没有,英军的大炮当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邓名想到这里突然灵机一动,就对众人提出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怎么进行实验呢?”刘体纯现在感到很无奈,这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而且有无数战例已经证实,又符合阴阳五行规律,怎么邓名就是不相信呢?

    “我们自然是分成两个组,每个组安排十门炮,其中一组有女人站在边上,另一组没有。两个组的大炮装药的数量完全相同,看看会不会有差异。”邓名表示,如果担心安全问题,可以用延时引信来解决,而且为了公平起见,两个小组都要采用相同的试验条件,也就是都用延时引信来点火。

    “实验完了以后,再试一试洒狗血,看看能不能让相同装药量的炮弹打得更远,或是降低哑火的次数。”邓名环顾周围众人的表情,发现包括周开荒等卫士在内,所有的人都向自己投来不信任的目光。刚才李星汉还一直在背后偷偷拽邓名的衣角,暗示他不要公然挑战军事常识,以免在万军之前出丑。

    但邓名对李星汉的建议充耳不闻,甚至还对夔东四将挑战道:“我坐庄,赌这种阵和狗血都没用,一赔十,你们谁敢和我赌?”

    贺珍、郝摇旗都被邓名既无知又不肯虚心学习的态度激怒了,不过他们也不打算往死里得罪邓名,都表示不用一赔十,只要一赔一就行,他们每人都和邓名赌一百两银子好了。

    “一百两?你们就这点信心?”邓名笑道:“算了,就一赔一百吧,若是我输了,我就给你们一个人一万两银子。我在袁将军那里存着好几万两呢,肯定赔得起。”

    “那就一万两!”贺珍本来不好意思赢邓名太多,但看到邓名如此步步紧逼,让他的火气腾了起来:“末将若是输了,也赔给提督一万两银子。”

    在贺珍和郝摇旗的鼓动下,刘体纯也与二人共进退,赌上了一万两。只有袁宗第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本人平生不好赌。”

    任凭另外三个人如何激将,袁宗第就是不为所动。他在心里琢磨着:“三太子是火德,这种阵在他的周围多半没用。”

    虽然袁宗第背着大家悄悄做过爆破试验,证明了爆破城墙并不需要邓名在旁边,但袁宗第一向不打没把握的仗,今天他打定了主意,要先看看赌博的结果。如果今天三太子赢了,袁宗第就打算等到与邓名分手后,再重复一次今天的试验看看。至于狗血的阳气能不能加强火炮的射程和威力,袁宗第也不认为在邓名身边做试验有太大的意义。火德三太子对火炮的增幅效果很可能过于巨大,导致洒狗血的加成效果变得非常不明显。这个试验他也打算先看看,等将来自己关起门来再做。

    ……

    李来亨把大部队留在后面,自己带着亲卫一路向钟祥城疾驰,总算在天黑前赶到了府城。通报过后,很快就看到邓名跑出营门来迎接。

    看到对方之后,邓名和李来亨都在心里冒出一个念头:“竟然这么年轻。”

    三十出头的李来亨率先向邓名行礼:“拜见提督。”

    “不敢当,不敢当。”邓名知道李来亨虽然年轻,却掌握着夔东明军中最大的一支。李来亨的养父李过,是李自成的侄子和继承人,继承了大顺的中央嫡系部队。这支军队虽然在多年的抗清战争中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但依旧是闯营中最强大的。李过去世后,这支军队就被李来亨所掌握。

    跟着邓名一起出来的还有刘体纯等人,李来亨非常客气地向这些长辈行礼:

    “见过袁伯父。”

    “见过刘叔父。”

    ……

    与众人行过见面礼后,邓名就邀请李来亨一起吃晚饭。进帐之前,李来亨飞快地扫视了帐后做饭的伙夫一圈,顿时猜到了邓名下一步的军事计划。

    进账后坐下不久,邓名果然问起李来亨对湖广战局的看法。刚才李来亨注意到钟祥明军杀了不少黑狗做菜,既然把这么重要的军事物资都销毁了,显然他们已经没有更进一步的打算了。

    虽然有些失望,但李来亨也并不打算说服钟祥众将继续向武昌进军,因为李来亨同样感到明军的地盘扩展得太过迅速,需要稍微放缓一下脚步,安抚地方人心,利用已经获得的物资加强军队,然后再去争取更大的胜利。如果钟祥众将都还有积极进取之心,李来亨会愿意参与其中,一同向武昌进军;现在既然大家都打定主意要回家了,李来亨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也拿不下武昌。

    “湖南巡抚张长庚已经逃回武昌,不管他和武昌文武、缙绅之前有什么不快,眼下他们还是会勾结起来,一起对抗官兵。”李来亨斟酌着词语说道:“提督威震湖广,鞑虏胆寒,地方上的士人现在都睁大了眼睛,要看看提督如何对待治下的百姓和缙绅。若是提督善待士人和百姓,将来我们攻打武昌就会事半功倍。”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