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0章

    安庆众将也凝神屏息,等着胡老小的下文。

    “本将计划把贼首统统骗到军中,然后把他们尽数拿下。”胡老小继续介绍他的计划。

    “高……高见。”安庆守将嘴上依旧称赞,不过心里却是怀疑:对方也不是傻子吧?如何能骗来军中,还尽数骗来!

    “不知胡将军打算如何把贼首们都骗来呢?”有个安庆的将领道出了心中的疑惑,在他看来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他们已经来了。”胡老小微微一笑,接着大喝一声:“带上来。”

    随着这声大喝,三个明军昂首阔步而入,全副武装的荆州甲兵跟在他们身后,等他们进营后就密密麻麻地站在帐外。

    为首者面对着满营的目光,面无惧色,朗声说道:“吾乃锦衣卫千户赵天霸。”

    安庆守将皱眉思索片刻,没有回忆起任何和这个人名有关的消息来,在心里下了判断:无名之辈。

    “胡立涛。”另外一个明军跟着说道:“大闹昆明的胡二七就是我。”

    “我乃姜楠,昆明格毙洪承畴,钟祥斩杀胡全才,我都有份!”为首者身后的另外一个明军也跟着报出家门。

    “啊!”

    随着这两个名字报出,顿时满营惊呼,安庆守将一跃而起,向后跳出两步,把椅子都撞翻了。所有的安庆将领都全神贯注地防备着胡立涛和姜楠,再没有人看赵天霸一眼,其余二人对清军来说,都是凶名远播的巨寇。

    “胡将军!”安庆守将双眼一眨不眨地盯着二人,口中焦急地大呼:“还不快把贼首都拿下?”

    第54节险境

    随着胡老小一声令下,早就等候在帐外的甲兵一拥而入,把贼首统统拿获。当甲兵把安庆众将都捆起来押走后,其中还有人依旧没有明白过来,还在高声质问胡老小为何背叛朝廷。

    清理好营帐后,赵天霸等人向胡老小见礼:“虎帅。”

    跟着赵天霸一起来的还有不少浙军将领,赵天霸正式给他们介绍道:“这位就是兴山李将军。”

    “虎帅,久仰大名。”浙军将领也纷纷客气地和李来亨打招呼,之前在这些人心目中,李来亨是祸乱天下的闯营余孽,赵天霸不用说也是西贼一分子,不过这次他们全靠赵天霸帮忙引路,分营后的众多管理章程也都是在赵天霸指导下制定出来的;今天更是多亏李来亨帮助,让浙兵不必在安庆附近折损太多人马。

    “现在鞑子已经尽数出城,”李来亨马上召开正式的军事会议,他提议浙军作为主力去进攻安庆绿营:“我带着部队为你们掠阵,若是你们能够独自消灭安庆虏丑,我也就不出手了。”

    浙军将领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不明白李来亨为何不愿意出动更有战斗力的夔东军参战,但赵天霸已经会心地笑起来:“虎帅妙计。”

    略一沉吟,赵天霸说道:“虽然虏丑已经失去指挥,但浙军兵器简陋,虎帅是不是可以派一支精兵化妆成浙军,潜行到浙军营地那面,然后发起进攻呢?”

    “此事容易,你需要多少兵马?”李来亨想也不想地应承下来。

    “一千人马足矣。”

    闻言李来亨立刻叫来一个副将,让他挑选一千甲兵,马上出发赶去浙军那边,叮嘱道:“宁可绕个圈子,多走点路,也不要被安庆的虏丑看到了。”

    “遵命。”那个副将心领神会,马上就出帐点选兵马去了。

    浙军将领都更加糊涂了,不明白为何要多此一举,而且一定要把两面夹攻变成一面进攻。见到这些人脸上的茫然不解之色,赵天霸笑着解释道:“虎帅还想多用这个身份一段时日,所以要我们单独进攻,他在边上为我们压阵,若是万一虏丑还能抵抗,虎帅当然也不会作壁上观;但若我所料不错的话,这么一点儿虏丑根本挡不住我们的雷霆一击,等大局已定后,虎帅就会帅部登船,继续东进。这样就算有鞑子逃出安庆,也会说荆州兵见死不救、临阵脱逃,而不会猜到虎帅的真实身份。”

    “正是。”李来亨补充道:“现在安庆城内空虚,你们可以先派一支兵马,打着刚才被抓到的这些鞑官的旗号,冒充传令兵去诈城门。嗯,这支奇兵也由我来出吧。”

    说着李来亨就又叫来一个部将,让他带二百人去抢城门,不过同样要先移动到浙军那边,然后绕去诈另外一边的城门。刚才来李来亨营中的那些安庆将领还带了一些亲卫和旗手,自然也被统统拿下,李来亨让部将挑几个带去,逼迫他们去向城门守兵喊话。

    “等到我们顺利夺下了安庆后,也要摆出一副和虎帅对峙的样子,等虎帅离开后可以让士兵们讥笑荆州兵不战而逃,然后有意地放几个俘虏走。”现在浙军大部分还不知道李来亨的身份,也不知道这些湖广兵都是友军,赵天霸觉得再隐瞒一、两天也不是做不到:“若是抓住安庆知府,我们也可以用他的印信、名义,在城内张榜弹劾不战而逃的荆州兵,就说是他的临终奏章。”

    “好主意,”李来亨抚掌大笑:“就说没来得及送出,你们帮他贴出来、传檄州县。鞑子若是得知,肯定会认为这是你们追赶我不及,想借刀杀人。”

    说完后李来亨叹了一口气:“本来以为和提督相处这么久,计谋也学得不错了,原来还是不够周密。”

    赵天霸放声大笑:“虎帅谦虚了,卑职在提督身边呆得可是更久啊。”

    当初在武昌,李来亨见邓名执意要去南京,就建议对方和自己的军队一起行动。但邓名认为他独自行动速度较快,也不显眼可以轻易穿越清军控制区。邓名走后,李来亨就急忙调兵遣将,分批趁夜偷越过武昌,集合后打起荆州兵的旗号,大模大样地顺江而下。本来李来亨对剃头还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但看到邓名都毫无心理负担,他也想开了:如果剃头就能更轻易的取得胜利,那也没有必要固执地坚持导致更大的伤亡。李来亨一声令下,八千夔东军人人剃头,扎起小辫,手中拿着张长庚给的货真价实的印信和告身,而且李来亨沿途也相当小心,从来不带兵进入城中,只是派精灵的人去讨要关防,如果可能顺便再要点军粮。

    这次如果不是为了接应浙兵,李来亨也没有攻打安庆的打算,而是计划继续这样乔装下去,直到最关键的时候出手给清军致命一击。

    正如李来亨和赵天霸所料,失去了全部指挥官的安庆绿营根本不堪一击,浙军发起冲锋后安庆绿营见将军们都不知去向,下面的士兵顿时一哄而散,没有多少能够逃回安庆。知府本来还以为今日会有一场大胜,不想逃回来的士兵纷纷嚷嚷,说荆州兵畏敌如虎,根本不敢出营交战,而本军将领们也不知道为何迟迟不归。

    正在清军惊魂未定之际,突然发现北面的城楼插上了红旗,见城破在即,安庆清兵不是逃回家中就是向明军投降,知府急忙在横梁上悬起一条白布,准备自杀。但知府踩在椅子上、把脑袋套进绳圈里后又开始迟疑了,池州等地的同僚也都曾向明军投降,但后来又找到机会反正,有这些前例在,知府不禁想到自己若是不死,说不定也还有什么机会。知府天人交战的时候,明军冲进了衙门,把他从椅子上扯了下来,拖去见明军众将。

    明将们当着知府的面,尽情地把胆小如鼠的湖广兵奚落了一顿,还告诉知府他们就是在湖广军营外拦截的安庆众将,但近在咫尺的胡老小就是不敢出营救人,甚至在几个绿营将领拼死突围后都不敢开营门接应,眼睁睁地看着明军追到营前把砸门不止的安庆将领拖走。

    进入安庆城的明军迅速接管了城防,同时在城外摆开阵势,面冲江边与胡老小对峙。被俘的知府、县令还有其他留守文武,看到明军果然没有多少甲兵后,对坑了安庆全城的胡老小简直是恨之入骨。

    李来亨建议浙军以安庆为基地,分批向湖广搬运家属,他还给浙军派去二百士兵,一方面增强他们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充作向导。赵天霸三人则与浙军分手,有了李来亨给的向导后,他们留在浙军中就没有什么意义,他们立刻转身返回去追赶邓名。

    赵天霸等人走后,李来亨也下令军队上船,当夜就启程向下游驶去。第二天一早浙军小将于佑明把知府再次拖上城头,把已经人去楼空的荆州营地指给他看。昨天晚上知府在大牢里一夜没睡,虽然恨透了坏了大事的胡老小,但荆州兵已经是他最后的指望,知府翻来覆去地在心理念叨守将曾经给他形容过湖广军军容,指望胡老小突发神威,夺回安庆把他救出去。整整一晚上,知府一听到外面有什么响动,就激动地盼望着下一刻看到大批的湖广兵冲进来,那个该死的岳州副将亲自跑来向他谢罪,喊一声:“大人受委屈了。”

    现在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安庆知府望着空荡荡的长江江面,真有一种世界末日之感。这时背后于佑明又发出笑声:“本来我们今天要去攻打胡贼的,不想他逃得还真是快,哈哈,等到胡贼跑去南京,不知道他会怎么报告此战呢?”

    知府满心的凄苦,他扪心自问,若是自己处在胡老小的境地,肯定会把所有的罪责都推给安庆方面。

    于佑明就像是一个魔鬼,说着充满诱惑的话语:“你想不想报仇呢?如果想的话,你就写一封弹劾,把此战的真实情况源源本本地报告给鞑子,我们替你传书南京。”

    知府很清楚这是明军的借刀杀人之计,不过他又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毫不犹豫地重重一点头,咬牙切齿地叫道:“劳烦给老夫笔墨,老夫这就弹劾胡贼。”

    在这份弹劾里,安庆知府把胡老小骂了狗血喷头,说他见死不救、临阵脱逃、畏敌如虎,连累了安庆满城官兵、文武,不但要朝廷追究他的罪责,还警告南京方面万万不可重用此人,以防他再次故伎重施、拖累友军。

    ……

    与西进浙军的大张旗鼓相比,邓名带着的五千浙兵则偃旗息鼓,分成几队小心翼翼的摸索着前进,几天来一直昼伏夜出,唯恐惊动了南京的清军。这些浙兵不敢走大道,就沿着应天府、宁国府、广德府的边界地带前进,这些边界地区距离各府的府城都较远,清军活动也不那么频繁。幸好有郑成功,这些日子来江南府县混乱不堪,精兵尽数赶往南京,驿站交通也都处于半瘫痪状态,所以头两天邓名一直没有被发现,偶尔遇到的农夫也搞不清这到底是清军还是明军。

    但今天早上邓名的营地被一队绿营士兵发现,没能继续隐藏行踪。

    现在南京已经得知郑成功退向长江出海口,管效忠、蒋国柱和梁化凤带领最有战斗力的清军赶往苏州等地戒备,以防郑军再次登陆,而地方官府也觉得大事已定,郑成功对江南的攻击已经宣告失败。如今地方官府已经不再迟疑,旗帜鲜明地站在清廷一边,他们纷纷把手中的部队派出去,搜索周围的掉队明军。

    邓名遇到的这队绿营就是其中的一支,在发现这队绿营靠近营地后,邓名马上动员营内的浙兵备战,然后就领着他们出动杀出去,意图歼灭这支只有百多人的绿营部队。现在江南地方上的绿营都是战斗力极差的部队,这队绿营在遇到五百浙兵的攻击后,几乎在一瞬间就溃败了。

    可绿营的迅速溃败也让邓名歼灭他们的计划化为泡影,浙兵远没有这些本地兵熟知地理,只消灭了五十余名清军,剩下都四散逃掉了。

    知道行踪暴露后,邓名就带着一千人的前军迅速推进,占领了几个村镇,征集补充物资。同时全军也不再继续白天潜伏、夜晚行动,而是迅速地向东行军,一直到日落才安营扎寨。

    晚上邓名和周开荒、任堂等人商议下一步的行动:“再走一天我们就可以进入常州府,按照原计划我们应该沿着常州府和广德府的边境前进,然后溜进浙江境内。”

    邓名等人本来希望能够摸到杭州附近才被清军发现,现在杭州防守也相当空虚,最有战斗力的杭州驻防八旗已经去了南京,到时候明军就绕城而过,全速冲向宁波府。绍兴、慈溪、宁波一带都是浙军常年活动区,不但熟悉地理,而且与当地居民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到了宁波府就很容易与舟山取得联系,得以安全出海,就算舟山没有及时派来足够的船只,依靠熟悉的地理明军也可以与清军周旋,毕竟现在清军的注意力还主要集中在苏州一带,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大量的追兵赶到。

    但暴露行踪后,这个计划能够顺利实现就很难说了。若是明军在杭州附近才被发现的话,那属于浙江官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算浙江方面以最快的速度探明这支明军的实力,然后向南京请求增援的话,南京也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会不会在郑成功还没有离去的时候从苏州等地抽调部队去浙江也很难说。

    但现在邓名等人依旧处于江苏境内,准确地说是在应天府这个距离南京最近的府境内,南京方面断然不会坐视有一大股明军在这里活动。

    “鞑子应该不知道我们的实力,今天早上我们只出动了几百人。”周开荒有些不自信地说道:“可能不会派大军来追赶我们,我们还是按照原计划继续前进吧。”

    “没错,鞑子是不知道,所以他们可能派几百人来追赶我们,但现在他们已经知道我们在这里了,就不会被伏击,而且会有意地观察我们留下的痕迹,判断我们的人数。”任堂立刻指出:“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实力就会彻底暴露。”

    东面是常州府,再向东就是苏州府,正是管效忠、梁化凤等人驻守的地区,如果听说身边就有数千明军活动的话,他们肯定会前来围剿:郑成功还在海上,只是有再次登陆的可能性而已,而常州府的明军则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即使管效忠和梁化凤都不来,那还有松江府的马逢知,”任堂提到了另外一个威胁,驻守松江的马逢知在此次战争中态度暧昧,现在郑成功大败,想必他正在惶恐不安,说不定正在后悔为何不和梁化凤一样,出兵增援南京:“马逢知手握一万五千绿营,其中有三千是骑兵,远比梁化凤的部队善战得多。说不定他会认为我们这五千人是他最后的机会,会想用我们的首级洗刷他首鼠两端的罪行,向清廷乞求一条活路。若是他只带着骑兵赶来,在我们逃出常州府前他就能赶上我们,就算我们逃进浙江他也会穷追不舍。”

    邓名看着地图,继续前进进入常州府后,他们就会夹在南京和苏州之间,前后都是清军的重兵集团,除非两地的清军都毫无反应地按兵不动,连一点侦查部队都不派来,否则明军就会被清兵咬住、拖住,被侦查个一清二楚,然后在清军的前后夹击中被消灭。

    “是该重新考虑一下的时候了。”邓名抬起头,对任堂和其他来参加军事会议的浙江军官们说道:“我们可以赌鞑子对我们熟视无睹,在两天之内不做任何反应,让大家能够平安回家,可你们真敢这么赌么?一旦鞑子追来,五千人不会有几个能活着到浙江,更别提去宁波了。”

    即使是最归心似箭的浙江军官,此时也沉默不语,邓名继续说下去:“我们努力过了,但回家的路看起来不通了,我建议我们还是及早回头吧,现在赶回湖广或许还来得及。”

    现在调头向回跑,虽然还可能受到南京清军的追击,但至少可以拉远与苏州清军的距离。

    “只要我们迅速向西前进,南京方面的鞑子也未必愿意穷追,延平郡王眼下还能转移鞑子对我们的注意力。”邓名指出,现在清军已经击退郑成功对南京的进攻,在胜利在望的时刻,或许清军的战略会趋于保守。

    ……

    崇明岛。

    登陆已经两天了,但是守军依旧坚守着营垒。

    在损失了大量的高级将领后,郑成功把失去领导的士兵调拨到其他营中,但现在士兵还远远没有适应新的将领,将领也完全不熟悉这些士兵。

    今天从战场上返回的将领们,一进账二话不说就统统跪在郑成功的面前,虽然他们亲自督战,但士气和组织都一团糟的闽军却依旧拿守军无可奈何。

    “先吃饭吧。”郑成功平静地说了一声,招呼部下们起来,让卫兵把晚饭端进来。

    “张尚书只能自求多福了。”众人默默吃饭的时候,郑成功下了退兵的决心。

    第55节死地

    郑成功攻打崇明岛,就是为了能够把家属安置在这里,外面有水师环绕可保无忧,这样闽军就有机会腾出手来与清军再决胜负。但迟迟拿不下崇明岛,只会让士气不振的明军变得更加趋于瓦解。郑成功得知梁化凤、管效忠等人已经到达苏州府,现在虽然他们慑于明军水师的优势不敢增援崇明岛,但郑成功同样不敢冒险,万一清军偷渡成功,以现在明军的状况,恐怕又会是一场类似南京城下的大败。

    放弃攻打崇明岛后,闽军就不可能再回头支援浙军,也会失去对清军的牵制作用。郑成功虽然顾不上再管张煌言,但他决定还是分批从崇明岛撤退,有断后部队就不会被清军水师追击,也可以把苏州的清军多拖上几天——郑成功觉得对深陷内地的浙军帮助不大,只能算聊尽人事而已。

    虽然这次出击南京的结果与郑成功所期望的完全不同,还损失了甘辉、余新等许多将领,但郑成功已经开始从负面情绪中摆脱出来。

    在几个亲卫的陪伴下,郑成功走到海边。远望南岸,密密麻麻的火光都是清军营地的。郑成功的背后隐隐传来明军家属的哭声,她们在哀悼今天战死的亲人——由于没能肃清崇明岛的敌军,所以郑军依旧没能完成军属分离工作。

    “荷兰人劫掠我国客商,我已经警告过他们两次了,说如有再犯必定兴兵讨伐。”郑成功在心里静静地想着未来的战略。为了建立这支军队,郑成功花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这次损失虽然不小,但以现在郑成功控制的海贸航线,估计有个五年也就能恢复旧观:“但荷兰人听闻我失败,难免会再起抢夺之心。如果我对他们劫掠汉家的商船置之不理,很快我的收入就会大减;反过来,如果我征讨台湾,拿下荷兰人的基地,以后澎湖、台湾之间的航道收入就不再是我与荷兰人共享,而是为我所独占……虽然这也要花费一些时间,但五年之内我依旧可以恢复军力,而且还多了一个台湾,可以用来安置家属,下次再进攻南京的时候也就不必担心后方的安全。”

    清兵已经到达苏州府两天了,但是他们始终谨慎小心地沿着岸边扎营、布防,没有任何增援崇明岛的企图。如果不是眼下郑成功对自己手中军队的纪律、士气严重缺乏信心,完全不用着急离开的。看着清军那副畏惧郑家水师的样子,郑成功又在心里说道:“我还是会来的,会一次接着一次地杀入长江,登陆山东、福建、浙江,这万里江防、海防,你们能守得住多少?我不会再犯带家属的错了。”

    今年郑成功只不过三十五岁,风华正茂,他觉得自己还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光复中原,为大明夺回两京。盘算了一会儿夺取台湾能给自己带来的海贸收益后,郑成功的思路飘得更远:“吕宋为西班牙人所得,他们曾两次残杀华侨,视我大明子民为猪狗,我也两次警告过他们了,不过之前一直鞭长莫及。等我军拿下台湾后,若是西班牙人恭顺,我也没有必要在他们身上耽误时间,若是他们依然杀害华侨,我可举兵讨伐。等拿下了吕宋,把所有的航道都握在手中后,收入再增加一倍不成问题,就是养二十万大军,每年发动一次北伐,财力上说不定都可以做得到。”

    收起了越飘越远的思绪,郑成功重新把目光投在海对面的清军营地上。

    “来日方长。”郑成功轻轻地说了一声,他的言语中再次充满了自信和百折不回的气势。

    不过郑成功并不知道,在邓名原来的世界上,他并没有更多的机会了。

    在那个世界,四年后,郑成功确实夺取了台湾,妥善地安置了军队的家属,独占了台湾黄金水道,并发国书给菲律宾的西班牙总督,要对方不得歧视华人并侵害华人财产。西班牙人对此置若罔闻,依旧屠杀华商,消除西班牙人的贸易竞争者。而菲律宾的华人不但是郑成功的贸易伙伴,也是他的兵源之一。得知此事后,郑成功整顿部队,联络菲律宾的华人,准备跨越重洋把菲律宾纳入中国版图,同时完成对东亚贸易的垄断。

    但在郑成功预定出兵日期的一个月前,连续传来他的父亲、弟弟们被清廷杀害的噩耗,以及儿子郑经私通乳母等消息,连续的打击让郑成功一病不起。他在临死前悲愤至极:“我才三十九岁,尚未光复中原,怎么就要死了呢?”郑成功抓破自己的脸,自云无面目见明帝于地下,随后逝世于台湾。

    ……

    邓名返回湖广的建议在浙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好多人认为既然已经走了好几天了,那就干脆走到底,但大部分人最后还是支持邓名的决定,认为继续前进实在太危险了。苏州有通向杭州的大道,如果清军决定追击可以迅速赶到,甚至可以比明军先到,堵在明军头里;而明军需要从太湖南岸绕过去,道路要难走得多。

    但争执又耽误了半天的时间,第二天明军并没能及时出发,到下午的时候,任堂匆匆赶来,告诉邓名有数百人不辞而别,自行继续向常州府前进了。听说此事后邓名也是又急又气,对任堂叫道:“他们离开大军独自行动,有几个能够逃脱?十有八九都要落入鞑子之手,现在可好,他们还知道我们的计划,等他们被鞑子捉住后,我们的兵力、虚实和行动路线也就会统统为鞑子所知。”

    邓名无法再等下去,表示自己会立刻向芜湖出发,让愿意走回头路的浙兵跟上。任堂虽然很想返回浙江,但也知道在行踪暴露的情况下强行闯关凶多吉少,就说服一些浙军首领跟着邓名一起出发。见有人带头,那些还在犹豫的浙江士兵就纷纷跟上。不过仍有一些人决心冒险回家,就此和大部队分离,化整为零向东去了。

    到傍晚扎营的时候,检查人数只剩下四千出头了,见邓名闷闷不乐,李星汉就宽慰道:“离开的将士目标小了很多,可能会有不少人脱险。”

    “很难。”邓名摇头道:“不过我现在很后悔为何昨天还要继续向东走冤枉路,当时就应该当机立断,马上回头。”

    说着邓名又叹了口气,为自己的优柔寡断后悔:“若是昨天马上回头,不但可以多出一天路程,而且大部分人见距离常州尚远,可能也不会心存侥幸去冒险,这完全是我的错。”

    “提督不必过于自责,毕竟这不是您的军队,凡事都需要和我们商量。”任堂闻言也赶忙安慰道:“若不是您带着卫士跟我们一起走,路上也不会那么容易避开鞑子耳目,我们可能早就被发现了。”

    之前邓名总是带着卫士为全军开道,侦查前面的敌情,所以头两天浙军顺利躲开了清军的耳目;但从返程的第二天,浙军就屡屡遇到小股的地方绿营,虽然地方军队战斗力很差,人数也不多,总是被明军驱逐开,但大家都知道这不是什么好兆头,说明周围的清军已经得到警报,知道有这么一支浙军存在。

    而且与小股清军的交手也拖慢了明军的速度,但凡遇到山林明军也不敢快速通过,而是小心翼翼地反复侦察,确认没有埋伏后才敢逐队通过。前队从狭窄的地形通过后,还要占领两侧制高点,以掩护全军安全通过。

    “这么走下去可不好。”第二天扎营后,邓名等人感到形势更加危险,对于周围的清军部署一无所知,而阴魂不散的地方绿营能够把浙军的动向源源不断地报告给后方。今天还发生了几次小规模交手,有几个浙军在占领掩护阵地的时候自己摔伤,无论是战斗还是非战斗造成的伤员,邓名也都要携带着一起前进。要是把伤员丢弃,那无疑于宣判了他们的死刑,以后就没有人愿意执行危险任务了。

    第三天又受到地方绿营的多次骚扰,还有一些清军在浙军周围故布疑阵,插旗、擂鼓闹个不停,虽然知道敌人可能也就是几十、上百个,他们是在虚张声势,但身处敌境的明军也不敢冒险,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展开戒备,警报解除后才能继续行军。

    不过从下午开始,地方绿营突然不见了,这让明军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到晚上扎营的时候,明军已经抵达高淳,这里是太平府、宁国府、应天府三府的交界地带,如果明天也能像今天下午这样不受到骚扰的话,那么晚上就能赶回芜湖。从芜湖到铜陵之间的清军已经不存在,明军接下去的路就会好走得很多。

    眼看又回到了出发地,这些天的辛苦完全白费,浙军的士气变得很差,没能达成心愿的士兵也颇有怨言,有人又开始说三天前其实不必回头,要是卯足一口劲冲下去,说不定现在已经冲过湖州了。

    整顿好营地后,邓名就让卫士们去休息,明日还要继续赶路,这个时候突然有人冲进来,说是赵天霸他们三个回来了。

    “你们怎么找到我们的?”邓名见到三人后自然十分惊喜。

    “怎么会找不到?”赵天霸把几封邸报从怀中掏出来,递给邓名:“我们从安庆返回后,两天前就回到芜湖了,现在那里都是鞑子。”

    “都是鞑子?”邓名的脸色马上沉了下来。

    “正是,巢县那边听说发现了张尚书的行踪,郎廷佐把他的标营都派去了,走的就是芜湖这条路,跟着一起来的还有鞑子的水师。”张煌言的部队拖家带口,行动非常缓慢,发现张煌言的踪影后,南京立刻派出部队追击而去:“也幸好张尚书吸引了一下鞑子的注意力,郎廷佐的标营甲骑都朝着北追去了,不然提督你们就麻烦了。”

    三天前邓名这股浙军的行动被发现后,立刻让常州等地的清军提高了警惕,在确认有一支规模可能上千的明军活动后,接到警报的管效忠断定这支浙军正在冒险返回宁波,他不等南京命令,就派了三百骑兵南下湖州拦截,幸好邓名掉头,不然早已经与这支清兵相遇。

    赵天霸还告诉邓名,虽然有郎廷佐的标营向巢湖方向去了,但是之前集合在南京周围的不少水师,包括江西的一些船队都已经抵达芜湖,这些水师加上携带的绿营,估计也有三、四千人:“除了南京的援军,太平府和宁国府的鞑子也知道提督的位置了。几个时辰前我从黄池过来的时候,看到打着这两府旗号的鞑子正在收缴船只,沿着河岸布防。”

    黄池位于高淳和芜湖之间,高淳北面是丹阳湖和石白湖,南面是固城湖,浙军想返回芜湖的话,需要在黄池镇或者水阳镇渡河。

    “他们有多少人?”邓名脸上的忧色更重,虽然可能找到可以渡河的地点,但是清军有所防备的话,明军还是难以突破。

    “大概有一、两千吧,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是甲兵。”赵天霸反问了一句:“现在提督有多少甲兵?”

    “大概五百。”

    “那肯定不行。”赵天霸说出了大家的共识。

    而且就算能击溃太平府和宁国府的地方部队,芜湖的清军恐怕也不是浙军能够对付得了的。

    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赵天霸总算说出了好消息:“虎帅已经顺流而下,现在也在芜湖附近。”

    邓名知道李来亨会随后出发,不过并不知道李来亨什么时候能到,听赵天霸叙述完安庆一战的经过后,浙军将领们又燃起希望:“只要能和虎帅会师,我们就脱险了。”

    “可是怎么通过黄池呢?”宁国府的绿营已经有所防备,邓名觉得强攻他们的沿河防线难度很大:“而且就算冲过黄池,我们先遇到的也多半是真正的鞑子,而不是虎帅。虎帅知道我们正在返回,但不清楚我们的具体位置。”

    南京方面给胡老小下令,让他戴罪立功,领着荆州水师和南京派来的水师一起堵截西窜的浙军。

    “如果我是虎帅,我会怎么做?”邓名对周围人大声地说道:“我一定不敢在芜湖与清军合营,因为怕露出破绽,也不敢轻易向芜湖的清军动手,因为一旦身份暴露就更难支援浙军。所以我会在芜湖周围游弋,睁大眼睛看着我们会不会突然到达江边。但我很难第一个知道情报,因为我是客军,就算某处打起来我也是最晚知道的那个……”

    说到这里邓名停住了,又开始沉思。

    “所以我们还是在死地。”有的浙军将领已经开始绝望。芜湖周围的清军严阵以待,浙军不但很难突破到江边,就算突破到江边,等李来亨得到消息,急忙赶来登陆支援,浙军可能也早就被打垮了。

    任堂看了看周围丧气的同伴,突然对邓名说道:“提督不妨与我们约定一个地点,然后立刻去与虎帅联络,我们集中全力向约定的地方突围,提督与虎帅就在那里等我们好了。”

    邓名的卫士们都扫了任堂一眼,知道他虽然说的冠冕堂皇,其实就是要邓名赶快脱身,不要再管这些注定难以突围的浙军了。

    浙军头目也都先后明白了任堂的意思,他们纷纷支持:“提督送了我们一路,已经足见盛情了。”

    “这都是我们自己要去浙江闹的,与提督无关。”

    “提督赶快去虎帅那里吧,说不定我们就杀到江边了,提督早走一刻,虎帅的船也能早到一刻。”

    周围人七嘴八舌地相劝时,邓名始终没有出声,而是继续看着地图沉思。

    很久以后,邓名抬起头,问周围的众人:“你们敢不敢去一趟南京?”

    “南京?”大家都惊讶地叫起来。

    “是的,如果我们向芜湖冲去,本地绿营和南京水师的反应速度一定比虎帅快;但如果我们突然出现在南京江边,很可能就反过来了;鞑子发现几千明军出现在城下,肯定会紧急向四周发出警报,但未必会立刻下令回援,毕竟南京周围有很多鞑子。首先,这样的大事,虎帅也不会不知道;其次,芜湖的南京水师和江西水师没接到命令不会马上回师,但虎帅不同,他一旦知道我们的消息,就会立刻动身来接应我们,从芜湖到南京,顺流而下一天也就差不多到了吧。”

    “可是提督也说南京周围鞑子云集,会比芜湖这边还多,我们能坚持到虎帅来么?”

    现在南京的清军精锐不是去下游防备郑成功,就是去巢湖追击张煌言,连郎廷佐的标营都派走了,可见南京已经连多余的骑兵部队都没有了。但尽管如此,南京周围也还会有数万清军,披甲没有一万也有八千。

    “总比这里希望更大,”邓名也不是很有把握,但他的判断是:“芜湖这里的鞑子已经知道我们的实力,发现我们后不会犹豫,立刻就会发起进攻。但南京不同,他们看到我们后,会先吓一跳,然后觉得我们不会去送死,担心我们还有后援。等他们侦察清楚了,可能要花些时间。现在南京周围剩下的鞑子都是从各地赶来的零散兵力,互不统属,彼此之间配合未必默契,我们只要坚守营地一段时间,虎帅或许就能赶到。甚至可能等虎帅赶到了,南京的鞑子还在疑神疑鬼,没有向我们发起进攻。”

    第56节突击

    万县。

    熊兰手中的兵马不多,所以他对重庆方向的清军一直很警惕,从来不曾忽视了侦察工作。高明瞻、王明德的军队向下游进发后,才离开重庆没有两天熊兰就已经得到了警报。

    “重庆来了至少五千人,这如何是好?”听完侦察兵的汇报后,师爷秦修采的脸顿时煞白,急忙向熊兰叫道:“赶快派人去云阳、奉节求救兵!”

    “求什么救兵啊?”熊兰面色不变,几乎在一瞬间就做出了决定:“我们投降。”

    “又投降?”秦修采目瞪口呆。

    “千总三思啊。”朴烦作为熊兰的心腹,也急忙献上忠言:“我们已经投降过邓先生两次了,邓先生要是又回四川,那我们可怎么办?”

    “邓先生已经去湖广了,他未必还会回四川。云阳肯定帮不了我们,奉节的兵力也没多少了,只有夔东众将能够出兵救我们,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夔东未必会出兵救我们,有这份余力他们多半会去湖广攻城掠地,救我们川军干什么?再说,就像你说的,我们已经投降邓先生两次了,早就是他们眼中的反复小人,他们哪里还会在乎我们的死活。”熊兰脑筋转得奇快,在师爷和朴烦还在琢磨向哪里求救时,他已经把利害关系梳理了一遍:“就算夔东众将大发慈悲,接到消息立刻就急如星火地出兵来增援万县,我们也得独自抵抗高明瞻十天、半个月吧?你们真觉得我们能守住?危机的时候谁去堵城门?”熊兰指着秦修采和朴烦质问道:“是你秦修采去,还是朴烦你去?反正我是不去的。”

    秦修采咳嗽了一声,嘴上不再表示反对,可是心里却想:“我一个读书人,为千总你念邸报、写报告的,亏你也好意思说让我去城门作战。”

    而朴烦则热血上涌,应声答道:“卑职去,卑职愿为千总效死。”

    朴烦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小伙夫,在熊兰的提拔照顾下,先是当上伙夫头,又当上了带兵的把总,平日里万县的兵丁见了他,也得客客气气地喊一声“总爷”。现在大难临头,朴烦顿时生出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悲壮情绪来。

    “好兄弟。”熊兰也有点感动,用力地拍了拍朴烦的肩膀,但话锋一转还是要投降:“我是带着你们共富贵的,怎么会让你们去送死呢?听我的,我们投降,投降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可是,万一邓先生回来怎么办?”秦修采还有些迟疑,他已经见识过邓名的利害,即使现在邓名远在湖广,威慑力也比高明瞻和王明德高出多少倍。

    “那还用说?”熊兰的尾音翘得高高的,好像在嗔怪秦修采明知故问。

    “可邓先生说过的啊,事情可一、可再不可三,上次他已经警告过东家了啊。”秦修采见熊兰并不是死心塌地要给满清出力,急忙叫道:“东家,我们还是逃去奉节吧,不要投降了。”

    “不去!”熊兰把脑袋晃得如同拨浪鼓一般,慷慨陈词:“我是万县的守将,万县就是我的地盘,我的基业,没有了万县我就是一条丧家之犬,再也不会有人拿正眼看我,我就是死也要死在万县。”

    “可邓先生要是回来……”秦修采唠叨着还要再劝。

    “不怕,我可记得邓先生还说过一句话,叫做‘事不过三’,我才投降两次嘛,加上这次一共才三次。邓先生金口玉言,不能说话不算。”熊兰主意已定,再不犹豫,马上吩咐朴烦道:“你去,把万县的兵丁都召集起来,就说我要与大家商议如何保卫万县。”

    朴烦虽然表示了反对,但见熊兰已经打定主意,也就跟着下了决心,顿时面上露出凶光:“千总放心吧,要是谁胆敢说一个不字,卑职就给他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